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經略奇功

接到遼陽的急令,馮伯靈在與蘇翎、趙毅成密議了兩個時辰之後,才連夜奔赴遼陽。

這次進入遼陽城門,守門的恰好仍然是那個倒黴的把總。但這次,馮伯靈隊伍中打的是鎮江遊擊的旌旗,這讓那位把總連問都沒問一聲,還連忙喝令士兵們站隊肅立,馮伯靈則大搖大擺地在其面前經過,將遊擊將軍的威風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過,馮伯靈進了遼陽城,適才的威風頓時矮了半截。

只見城內每隔不遠,便整齊地列隊站立着一羣家丁、親兵,按服飾與號牌、旗幟來看,這些人不是總兵便是哪個兵備道的親隨,要麼便是參將一級的親兵護衛,這哪一個都比馮伯靈高出不少。馮伯靈頓時又變成了低着頭做人的模樣,好在這個是已經慣了的,做起來十分自然。從那些隨從前經過時,已經變得不那麼引人注目。

趕到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的行轅,還好,馮伯靈來的不算遲,在門外侯着的時候,陸續還有不少武官到來。馮伯靈偷眼瞧去,看來這次袁大人召集的武官,自己算是最低的一個了。想想,大概是因鎮江堡一帶也唯有自己是僅存消息的武官,其餘的不是在薩爾滸中陣亡、失蹤,便是在趙毅成的伏擊中消失。這官方往來的,只出現過馮伯靈的名字,何況,這馮伯靈還是新近唯一被升職的鎮江遊擊,袁應泰想不知道也難。

不久,袁大人的親隨出來召喚衆人入內,這讓一直忐忑不安的馮伯靈稍稍鬆了口氣。站在一羣比自己職位高出很多的武官旁邊,雖說這並不歸其統領,此時也不必參見行禮,可這滋味也並不好受。

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的做派,可與前任熊廷弼熊大人完全兩樣,看着雖面無表情,不可琢磨,可比熊廷弼熊大人那張黑臉要好看得多。場面上的氣氛爲之一鬆,看來不少人都與馮伯靈一般作想。

當然,這等會議,馮伯靈只能站在最末尾的位置上傾聽,連偷眼瞧瞧都很少。

袁大人話並不多,馮伯靈聽到的,先是將天啓皇帝的聖旨唸了一遍,算是爲袁大人自己正名,隨後便是一番袁大人自己的說辭。緊接着,照例是要顯一番威風的,按一般的說法,是“戮貪將何光先,汰大將李光榮以下十餘人”。這例行慣例,衆人都已心知肚明,只盼這天降大禍不降臨在自己頭上便可。馮伯靈自是放心,論戰守功過,他還輪不上,論貪財,他可從未越過養家餬口的界限。

這熊廷弼上任初來,殺人、降職一番立威,袁大人新至,自然也免不了。等這之後,袁大人才略略對在座的鼓勵一番,隨後的意思,十分簡潔明瞭。正如袁應泰上奏所說,調兵遣將,明年春天將發動進攻,先要收復撫順,再擒努爾哈赤這個酋首。

按袁大人話裡的意思,皇上似乎十分賞識袁應泰這般壯志,所以,對其所奏,一律批覆照準。這可與熊廷弼熊大人要升幾個得力助手的官兒完全兩樣。隨後所述,幾乎在座的都有升職的份兒,除了馮伯靈,當然,他也是剛剛升職,雖然並不是袁大人的助力。

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隨後宣佈的兵力部署,幾乎將熊大人原有的部署都做了一番調整。

總體上,是調用已經出關和還沒有出關的十八萬軍卒分駐遼東各城。監軍道高軍出、邢慎言,總兵官賀世賢、李秉誠、陳策,都被宣佈升職晉級,然後是尤世功、朱萬良、童仲揆也被升爲總兵官調用。這樣下來,袁大人麾下便有大將八員。這些武官每人各管帶步兵、騎兵合計一萬人馬,集中到撫順一側,這是與進攻撫順的目標相對應的。然後,以清河監軍道牛維曜,總兵官侯世祿,並調樑仲善、姜弼四人,行總兵事,每人仍然是各率步騎官兵一萬,在清河堡一帶駐守。另以一萬兵駐守瀋陽,一萬兵駐守蒲河,七千兵駐守奉集堡,並準備再調集一、兩萬人作爲機動兵力,以備臨時調用。

與馮伯靈有關係的,是袁大人命金州、復州道的胡嘉模、副總兵官劉光祚以總兵官的名義行事,統率步兵九千,騎兵四千,水兵七千,合計兩萬兵駐守寬甸、靉陽。在這命令之下,胡嘉模、劉光祚帶領的是山東來的青州兵,步兵九千,騎兵四千。而這水軍七千,則全由馮伯靈管帶,另令鎮江遊擊馮伯靈帶本部人馬一萬步兵駐防鎮江堡、寬甸一帶,相機策應璦陽。這雖然要聽命於胡嘉模、劉光柞,但在鎮江堡,卻仍然是馮伯靈一人獨掌。

看來熊大人臨走之時,將這遼東的兵力部署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馮伯靈的名下,特意註明的是招募的遼人新兵。袁應泰袁大人對這遼人似乎也帶有某些偏見,雖然這在會議上並未顯露,可將青州兵與馮伯靈的遼人新兵分開部署,真說不清是重視還是忽視。但不論是誰做經略,這寬甸一路,都是防守態勢,重點依舊擺在遼陽、瀋陽一帶。

按努爾哈赤一貫的襲擾路線,這璦陽一帶可比寬甸還要前出,處於建奴的兵鋒之下。既然袁大人慾採用攻勢,這戰力稍強的青州兵便自然會擺在前面。但好歹袁大人沒有對鎮江遊擊新募的一萬新兵產生疑問,按這樣的部署,至少馮伯靈不再爲糧餉以及甲杖器械發愁了。

這真是世事變幻,不可琢磨。會議尚未結束,馮伯靈已經在琢磨是不是將徵集糧草的人員改爲招募新兵上去,怎麼說也得湊夠一萬之數吧。至於水兵,馮伯靈更是駕輕就熟,不論是山東調集的,還是天津過來的,他都有辦法將其化爲私有。當初鎮江水師的人馬,不就是沒用多久便都換上了馮伯靈自己的人。這掌控一支人馬,還得有自己的親信控制的好。

大明朝武官與文官,對於軍隊可是兩樣看法。文官們在於如何不使武官用兵自重,這兵與將可是完全分開的,這使得不管哪一個武官調任,都得面對一羣新兵,而兵們也習慣於此。至於武官,管帶一直隊伍可不像文官想得那般輕鬆,這無奈之下,家丁便逐漸成爲武官們必備的下屬,這樣無論到哪裡,都可以隨時將自己的人安插在隊伍中,使上傳下達變得暢通。

馮伯靈正尤自琢磨,這會議便結束了,馮伯靈便按順序退了出去。

此次會議,馮伯靈自然不能參加隨後的一番密議,他只是來聽令而已。馮伯靈在外徘徊了許久,一直到袁大人與幾個高級武官們商議完畢,衆人紛紛離去,這才繞到偏門,給了把門的幾兩銀子,聯絡起袁大人的親隨來。

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雖然也有些清名,但畢竟是個官兒,這大明官場上的常例銀子,那是沒有不收的。當然,這屬於心照不宣,那些文官們不論如何相互攻伐,都不會拿這個當事兒來說,這與出門乘轎、騎馬一樣,是個習慣。

蘇翎爲馮伯靈準備的,是幾支上好的山參,與十粒一般大小閃着光澤的東珠,這份禮,就算不知在京城是什麼價錢,可也足夠見一見袁大人了。不過,馮伯靈心裡沒底,這次緊急商議出來的辦法,可都是由馮伯靈站在前面,這送禮見人馮伯靈不是沒有過,但那都是屈指可數的數目,況且這麼個級別的官兒,馮伯靈可從未見過。但蘇翎與趙毅成卻說把握很大,勸其不要心虛,只管去做。

果然,就在馮伯靈心中忐忑不安地等待良久之後,有人出來傳話,袁大人將在後院接見鎮江遊擊將軍馮伯靈。

袁應泰袁大人的氣派果然不同,馮伯靈一路跟着來人來到後院,這人未至,卻先聞到一股淡淡的香氣。馮伯靈一凜,不免想到一些香豔之色。但馮伯靈隨即正色,遼東戰事緊急,袁大人再如何年輕力壯,也不會帶着什麼人到軍營的。難道是有人也是想刻意討好而送來的?

進到屋內,馮伯靈只掃了一眼,見一邊的桌上擺着付精美的茶具,袁大人正坐在一旁,一隻手好整以暇地輕撫着茶杯,一雙眼向馮伯靈瞟了過來。馮伯靈連忙埋首,不敢擡頭,視線中只有袁應泰袁大人的衣衫下襬,看來袁大人已除了官服,換了便裝。這麼說,袁大人對那份禮還是較爲滿意的,這般裝束見人,豈不是當作了自己人?

馮伯靈稍稍一頓,隨即便行了大禮。這遊擊將軍一職與遼東經略比起來,這可不是一兩級的差別,這禮也算合適。袁大人慢了半拍,才說了聲:“不必多禮。”不過,馮伯靈已經伏下身去。

待馮伯靈起身,袁大人才淡淡地問道:“你來找我,是有何要事稟報?”

袁大人的聲音輕柔,但很清晰,帶着幾分世家出身纔有的味道。

“稟告袁大人,小的是爲鎮江一帶的兵馬錢糧一事而來。”馮伯靈欠身說道。

“哦?”袁大人聲音依舊不變,“你且說來聽聽。”

“是。”馮伯靈小聲清了清嗓子,說道:“小的現管帶鎮江堡振武營的一萬新兵,還有鎮江水師原班人馬以及新募集的二千五百人。”

“新兵?也是在遼東募集的?”袁大人問道。

“是。”

“確有一萬之數?”

馮伯靈心中一驚,不敢怠慢,連忙說道:“確有一萬,只是鎧甲、器械只有五千之數,糧餉不足,是故前來稟告大人,請與撥付。”

“據說.....”袁大人緩了緩,讓馮伯靈又是一身冷汗,卻聽見袁大人似乎輕輕哼了一聲,說,“那劉國縉募集的新兵逃了大半,讓朝廷空費糧餉,唯有你處的新兵,不少反多。看來,你也算有點本事。”

“不敢,小的只是盡力帶兵而已。”馮伯靈說道。

“嗯,若是遼東的武官都能做到本部兵馬不逃,這遼事未必會是今天這個地步。”

馮伯靈仍然將頭低着,沒有搭話。

“你是剛升任的鎮江遊擊?”

“是。”

“原職是...?”

“鎮江水師千總。”

“嗯,按現在的情景,是有些低了。”袁大人的話算是說道馮伯靈心裡去了。

“也罷,你只管好生練兵,糧餉不會少你的。甲杖、器械,缺額多少儘管開列出來。”

“謝大人。”馮伯靈心裡算是鬆了一口氣。這個謝字,可是由衷的。

不過,按理到此也該退出去了,馮伯靈卻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還有什麼事?”袁大人有些好奇,語氣略略有所變化。這位低級武官顯然不擅長在官場上的交際,話不多,也無肉麻的奉承話,但那份禮卻是所值不菲。這讓習慣於文官圈子裡氛圍的袁大人有了興趣,這地位高者,是能夠輕鬆地觀察自己的下屬的。

馮伯靈在心裡又琢磨了一陣子,纔開口說道:“袁大人,小的還有件事欲稟報大人,還請大人勿怪纔是。”

“哦?”袁大人轉過身子,一直側對着馮伯靈的臉也變成了正對。“何事?”

“大人今日部署兵馬,可都是爲的攻打建奴?”

“嗯?”袁大人似乎有些不高興,這不是廢話麼?今日纔再會上說過。“那又如何?”

“請袁大人勿怪,小的說完,大人便明白了。”

“說吧。”袁大人不知平日裡是不是有這份耐心,還是因爲那份禮的緣故?讓這個低級武官在遼東經略面前談戰略部署。

“大人部署的兵馬,都是向撫順一帶集中,可想大人定是以此爲主攻。不知大人爲何不從寬甸一帶攻打建奴後路?這樣一來,建奴必然首尾不能兩顧,大人必建奇功。”

似乎是最後一句話對了袁大人的心思,這遠勝過職位低下所帶來的問題。

“看來,你也是知兵的。”袁大人淡淡一笑,接着說道:“攻其後路,自然是個好法子,可無兵無將,談何容易?”話裡盡是不以爲然,馮伯靈這個小官如何懂得這運籌帷幄的大勢?

馮伯靈略停一刻,說道:“這個正與小的所說有關。”

馮伯靈大着膽子,擡頭望了望袁大人,見其並未有何不悅,便接着說道:

“大人可聽說過寬甸堡的蘇翎?”

“蘇翎?”袁大人眉頭稍稍一動,在記憶裡回想着。“是不是傳聞中的那個逃軍?”

“正是。”見說道正題上,馮伯靈不再猶豫,一口氣說下去。“此人在寬甸至渾江一帶,聚集了大部的逃軍、逃民,足有數千之衆。大人若是能將其收入麾下,可令其攜本部人馬,攻打建奴後翼,以使大人的部署進展更爲有利。”

不待袁大人說話,馮伯靈繼續說到:“這些人常年在山中謀生,且大部分人都曾在遼東衛所當兵,這馬上馬下的,都相當彪悍,傳聞當初努爾哈赤曾派八旗中的兩旗進襲蘇翎所部,但大敗而回。袁大人若能收爲己用,必然會令其感恩戴德,奮勇殺敵,以報收錄大人之恩。這勝了,可助力與大人,敗了,也與大人的部署無損。何況,只要蘇翎率領本部人馬攻打建奴,不論生死,都對大人有利。”

袁大人本想譏笑幾句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武官,但聽到後面,卻收了那份心思,轉而細細思索起來。

這朝廷上對袁應泰袁大人可是寄予厚望,袁大人自己上的那道明春收復撫順的奏章,說實話,並非有十足的把握。上任之前,對熊廷弼在遼東的部署,袁大人還是略知一二的,對遼東主兵的情形也有所瞭解。雖然對熊廷弼主守不盡然贊同,可說道進攻,這難處可不僅僅是騎虎難下。此時這個初次謀面的馮伯靈送上這麼一股兵馬,難道真是就該袁應泰建此一功?想想前些年閒居在家的日子,袁大人的心中不禁涌出一股熱潮。

“這個蘇翎,真的能與八旗兵對陣?”

“是的。”馮伯靈連忙點頭,聽這口氣,是與預計的一樣。

袁大人有一刻沒有說話,自顧在心中盤算着。

“這個蘇翎到底是什麼來歷?”

終於問道這個了,早已有所準備的馮伯靈回答起來,可是流利無比。

“此人原本是蘇州府人,投軍後被調至遼東,一直在邊牆一帶戍守,後因其勇武過人,屢立戰功,有個百戶的世襲武職封賞,後被調至鎮江堡振武營內,管帶夜不收,在邊牆外巡哨遊弋,劫殺建奴遊騎。”

有個百戶世襲的武職,在小兵中間倒也少見。大多因功受賞的,都原本便是個低級武官,大多數士兵都是領些被剋扣過的賞銀罷了。袁大人在任職兵部武選司郎中時,便在任期內裁汰打發了數百個假冒世職的人。

“那其又是爲何逃走?”袁大人問道。

“大人可知道開原、撫順的佟家?”

“略有所聞。”這遼東軼事,可必然會有人對遼東經略做一番交代,不然,養那些親隨做什麼用?

“那佟家人在遼東頗具勢力,佟家的一個遠親曾在寬甸一帶霸佔良田,驅趕村民,不僅如此,那人還追出邊牆,試圖斬草除根。在寬甸邊牆一帶恰巧被蘇翎帶着屬下夜不收遇到,便拔刀殺了那人。自此便的得罪了佟家,那時佟養正還任着鎮江參將一職。是故蘇翎帶着夜不收遠走邊牆之外。”

“佟養正?是撫順降了建奴的那個佟養正?”袁大人追問道。

“正是。”馮伯靈答道。

袁大人想了想,說道:“這麼說來,這逃離軍營,也是事出有因。”

“正是。大人,若非佟養正身居要職,一手遮天,蘇翎等人又怎敢逃離?”馮伯靈是趁熱打鐵,這個見機還是用的恰到好處。

“嗯。”袁大人似乎有些心動,說道,“他可願意歸附?”

“願意。”

“你又是因何得知?”

“不敢欺瞞大人。小的當初在開原一帶,蘇翎便是小的管隊中的一名騎兵,曾在一起值守過兩年邊牆。”

袁大人沒有說話,一雙眼看着馮伯靈,見其絲毫神色未變,便雙眼一垂,陷入深思之中。

“熊廷弼在任時,爲何不說?”這個問題還真出來了。

“袁大人,想必熊廷弼熊大人的脾氣,也是知曉的。再說,熊大人一味的守勢,蘇翎等人也不會有用。”

這話聽起來還算合情合理。

“他能聚集多少人攻打赫圖阿拉?”袁大人一語驚人。

“這個......”馮伯靈不好回答,來時這個問題也設想過,說多說少都各有損益,最後只好讓馮伯靈見機行事,可如今該如何說起?

“所有可戰之人都算上的話,可以上萬之衆。”憋了一刻,馮伯靈最終只好試一試。

“一萬之上,還是之下?”袁大人緊緊問道。

“一萬之上。”馮伯靈似乎又要出汗了。

“當真可與建奴的八旗一戰?”

“當真。”馮伯靈斬釘截鐵地說道,“據小的所知,蘇翎所部人馬與八旗對戰過兩次,還擒獲建奴五大臣之一費英東。”

“費英東,你這話可屬實?”袁大人站起身來,這個消息可不是一般的驚人。

“句句屬實。”馮伯靈毫不猶豫。

袁大人顯然已經情緒激動,在屋中來回走動,適才的閒適情緒完全不見。

這遼事自糜爛一來,只聞建奴斬將奪城,可絲毫沒見明軍殺死一名稍稍有名的建奴頭目。若真是費用東在手,這份大功可是......一瞬間,袁應泰袁大人絲毫沒有再去懷疑蘇翎爲何不去投奔熊廷弼,反而爲此感到幸運。難道真是上天有眼,讓袁應泰一出馬便擁有了如此震動人心的好消息?

袁大人最終將步子停下來,他瞧了瞧馮伯靈,一字一頓地說道。

“這事我在想想,還有旁人知道麼?”

“沒有。”馮伯靈心裡已經有了底。

“切勿聲張,過兩日,便有回話給你。”

“是。”

袁大人走到馮伯靈身邊,語氣再次輕緩起來。

“你的事,我會交代下去。至於費英東......”

馮伯靈支着耳朵,生怕漏了一個字。

“你去跟那個蘇翎說,先將人送來,若真是費英東,我便保他個.....”

馮伯靈最終沒有聽到下文,這語氣,自然是應了,但給蘇翎個什麼武職?卻是懸在半空。

“你去吧。先辦好這事,少不了你的前程。”

袁應泰的聲音,在嫋嫋的餘香中將馮伯靈送進遼陽城滿城的燈火之中。

【收藏、推薦,謝謝鼓勵】

第2章 一家人第32章 山東水師第59章 將軍賜名第64章 依計漸進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3章 雪夜除夕第4章 紅色戰旗第35章 太平新城第26章 整軍威第13章 定移營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7章 鹽參商第91章 瀋陽屯田第44章 賀禮雲集第28章 無主之城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3章 定移營第2章 一家人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章 天災人禍第40章 虛張聲勢第6章 三江連號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0章 聯手剿賊第17章 村落糧稅第54章 攻守易勢第33章 叛將結局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1章 撫軍心第51章 異域奇事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3章 以牙還牙第14章 登州計劃第18章 鎮江堡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3章 戰雷隱隱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4章 布場作坊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9章 死生未卜第34章 月下琴音第31章 練兵收心第48章 喬裝赴遼第46章 心存高遠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0章 棄婚約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1章 顧此失彼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5章 女真戰俘第36章 空城以待第21章 撫軍心第10章 身份之疑第53章 將軍幕僚第40章 存身根本第14章 登州計劃第26章 整軍威第22章 火器四營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5章 各取所需第51章 提督遼東第7章 全心備戰第14章 登州計劃第9章 整編軍第3章 七恨起兵第4章 紅色戰旗第5章 七月流火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2章 將星隕落第47章 大興土木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2章 何去何從第58章 變通之道第49章 人算天算第21章 窮途末路第59章 將軍賜名第4章 雷厲風行第33章 叛將結局第3章 七恨起兵第6章 海濱遇匪第32章 山東水師第5章 七月流火第75章 袁家遷族第22章 登州城下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7章 新世界第23章 商人心思第87章 一敗塗地第3章 經略奇功第8章 征服日第75章 袁家遷族第73章 襲擾規模第57章 臉面交情第8章 峰迴路轉第3章 七恨起兵第18章 千山浴血第75章 袁家遷族
第2章 一家人第32章 山東水師第59章 將軍賜名第64章 依計漸進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3章 雪夜除夕第4章 紅色戰旗第35章 太平新城第26章 整軍威第13章 定移營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7章 鹽參商第91章 瀋陽屯田第44章 賀禮雲集第28章 無主之城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3章 定移營第2章 一家人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章 天災人禍第40章 虛張聲勢第6章 三江連號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0章 聯手剿賊第17章 村落糧稅第54章 攻守易勢第33章 叛將結局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1章 撫軍心第51章 異域奇事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3章 以牙還牙第14章 登州計劃第18章 鎮江堡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3章 戰雷隱隱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4章 布場作坊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9章 死生未卜第34章 月下琴音第31章 練兵收心第48章 喬裝赴遼第46章 心存高遠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0章 棄婚約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1章 顧此失彼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5章 女真戰俘第36章 空城以待第21章 撫軍心第10章 身份之疑第53章 將軍幕僚第40章 存身根本第14章 登州計劃第26章 整軍威第22章 火器四營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5章 各取所需第51章 提督遼東第7章 全心備戰第14章 登州計劃第9章 整編軍第3章 七恨起兵第4章 紅色戰旗第5章 七月流火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2章 將星隕落第47章 大興土木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2章 何去何從第58章 變通之道第49章 人算天算第21章 窮途末路第59章 將軍賜名第4章 雷厲風行第33章 叛將結局第3章 七恨起兵第6章 海濱遇匪第32章 山東水師第5章 七月流火第75章 袁家遷族第22章 登州城下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7章 新世界第23章 商人心思第87章 一敗塗地第3章 經略奇功第8章 征服日第75章 袁家遷族第73章 襲擾規模第57章 臉面交情第8章 峰迴路轉第3章 七恨起兵第18章 千山浴血第75章 袁家遷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