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

馬順雖然是走了王振的門路。但他自己還是有幾分能力的。

過一日而已。就將呂整案給查的七七八八的了。

第二日來是傍晚時分。

一天之中,朱祁鎮也只有這個時間,才能接見馬順。

朱祁鎮在暖閣中,馬順進來連忙行禮,說道:“微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說道:“坐。”

立即有小太監搬過來一個繡墩來,馬順只敢坐下半個屁股,小心翼翼的好像是蜻蜓點水一般。隨即說道:“謝陛下。”

朱祁鎮問道:“查得怎麼樣了?”

馬順說道:“已經派人去河南了,也派人去瓦刺,關於草原上的文書,正在整理之中,這一兩日就可以報給陛下,請陛下給我一點時間。”

朱祁鎮說道:“那呂整案可查清楚了。”

馬順說道:“已經查清楚了,呂整乃是方政的部將,兵部想要重重處罰,以儆效尤,只是方政覺得不公,是以與英國公寫了書信。”

“英國公出面,兵部尚書王驥,只能向楊士奇大人求援,只是楊士奇大人並不願意在這裡非常時期,與英國公鬧出事來。所以這事情纔沒有壓下來。”馬順將這一件事情背後的情況一五一十的細細道來。

朱祁鎮也品出一些味道了。

馬政這個人,朱祁鎮是知道,就是大同鎮的守將,也算是老臣。靖難功臣之一,沒有立下什麼大功勞。但是總是有這個資歷,隨後久經沙場。纔有而今的地位。

也是可以依靠的大將。大同在手下,不能說完全沒有過錯。但是總算是太平無事。呂整正是他的部下。

兵部尚書王驥。朱祁鎮也是有印象的。

雖然三六九上朝。都是禮儀性的。但是朝廷上的大臣,也都在朱祁鎮面前露面。兵部尚書。也是六部尚書之一。文官最高級別。僅在內閣大學士之下。自然是要露臉的。所以朱祁鎮是見過的,也說過話。但是更深的交流就沒有了。朱祁鎮對他的印象。大多時在文書上奏摺裡。

王驥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大臣,堪稱幹吏。只是在文官與勳貴的衝突上,也是一員急先鋒。

兵部在他手裡,幾乎要將五軍都督府繼承一個空架子。兵部在他手裡。人員在擴張編制在擴張。幾乎在膨脹。名義上天下爲所都歸五軍都督府管理。各級將領。都在五軍都督府門下,但是這些權利。兵部都要插一手。

各級勳貴自然是不滿意了。但是也無力反抗。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兩個。一是皇帝站在文官那兒。仁宗皇帝以來,大明皇帝與文官的親近遠超過了勳貴。從某種意義了。在與仁宗皇帝爭位的時候,有不少勳貴站在漢王那邊。即便這些人已經被清理了。皇室依然覺得大學士們才值得親近。

張輔能有今天。也與他親近文臣有關係。

二是勳貴內部也青黃不接。

大明開國以來,勳貴可以分爲開國功臣與靖難功臣。而今靖難功臣都死的差不多了。接替他們的都遠遠不及。

而今重用的武將,大部分都不如永樂之時。

而文臣經過了開國時的休養生息,而今三楊之後,的確有一批能辦事的大臣。王驥是其中之一,于謙也是其中之一。

朱祁鎮明白其中關節,繼續問道:“呂整殺降之事,到底有沒有?”

馬順聽了朱祁鎮的話,神情微微有些遲疑。朱祁鎮見狀,說道:“難道有些事情不能讓朕知道嗎?”

馬順一聽,幾乎冷汗直流,說道:“微臣不敢,錦衣衛乃陛下耳目,不敢有絲毫隱瞞陛下,呂整的確有冒功之舉,但說要殺降,卻有些過分了。”

“哦。”朱祁鎮說道:“此話怎講?”

馬順說道:“陛下是知道臣,臣跟隨過太宗皇帝去過漠北,對邊塞形式,還是瞭解的。我軍與韃子之間,從洪武年間到而今,戰火連綿不斷,在邊塞之上,早已形成習慣了,每到秋季,就會派出小隊騎兵出關燒秋。將草原燒掉,一來是爲絕韃子糧草,二來是爲防止韃子突然襲擊。”

“所以邊關內外,實爲世仇。”

“雖然也有不法之徒,越過邊牆與韃子貿易,但大多數時候,見了韃子,還是要先殺而後快。”

“不論男女。”

朱祁鎮說道:“是大同是這樣,還是九邊都是這樣。”

“絕大部分邊關都是這樣。”馬順說道。

朱祁鎮說道:“那招降?太宗皇帝與父皇都招降了不少蒙古人,這十幾個蒙古人未必不是投降?”

馬順說道:“人數太少了。”

“太宗皇帝雖然屢次曉諭蒙古,但是招降的都是蒙古上層,少有蒙古百姓。”馬順說道:“爲了裝聲勢,蒙古貴族投降,決計不會這麼的人。”

“你的意思是呂整是清白的。”朱祁鎮說道。

馬順說道:“臣不敢爲呂整擔保,不過以臣之見,這十幾人韃子,又有女子,或許是韃子熬不住青黃不接,帶着家小老投降的。”

“但是這樣投降,不過是爲邊軍多幾個軍戶而已,直接殺了的,也絕非呂整一個人做的。”

“只是陛下想要查清楚真相的話,臣這就趕往大同,細細查明。”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不必了。”揮揮手讓馬順下去了。

話說到這個地步,朱祁鎮的心思,早就不在呂整殺降這一件事情上了。

他所想的,不過兩個,第一個是明軍的軍紀。呂整殺降一事,朱祁鎮覺得應該是真的?畢竟丁補文書做的滴水不漏,幾乎找不到一個突破口。馬順語氣之中都有含糊。想來自己也不堅定。即便在罪名上有所區別。但是大差不差談不上冤枉。只是武臣們都爲呂整抱屈,甚至錦衣衛指揮使馬順,也是這個態度。

是他們覺得呂整的行爲,太普遍了。

所以明軍的軍紀恐怕很成問題。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暗暗記下來。

第二件事情,就是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間的爭權行爲。

這一件事情,他不是第一次聽見,而今卻是親眼看見了。兵部拿下一個都督僉事。也算是一個高級將領了。

而勳貴集團的反應,看似強烈,但是無力。

別的不說,看處理結果就行了。

內閣呈上了的文書,可以都是附有票擬的,也就是處理方案。如果皇帝不推翻的話,就按着這個執行。

而票擬,就是呂整流放廣西。

這一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就拿下一位高級將領。而張輔所做所謂不過是鬧一鬧而已。

可見雖然而今武將的待遇,還在文官之上,但卻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時候。

不過,而今三楊不過是藉助仁宗一脈的信任將勳貴壓在下面而已,想要真正的以文御武,還要好長一段路要走。

張輔的存在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

在皇帝不能親政,內閣大權實力大增的時候,張輔卻能列身其中,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在大明的最高權力結構之中,是萬萬不可少了勳貴一環的。

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父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
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父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