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

第三十章朱祁鎮的決斷

李時勉入詔獄,楊溥進宮分說被氣暈倒。而李時勉在詔獄之中斷絕消息,家人不能探望。

很多人傳聞,李時勉已經死了。

李時勉在國子監執教多年,國子監的學生都鬧了起來,還有很多低級文官,更是無數封奏疏飛向大內。

可惜朱祁鎮不在大內,這些奏疏直接在司禮監就投到火爐之中。甚至再給朱祁鎮奏摺目錄之中,都不會有這些奏疏。

這個時候,朱祁鎮接到的密奏,已經不僅僅是內閣的密奏了。

朱祁鎮坐了這麼多年皇帝,雖然王振權勢很大,但是朱祁鎮還是有繞過王振的消息渠道。

無數人等的奏摺堆積在朱祁鎮面前。

讓朱祁鎮對事情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這一路飛奔,讓大腿內側都磨出血來,但是此刻朱祁鎮似乎感覺不到大腿根處的痛楚。

他心中一遍一遍的想着,卻是王振。

從他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天起,王振就是最大支持者,陪着他走過當初提心吊膽的日子。

但是這些年來,王振有很多小動作,朱祁鎮並非不知道。

一來,這也算是酬功,二來,在外面看來,王振對朱祁鎮也算是功臣,朱祁鎮如果不保住王振,豈不是顯示出朱祁鎮太刻薄寡恩了。

所以,朱祁鎮也敲打過王振,但是太多的事情,也就聽之任之了。只要不誤了朝廷大事,朱祁鎮就當做不知道。

但是人是會變了。

就如朱祁鎮而今已經不是那個倉促之間,舉止失措的九歲小孩,而王振也不是當初宮中沒有地位,在太子身邊混資歷的太監。

朱祁鎮基本上已經控制住朝廷,雖然很多事情不能乾綱獨斷,但是大明整體走勢,卻在他的掌控之中。

而王振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連內閣首輔,英國公等公爵,也都看之不起的內相。

王振的忠心,朱祁鎮從不懷疑。

但是朱祁鎮現在考慮的不是王振的忠心不忠心。

而是整個宦官體系在大明的定位。

王振在宦官體系在大明的政治生態之中,就是一方勢力。這一方勢力,內有司禮監,外有廠衛,還有各地的鎮守太監。

在太皇太后的放縱下,王振的努力之下,這個集團在宣德十年之後,一直處於擴張之中。

這是太皇太后擔心,朱祁鎮鎮不住下面的人,爲朱祁鎮安排的幫手。

但是而今,朱祁鎮需要這個幫手嗎?

答案是不需要。

大明皇帝權力從來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同樣的權柄在不同的人手中發揮出不同的作用,朱祁鎮現在可以自信掌控太阿。不假他人。

所以,王振存在的第一需要已經不在了。

那麼,王振存在有利於朱祁鎮推行自己的政策嗎?

答案更是否定的。

雖然廠衛甚至外地的鎮守太監,對皇權有益。但問題是號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各地方的官員就不是大明的臣子了。

當然了皇帝如果沒有威信,地位官員自然也不會太拿皇帝當回事,或許人家更看重閣老。

但問題是,難道太監就不是這樣了。

最近王振做的什麼?明目張膽的在司禮監交付的奏摺上做手腳。

朱祁鎮一想起來,心中就有一種恨意,暗道:“王振是不是覺得我太好說話了。”

太監固然聽話,但是想要依靠太監推行國策。朱祁鎮不用想就知道不行,是後車之鑑的,萬曆帝礦稅政策是好是壞,暫且不論,單單是他派太監收稅,直接將收稅變成了明搶,就讓全天下反對,就證明了指望這太監推行國策,想都不要想。

雖然文官集團有些難搞,但是有些什麼還是離不開他們。

很多覺得,找人當官還不容易嗎?

但是事實上就不容易。

且不說,如楊士奇,楊溥等歲月打磨出來的老臣,每一個都是瑰寶。不用說當代,即便放在大明歷史上,也很難說是可以替代的。

尋常小官還辦,但是可以主持大明這一套國家機器的人,卻是很少。

很可惜,王振不是這樣的人。

所以,朱祁鎮想要在國事上有所作爲,即便是在私下裡與楊溥這樣大臣暗鬥不斷,朱祁鎮也是離不開他們的。

但是王振之前所做所爲,朱祁鎮尚能容忍,不就是貪一點錢,攬一點財嗎?

但是李時勉是什麼人?

是士林領袖,也是功臣。

朱祁鎮還記得李時勉在建立海關體系之中的功勞。

這樣的大臣是可以折辱的嗎?

如果朱祁鎮今日不給李時勉討回公道,那麼今後誰爲朝廷做事。

朱祁鎮快馬加鞭就是想在李時勉出事之前回京,一方面是爲了救李時勉,一方面也是爲了王振。

王振於他畢竟多年情分了。

如果今日李時勉沒有事,朱祁鎮對王振的處置,也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但是一旦李時勉真出了什麼事情。

爲了平士林之怒,朱祁鎮也只能揮淚斬馬謖了。

但是到了而今,朱祁鎮卻要做最壞打算了。

王振依靠朱祁鎮多年的信任,早已從宮中蔓延開來,成爲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拿下王振固然只需一旨文書。

但是如何將宮中的動盪減輕到極點,並不妨礙朝廷,卻是朱祁鎮要注意的。

誰知道忠誠這東西,到了最後這關頭會怎麼樣?

朱祁鎮思量片刻,下了一道密令,讓劉永誠來見他。

朱祁鎮反而放緩了速度,封鎖自己即將到京師的消息,只有在劉永誠到了之後,朱祁鎮才準備入京。

王振卻不知道朱祁鎮已經距離京師不遠了。

他此刻還在詔獄之中。正在提審李時勉。

詔獄之中,李時勉的待遇還不錯,畢竟是朝廷大員,在詔獄之中,還是單間。就好像是尋常人家的書房一般。

王振帶着人,推門進來,說道:“李先生,多年不見,而今可好嗎?”

李時勉表情淡淡的沒有一絲波瀾,說道:“多年以來,李某俯仰無愧。有什麼不好。倒是王振,你這些年做了多少虧心,當初你也是讀聖賢書的,而今覺得可好?”

王振本來帶着報仇的心緒,得意洋洋的。但是而今聽李時勉這樣說,頓時心中無名火起,卻不知道往哪裡發泄。

王振是秀才出身,否則也不會成爲朱祁鎮的啓蒙老師。當初也是讀聖賢書的。而今大權在握,所做所爲,自然有很多不符合聖賢之道的。

王振之前沒有想過,但是面對李時勉,一時間好像看見一面鏡子,照見了自己。不知道是羞愧還是自慚,更讓王振怒火不可遏制,王振冷笑說道:“李先生好,我就放心了,因爲你很快就不好了。”

“我知道,李先生是詔獄之中的老客,我明說了。今個兒,李先生不要想活着從這裡出來了,早早的按我的安排認錯服罪,我能給李先生一個痛快的,而且向陛下求情,讓李先生罪止一身,否則的話,就不要怪我不客氣了。”

李時勉聽了,仰天大笑,說道:“李某平生無所傲,唯一驕傲的,就是這一把鐵骨頭。王振想要讓我認你這子虛烏有之罪,且來試試,讓我嚐嚐,與太宗朝的錦衣衛相比,這錦衣衛的老手藝,滋味變了沒有。”

王振說道:“好,既然李先生有如此雅興,咱家就如你所願,來人帶他下去,好好梳理梳理。”

王振在梳理這兩個字上,是加了重音,想來決計不是簡單的梳理。

王振一聲令下,自然有幾個錦衣衛大漢上來,將李時勉給拉了下去。

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
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