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

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

劉定之之所以不願意,卻是敏銳的感受到這一件事情之後深深的陷阱。

或許不是陷阱,但是他感受到做這一件事情有多難,這決計不是一個可以坐在北京之中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很多礦徒都是亡命之徒。

要不然葉留宗也不會悍然抗法,居然要朝廷數月不下。

想將這些人納入管理之中,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劉定之纔不願意讓戶部接這個燙手山芋。

朱祁鎮想了想,覺得由誰管,總要也不總要。

其實又某侍郎提舉此事,就好像是戶部侍郎掌管天下倉儲事,其實就可以視爲糧食局。是一個另外的衙門,不過是衙門長官是掛着戶部侍郎的銜。

而今也是如此,工部尚書提舉天下工場事,其實就是大明未來的工商部。至於掛誰的名字,並不重要。

雖然朱祁鎮而今並沒有對內閣六部體系進行改動,其實無形之間的改動已經在一點一點的進行了。

朱祁鎮沉吟片刻,問道:“王尚書,你可有人選?”

王復說道:“工部侍郎彭誼可擔任此職。”

王復毫不客氣的將自己最大的對手,給踢出去了。

彭誼乃是廣東人,他是老工部,又多老,在正統十年就是工部司務,再數次賑災治水之中,也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他外放的時間短,在部裡的時間長,幾乎從工部裡面一步步升上來的。

在工部之中到底都是人脈。

相比之下王復反而是外來戶。

在工部尚書的競爭之中,王復也不過是因爲乃是于謙舊部這一點,勝出一點而已。所以他拿這個副手,也不是太好辦。

畢竟,很多時候正任與副手的權力,更在於雙方的博弈。

很顯然王復已經在工部站穩腳跟了。但是卻很難將彭誼給弄出去。

這一點小心思,朱祁鎮一眼就看出來了。

但是看出來並不要緊,朱祁鎮早就習慣了下面人提出的很多意見啊,人選啊,其中都是有私心私貨的。

有私心私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見合適不合適,有沒有用,人選能不能鎮住場面。

而彭誼就是一個內外歷練過的老臣,在工部人脈深厚,唯一讓人擔心的是,管理工場的制度是要由無到有創立出來的。

卻不知道這一件事情,彭誼這個老臣能不能做下來。

朱祁鎮暫時也沒有更好的人選,說道:“好,就他了。佛山鐵廠具體該怎麼處理?”

王復說道:“臣以爲讓彭侍郎負責此事登基造表,專理此事,並分佛山爲縣。專司此事。”

朱祁鎮說道:“讓彭誼來見我。”

“是。”三人齊聲說道。

這一件事情就如此敲定了。

具體細節朱祁鎮管不了,也管不到,他所有能做的,不過是將這一件事情,交付給能辦的人,然後督促一二吧。

那麼他再看重這一件事情。皇帝每日也有太多太的事情,要辦。不可能專注這一件事情,而且即便他真插手,又能真比這些老臣能幹嗎?

只有天知道了。

王復回去之後,立即與彭誼攤牌了。

彭誼這位五十多歲的大臣,雖然不失莊重,但是依然看出來,他並不是太高興的。

朱祁鎮召集彭誼,所能做的,也不過是安撫,加油,鼓舞一二而已。

不過彭誼當時都奏請朱祁鎮,要求從工部之中拉走一批人。朱祁鎮自然不會不準。如此一來,工部幾乎一分爲二。

雖然彭誼有工部侍郎的官銜。但是在六部之中,與工部關係最不好。這種恩怨一直持續了好多年,直到六部體系瓦解之後,也沒有改變。

當然了,那個時候,很多人也不去深究,到底爲什麼關係不好,只是討厭工部成爲了傳統而已。

數日之後,錦衣衛就將冼景所有資料,甚至連冼景考秀才的考卷都拿來一分。

朱祁鎮細細看過,對冼景更滿意了。

冼景雖然屋裡有幾個貼身丫鬟,但是總體上來說沒有什麼妾室,也沒有在外面沾花惹草。

當然了這種標準,放在後世完全不可以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也就這樣了。

真正達官貴人,誰身邊沒有幾個女人而已。

冼景這種富豪出身,又不想走科舉之路了。自然百無禁忌。卻能自我約束,已經相當不錯了。

當然了,真正要走科舉之路的人卻要注意一點了。

畢竟而今是明中前期,而不是明後期,並不是大明後期,那種可以公開討論春宮圖的氛圍。

總體上來,大明前期社會風氣也是偏嚴肅的。

如於謙這般,一輩子只有一個妻子,決不納妾的,並不在少數。甚至這種風潮都影響到了弘治皇帝,弘治皇帝是中國古代皇帝之中,唯一一個一夫一妻的。

他有這種選擇,也是受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

太祖皇帝有令四十無子,才能納妾,當然有人不遵守,但是官員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遵守的,比如楊溥,比如李東陽,比如於謙,等等等。

朱祁鎮對冼景比較滿意,就去對皇后說了。

錢皇后聽了,頓時大怒說道:“我不同意,我怎麼能讓我的女兒嫁給一個商賈之子!”

朱祁鎮說道:“冼家雖然不是什麼書香門第,但是家底也不薄,有佛山鐵廠,今後廣東商界就以冼家爲尊了。”

錢皇后面如青霜,說道:“不管如何,我都不會讓女兒嫁給一個商人的,陛下不愛惜朝廷顏面,我還愛惜的。”

朱祁鎮有一種無力之感。

太祖皇帝對商人限制不少,也確定了大明前期對商人總體的思想,那就是限制。不管商人有多有錢,不能穿絲綢,不能着絲屢,等等等。

總之,不管商人再有社會地位,區區一個窮秀才都能看不起。而這種不看起,還是被整個社會體系支持的。

哪怕冼家家財十萬兩,其實在廣東省內的影響力,還不如一個舉人。

甚至如果不是冼家支持了白沙書院建設,冼景身上也有一個秀才的功名。他未必能見陳獻章的面。

如果他連陳獻章這一條線都牽不起來。那就是更不要說上京了。

他縱然有太多錢,也找不到廟門。

朱祁鎮心中轉了好幾個圈,他心中一動,說道:“辛童,你有所不知,其實我對冼景已經有了安排了。”

“這也是爲了重慶好。而今朝野上下對外戚都是壓制的,重慶如何嫁給了別人,我也不好安排他的前程,但是冼景的前程卻好安排。”

“他現在是一個商人,將來卻不是了。”

錢皇后說道:“你準備怎麼安排?”

朱祁鎮說道:“石駙馬不是有先例了。”

錢皇后一聽,說道:“你準備讓他管少府?”

朱祁鎮說道:“是也不是,而今自然不成的,但是人事有代謝,我總要事先做好準備,這少府關係太大,給別人我是不放心的。在我們的孩兒之中,總要有一家出來擔當吧。”

朱祁鎮這一番話,半是真半是假。

半是真,那就是石璟比朱祁鎮大不少,而今已經五十多歲了。說不定什麼事情都去,總要安排一個人接班,而冼景的才能,在官府之中或許不能很好的發揮,但是在少府之中,卻是很合適的。

而且少府有多重要,朱祁鎮當成了一個自己可以爲所欲爲的自留地,也是可以用來抗衡外廷的一部分,也是朱祁鎮財力的來源之一。

總之,是內廷對抗外廷的重要籌碼。

隨着內閣權力越來越重,朱祁鎮也必修佈局新的權力制衡了。

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
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