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

第四十七章開海方案

只是越是這個時候,朱祁鎮越是不能輕易鬆口。

既然雙方都有意,剩下的事情就進入討價還價的環節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不錯,只是海關之事,不僅僅是錢財,還涉及海外,朕要派內臣監管。還有也需要給太皇太后一個交代。”

楊士奇說道:“今後各海關都派戶部主管,內臣監管,並每年出一百萬兩供奉太皇太后。陛下以爲可否?”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這就定下來吧,不過開海各處,都定下來嗎?”

楊士奇說道:“還沒有定下來,這須陛下聖裁,只是而今賑災事務繁忙,除卻天津之外,其餘各處,要明年再說不遲?陛下以爲如何。”

朱祁鎮說道:“甚好。”

楊士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將其他方面的主動權讓給了朱祁鎮。

因爲以海關的錢景,即便每年供奉宮中一百萬兩白銀,也僅僅是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甚至更少。

朱祁鎮說道:“以朕的意思,就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南直隸松江,山東登州,直隸天津,遼東金州。這六處開海。將來看情況,再做增減。”

其實朱祁鎮並不想多增加港口了。

原因很簡單。

管理問題。

這些地方几乎遍佈整個海岸線,一省有一個。再加上將來的香港,也就是七處海關了。

楊士奇統統答應下來了。

主要是楊士奇已經看出來,自從朱祁鎮在新安捅破窗戶紙之後,已經成爲大勢了。

畢竟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上有皇帝支持,沿海各省也有相當多的支持者。已經是攔不住了。

楊士奇正式答應下來,從此大明進入了朝貢貿易與商業貿易並行的階段。

只是,遼東金州,山東登州,南直隸松江,浙江寧波,福建泉州這些地方到了明年可能纔開始做準備。

但是天津卻要現在就開海了。

因爲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陛下,臣以爲海上運輸風浪極多,如果官運則情弊叢生,民-運則監管不利,臣以爲天津關稅不當收銀,當收糧食。”楊士奇說道。

朱祁鎮沒有想到這一點,說道:“收糧食?”

楊士奇說道:“每一艘到天津港的船隻,必須交納與關稅同價的糧食。如此四方糧食必將雲集天津。朝廷缺糧之患,自然解除了。”

朱祁鎮忍不住說道:“先生好主意。”

其實明朝前期一直沒有斷過對海運的嘗試。甚至就在今年有人提出膠東運河,就是在登州與青島之間,挖一條運河,能讓船隻避開山東半島,躲過遠洋的風暴。

這個運河在元代就有過挖掘,只是挖掘的人發現,最中間的質地乃是岩石,所以很難挖開。

只好做罷。

朱祁鎮不是沒有打過海運的注意。卻也覺得海運情弊太大,監管困難。這是朝廷不想海運的主要原因。

但是楊士奇的主要相當妙。

不管誰來做什麼買賣,都必須運一批糧食到天津。

不過,並非沒有缺點的。

朱祁鎮說道:“如果有不法之徒,在天津本地買糧交稅,這如何是好?”

這個政策的本意,就是增加北方的糧食儲備,如果從北方買糧食再交稅,那麼他們這種情況,簡直是毫無意義。

楊士奇說道:“必須多慮了,海上行船,必定要壓倉。所以多待一些糧食,對他們來說並非是多難的事情,而北方糧少,南方糧多,北方糧價比南方糧價低,商人怎麼會做賠本買賣。陛下擔心也對。”

“臣以爲當派重臣主持海關事務。”

“臣舉薦李時勉加戶部尚書銜總理海關。待各處海關都進入正軌之後,在戶部增設一侍郎專司海關之任。”

朱祁鎮終於明白了。

楊士奇爲什麼要推行天津開海,就是做這一件事情,其實今天李時勉出現,楊士奇的這個政策,也會來的。

這或許就是楊士奇不惜一切代價的運輸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到京的政策之一。

朱祁鎮自然是準的。

隨即楊士奇又請朱祁鎮下令,令豐城侯李賢從南京通過海運運輸一百萬石糧食入京。負責押運的就是王景弘的義子,錦衣衛千戶王英。

這一切都敲定之後,再說回這一百萬兩銀子。

楊士奇說道:“請內庫先行墊付,等來年戶部與海關銀一併還給內庫即可。”

朱祁鎮其實也知道,這銀子一出去,大概率是回不來的。只是而今雙方達成協議,也就沒有必要在這一百萬兩銀子上,斤斤計較了。

朱祁鎮說道:“可以。”他微微一頓,說道:“既然而今有了錢糧,北直隸的水利工程,不能停,反而要更多才行。”

“這兩年水旱蝗災相接,以朕之見,卻是水利不修之故,故而曉諭直隸官民百姓,以修水利爲第一要事。”

“唯一水利大型,不僅僅可以防旱,也可以防蝗。水旱相連,正是蝗蟲易生之時,只要能將水利治好,將來蝗蟲也會少。”

楊士奇說道:“臣等領命。”隨即楊士奇說道:“直隸事務繁多,今又要開海關,臣請直隸巡撫于謙入京。”

朱祁鎮猶豫了一下,雖然他知道于謙此刻非常非常忙。

正如朱祁鎮當初派錦衣衛監視於謙河南賑災一般,于謙的所做所爲連監視他的錦衣衛都被折服了。

從一開始的於大人,到後來都稱呼爲於公。

就是因爲于謙在賑災之上,不遺餘力,何處有一人受災,于謙必親往而視之。而於謙擔任直隸巡撫以來,就騎着一頭小毛驢,帶着十幾個隨從,其中還有朱祁鎮專門派去保護于謙的錦衣衛。

走遍了直隸所有的受災地方。

開春以來,一百多天,于謙每日的住處都不一樣,甚至有時候因爲錯過了行程,風餐露宿。

簡直不像是一個朝廷大員。

正因爲如此,直隸百姓視之爲父母。號稱於清天。

朱祁鎮覺得讓于謙再跑一趟京師,有些太勞苦了。

但是有些事情實在是繞不過於謙。

因爲于謙纔是北直隸大旱賑災總指揮。

內閣見到再悽慘,不過是奏摺上的文字,唯有于謙纔是親眼目睹。而糧食緊缺以來,雖然各處水利工程,並沒有停下來。

但是也有意收縮了。

一些準備開工的工程都有放棄的跡象。

所以,真要再上馬新工程,還必須與于謙商議不可。所以朱祁鎮猶豫了一下,就決定召于謙入京,全面報告這一次旱災。對於朝廷一些措施,還必須要徵取于謙的意見。

雖然決定了于謙入京,但是此刻於謙卻在順德府。

原因很簡單,就是順德府邢臺縣北方大旱之中,唯一還有收成的地方,蝗蟲肆虐也不猖狂,所以邢臺一地,雖然沒有豐收,但是還是有收成的。

在這北方全部絕收的情況之下,尤其明顯。

于謙自然要去看看,一來是想從邢臺調一批糧食,支援其他府縣。畢竟這個時候糧食就是命,任何地方官都不會輕易放糧食出境的,于謙要親自去。

另外就是考察一下邢臺的水利。

也爲將來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做好準備。

所以于謙即便接到聖旨,快馬敢回來,也是需要幾天的。

所以,朱祁鎮先接見了跟隨李時勉而來的船主。

當然了這些船主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的,有些勢力小的,僅僅在宮門外領了賞賜就退下去了。

連宮門都沒有進去。

剩下的也不過二十幾個人,都是漢人,而且是南海的漢人豪強。

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三章 石炭
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三章 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