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

第一百五十七章襄王出京

大本堂之事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並下各地藩王下文,讓他們推薦適齡優秀子弟來京師上學。

也算是皇帝對藩王安撫之一。

這個時候,出外的王文,已經到了太原,對晉藩着手調查。

這些藩王自然禁不住差的。

晉王連續好幾封奏摺遞進大內之中,就是告王文的。

不過,朱祁鎮見了,都是下旨撫慰,但是卻對王文沒有一語相責。王文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同樣知道怎麼做的,還有晉王。

晉王連連向北京請罪。

也將晉王一脈之中的害羣之馬交出好幾個,都下令到鳳陽高牆圈進起來。

朱祁鎮覺得火候到了,這才下令給王文,到此爲止。

於是乎,全天下藩王都知道了朝廷的態度,立即變得收斂起來,都再清理之前爛事留下的痕跡。

特別是沈王,沈王也封在山西,而且做事也相當不地道,之前沈王就強拆民居,擴建自己的宮殿。

聽聞這一件事情,立即將剛剛修建的宮殿給拆了。併爲百姓重建房間。特別是各地藩王在接到朱祁鎮這個聖旨之後,很識趣的將世子,嫡子都派到了京師上學,如果不是朱祁鎮強調了適齡,這宗室子弟恐怕要一兩百人之多。

但是即便適齡的,在十歲與二十歲之間的,也有數十個之多。

都是嫡子,身上不是掛一個世子,就是掛一個郡王。龍子鳳孫。

當然了,有識趣的,也有不識趣的。

想來王文這一路巡視,決計不至於太平。

宗室子弟有這麼多人,至於勳貴子弟也不少,甚至要比宗室弟子還要多不少。畢竟朝廷這麼多年所封的勳貴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倒是文官方面來的人並不多。

因爲真正有本事的文官子弟,都是要走科舉這一條路的。看不上大本堂的前程。如果年齡大一點,走科舉走不通的話,可以選這一條路,但是被適齡這兩個字給絆住了。

所以文官弟子也不過二三十個人而已。

他們正在從四面八方來到了北京城中。

而這個時候,襄王也要走了。

而今已經秋末了。

襄王在京師一待也就待了一個多月了。

這一個多月來,襄王也沒有閒着,通過吏部與兵部找了一些人手。

當然頂級的人才,自然是看不上襄王一個藩王。

但是大明朝廷從來不缺少當官的人。

尤其在京師這樣的地方。

北漂這樣的事情,從來不是今日纔有的。

所以襄王還是招攬到不少人手。

前番不久,孟瑛已經上報了。

他到了南京之後,挑選各地精銳,再加上從北京帶過去一萬大軍,總共帶領三萬大軍,作爲前鋒,從南陽乘船到常德,然後從常德上岸,進入貴陽。預計在明年正月到達雲南。

這是第一波。

王驥帶領後續人馬轉運的糧草輜重,十幾萬人於本月末出發,預計在正統五年二月,作爲第二批次到達雲南。

當然了王驥的到達,與孟瑛的到達不一樣。

孟瑛只需帶着本部人馬,向前衝便是了。

王驥所帶的人馬,卻要維持好這貴州數千裡糧道。王驥所帶人馬,估計有相當一部分,會駐紮在貴州。

與當地官兵一起,防範土司,並轉運糧草。

在雲南大戰結束之前,在這糧道之上所花費的功夫,一點也不能省。

畢竟在這個時候,大明在貴州的存在大概就幾個衛所而已,似乎連一座正經的縣城都沒有。大量糧食轉運,都要靠土司幫忙。

甚至貴州最重要的驛道,也是土司幫忙開闢的。

不能說這些土司,不值得信任。

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將糧道的寄希望於土司,是相當愚蠢的。

所以,襄王再不南下,估計就趕不到南京,與王驥大軍匯合了。

太皇太后一心想讓襄王在軍中混一個資歷,不就是想讓他長一點本事,好應對將來的挑戰。即便是一個監軍的名分,也是費了好大名聲爭取過來的。

所以,襄王也不想放棄。

太皇太后心中再不捨,也不得不放襄王離開了。

太皇太后知道自己的身體,也明白襄王這一去恐怕,母子兩人再也沒有相見之日了。

本想僅僅送襄王出宮,只是心中實在不捨。但是太皇太后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果她出城送襄王的話,就有一些太過格了。

襄王畢竟是王爺,不管是以太皇太后送一個王爺,還是以母親送幼子,都不是太合適的。

只是太皇太后心中母子天性,如何能斷了。

朱祁鎮只能陪着太皇太后微服出來,將襄王送出宣武門外。

此刻北京城外城還沒有修建,宣武門外有不少地方,都是當初元大都街道。但是這些地方,在這一次大水之中損失不小。

似乎還沒有恢復往昔的繁華。

數百鐵騎護持之下。

朱祁鎮一身便裝,攙扶着太皇太后。

襄王一身鎧甲,頭帶頭盔,翻身下馬,幾步跪在了太皇太后的面前,一手抱着鐵盔,一手支撐地方,連連扣頭,說道;“母親,兒去了。”

一直保持莊嚴的太皇太后,此刻也繃不住了,雙手抱起襄王,捧着襄王的臉,看着而今已經滿臉鬍鬚的襄王,依然好像對一個小孩子說道:“這是你選的路,你不要後悔便是了。而今你既然選了這一條路,就要走到地。”

“雖然我很想你,但是今後,我決計不想見到你,因爲麓川即便大勝,善後的事情也需要幾年,這這期間,只有你戰敗了,纔會回來。”

“但是你如果在襄陽當一個富貴閒人,我什麼也不會說,但是你既然決定了去麓川,那麼麓川就是你這一脈的根基所在。”

“麓川在,你活,麓川失,你死。”

“記住了沒有。一旦麓川不守,我希望聽見你的死訊,而不是你跑回來。朱家沒有這樣不孝子孫。”

襄王聽了,也是淚流滿面,說道:“兒子明白,既然選了這一條路,兒子寧死,也不敗壞祖上名聲。”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自愧疚。心中想得卻是歷史上的正統皇帝。

如果沒有他的穿越,正統作爲明代最窩囊的一個皇帝。如果太皇太后泉下有知,可能就被氣活了過來。

即便是南明的皇帝,弘光被俘,還在大殿上力斥錢謙益。隆武,紹武被殺,萬曆也沒有投降,唯獨他爲瓦刺大軍帶路。

可謂不孝之極。

朱祁鎮雖然他知道,自己不是歷史上的正統皇帝。但是此刻也覺得面上不好看。只是他相信,這樣的事情,將來決計不會發生。

太皇太后與襄王母子兩人抱頭痛哭。

朱祁鎮看看天色,覺得天色不早了,小聲說道;“娘娘,三叔,已經不早了,三叔還要趕路的。”

太皇太后這才放開襄王。

襄王又磕了好幾個頭,這才翻身上馬。帶着朱祁鎮派給他三百騎兵護衛,一口氣跑遠了。

連回頭都不敢。

襄王似乎擔心,自己只要一回頭,就捨不得了離開了。

襄王很明白,太皇太后爲什麼說這數年?因爲太皇太后感覺,自己活不了幾年了。

這一別,不僅僅是生離,也是死別了。

太皇太后看着襄王離開的方向,似乎一瞬間老了許多。整個人的精氣神,也跟隨襄王走了不少。

“娘娘,該走了。”朱祁鎮小聲的說道。

此刻天邊已經翻滾着暮色,太陽距離西山也不過數指了。

太皇太后這才說道:“走吧。”

朱祁鎮攙扶住太皇太后上了馬車,就要回去。忽然朱祁鎮眼睛看到一輛熟悉的馬車。

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章 出京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
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章 出京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