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篩選精兵(二)

第二日寅時一刻,鄧飛傑、丁萬良便醒來,悄悄起身,也不驚動旁人,自在一間僻靜的屋子裡,收拾鎧甲、兵器。

鄧飛傑默默無聲地調試着自己的那張弓,這還是其父親的遺物。

當年鄧飛傑的父親鄧一平,曾跟隨總兵劉征戰西南,也曾立下不少戰功。可惜,到死也未得到個一官半職。倒是劉賞賜的銀子也積攢下上百兩,在四川老家買了幾畝地,勉強算是在當地軍戶之中過得不錯的人家,但也是靠農事過活。而鄧飛傑,也秉承父親的尚武餘脈,一心要鄧氏一族能過上更好的日子。鄧飛傑從七歲起,便習練弓箭,這麼些年,也不知練壞了多少張弓,也虧得家境稍好,還能有餘錢打製新弓。自二十歲開始,鄧飛傑已經能夠射中百步之外的箭靶,且百發百中,絕不失手。

直至鄧飛傑的父親戰死,鄧飛傑才被勾補到衛所中成爲一名正式的旗軍。可惜,自此時起,鄧飛傑沒有等到其建功立業的機會,甚至連劉的軍中也未能進入,而是就在本衛所擔任一名例行巡視的普通衛所軍,那一手神射功夫,絲毫沒有得到機會施展。就這麼一直過了多年,鄧飛傑一直默默無聞。直到遼動戰火初起,朝廷下令調集各地兵馬援遼,鄧飛傑這纔在川兵抽調之時舉行的比試之中,以箭術得到賞識,給了個把總的職位,隨秦邦彥等入遼馳援。

渾河岸邊那一站,算是鄧飛傑總算等到的一個機會,但,這一戰,努爾哈赤的八旗兵便將川兵全殲,而鄧飛傑等到的,僅僅是一個活命的機會。卻全然與少年時便立下的心思截然相反。至於之後的經歷,更是令其心灰意懶。撇開朝廷地軍紀不說,單說這遼東至四川,何止千里,鄧飛傑便是想回家,也是無從談起。被總兵官李光榮收留,應該算是權宜之計,也只爲有一口飯吃。而此時,蘇翎地出現。讓少年時的夢想,再一次成爲可能。

至於丁萬良,說起來倒也簡單,出身於大明朝最爲富庶的松江府,家境倒也不錯,可惜正是因此,這年少輕狂幾字,是免不了的。這少年時,丁萬良整日裡弄得左右鄰里雞飛狗跳。這官司也吃了不止一次,弄得大半家產都累賠了官司。但丁萬良仍然不知悔改,依舊與一幫子狐朋狗友胡作非爲。直到其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也悲憤愈加,欲懸樑自盡,這才勾起了丁萬良的良心。自此洗面重新做人。但這時,家裡也僅有幾畝地而已,連昔日爲數不少的家奴,都變賣一空。丁萬良雖學着做些農事,可也法挽救這大戶之家的頹敗之勢。不得已,丁萬良趕上朝廷募集新兵,參加了浙江兵的火器營,想用那十幾兩的安家銀子,給母親過些稍稍不愁吃穿地日子。每月的月餉。也都託人帶回家中。但這顯然不足以重振家風。這升官發財念頭,從未有一刻離開過丁萬良的腦子。仗着昔日做無賴時的膽子。浙江兵營中習練火器時,丁萬良可是最不擔心鳥銃炸膛的一個。就憑這這份苦練。這準頭便成了罕見的一位,賞銀倒是有了。待得朝廷調集援兵,丁萬良便被臨時提拔爲把總一職,跟隨主將赴遼。

鄧飛傑與丁萬良雖出身不同,但總有共同之處,單憑自渾河一戰中逃生,便能拉近二人之間的距離。更別說此時二人的心境,那是毫無二致。

寅時二刻,鄧飛傑與丁萬良便牽馬出了大院,徑直奔向遼陽東門。

此時正是遼陽城各門開門的時刻,那些早起地人,都紛紛向城外走去。按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的意思,這遼陽城開門可不會這麼早,還得再晚上一個時辰,爲的便是提防建奴奸細的參透,不過,蘇翎卻建議依舊大開城門,方便城內軍民辦事。至於奸細,有鍾維澤在,蘇翎根本不擔心。

鄧飛傑注意到,同時出城門的,還有十幾個人,顯然正是昨天在報名入冊時見過的。此時當然也如二人一樣,是赴東門外參加比試地。不過,這些人彼此都不熟悉,所以也就只是相互看看而已,並不打招呼。

待趕到遊擊將軍顧南的大營,鄧飛傑看到還有比他們更早到的人,此時營門外約莫有二百多人,都是衝着那五兩銀子的月餉而來的人,當然,其中必然還有蘇翎榜文中含糊地提到的,武官必須是一等兵出身的意思。

天色微明。卯時已到。一名武官上前招呼衆人。命列隊侯立。就在此時。自遼陽城內奔出一隊騎兵。待到近前。衆人才看到正是一色地黑甲騎兵。

“都聽好了。”那名武官高聲叫道。“今日你們運氣好。蘇將軍親臨。都好生使出本事。”

隨後。便是點名。每一名叫道地人。都給予一幅木牌。上書“甲字某某”地標記。點名完畢。那名武官便開始宣佈比試開始。

第一關。便是舉石鎖。二十付巨大地石鎖被擡了出來。依次放在衆人面前。然後是二十人一組。輪流上前舉起石鎖。這一關最是簡單。也直接明瞭。衆目睽睽之下。是絲毫沒有半點作假。不過。這項內容。是早已寫在榜文上地。能不能舉起五十斤地石鎖。這報名之初。便改自己心中有數。哪怕只是勉強舉起。這也會自己尋個傢什試上一試。斷不至於到此丟人。是故。與鄧飛傑、丁萬良分做一天做比試地。僅有一人舉起一半而力不能支。其餘地。一概通過測試。

鄧飛傑與丁萬良輕鬆過關。站在一旁悄悄打量着在不遠處觀看地蘇將軍及其護衛們。但還是看不清楚面容。

這時。那名武官登記好過關地人名。再次宣佈第二項內容。

鄧飛傑與丁萬良很是擔心,因已知道還有一項是十里路的行軍,這若是限定時辰,必得跑得快才行,可是一旦如此。這畢將影響到下一項的弓箭以及其餘的項目成績。最好是先比試這些。然後再來一次急行軍。

但可惜,那名武官說的,卻果然是急行軍十里,並強調,必須半個時辰之內,按照劃定的區域行走。隨即,不待衆人有什麼準備,一名黑甲騎兵便舉起一面紅旗,令衆人隨其方向行進。

這十里路程。也就是沿遼陽城面地一面跑上一個來回,按說並不到十里路,可那名引導地騎兵帶了一段路之後,後面跟着的攜帶全副甲杖、兵器的衆人,才發覺這路並非是一條直線,而是沿着劃定好的線路彎曲而行。這中間還佈置了不少障礙,第一道,便是一人多高的石牆。

這石牆倒也不算高,奮力一縱。也能攀到頂端,然後再翻身而下,不過,這全身甲杖,再加上兵器,這便有些難度。但還不算不可逾越,只是耽誤時辰而已。第二道便是齊腰深的水塘,這也不算難,只是鄧飛傑、丁萬良等人,並未得知這水塘到底有多深,大多數人到此,都猶豫不決,沒有繼續前進。

在這些障礙兩邊,都有數名黑甲騎兵守候。倒也不干涉這些參加測試的人。只是阻止那些想繞道而過的,並警告說。若是不守規矩,即刻取消其資格。

因考慮到隨後的測試。鄧飛傑與丁萬良,可都沒有一開始便全力飛奔。7Z小說?這到遼陽地日子也不算短了,這沿着遼陽城一面城牆的一個來回,估摸着也要不了半個時辰。這長點心思的人,都會想到這一點,也唯有那些莽撞之人,纔會一開始便使足了力氣。是故鄧飛傑、丁萬良僅僅保持着小跑的姿態,儘量節省着氣力,並排而行。

待到鄧飛傑、丁萬良來到水塘邊,那些奔行在頭裡的人,都還沒人決定是否就此下水,當然,這也不過是眨眼間的功夫,並未耽擱得太久。鄧飛傑與丁萬良可絲毫不管這些人在猶豫什麼,邁步便跳入水中,兩人的動作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一下水,頓時濺起大片的水花,待兩人站直身子,卻發現也不過淹到腰部以上地位置,離胸口也還差的遠。鄧飛傑、丁萬良毫不停留,就在水中向前行進,這一下,二人卻處於領先的位置上了。

這又二人在前示範,這水深既然這般,後面的人羣立時便變得踊躍了,只聽得一片“噗通”“噗通”的聲音,所有的人都跳入水中。這幅場面,到是讓人滿意,可惜還是慢了片刻。不過,鄧飛傑與丁萬良地表現,卻讓一旁監督的黑甲騎兵們暗自點頭,一名武官當即記下了二人身上的腰牌標記。

第三道關口,鄧飛傑、丁萬良此時已然領先,但卻沒看見什麼突出障礙,只有一道深溝,旁邊依舊站着幾名黑甲騎兵,但其中一人卻舉着一支火把,也不知作何用處。

那名舉火把的黑甲騎兵見鄧飛傑、丁萬良等人奔近,便一揚手,將火把拋入深溝,頓時,溝內燃氣沖天大火,烈焰升騰,烤得近旁的人面色發燙。

見到這一幕,鄧飛傑猛然想起那些傳聞。說努爾哈赤抽選士卒之時,便是用水溝,火焰,來考驗士卒是否會臨陣退縮。難道這蘇將軍也是如法炮製?這雖然沒什麼新意,卻也算是有效的法子。此時大多數的明軍官兵可從未有過這種體驗,平日出操,可也就是戰隊,聽鼓號聲左右進退而已。真要說火裡來、水裡去的,當真是沒多少人能做到。

此時火焰已經將鄧飛傑、丁萬良的面目照得通紅,但二人均沒有猶豫,猶如適才跳入水中一樣,大踏步猛衝幾步,就在火焰邊緣縱深一衝,就往火裡跳去。

霎時間,一股錐心地刺痛直入腦中,鄧飛傑感覺自己地手被燙傷了,心裡竟然想的是一會兒是否還能拉弓放箭。這當然是一瞬間地想法,鄧飛傑與丁萬良躍起跳入火焰中,倏然便看不見了。而在另一面,鄧飛傑與丁萬良踉蹌着落到地面上,稍稍定神,回頭一瞧,離溝邊還有一尺多遠。

適才二人那奮力一躍,少說也能躍出近六尺遠。看來這道火溝並不寬。想必蘇將軍也沒想讓這些未來的一等兵們。掉入火溝活活燒死。當然,這道火焰,純屬嚇唬人地,即便沒有鄧飛傑與丁萬良那般用力一躍,也能穿過,只有遇火心慌意亂的,隨意亂竄的,倒真有可能被火燒到。鄧飛傑與丁萬良沒有停步,邊跑便查看身上、臉上。卻並未有傷。這穿越火焰,速度夠快的話,也就是燙一下而已。兩人便舉步繼續向前奔行,身後,無數個身影紛紛從火焰之中閃現出來,有鄧飛傑與丁萬良二人做前導,這羣士兵可大多沒有適才在水塘邊那般顧慮了,估計其中大部分的人,也都明白過來。

隨後。鄧飛傑與丁萬良一路領先,先後越過齊小腿深地泥塘,坑坑窪窪佈滿了一尺多深陷馬坑地地段,還有一段是佈滿三寸長的鐵蒺藜,最後一段更是有意思,居然是一片滿是糞便的淺坑。這些對有膽子報名參加這中一等兵比試的士兵來說。當然不會成爲太大的問題,不過是遲緩一下速度罷了。當然,在明白這一點以後,幾乎所有的人都開始視這些障礙爲無物,至少在心理上,算是闖過了一關。

鄧飛傑與丁萬良一路領先,即便沒有使出全力,卻也保持這種態勢。幾乎每一處監督的黑甲騎兵,都將二人記錄在冊。對於第一次經歷這種場面的人來說。二人的表現。尤其突出。

等抵達對面時,守候在那裡地黑甲騎兵又發給每人一個竹籌。算是給予證明,隨後。鄧飛傑與丁萬良等人又被再次命令原路返回。這一下,衆人都不再有半點遲疑,明顯比第一次快了許多。當然,體力不支的,已經開始遠遠落在後面。但鄧飛傑與丁萬良一直領先,率先返回。

等衆人陸續回到軍營時,一名黑甲騎兵已經將沿途所有的記錄都收集起來,送到那名總管的武官手中。這一次算好,沒有人被淘汰掉,半個時辰,所有人都按時返回營地。

稍事休息之後,便是箭術比試。

這弓箭中靶,在明軍之中也是常常訓練的項目,只不過要求不算太高,作爲武官,必須要達到十中六七纔算合格,士兵稍低,最差也得十中五。這種要求,甚至被寫進了大明軍律之中,至少在朝廷上那些督管練兵的文官、監軍們,是用如此的標準稟報給皇上的。但在實際當中,這項標準卻被糊弄過去,中倒是中了,但靶子卻大了許多,距離也更近。而應付上官的查驗,各地軍營也自有變通地法子。

蘇將軍這回的比試,當然要嚴謹得多,單說這靶子,便不是尋常的方形長靶,而是用一個真人大小的草人代替,甚至還穿上了一身八旗兵的服飾。這讓箭靶在天光之下,尤其明顯,甚至連敵人的用意,也是表明地非常清楚。也不知是何人的主意,那草人的面目,還被塗以五顏六色,一幅猙獰之態,看起來,倒是顯得滑稽。

這短暫的休息,讓大多數人都緩過力氣,鄧飛傑、丁萬良也沒有出現擔心的過於力竭的狀態。這箭術比試,也是以二十人一組,排成一排。因沒有限制時間,大多數參與比試的士兵,都是緩緩張弓,凝神對準標靶草人,凝神靜氣之後,才放上一箭。這個項目也是事先便爲人所知,沒點真功夫,哪兒又能來見真章?這標靶草人上,不多時便紛紛插上了準確中的的羽箭。看到這一幕,一旁默默觀看地蘇翎,也不覺地暗自點頭。看來,這明軍之中,也不全是廢物,畢竟這些兵多是軍戶出身,家傳的功夫,總還比那些平民百姓要多一些。

鄧飛傑並未急着發箭,而是平心靜氣,向幾十步之外地草人看了良久,這纔將原挎在腰間的箭袋解下,重新打結,然後揹負到背上,長長地羽箭箭尾,便在耳邊後方簇擁着。鄧飛傑深吸一口氣,然後左手握弓,身子側立,側頭看向箭靶。這一幕,讓一旁的黑甲騎兵以及各位武官,都被吸引住了,隨即,不遠處的蘇翎。也向鄧飛傑看來。

鄧飛傑全然沒有注意身後的目光。只見其右手反手快速越過右肩,用手指夾住三隻羽箭箭尾,然後迅速拉弓,幾乎沒有瞄準,便放了弦,不僅如此,鄧飛傑毫不停留地將手指中夾着的剩餘兩隻箭也都射了出去。隨後又是反手取箭,仍然是三隻,又是連珠般的射向箭靶。如此連番放箭。幾乎在別人放一箭的功夫,鄧飛傑連放十箭。待衆人看向箭靶草人,只見五支正中草人頭部,一支咽喉,三支心口,還有一支更絕,正中草人陰部。

這一幕,讓衆人都看得呆了,好一會兒。才爆發出一陣叫好聲。莫非這便是傳說中的神箭手?剛纔便是連珠箭法麼?但看鄧飛傑地裝扮,也不過是尋常明軍服飾而已,模樣一點也不出衆。

至於丁萬良,卻沒有鄧飛傑這般奪人眼目。這些參加比試地人中,可只有丁萬良一人是手執鳥銃。這表演,可就是獨自一人了。當然。丁萬良也沒叫衆人失望,按着順序點燃火繩,裝藥,填入鉛彈,用鐵條捅緊,然後舉槍瞄準,“轟”地燃放。這動作雖慢,但第一槍,便命中草人頭部。打出一片草屑飛揚。隨後。丁萬良飛快地繼續裝填彈藥,然後燃放。仍然是命中頭部。不過,這第二槍。那草人的頭部已然被轟掉了大半,已經不算是個頭了。

丁萬良的後面八槍,都是轟擊的草人胸腹,直至放完,不但槍槍命中,且那草人已經散架。這火器的威力,遠遠大於弓箭。

鄧飛傑、丁萬良比試完畢,便靜立一旁等候與蘇將軍的護衛騎兵比試。二人已經顯示了與衆不同的實力,這白刃搏鬥,可不算是長項,但自以爲全力防守,也該能擋得住十招吧?

但二人看着其餘的人紛紛與蘇將軍的騎兵護衛們用特製地木刀、木槍、大盾鬥得激烈,卻就是沒人來招呼自己,不覺奇怪,難道沒有通過?

直到結束,二人方纔明白,蘇將軍已經特別招呼,二人直接入選,免了白刃格鬥的比試。

這一天的比試,總計選出一等兵一百六十七人,淘汰三十九人,鄧飛傑與丁萬良自然入選其中。

隨後,蘇將軍便摔黑甲騎兵護衛轉向其餘幾處軍營,而鄧飛傑與丁萬良等新進的一等兵,被列成一隊站立,很快,一羣戰馬被牽了過來,這些人每人一匹。隨後,一身嶄新的梅花鎧甲,新制腰刀,以及只有在那些黑甲騎兵身上才能看到的一應新式裝備,被頒發下去,每人一套。

鄧飛傑、丁萬良等人立刻換上新式鎧甲,配上腰刀,當然,二人自己用熟的弓箭與鳥銃沒有換掉。等換裝完畢,這些一等兵頓時煥然一新地站在軍營門口,令早已在四周圍觀的明軍士兵們讚歎不已,紛紛露出羨慕之情。可惜,技不如人,就算羨慕,也是白白羨慕而已。

顧南大營面前的這隊一等兵,被立即帶進營內,安排到最好地營房,這首先便是給予一頓十分豐盛的伙食,甚至每人還給予了一碗酒的額外賞賜。自此,這隊一等兵,便隸屬於顧南的大營。顧南已經親眼看到鄧飛傑與丁萬良的身手,深深爲自己營中能添了這兩個難得的人物而感到高興。但沒多久,顧南便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爲,蘇翎派人傳令,命顧南將鄧飛傑與丁萬良,明日送至總兵府。顧南知道,這二人必然成爲蘇翎地護衛了。

就在這一天,同樣的場景在每一處軍營中上演,且已經不止一日,也將繼續持續下去,不過,都僅限於每日卯時開時,不至於影響軍營的日常事務。與鄧飛傑、丁萬良同日成爲一等兵的,所有的大營加起來,總計是七百六十六人。

這些一等兵都在當日便收入大營之中,不論其以往是屬於哪一個軍營,哪一個武官的屬下,甚至,也不管以往是否是營伍之人,只要有本事,便都將獲得月餉五兩的最高軍餉。當然,這些一等兵獲得的遠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等待着被四處傳揚。

這一日算是篩選出人數最多地一天,隨着時間地延長,這明軍之中的能人,都已挑盡,而後來地,大多都是各地尚武的百姓、礦工。但這種方式一直沒有停過,不斷地爲蘇翎地大軍提供更多的精兵人選。

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4章 海上將軍第36章 百萬之初第23章 商人心思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3章 波光之下第17章 嗜血之兵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章 全心備戰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8章 鎮江堡第2章 一家人第18章 振武染血第41章 擠壓行動第10章 聯手剿賊第25章 以商爲引第2章 新舊交替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3章 軍心爭功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5章 漫天煙雲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1章 故人相見第37章 酒肆客棧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5章 三十天第11章 顧此失彼第10章 兵鋒初顯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4章 遼東經略第48章 喬裝赴遼第71章 火炮長槍第60章 豪酋頹途第64章 依計漸進第34章 銀莊遍佈第73章 先走一步第18章 振武染血第32章 何去何從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5章 進退之間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84章 以火剝皮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章 變中有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章 蒙古饑民第2章 百戶屯田第41章 遼陽又變第69章 大展宏第25章 虎添翼第16章 將值幾何第32章 城下收兵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4章 海上將軍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7章 工部庫存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7章 嗜血之兵第31章 信手拈來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章 昏官悍勇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2章 登州城下第8章 暗流涌動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7章 村落糧稅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章 贈書助力第4章 豪酋遲暮第54章 攻守易勢第63章 黑山之城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6章 孤注一擲第36章 各有所爲第14章 遼東經略第24章 世家大戶第46章 心存高遠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64章 依計漸進第32章 何去何從第16章 各有所專第72章 策反八旗第49章 順勢而爲第20章 棄婚約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5章 三十天第47章 重振陳家第11章 遮掩形跡第5章 鎮江參將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5章 三十天第29章 風雲隱現
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4章 海上將軍第36章 百萬之初第23章 商人心思第75章 袁家遷族第33章 波光之下第17章 嗜血之兵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章 全心備戰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8章 鎮江堡第2章 一家人第18章 振武染血第41章 擠壓行動第10章 聯手剿賊第25章 以商爲引第2章 新舊交替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3章 軍心爭功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5章 漫天煙雲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1章 故人相見第37章 酒肆客棧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5章 三十天第11章 顧此失彼第10章 兵鋒初顯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4章 遼東經略第48章 喬裝赴遼第71章 火炮長槍第60章 豪酋頹途第64章 依計漸進第34章 銀莊遍佈第73章 先走一步第18章 振武染血第32章 何去何從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5章 進退之間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84章 以火剝皮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章 變中有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7章 蒙古饑民第2章 百戶屯田第41章 遼陽又變第69章 大展宏第25章 虎添翼第16章 將值幾何第32章 城下收兵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4章 海上將軍第47章 大興土木第17章 工部庫存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7章 嗜血之兵第31章 信手拈來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章 昏官悍勇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2章 登州城下第8章 暗流涌動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7章 村落糧稅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章 贈書助力第4章 豪酋遲暮第54章 攻守易勢第63章 黑山之城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6章 孤注一擲第36章 各有所爲第14章 遼東經略第24章 世家大戶第46章 心存高遠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64章 依計漸進第32章 何去何從第16章 各有所專第72章 策反八旗第49章 順勢而爲第20章 棄婚約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5章 三十天第47章 重振陳家第11章 遮掩形跡第5章 鎮江參將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5章 三十天第29章 風雲隱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