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文明的起點

劉法這老貨詢問李峴的火藥配方,李峴告訴他一樣出自《武經總要》,問題是西域而來的高純度硝石數量有限,他現在也沒辦法搞出很多這種威力很大的火藥出來。

不過,他倒是告訴老劉在青海湖以西的鹽湖裡也許能找到一些高純度的鹽硝來。但是老劉在聽到青海湖以西有大型的鹽湖後,兩眼放光,其後就一直在不停詢問這些鹽湖的情況,竟然把鹽硝的事都拋到了腦後。

看樣子這老貨是想錢想瘋了,準備做私鹽販子。

就在劉法攻克仁多泉城之前,到隴右視軍的童貫在蘭州轉了一圈就返回了東京。

童太尉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與新興的大金國結盟,準備引狼入室。

那種馬後炮似的事後諸葛亮咱們不用評說,能夠吸引當今天家趙佶和童貫等人不顧一切選擇與金國人結盟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大宋國建國以來就存在的巨大心病——燕雲十六州。

失去了燕雲的大宋國領土是不完整的,因爲沒有了北部邊境的屏障,大宋國重來就沒有一點安全感。從華北平原到黃淮流域,一馬平川,根本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契丹鐵騎的攻擊。幾十年前的檀淵之盟至今仍令大宋國上下記憶猶新,感到痛澈心脾。

西夏之只癬疥之疾,而遼人卻是心腹大患。

這時候沒有人能意識到女真人會比遼人勇悍和殘暴百倍。

所以童公公就扔下西夏和戰事跑回東京去準備他的“徵遼大業”去了。

入秋後天氣也漸漸冷了下來,今年應該不會在發生大的戰事了。

李峴在仁多泉城被攻破十多天後就辭別了劉法,前往西寧州和積石軍卻堪察牧場,臨走前當然與劉法商量好將大部分俘虜由他送於會州。李峴需要讓俘虜來挖煤,剩下有一部分劉法也需要用他們來換錢——那些被俘的西夏貴族自然會有人出面用金錢或者其它物品把他們贖買回去。

但普通的西夏士兵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

李峴準備有空閒的時候給這些西夏降卒們灌輸一些階級鬥爭的意識。

但這種事還會產生一些後續的連鎖反應。

在另一個時空,劉法在攻破仁多泉城之後因爲大軍傷亡慘重,下令屠城。

將近萬人的仁多泉城,雞犬不留!

劉法屠城所造成的後果就是西夏各軍對他的仇恨值都高到了爆棚,特別是控制着西涼府一帶的仁多家族恨不能生啖其肉。因爲仁多泉城的西夏軍卒大都來自於仁多部,這也是爲什麼在統安城之戰中劉法爲什麼大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原來他這仇恨值拉的,讓西夏人再見到劉法之後,根本不用鼓動,就一個個紅着眼睛急吼吼地去找他拼命。

這是在替李察哥鼓舞士氣呢!

本來李察哥不全力救援仁多泉城就有些有意削弱仁多部實力的意味在裡面。這仁多部對於嵬名家族早就已經是離心離德,根本不聽調遣,只是在表面上還沒有反叛而已。現在,西夏人的仇恨值可沒那麼高了,仁多家族也正忙着和劉法做生意——花錢贖回自己家族那些被俘的子弟。

當然這種事情原本歷史很差的李峴是根本弄不清楚的,他一個很小的舉動,就已經讓歷史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但這種事早晚都會發生的,作爲穿越者不帶偏歷史絕對稱的上是失敗。

怎麼來看待西夏,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毫無疑問,西夏人最終都融入了中華民族,在元代党項這個民族就徹底消亡了。不過很有意思的是,除了李元昊,西夏的歷任皇帝都在推進党項人的漢化,反倒是樑家的兩個皇后,作爲漢人反而爲了政治需要或是取悅党項貴族,在不遺餘力地推進西夏的去漢化進程。

這真是一種諷刺。

但站在漢民族的立場上,党項終歸是異族,徹底征服他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後世有很多學者認爲遼國的衰弱是因爲他們的漢化程度太高了,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大遼國實際上是一個很複雜的民族集合體,但是占人口比例很少的契丹人卻作爲貴族掌握着這個國家的政權,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無論它多麼強大,也許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立即分崩離析。

就象是後世的元朝或是清朝。

李峴現在沒心情也沒功夫理會童太尉在東京正策劃的大事,鐵匠頭李和這貨在煉焦時給他積攢下來了十幾大鐵桶煉焦過程中的副產品——煤焦油,怎麼處理如此複雜的化學混合物是一件絕對令人頭疼的問題。

用焦炭鍊鐵或鍊鋼要比煤炭節約燃料,而且效率也高得多,這是個燃燒值的問題。

焦炭的燃燒溫度很容易就能達到1200度,而木炭尋常只能達到900多度,鍊鐵時就需要強通風。所以用木炭在冶煉生鐵時很難將鐵礦石完全熔化,鐵水中的含碳量很難降下來,這也是古代爲什麼生鐵也就是鑄鐵產量比較高的主要原因。

而使用焦炭作燃料就比較容易煉出熟鐵或者是鋼出來。

李峴對於在會州水泉堡煤礦一帶建一座大的冶鐵爐興趣不大,因爲這一帶鐵礦石儲量實在是太少了,把這裡當做鋼鐵基地來做沒有任何意義。

他現在重點關照的目標是太平監下屬的冶坊堡和興州的濟衆監。冶坊堡那一帶是後世的張家川鐵礦和張家川鋼鐵廠,而漢中興元府的興州監的特點是安全性比較高,似乎是以後金兵也從來就沒有能打到過那一帶。

做爲基業自己的支點,李峴當然希望越安全越好。

科技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步一步緩慢發展的,許多發現和發明只是因爲一個契機——比如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中腦袋,一個困擾了人類好幾百年的問題就被解決了。而現在,李峴的腦袋裡似乎裝着好幾百噸水果,但卻找不到躺在樹下的人。

李峴認爲他目前的知識儲備足以解決當下工匠們在生產中所遇到了一些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他需要培養出一大批工匠……哦,應當是未來的科學家來發現和提出各種各樣的疑惑。

他現在最急需的是尋找一批讀書識字的少年來傳授他們法術——主要是化學和冶金常識。這隻限於後世的高中生知識水平,因爲更爲專業的知識李峴自己也不知道。

得益於李峴在自家莊園推廣的普及少兒識字教育,在他一聲令下之後,五十多位已經完成蒙學和初級算學教育的少年從他名下的六個莊園裡被選用了過來。

這些被選送到會州城的少年們臉上充滿了興奮,據傳說家主將會傳授他們一種道家最神奇的仙術——鍊金術,學會之後,就能夠點石成金。

當這些少年在見到李峴時卻根本沒有任何看到神人的感覺,因爲自家的家主在院子里正弄得自己滿身油污,臉上也黑一道白一道的。

李峴在看到這些滿臉迷惑的少年們之後,立刻露出了一口的白牙:“騷年們,你們的修仙這路將從這裡開始,看到沒有,這裡有十六個大桶,裡面盛着這個世界上一種很神奇的物質——煤焦油,你們現在要學習的就是跟着李總管,怎麼把它分解出來!”

怎麼樣,哥給的起點高吧,一上來就開始教授有機化學!

讓李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這個冬天所有麻煩的起點都是由這裡開始的。

水泉堡煤礦的生意不錯,李和主管的焦炭使用效果很好。銷售主要是通過水路,這涉及到運輸成本的問題。

於是會州城外很快就冒出了兩家船廠,還有人在做造船生意。

把會州炭運到蘭州、會川和定西城去賣,還是有利可圖的,甚至還有人把焦炭通過祖厲河運往秦州去售賣。

許多貧困的農戶到了冬天原來只能蹲在家裡“熬冬”,現在又多了一條活路。

一條很辛苦的活路。

40、河東(一)40、三方15、決策83、進北庭29、收復疏勒(三)22、工業生產19、揍人三、朝堂4、出逃(三)63、奸細們68、康王13、沒有和平12、茫崖城69、救援劉法(四)55、招生四、呼倫之戰72、穎昌之戰(六)45、救援太原(四)28、岳飛68、康王46、太行陘7、自立41、道法琉璃?15、太子的危機9、北上救援71、風雲再起63、創造與失望15、使幽州(七)14、使幽州(六)5、血夜(五)35、火槍(一)58、火炮(一)7、 牧場71、穎昌之戰(五)27、收復疏勒(一)1、 寒冬1、 平遼事28、岳飛25、雁門關前73、入川6、豈曰無衣68、求援劉法(三)3、曹府宴25、雁門關前75、雁門30、五馬山寨61、統軍的和尚24、塞外春寒72、會議31、剿滅曹成(一)51、平靜37、情歌51、汜水關(三)20、貶職67、太行寨3、 施恩20、人事64、拉攏70、大勢38、龍門渡18、荊襄68、安定46、軍中事41、河東義軍(二)77、升龍府38、龍門渡46、太行陘5、出逃(四)46、大撤退13、沒有和平43、救援太原(二)58、野心67、太行寨58、少府監37、子弟兵31、野馬峽17、匠戶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63、光明之始35、金城關3、曹府宴41、道法琉璃?28、族兄42、部署38、學琴42、救援太原(一)39、鐵廠48、喀羅川(一)78、濁浪(二)13、沒有和平54、汜水關(六)23、積蓄68、安定81、平方臘(四)53、汜水關(五)17、官家趙構25、閒議55、西南44、一羣和尚
40、河東(一)40、三方15、決策83、進北庭29、收復疏勒(三)22、工業生產19、揍人三、朝堂4、出逃(三)63、奸細們68、康王13、沒有和平12、茫崖城69、救援劉法(四)55、招生四、呼倫之戰72、穎昌之戰(六)45、救援太原(四)28、岳飛68、康王46、太行陘7、自立41、道法琉璃?15、太子的危機9、北上救援71、風雲再起63、創造與失望15、使幽州(七)14、使幽州(六)5、血夜(五)35、火槍(一)58、火炮(一)7、 牧場71、穎昌之戰(五)27、收復疏勒(一)1、 寒冬1、 平遼事28、岳飛25、雁門關前73、入川6、豈曰無衣68、求援劉法(三)3、曹府宴25、雁門關前75、雁門30、五馬山寨61、統軍的和尚24、塞外春寒72、會議31、剿滅曹成(一)51、平靜37、情歌51、汜水關(三)20、貶職67、太行寨3、 施恩20、人事64、拉攏70、大勢38、龍門渡18、荊襄68、安定46、軍中事41、河東義軍(二)77、升龍府38、龍門渡46、太行陘5、出逃(四)46、大撤退13、沒有和平43、救援太原(二)58、野心67、太行寨58、少府監37、子弟兵31、野馬峽17、匠戶48、不願做奴隸的人們63、光明之始35、金城關3、曹府宴41、道法琉璃?28、族兄42、部署38、學琴42、救援太原(一)39、鐵廠48、喀羅川(一)78、濁浪(二)13、沒有和平54、汜水關(六)23、積蓄68、安定81、平方臘(四)53、汜水關(五)17、官家趙構25、閒議55、西南44、一羣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