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西軍

第九十五章 西軍

只是王英並不知道,山名宗全如此咬牙啓齒,卻是山名家的領地被細川家的侵犯了。

而今日本人自己將兩方以東軍西軍稱之。

本來歷史上足利義政一直坐鎮京都,被成爲西軍。但是而今被趕出了京都,他所在的地方在京都之東,故而現在足利義政所部纔是東軍,細川勝元所部纔是西軍。

但是,所謂東軍西軍本來就是一種很簡單的劃分,無非是足利義視與足利義政的位置來劃分的。

但是真正來說,雙方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之前鬥爭一直侷限於京都。

而今細川勝元取得了京都的勝利之後,自然向各方進軍了。

日本的首都而今在京都,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京都這裡日本四方之中。特別是本州島東方與北方有大量未開發的地帶。京都的地理優勢就更明顯了。

佔據了京都,細川勝元就將自己本部人馬聯繫在一起,而將足利義政的支持者分割在各個地方。

比如山名宗全,他帶着大軍在這裡的,但是山名家的領地卻在京都之西。細川勝元不想辦法拿下才算是怪事。

如此一來,西軍日盛,而今有二十萬之衆,也是非常正常的。

王英心中雖然有些擔心,畢竟人多到一定數量,即便明軍精銳也未必能勝,不過此刻王英自然不能顯露出一絲怯意,說道:“烏合之衆,即便有五十萬有如何?還請山名將軍說一下西軍有什麼人。”

不得不說,日本與中國貿易往來加速,也給中日雙方的文化往來帶來極大的好處。或許日本下層百姓不懂漢語,但是日本上層大多是懂漢語的。

當然了,這些所說的漢語口音,就有一點一言難盡了。

山名宗全說道:“不敢當,真要稟報航海伯。”

“西軍主力乃是細川一家,以細川勝元爲首,有細川成之,細川成春,細川常有等人,再有就是,畠山政長,京極持清,武田信賢,等人。”

隨即細細分析起來。

王英聽了,甚至有一種當前的人才是烏合之衆的感覺。

無他,西軍的核心就是統帥細川勝元。他不僅僅是統帥,還是細川家的家主,之後清一色的細川,並非細川家的成員,而是每一個細川都是一家大名。

也就說細川一家有日本十國的土地。

當然了。日本的國家劃分太小了。十國土地放在大明也不過一個府。但是日本才六十六國了,其中就可以看見細川家族之勝。

細川勝元很容易以細川一家爲核心掌控西軍的權力。再加上幕府將軍足利義視都是他扶持出來的。

細川勝元更是可以一言可決的。

但是眼前的東軍,權力分在三家手中。足利義政其實並不直接指揮作戰,他也沒有這個能力,真正直接指揮作戰的是山名宗全。

只是山名家之前損失慘重,以爲不能坐穩盟主之位了。

更不要說,王英在西軍名單之中,發現了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西軍名單之中,有畠山政長,山名持豐,斯波義敏。

畠山政長在對面很能理解,彼此畠山家族繼承權爭奪之戰,是先於而今這一場大戰開始的。

但是山名持豐。斯波義敏似乎都與家族發生了矛盾,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就投奔對面了。

這話王英一眼就能看透,不過是兩面下注嗎?

王英敢肯定,雙方敵對是真的,上了戰場生死相搏也是有的。但是並不妨礙他們私下交流。

真到了不可爲的地方,出賣主家跳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家族傳承是最重要的。

不要看雙方大戰連連的,但是三管理四守護,七大家族也是鬥了百餘年了,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其中關係複雜的很。

王英說道:“此輩不過是土崩瓦解而已,以我之見,十日之內,盡起大軍,西進京都。爲國王奪回大位,撥亂反正。”

不過片刻,王英就確定自己該怎麼做了。

他雖然有些擔心。但卻必須前進。

因爲王英擔心,他這裡說一句軟化,下面的大名們都轉投對面了。

王英固然不在乎足利義政的生死,但是在乎朱祁鎮給他的任務,雖然長崎已經在手了,即便足利義視上位,也不可能改變這一點了。

但是石見銀礦,還有廢除天皇這兩點,還沒有做成的。

他縱然向國內求援,也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他首先要做的是穩定軍心。以攻爲守,自然不用打到京都去,只需打贏一兩場大戰,讓東軍各部都確定,大明是能與西軍抗衡的就行了。

等人心穩定了,再調兵遣將,或者向國內求援軍,有了時間。

“這-----”足利義政有些猶豫。

他並不是不想打西軍,而是他被打怕了。足利義政很清楚他麾下的大軍已經沒有戰鬥力。

想想就知道,其實細川勝元的重點在京都,足利義政退出京都不遠,細川勝元就不追了。

足利義政完全可以在附近停下來,比如奈良城。

足利義政之所以一口氣退到這裡,不就是對麾下戰鬥力沒有信心。

王英似乎看出了足利義政的心思,說道:“請國王放心,這一戰大明一力主之,無須各部動手,只需在後面押運糧草即可。”

足利義政聽到這裡,也鬆了一口氣,說道:“那就拜託航海伯了。”

於是王英立即轉入戰鬥狀態。

數日之內,各部紛紛下船,王英首先放出了斥候。

明軍斥候活動了幾日,就長驅直入向西探查。

很快明軍各部消息就傳過來了。

細川勝元並沒有大舉東進,而是僅僅佔據了幾個戰略要點,大部分地方都還在各地地頭控制之中。

近江一帶,更是雙方勢力犬牙參差。

細川家的主力並沒有東進,但是很多打着細川家的名頭,爭奪田地,資源等等的。總之,京都之戰之後,似乎整個日本的秩序都混亂了。

這也是爲什麼,日本歷史將應仁之亂作爲日本戰國的開始。

無他。

不僅僅幕府的影響力降低到了冰點,大家都似乎忘記了日本還有一個將軍,更是日本之前的秩序完全崩潰。

下克上,爲了爭奪土地,各種戰鬥從最底層打到最上層。

典型就是尾張織田家,而今的織田家還是斯波家的下屬,根本沒有資格在接待明軍的宴會上有一席之地。

但是在歷史上,應仁之亂後斯波家迅速衰落,織田家就開始了一步步的崛起的腳步,雖然步伐並不大,但也列爲於大名之列,纔給尾張大魔王崛起的基礎。

而今,明軍斥候探查的就是這樣的模樣。

幾乎沒有任何秩序可言,看上去一個個爲東軍,或者爲西軍而戰,但是真正的卻是爲了自己的田地而戰。

王英心中大喜,暗道:“這正合我意。”

王英隨即將楊珍叫過來,讓他立即整合騎兵,盡力向西而進,所到之地,一律拿下,直到遇見西軍主力爲止。

楊珍乃是楊洪的孫子,也是武學出身。

想想就知道,而今大明沒有敵人可言,參加的戰事越來越少,而勳貴爲了保持自己的影響力,自然給自己的子弟身上刷戰功。

日本自然是上好的刷戰功的地方。楊珍能坐穩這一次騎兵將領,還是他祖父賣給別人好大的面子。

否則區區二十多歲的營官,是不可能擔當如此重任的

畢竟而今京營之中老將宿將不知道有多少。都是打出來的,那一個比楊珍差了。

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
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