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

第一百一十一章錚錚鐵騎鳴

在長達數月的攻防戰之中,一直在後面修整的軍隊,不是別的,就是大明鐵騎。

當然了,這裡的騎兵馬隊雖然有很多邊軍京營出身的精銳,但是更多是南人充任,真要說起來,在明軍各個騎兵序列之中,只能排二流。

甚至如果不是,大明掩有漠南漠北,單單是官馬就有百萬之數,至於民間馬價更是年年下跌,所以馬價便宜了。

之前明軍編制之中,幾乎成爲虛文的馬三步七原則,也被慢慢的拾起來了。

用騎兵攻城,郭登是多愚蠢纔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故而這大明總預備隊就是一直養精蓄銳的騎兵了。

在諒山之南,就是山區與紅河平原的過度地帶,總體上來說,雖然還有大大小小的山峰與丘陵,但卻沒有那種守住一處,就逼迫明軍不得不進攻的地方。

劉聚自然被郭登耳提面授之後,他並沒有直接銜尾追擊,而是派出萬餘騎兵在安南軍隊後面,大張旗鼓,旗幟翻張,煙塵四起。

對於沒有經過大規模騎兵衝擊的安南軍隊震懾力十足。

前文說過,安南地理環境不是不適合騎兵出動。

這裡所說的,是安南的大環境,特別是以紅河三角洲平原爲主的廣闊平原地區,但是在這卻不一樣;

再往南幾十裡,就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與水田。

但是這一片丘陵與山峰並存的地方。用起騎兵自然沒有廣闊的草原便利,但是卻並非不能用的。

就好像是西南地區明明是多山多樹林,但是狄青滅南,倚重的也是橫山藩騎。

而今也是一般。

劉聚帶着本部數萬騎兵,先向西行,與安南撤軍的主力,並向南下。

從諒山以南到平原,這些山脈都是南北走向。

故而雙方相隔不過數裡,但是一山之隔。卻不相接。

如此大張旗鼓,阮熾自然知道明軍要做什麼的。他咬着牙聚集了安南軍中萬餘騎兵。

對,安南也不是沒有騎兵的。但是不管是數量與質量上,都是不如明軍,不要說一流騎兵了,即便是二流也不夠看。

但是這已經是阮熾唯一能拿出的本錢了。

阮熾將領軍大將阮德忠叫過來,交代道:“而今天下之重,就在這一支大軍之上,如果大軍能夠成功撤到江北,尚且有憑江而守的可能,如果大軍盡喪於此,則升龍不復爲朝廷所有,大勢去矣。”

“而大軍的生機,就在前番山口,只要將軍能在此處擊敗北寇,佔據要道,今日大軍就能安全的撤回朗莊一帶,如此明軍騎兵就不足爲懼了。”

“依託水戰,且戰且退,尚有一線生機。如將軍不能爲之,則大越四十萬大軍,盡爲北寇之虜,大越八十年之天下,難以爲繼,你我有何能見太祖於地下。”

阮德忠也是一員老將,聽阮熾如此說道:“請大帥放心,此去如我不死,定不能任北寇肆虐。”

阮德忠也不多言,立即帶着騎兵南下了。

只是他們誰都知道,這樣的局面,已經不是誰死,或者那一個大將殉國就可以挽回的。

甚至對阮熾來說,如果能用他的頭顱換明軍退兵,他何吝嗇一頭。只是一個人的力量在兩國之爭中,太過渺小了。

即便他是一方主將,也是一樣的。

正統二十七年,四月五日。

莊浪北十餘里的一個山口。

說是山口其實也不太準確。

這是兩山之間的一片開闊地。只是兩座從北方綿延而來的山峰在這個地方,沒入地下,再往南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了。

不遠就一個湖,名叫禁山湖。

在這一片地域雖然以丘陵爲主,但是水田已經很多了。

雖然而今南是旱季,但並不是說安南的旱季就沒有水了。不能以北方乾旱的旱季來理解安南的旱季。

說實話,從諒山南下的道路並非僅僅只有這一條。

但是這一條卻是最寬敞的也是最方便的官道。

安南軍隊知道明軍就在後面,自然要想辦法最快的速度南下,除卻這一條道路,再也沒有其他道路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了。

固然這一個無名山口,就成爲了安南大軍的唯一的活眼了。

安南軍隊也是在這裡放了千餘人看護的。

只是這千餘人在大軍面前並沒有任何作用。

阮德忠帶着大部分人馬先到的。

這是因爲阮德忠走得是直線,而劉聚帶隊去而繞道了。

就在四月五日清晨時分,劉聚已經到了此地,他看了安南駐守的軍隊,輕輕一笑,就下令進攻。

如果說安南人做好了防禦工事,修建好營寨,只是阮德忠也不過比劉聚早到不到一天,這一點時間,做什麼都不夠。故而安南的騎兵都在就地休息。劉聚還擔心一點,但是面對安南騎兵馬隊,劉聚是一點也不擔心。

無他,安南的火器讓大明上下是吃了苦頭的,但是安南的騎兵,那是什麼玩意,別的不說,單單是安南人所用的馬匹,就差了明軍一大截。

安南人的戰馬,在朝廷只能算是馱馬之流。

劉聚又是劉永誠的義子,在北疆上也是多次與瓦刺交戰,也算是威名卓著的老將。豈會懼了與安南騎兵對決。

明軍騎兵雖然疲憊,但在數量上佔據優勢,但是即便這樣雙方廝殺也不是一邊倒的。

安南上下將領都抱了必死之心,一個個悍不畏死,身先士卒,激起了安南士卒上下死戰之心,反倒是明軍沒有承受太多傷亡的心理準備。

以至於第一波衝上來的騎兵,鏖戰片刻就被安南人打推了。

劉聚大怒,二話不說,斬首大小十員將領,都是無令擅自撤退的。然後親自督戰,帶兵再戰。

這個時候,明軍擺正了心態,再加上諸將帶頭衝鋒,上上下下都不敢怠慢。

即便安南軍隊再怎麼意志堅強,也不可能抵擋過冰冷的馬刀。

鏖戰半日,阮德忠陷陣而死,餘者敗回。明軍完全佔領了這一點。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這裡的戰鬥結束了。

恰恰相反,纔剛剛開始。

畢竟,他要攔截的可是四十萬安南軍。

當然了,這四十萬大軍其實是有水分的,其中最少有十萬上下的士卒都是民夫。但是即便如此,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目了。

幾乎在劉聚剛剛斬殺阮德忠的時候。安南軍隊大隊人馬已經到了。

劉聚所部幾乎來不及休息,就面對安南軍隊的攻勢。

當劉聚站在馬上一看,就暗罵一聲,道:“是硬茬子。”

卻見安南軍隊大小火炮,並列在前,所有士卒都都彪悍十足,甚至很多人身上來有傷勢。

但是清一色的紅色斗笠,就說明了一切。

這是安南禁軍。

安南禁軍在開戰之前,只有不到十萬,乃是安南的常備軍,是安南軍隊的根本。再之後,更是於大明血戰的主力。

大明京營之中好像營頭,都與他們交過手,自然曉得他們的厲害。

但是同樣知道這些士卒對安南來說也是很珍貴的,一般就是當精銳突擊來用,配合大量其他招募的士卒。

只是此刻,將他們成建制的投入戰場,可見阮熾的決心。

劉聚所部都是騎兵。

騎兵是離合之兵,而今被限制在這裡,不得不與安南最精銳的士卒對攻,讓劉聚無可奈何之餘,也只能咬着牙下令,道:“下馬列陣。”

在這種地形之下,雙方都沒有多少迴旋的餘地,馬隊也跑不起來,只能死磕了。

不過幸好,這些騎兵多是南人出身,在進入騎兵之前,就是步戰好手了。

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
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