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

第一百五十二章與勳貴的聯盟

朱祁鎮說道:“國家冊封功臣,固然也有賞功罰過,激勵人心之意,卻也想與功臣,善始善終,國家勳貴爲國之屏障。”

“先帝可以無憂而去。就是有英國公在。”

“但是正統元年,西北兵事,卻要王驥督師,是因爲朝廷沒有大將嗎?”

這個想法,朱祁鎮當年有,但是而今卻沒有了。朝廷領兵大將青黃不接,固然是原因所在,但是太皇太后對兵權的警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殷鑑在前。

太皇太后豈能不做防範。

京師真正有威望大將,是一個不能動。這才讓一個文官有統領大軍的機會。

朱祁鎮說道:“太宗在時,我皇家與勳貴之間,可有如此生疏?說起來,即便朕不是皇帝,你我兩家,也是同家之好。只是這分交情,到了下輩能有幾分?”

張輔的父親張玉是怎麼死的?

在靖難東昌之戰中,太宗皇帝陷陣,軍中不知所蹤。張玉陷陣尋找太宗皇帝,結果第一次尋找沒有找到,返回本陣之後,發現太宗皇帝沒有回來,就再次陷陣去找。

結果張玉這邊陷入南軍陣中,太宗皇帝就回來了。

但是張玉不知道。

張玉以不找到太宗皇帝,不回本陣的態度,被南軍重重包圍,力戰而死。

所以太宗皇帝一直將張輔當做子侄。

不過,仁宗宣宗對張輔雖然也看重,卻不如太宗皇帝那麼看重了。關係沒有那麼親密。

到了朱祁鎮這裡,朱祁鎮對張輔的感覺,更多是外廷的一個大臣,軍中大佬。至於私下的感情,卻沒有多少了。

“朕希望英國公世世代代爲國家柱石之臣,而皇家與英國公家族,也是世世代代親密無間。故而朕想着今後,經筵固然不錯,但是還應該效仿太祖皇帝,勳貴與宗室弟子同在大本堂受教。所教授的自然不僅僅是四書五經,還有兵法戰策。”

“而今朕尚沒有國本,大本堂也無須大學士兼領,不過,英國公可否爲朕照看一二。”

張輔頓時明白,他的猜測是對的。

同時他也感受到了極大的際遇。

如果英國公家族能世世代代的在大本堂之中佔據一席之地,與每一代皇帝都有同窗之誼。又何必擔心家族沒落了。

張輔立即說道:“臣謝陛下隆恩。此事叫交給臣,臣定然辦得妥妥當當。”

朱祁鎮心中頓時一鬆,暗道:“這一件事情總算是定下來了。”

當然張輔在朝堂之上,意氣風發的樣子,讓朱祁鎮知道勳貴雖然這些年,被文官集團壓下去了。

但並不是說,勳貴集團就一點力量都沒有了。

別的不說,在土木堡之變後,勳貴還有能力在北京城之中發動奪門之變。就可見勳貴集團的潛實力之大。

張輔作爲勳貴集團的領軍人物,他既然點頭了,即便文官那邊不答應,張輔也有辦法讓這一件事情通過。

朱祁鎮送走張輔,隨即在武英殿之中來回踱步。細細思量今日與張輔談話。

對瓦刺的總戰略方針,也就是與長城一線決戰。

這個想法,朱祁鎮心中還有一些存疑的。

但是武學與大本堂體系的建設,卻讓朱祁鎮看到一絲軍事改革的曙光。

大明軍官體系,最頂端的乃是公侯伯三級勳貴,下面的就是世襲指揮使,世襲指揮同知,一直道世襲百戶。

這個龐大的集團掌控着大明軍權。

即便朱祁鎮知道,這個龐大集團的根基,也就是從最普通的軍戶開始,已經有了腐朽的氣息。

但是想在這方面動手腳,也是非常困難的。

任何關於軍權的事情,一個弄不好,就是天下大亂。

大明曆代皇帝都不是傻子。

他們寧可另起爐竈,建立類似於戚家軍這樣的將領私兵,也不願意去觸動這麼大的利益集團,顯然是有原因的。

但是不動這方面的事情,朱祁鎮想要戰勝瓦刺,只會永遠準備不足。

所以,在處理這一件事情上,是很考驗朱祁鎮的手腕的。

從軍事教育體系上插手。是朱祁鎮推演過好多次了。

“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朋友?”朱祁鎮反覆沉吟這一句話。

這也是他這樣做出發點。

首先對上層勳貴來說,如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這樣的人,雖然他們或許在衛所土地流失上,有利益存在。

但是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主要利益。

對於站在大明食物鏈頂端的勳貴,只要軍方強勢,纔是他們最大的利益。

要知道在洪武永樂朝,巡撫見了總兵官都要行禮,特別是各地總兵官都有勳臣擔任,這些布政使什麼的,都幾乎等於軍中文吏了。

但是而今是什麼樣子?

文官已經隱隱約約壓了勳貴一頭。

他們或許看不道將來,大明武將在七品文官面前,求門下走狗而不可得的局面。但是文官勢力日益侵吞勳貴的勢力。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很多勳貴心中,覺得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自然不會歸咎到自己的不能打了,而是歸咎到仁宗皇帝那邊。

仁宗皇帝潛邸之臣,都是文臣。

也正是這些文臣把持了這十幾年的朝廷大權。將他們一點一點壓了下去。

所以,真正決定他們地位的是聖眷。

朱祁鎮也才感受道一點作爲皇帝的感覺。

皇帝要掌握住一個平衡點。就是不管朝廷之中是誰大權在握,但是皇帝偏向什麼方向,那一個方向就能壓住對方。

太皇太后秉政時期,看似什麼都沒有做,但是這平衡一直保持着。

文官雖然表面上佔據上風,但是太皇太后只要稍稍偏向,張輔就能將局面給搬過來。

所以朱祁鎮斷定,這些頂級勳貴對聖眷的渴望,要必比錢財的渴望重。

當然了,錢他們自然也想要。

但是朱祁鎮掌控國家權力,想辦法給勳貴一些恩典,自然是可以的。只要安撫了上層勳貴,下面的人就好辦多了。

畢竟這些人都是這些勳貴老部下。嚴格襲職,固然能減輕軍中戰力衰退,但是朱祁鎮並不覺得大明衛所衰敗,是區區一個武學就可以挽回的。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

朱祁鎮要做的是回去有很多,他想重新開武舉,武進士全部納入武學之中,而前三甲進入大本堂學習。

這樣一來,引入來源清白,與衛所之中毫無關係軍官集團。

然後再想辦法,廢除軍官世襲制度。甚至將內地一些衛所改爲縣。

等等。

朱祁鎮滿腹的文章,而今才下了第一筆。

“不能急,不能急,不能急。”朱祁鎮壓制心中的興奮,暗道:“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急,不能急。越急越出事。”

不過,朱祁鎮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確立今後他好幾年的立場,那就是與勳貴站在一起。倒不是用他來對抗文官,而是用他們來抵制下面各級衛所軍官可能有的反抗。

張輔的動作很快。

他回去之後,第二日就在內閣之中提起這一件事情。楊士奇聽了,立即感受道其中深意,說道:“英國公,你說這是陛下的意思?”

張輔在楊士奇面前,也不敢拿大,說道:“自然,我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假傳聖旨。張某不才,已經向陛下請纓,掌管大本堂,還請內閣速速擬旨。”

楊榮說道:“英國公,此事關係重大,豈能聽見一面之辭,還是請過旨,才能定論。還請英國公稍等片刻。”

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章 都掌蠻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
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章 都掌蠻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