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

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

太皇太后離開了慈寧宮,猶豫了一會兒,覺得到文華殿。

文華殿不僅僅是皇帝上課的一處大殿,也是處理政務的正殿之一。

最重要的是,文華殿距離內閣很近。

到了文華殿之後,令讓將三楊一併召來。

這也是太皇太后不去文淵閣的原因。

在文淵閣說這個事情,事情就大了。就太皇太后的本意,還是想將這一件事情私下處理了。最好如流水無痕一般。

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老臣,張輔又是勳貴出身,在太皇太后看來,這一件事情告訴了他們,他們說不定心裡怎麼想的。

唯有楊士奇,楊溥,楊榮三人,乃是翰林出身,又是老臣,卻是能理解她的苦心。

太皇太后與楊士奇等人本來就很熟悉,即便是朱祁鎮登基之後,也時常召見。

見了三人,也沒有多寒暄,將皇帝的心思告訴了他們。嘆息一聲,說道:“我老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去了。皇帝聰慧過人,只是我擔心他聰明太甚,自以爲是。反而誤了祖宗基業。我一婦道人家,也不知道該如何教導皇帝了,卿等爲社稷重臣,與我家也算是通家之好,還請,諸位先生指點一二。”

三楊立即起身行禮說道:“臣等不敢當。”楊士奇作爲羣臣之首,嘆息一聲,說道:“臣家那個孽障,本不該說話。只是臣受太宗,仁宗,宣宗三代信任,不敢不言。臣以爲太皇太后想的太過了。”

太皇太后說道:“太過了?”

楊士奇說道:“臣家裡那個孽障,太皇太后也是知道的,陛下已經勝過他百倍了。陛下畢竟年輕,不知道世間疾苦。也是正常的。就是臣年輕的時候,何嘗沒有妄想?太皇太后是愛之深,責之切。”

太皇太后聽了心中微微一鬆。

有時候與朱祁鎮相處,根本就忘記了他才九歲。朱祁鎮養在宮中,錦衣玉食,本就被尋常北線高上一頭。說話行事,也沒有半分孩子氣。

再加上,宣宗去世,這萬斤重擔都壓在太皇太后身上。

太皇太后看似波瀾不驚,但是心中並非沒有壓力的。太皇太后的壓力都轉嫁在對朱祁鎮身上了。

太皇太后一心一意想培養出一個聖明君主。

朱祁鎮愚鈍,太皇太后也擔心,擔心他將來,爲太監大臣矇蔽,朱祁鎮聰明,她也擔心,擔心他一意孤行。

總之,不管怎麼樣,太皇太后總是心中有所疑慮。

太皇太后也知道,她其實對朱祁鎮逼迫很緊。

朱祁鎮每天五更起牀,每天的日程都排的滿滿的,課業,朝政,人情,典故,還有一些宮中事務。

常常忙到掌燈時分。

不可謂不勤奮。太皇太后欣慰之後,寄予朱祁鎮的期望也就越高了。

如果剛剛開始,太皇太后不過想讓朱祁鎮當一守成之君,而且卻想讓他成爲如仁宗皇帝一般的,洞悉民間疾苦,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最少,在太皇太后心中,仁宗皇帝就是這樣的形象。

此刻她不得不反思,是不是他逼得太近了。

楊榮說道:“恭賀太皇太后,陛下所言,可以稱之爲睿智。”

太皇太后說道:“哦?何出此言?”

楊榮說道:“其實陛下不提,臣過一段也是要說的,瓦刺坐大,非朝廷之福。”

楊榮能得到宣宗皇帝的重用,就是因爲楊榮在軍事上的造詣。

天下所有衛所,關卡,地形,都在楊榮胸中,大部分將領的履歷,楊榮都如掌觀文。可以說是一個移動的資料庫。

所以對瓦刺興起帶來的變數,楊榮也有關注。

不過,他作爲國家大臣,也知道是有輕重緩急。而今之計,頭等大事並不是瓦刺,而是皇權穩固。

瓦刺雖然興起,但是底蘊畢竟淺薄,內部也有矛盾,數年之間,是不可能威脅九邊。楊榮自然要先放一放的。

但是放一放是放一放,並不是說,這一件事情是不存在的。

太皇太后面色有些凝重,說道:“皇帝所說的,是真的?”

這就是太皇太后的侷限性了。

太皇太后見識過戰爭所過,遍地瘡痍的景象,但是對戰略形勢,卻不怎麼敏感。

這或許是女主的侷限性。

即便是英明神武如武則天,也是對外屢戰屢敗,也幸好,當時大唐的底子厚,容得了他敗家。

太皇太后也是如此。

在權謀之上,不下任何皇帝,但是在軍事上,卻有一些短見了,或者說有一些想當然。

太皇太后這一生見識的,都是太宗皇帝如何猛攻北虜,打得北虜不敢南下。瓦刺即便一統草原,又能如何?

太皇太后並不覺得,瓦刺有底氣南下。

但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人口中說出來,就不樣。在朱祁鎮口中說出來,太皇太后僅僅能信一小半。

但是這樣的話,在楊榮的口中說出來。卻由不得太皇太后不信。

“臣不敢欺瞞太皇太后。”楊榮說道:“瓦刺之主,只要想有所作爲,就必然南下,朝廷與瓦刺之間,必有一戰,只是這一戰,是大是小,臣一時間,卻也預料不出。”

楊榮作爲朝廷之中最明軍事的文臣。

對戰略形勢的判讀,比一些將領都好,畢竟大明很多將領,都是那一種勇將,指揮一兩場戰事,卻是可以的。但是在大戰略上,對兩國形勢判讀,未必比得上文臣。

太皇太后皺眉說道:“何不早言之。”

楊榮說道:“臣與先帝商議過,先帝本意整軍備戰,御駕親征。只是天不假年。”

太皇太后也是嘆息一聲,說道:“我兒尚在,何憂瓦刺。”

楊榮說道:“太皇太后也不用憂慮太過,對於瓦刺,臣有一策。”

太皇太后說道:“講。”

楊榮說道:“瓦刺脫歡擁立脫脫不花爲大汗,然自稱淮王,太師,軍政大權,盡在其手,以瓦刺四萬戶統治蒙古四十萬戶,一方面,要藉助脫脫不花黃金家族血脈,另一方面,脫歡又有自立之心。”

“爲了穩定草原,脫歡必須藉助脫脫不花,而想要自立一定要除掉黃金家族,如此一來,雙方必有一戰。”

“朝廷當派使者,前往草原,冊封脫脫不花,同樣冊封脫歡,兩者並重之。另與脫脫不花互市,助漲脫脫不花之心。”

“一旦雙方力量失衡,必然一戰。”

“如此瓦刺與蒙古的聯盟不復存在。朝廷又能左右相制,使其無力南下。坐山觀虎鬥。”

太皇太后聽了,讚歎說道:“這纔是老成謀國之言。東里先生覺得如何?”

楊士奇說道:“臣以爲做兩手準備,一方面要挑起蒙古內亂,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強戒備,甘肅,大同,宣府,遼東,都要獎勵士卒,選拔將領,修繕城池,以備不時之需。”

“即便北虜有南下之心,亦不可越長城而下。”

太皇太后說道:“如此我就放心了。只是皇帝當如何規勸?”

三人對了一眼,有言是疏不間親。太皇太后是皇帝的奶奶,即便是太皇太后怎麼對皇帝,太皇太后身後,皇帝還能怎麼做不成?最多板子打在太皇太后的親信身上。

但是他們三人就不一樣了。

且不說,這裡說了不好聽的話,皇帝將來怎麼辦,單單是現在,不要看太皇太后而今對皇帝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但是誰要說她孫子不好,說不定板子先打在他們身上。

三人都是人精,又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這可是一個燙手山芋。

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
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