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

第七十九章北京的工業體系

隨着報紙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天理報的分量也越來越重了。

朱祁鎮對吳與弼評價爲白衣御史,也越發真實。

只是而今這爲白衣御史也越發頭疼。

他不是爲了報紙發展不好而頭疼,而是爲報紙發展太好而頭疼。

無他,明報的開支由朝廷開支,少府與戶部兩部分擔,每年戶部做年度預算的時候,是要給明報一兩萬兩銀子,再加上少府的隱形補貼,比如印刷費用,紙張費用等等。

也就是對於明報主筆來說,他每年要做的僅僅是確定報紙內容,其餘的都不用多操心。

但是天理報就不一樣了。

天理報作爲大明第二大報。雖然發行數量不如明報,但是也在北方擴散開來了,加以時日未必不比明報差。

只是擴張越大,花錢也就越多了。

朱祁鎮給吳與弼的那些錢就刷刷的花光了。

雖然吳與弼一個勁的壓縮成本,但是依然做不到收支平衡。

這就是吳與弼最爲頭疼的事情。

不是不能化緣。

其實而今京師十幾份報紙,那一家後面沒有一個金主。就好像吳與弼的天理報,就有江西士紳,廣東士紳,還有山西陝西士紳的支持等等。

只是這種支持並不能無窮無盡的。

這也是吳與弼的日常煩惱了,只是覺得越來越難以熬過去了。

這個時候,下面人將冼景的拜帖送上來,上面還有陳獻章的書信。

吳與弼見自己的弟子來信,隨口吩咐道:“請他進來。”

隨即就開始看信了。

吳與弼本來以爲冼景不過是來送信的。但是打開之後,卻發現陳獻章將冼景的事情說了,隨即讓吳與弼陷入長考之中。

他似乎看見朱祁鎮政策之中一條無形的線索。

畢竟,吳與弼在北京也有一兩年,不能不被北京的氣質給感染。

北京的氣質是什麼?

首先是政治中心的氣質,似乎每一個百姓都能對國家大事侃侃而談。其次就是工業的氣質。

當然了,這種氣質,吳與弼未必能夠準確的概括。

但是少府這個龐然大物,已經圍繞着北京城建立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廠,北京百萬百姓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工廠上班的。

這個時代,整個世界,估計沒有一個工業化的城市,但是如果說有一座最接近工業化的城市,那就是北京無疑了。

以北京爲中,加上遵化,天津等府縣,承載少府絕大多數工廠,從大的說,遵化鐵廠,兵工廠,以天津爲中心造船業,還有造馬車的行業,其實這都可以規劃爲木材加工業。

因爲東北的木材都是從海路放排到天津的,在天津進行初步處理,有一些送到各地,有些就直接造成了船隻,與馬車傢俱什麼的。

特別是木製軌道更是吃下了大量的木材。

說有的,比如造紙業,印刷業,還有一些穀物脫殼加工之類。

畢竟大明最大糧倉在這裡,北京與天津的糧倉加起來有二千多萬石,爲了便於儲存,都是帶殼的穀物。

每年賣出去都要脫殼才能食用了。

當然了,這些產業有些並不是因爲朱祁鎮才發展出來的,只是朱祁鎮引入了工業化分工,效率更高,產出的物產更多,影響也更大。

即便有少府這樣的巨無霸,壓制了很多商人的產業,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商人發展起來了。特別是在北京附近。

無他,在北京附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北京早已沒有胥吏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用吏員換了胥吏之後,就一下子變得清明起來了,但是這些吏員大多有出路有盼頭,有條條框框的紀律。

比胥吏好上太多了。

甚至可以說,有這些吏員的存在。北京城一年才能收十萬兩上下的賦稅,當然了,並不說北京城只能收這些稅,而是順天府只能截留這些稅款。

畢竟順天府在戶部眼皮地下,真有大額賦稅,戶部恨不得納入他們管轄之中,就好像清代崇文門關稅,就是戶部掌管,可沒有順天府什麼事情。

吳與弼不是那一種食古不化的人。

甚至可以說,每一個稱爲大儒的人,大多都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人。

無他,一項思想一個本事,真正領悟了,精通了,反而不會拘泥於原本的條條框框的。儒家本身就是治事之學。秉承大義不變,很多地方都可以動。

真正覺得某人所言,乃是金科玉律,一點也動不得,反而是那一種一瓶不滿,半瓶晃盪的人。

無他,非如此,不能證明自己的是正確的。

冼景有計劃,卻讓吳與弼想明白很多事情。他比陳獻章所想更遠一點。

如果說,陳獻章僅僅是想通過這一件事情來窺探皇帝的用意,而吳與弼已經揣測出幾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

“只是,這樣的事情真的好嗎?”吳與弼心中暗道。

吳與弼不得不承認,這個模式其實有好處的,能養更多的人。能達到了朱祁鎮所提倡的養民的目標。

大明百萬級別以上的城市,有三個,北京,南京,蘇州。

在吳與弼看來很快就有四個了。

那就是天津。

正是因爲天津木材加工業,才讓這一個年輕的城市,迅速擴張發展起來,再加上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入京門戶,更加速了這一點。

吳與弼秉承一種樸素的經濟觀念,他知道北京這種繁華,是建立在製造的各種東西,都能賣出的情況之下。

但是誰能保證這些東西都能賣出去?

如果地裡種出來的糧食,如果賣不出去,農家能夠自己吃,但是如果製造出來的東西賣不去去,那是要出大問題的。

比起農業社會,這種模式太過不穩定了。

如果僅僅侷限於北京,或許還行。但是如果推行全國。大明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如果賣不出去東西,這些依附這些產業而生的百姓,又如何生存?

這些觀念,吳與弼沒有細想,但是僅僅從他估計來看,這其實不可持續的。

在吳與弼內心之中,其實有兩點並沒有考慮進去,第一是世界之大,在吳與弼內心中已知世界,在他看來的世界不過是大明再加上週圍藩屬國而已。

至於太遠的地方,不過是蠻夷之地,有沒有都一樣。

另外一個是科技發展。

這是吳與弼從來沒有過的概念。

但是基本如此,吳與弼的觀點不能說錯。工業品總有一天會飽和的,唯一錯的是,吳與弼看來這一天很快就能到來。

但實際上,再過千把年也未必能達到。

吳與弼思量很久,終於暗道:“或許是我想錯了,總要看看,陛下是不是這樣想的。”

吳與弼長考結束,卻見冼景已經等在哪裡很長時間了。

恭恭敬敬的垂手而立,並沒有一絲不耐煩的意思。

吳與弼對冼景印象好上一點,說道:“坐吧。”每一個老師都喜歡有禮貌的學生。古今如一。

冼景行禮之後坐下。

吳與弼說道:“白沙所言,我已經知道了。你來的很不巧,白沙的幾位好友,大多出京了。他給你寫的書信,也沒有用了。”

冼景大吃一驚,說道:“夫子,這------”

吳與弼說道:“無妨,我還是有幾分薄面的,能給你找一兩條路子,只是這路子能不能成就不好說了。要看你的本事了。”

冼景說道:“寫夫子指點,弟子感激不盡,願意奉上白銀千兩,供先生沐浴之資。”

吳與弼皺眉說道:“我是爲了陳獻章,何用這些阿堵物?”

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章 馬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
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章 馬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