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

第一百五十八章皇后有孕

太皇太后眼睛之中有一股憧憬之色。

如果說太皇太后不想小兒子,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太皇太后心中轉了幾個彎。嘆息一聲說道:“不必了,山高路遠。有身負國家大事,就不必他跑上一趟。”

太皇太后從來知道,襄王金冊這一件事情,乃是皇帝與她的心結。

之前的皇帝,即便竭力表現出成熟的樣子,但是就好像是一汪淺水,她一眼就能看出根底來。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而今她再看皇帝,看似真心真意,毫無作秀之意。一個僞字,卻是做到了極點。

太皇太后明知道皇帝心中藏了事,但卻看不住的皇帝心中藏了什麼事情了。看似胸懷坦蕩,卻不知道洞開的城門之中,藏了多少甲兵。

太皇太后對皇帝能坐穩皇位,已經是相信了。但是對襄王的下場,卻越發擔心了。

每一個明君都是老虎,而且是吃人的老虎。

太皇太后對自己的身子骨也有自己的判斷,大抵是不成了。即便是襄王從雲南跑過來,不過是奔喪而已。

又何必啊?

她現在不相信皇帝關於襄王的任何承諾,只希望皇帝能夠忘記襄王,讓襄王一輩子在雲南就好了。

只要活着就好。

朱祁鎮卻不能懂的這種母親的心思。只是見太皇太后不願意多說了,立即將湯藥一勺一勺的餵給太皇太后。

隨即將空碗遞給錢皇后。

錢皇后就在朱祁鎮身後,立即伸手接過了,她卻不知道怎麼的,猛地一皺眉頭,頓時覺得胸腹之間,好像是翻江倒海一般。手一鬆,藥碗就砸在地面之上,“啪”的一聲,碎成了不知道多少塊。

朱祁鎮立即扶住皇后,問道:“怎麼了?”

太皇太后卻是經驗豐富,說道:“快,傳太醫。”

因爲太皇太后的病,慈寧宮之中常備太醫。不過片刻,就有一個太醫來給錢皇后診脈。

這太醫只是微微一忖,就是起身說道:“恭喜,陛下,皇后娘娘有喜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猛地一跳,不知道多少念頭涌上心來。

有歡喜,他兩輩子第一次有孩子。

有意外。朱祁鎮其實一直在某些事情上做避孕處理,他並不希望他的兒子來的這麼快。

原因很簡單,這個孩子如果是公主還好,如果是皇子的話,那就是太子。

他這具身體,而今才十六歲。即便他再當三十年的皇帝,也不過是四十六歲,這個年紀並不算大。甚至可以說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但是那個時候太子就長成了。

這種種的尷尬也就油然而生了。

所以,朱祁鎮本身想推遲太子出生。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他其實已經做了一些避孕,但是又不能光明正大的做。自然有漏網之魚。

有這種情況,很是正常。

但是他本身歡喜之意,與對未來政治的擔心,夾雜在一起。朱祁鎮一時間理不清自己的思緒了。

“好,好,好。”太皇太后卻是高興之極。一時間,太皇太后的心勁也提上來了。

對於太皇太后的來說,沒有什麼比見到皇子誕生更讓他高興了。

一來 ,朱祁鎮畢竟是她的長子長孫,是嫡脈。朱祁鎮看到了太皇太后對襄王的愛護,但是太皇太后對宣宗皇帝這一脈,就不愛護的嗎?

只是朱祁鎮下意思忽略而已。

二來,也是這個皇子帶來的政治意義。

任何一個皇帝,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之下,皇位都是不夠穩定的,有兒子的皇帝,與沒有兒子的皇帝。直接表現在很多事情上了。

朱祁鎮有兒子,也就說明,即便朱祁鎮英年早逝,朱祁鎮所敲定下來的政策,也不會輕易被改變。

但是如果沒有兒子,所有政治成果存續,就很不說了。

特別是在宣宗一脈人丁單薄的情況之下,這個孩子的意義就更重大了,很多政治隱患,都因爲有這個孩子的存在,而消弭掉了。

太皇太后立即吩咐左右,讓皇后回坤寧宮,安心養胎。

太皇太后的心勁雖然提起來了,但是人的衰老,卻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故此太皇太后的病情稍有起色,雖然又變得沉重起來。

太醫院似乎都要搬到慈寧宮辦公了。即便如此,太皇太后的病情,依然在生死之間掙扎。

朱祁鎮甚至因太皇太后之病,取消了正統七年所有的慶祝活動。一心一意的照顧太皇太后的。

同時朱祁鎮也沒有忘記,快馬加鞭,寫信給襄王。讓他回來。

朱祁鎮之所以寫信,卻是因爲南疆的情況,朱祁鎮並不瞭解。擔心貿然召襄王回京,出了,亂子怎麼辦?所以就給了襄王自己選擇的權利。

只是當信傳到襄王手中的時候,已經是正統七年春天了。

而從去年秋天出兵,王驥統領大軍出麓川,向孟養出發。

南疆的冬天並不能讓大軍停止腳步,甚至有意幫助了大軍。原因很簡單,南疆的冬天,比北方的春天還 暖和。

這種天氣很適合來北方的明軍。

不過,總體來說,大軍行進並不算快。

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各方土司的扯皮。

這一次王驥動用了雲南七個衛所,再加上襄王三個衛所,總共十個衛所,五萬多人,再加上徵召的民夫,號稱十萬大軍。

但是這十萬大軍,主要放在從麓川到孟養的道路修建了。

襄王也有意,將大明的驛道延伸到了孟養。同時也藉助朝廷的力量,將他的實力延伸到孟養去。

擴大他的基本盤。

如此一來,十萬大軍雖然很多,但是放在這數百里道路上,就有一點捉襟肘見了,再加上南疆乃是思家的地盤。

思機發根本不與大明正面交鋒,而是步步後退襲擊糧道。

讓大明軍隊,很是抓狂,也沒有什麼辦法。如果思機發蠢到與他老子,思任發一般,敢與大明列陣而戰。王驥也可以讓思機發嚐嚐什麼是正義的鐵拳。

但是思機發學乖了。

如此一來,王驥只能多倚重土司了,畢竟派大明正規進入,深山老林之中追擊這裡的土著。

想想就知道是傷亡很大的事情。

而因爲朱祁鎮冊封襄王於麓川,讓很多土司對大明起了擔心。故而王驥與這些土司的溝通並不順利。

第二個方面,就是地理原因的了。

麓川已經是漢人軍隊來到的最遠之處了,孟養更是大軍從來沒有來到的地方。

這種連大軍行進的道路,幾乎是硬生生從山中劈出來的地方,王驥有多大的心,敢迅速挺進,一旦被誘敵深入。一場大敗之後,就不好收拾了。

要知道,王驥帶來的五萬軍隊,看起來不多,但依舊是大明在雲南地區能夠聚集的最多戰兵了。

一旦失敗,雲南只能放棄很多地方,固守核心地帶了。

這個責任王驥是承擔不起的。

故而他寧可慢一點。

只是即便如此,也出現了一件事情,動搖了王驥之心。

只是礙於襄王一直不同意而已。

而就在這個時候,襄王接到了朱祁鎮的信之後,一時間癱坐在地面之上了,久久回不過神來。

襄王被稱爲襄王,雖然也有作僞之處,但是並非全部如此,最少襄王對太皇太后這一分孝心,卻是真的。

太皇太后年事已高,襄王心中不是沒有準備,但是此刻真正接到這個消息,卻也如驚天霹靂一般。

打亂了襄王所有的心思。一時間他有一種放下所有,立即回京之意。但是理智告訴他不能。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十一章 孫氏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章 大武學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十一章 孫氏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章 大武學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