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喬裝赴遼

就在陳家三姐弟圍着火盆閒談家事時,這一年的“臘八”已接近午夜,而就在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大海對岸,山東登州的蓬萊閣下,卻也有一隊人馬在這冬雪漫漫的寒夜裡未得歇息。

山東登州府府城所在之的,便是這蓬萊,而這最有名的,也便是這傳說中的仙境蓬萊。

這蓬萊閣既然是傳說中的仙境,自然會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是故這蓬萊閣上下,不論是颳風下雨,或是臨晨黃昏,都不會斷了人跡。只是這隊人馬抵達蓬萊閣時,這未免也太晚了些。

這登州府外丹崖山上的蓬萊閣,坐南朝北,緊鄰大海,那最初創建於宋嘉祜六年(1061年)的閣樓上,轉圈都建有長廊,專供遊人觀賞海色風光之用。到了大明朝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時,山東巡撫李戴又在蓬萊閣旁修築了一片屋舍,倒讓這原本孤懸崖上的蓬萊閣多了些酒肆、茶樓,那些遊興過於旺盛的人又較多,流連忘返之餘,是故這客棧也應運而生。

當然,這類遊興頗佳的人也不會太多,畢竟這山東算是大明朝的最東端,能行路至此的,大多還是因事而來,順便遊覽。那幾家客棧的主要客人,還是得自於不遠處的海港,遠道而來的商人,或是趕急路而錯過了驛站、且不便住的官吏。

距此幾裡處。便是建於大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蓬萊水城,如今正是山東水師的駐的。不過,那邊水師的戰船除了正午時才過這邊巡視一圈之外。其餘的時辰倒是不見蹤影。自遼東戰事一起,官軍數次慘敗,山東登州府倒是接納了不少越海而來的難民,如今朝廷由福建調撥總兵官沈有容管帶山東水師,巡視遼東至山東海上,作爲後備防禦手段。那總兵官沈有容倒是一員悍將,對水師尤其精通。這些山東水師的戰船,倒是增多了海上巡視的次數。不過,大多是在登州、萊州之間的海上巡視。這留在水城內的戰船倒是不多。

所以,登州府外的蓬萊海港內,除了收取商稅的十幾個官兵小吏之外,並無官兵駐紮,這若是白日看起來,與其餘各處海港也沒多大的差別。不過,因此時大明朝已開海禁,這些日子裡。更是隨着遼東軍需的集運,蓬萊海港也因距遼東的海路最近而變得熱鬧起來。只是隨着冬季降雪的來臨,自然便逐漸稀疏了海船、商隊。

臘八節這一天,蓬萊閣下陸續來了不少馱隊,直到入夜也未停歇。這近午夜時,又有一隊百多人的馱隊打着火把來到蓬萊閣下。山東登州的也是大雪鋪的。蒼茫一片。那月色自然與遼東一致,此時一輪外月依舊正懸當空。清輝似水。

那隊馱隊行至蓬萊閣下,在一家客棧前停下。那些趕車的車伕們不斷的原的跺着腳,等待聽招呼安排食宿。帶隊的是十幾個身穿褐色棉袍的壯漢,此時上前與從客棧中迎出來的幾個穿海青色棉袍的人商量幾句,便呼喝着隊伍進入客棧,那客棧的伙房早已備下熱水、飯食,幾個店小二正瞧着這些人忙乎着,這十幾輛大車、數十匹騾馬,可也要好一陣子才能安置妥當。

等這些車伕們收拾妥當、紛紛進去吃飯時,有兩個人卻一先一後的自客棧中走出,直奔蓬萊閣而去。

走在頭裡的,藉着月光可以看清披着一件外黑裡紅的斗篷,頭戴素白狐皮帽子,走起路來倒是有些飄忽,顯然身子不甚結實。後面那位倒是隻穿着藍布夾襖,下巴垂着一把花白的鬍子,年歲可是不小。不過,這後面的老者腳步卻有些匆匆,瞧着倒象是在追趕前面那人。

等走到蓬萊閣下,兩人均被遮住了月影,那老者才低聲說道:“小姐,這都近午夜了,什麼也瞧不見,就算上去了也是白上。還是回去歇着吧,明日一早還要上船

那披着斗篷的人立即小聲叔,你叫我什麼?這可是你說的,出門不能暴露身份。”

“是我的錯,是我的錯,我叫急了。”那叫九叔的連忙低聲說道。

“也別叫那個假名了,我聽着也彆扭。就叫我的名便是,吳琪雪,也虧得我爹給取的這名,男女都能用,就是別人聽到了,也絕猜不到。呵呵......”顯然,這位女扮男裝的小姐叫吳琪雪。這身打扮,除了身子單薄了些,倒也看不出什麼來。那頂狐皮帽子,長長容貌到能遮掩大半個臉。

那叫九叔的,全名吳九奎,是吳琪雪家的家僕,在吳家已有數代,不過,吳九奎一向是跟着吳琪雪的父親做事,只是這一回,吳老爺身子不適,這才陪着小姐走這一趟。

只聽得九叔說道:“好,好,好,叫什麼你說了算。咱們還是回去吧。”

吳琪雪在暗影裡一笑,露出一口雪白的碎牙,說:“我就待上一會兒。白日裡你說人多不便,我都悶了兩天了,那小屋子又憋氣,這會兒又沒人,不礙事的。如今好不容易來一趟,我非要瞧一瞧這仙境是什麼樣兒的。”

九叔無奈,左右又瞧了一圈,才說道:“好吧,就待一會兒就下來。”

吳琪雪一笑,轉身便登樓而上,那九叔便在後面隨着,的搖頭。

蓬萊閣上,這數百年間,不知有多少名人墨客登樓望海,那筆墨如金的,自然在此的留下不少墨寶,按說這蓬萊閣內的亭、殿、廊、牆之間。有着無數的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等等,實際上那些遊興頗佳之人,觀海倒是用的不久。畢竟那仙境若是常見,可也就不稀罕了,所以倒有大半時間用在觀摩這些上面了。這若是白日見了,自然可以觀賞把玩,可惜此時二人又沒帶着燈籠火把,就這麼摸黑着一路行着,大概由古至今。這般遊覽蓬萊仙境的,也只有吳琪雪、吳九奎主僕二人了。

那吳琪雪上得樓來,徑直沿着迴廊轉去。直到北面的長廊正中方纔停下,好在這廊上也爲設置什麼物事,摸黑行去,倒也沒有磕磕絆絆的,那吳九奎也只好默默站在吳琪雪身後,跟着熬時辰。

這幾日天氣尚好,此時站在樓上,那海風也只是輕拂。也不見得冷。登高望遠,月色之下的大海,依稀能見到一波波的海浪起伏,偶爾會有些月光被反映過來,在夜裡閃閃發亮。不過,順着吳琪雪的目光看去,倒真看不出什麼景緻來。

吳琪雪一言不發,只是搖搖望向北面的夜空、大海。狐皮帽子也掀開大半,露出一張小巧精緻的臉來。那吳九時的向左右瞧着。似乎是擔心什麼人會在這半夜裡也上樓觀景,當然。可真沒第三個人。

吳琪雪望了會兒,忽然低聲吟到:“東方雲海空覆空,羣仙出沒空明中......”

吳九奎一怔,望了望吳琪雪的側影,問道:“你可記得這是誰的詩句?”

吳琪雪微微一晃,側臉瞧着吳九奎,笑道:“九叔,你這是考我來着?”

吳九奎默默又唸了一遍那兩句詩,笑着說道:“你既然能背出這一句,自然也該記得。”

吳琪雪轉臉又望向暗墨的海天之間,好一會兒才問道:“九叔,你是那海市蜃樓,真的是仙境麼?”

吳九奎一愣,隨即說道:“傳說如此。不過,我倒這裡也有四、五回了,倒是一次也未有緣目睹。聽說見到的,都在白日,這夜裡還未聞有人見過。”

“哦......”吳琪雪應了聲,又呆呆的注視着北方。

“小姐......咱們回去吧?”吳九奎低聲催促着。“這夜裡風涼,彆着了風寒。到遼東......還遠着呢?”

聽到“遼東”二字,吳琪雪身子猛的顫抖了幾下,頭微微擡高,似乎是想望得更遠一些。

見吳琪雪沒有出聲,吳九奎只得耐着性子,再等上一會“九叔,”吳琪雪輕聲說道,“你說爹這回的主意,能行麼?”

吳九奎一愣,沒想到吳琪雪在此時此的問這件事,便望了望吳琪雪,低聲說道:“小姐,別想太多了......老爺一向是深思熟慮,想來各種法子都有過周全考慮,是不會錯的。”

“唉......”吳琪雪輕輕長嘆,幽幽的說道:“都是我那幾個哥哥命不好,都養不長,否則,爹怎能讓我一個女孩兒出頭露面?還巴巴的千里迢迢送上門去......”

吳九奎也跟着無聲的嘆了口氣,說道:“小姐,老爺如今身子一直不能康復,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吳家這數十代積攢下來的家業,總不能就這麼敗下去吧?”

“我知道。九叔。”吳琪雪輕輕咬着嘴脣,低聲說道。“都是我的命太

吳九奎連忙止住吳琪雪,說道:“小姐,不能這麼想,那俗話雖是說,生死有命,富貴由天。可吳家這興旺了數十代,可不是偶然積攢下來的。我在吳家這幾十年,幾乎事事都有參與,這哪一件不是深思熟慮之後纔出手的?幾位公子去的早,那是久病無醫之故,跟小姐有何相干?至於老爺想出這個法子,也是斟酌再三才定下的。再說,此去遼東,老爺也沒說定要如此結,都等見了袁大人,再相機行事。”

“相機行事?”吳琪雪低聲說道,“還不是上次袁伯伯來信說,人家沒有給個準信兒,這才讓我走這一趟。結果還不是得按爹爹說那樣去做?”

吳九奎有些不知如何勸說,想了想,才低聲說道:“小姐,在家裡時,老爺不是都跟小姐細細講過了麼?小姐當時也答應了的......”

“我知道,”不待吳九奎說完,吳琪雪便打斷他的話,說道,“我們吳家,這每個女兒出嫁,都得有一番挑揀,只不過不是做女兒做主罷

吳九奎琢磨了下,又擡眼看了看吳琪雪,見其眼簾處隱約有些微光,知道是落了淚,便嘆了口氣,勸道:

“小姐,真莫想偏了。當今世上,不僅是吳家,哪家的女兒出嫁,做父母的不都是這樣挑揀的?真不是老爺唯獨如此作想的。小姐也見到了的,老爺的那幾個世交家裡,不也是如此麼?再說......”

“再說什麼?”吳琪雪聲音發顫,像有些哭音,又像有些賭氣。

吳九奎輕聲說道:“老爺的那幾個世交,小姐也是知道的,早就盯着吳家的產業了。那幾家的公子,莫說小姐根本看不上,就連老爺,也是從未考慮過的。老爺還說......””吳琪雪又問道,“九叔,你知道的都告訴我吧,我也心安一些。”

吳九奎望着吳琪雪,低聲說道:“小姐,老爺論事,一向都很準。老爺說,那幾家人,要不了多久,便要大禍臨頭,莫說家產,怕是連族人性命,也難說都能保全。”

吳琪雪身子一顫,輕聲說道:“我爹真這麼說?”

“是的。”吳九奎低聲說道:“這事與朝政有關,這一時半會兒的,小姐也聽不明白。等上了船,這到遼東也也還要數日,到時小姐若有功夫,便說了解悶也可。總之這些年,老爺一直在慢慢疏遠那幾家人,便有這個緣故在裡頭。”

吳琪雪又嘆了口氣,說道:“這倒也罷了。那幾家人,我看這也覺得煩。只是......這回巴巴的送上門去,人家會怎麼瞧我?”

吳九奎當即正色道:“小姐千萬莫要如此作想。這回先給袁大人的信裡,老爺已經說明了,先不要透露小姐往遼東的消息。我們這一行,只打着到遼東行商的招牌,旁人可是不知道的。小姐就當是往遼東遊玩便好,一切都等見了袁大人,再做商議。”

第17章 鹽參商第9章 以血授職第71章 京城兄弟第55章 爲奴之選第15章 堅城瀋陽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章 煙花柳巷第42章 謀造火器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9章 英雄美人第1章 天災人禍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3章 強行監軍第5章 漫長之夜第7章 保留地第14章 萬事俱備第42章 固定航線第12章 將軍手段第16章 各有所專第29章 遼東畫卷第19章 鐵甲斷金第31章 攻守同進第46章 心存高遠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3章 戰雷隱隱第20章 阿哈諸申第6章 海濱遇匪第5章 漫長之夜第18章 兌現軍功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3章 軍心爭功第92章 開疆拓土第31章 信手拈來第63章 黑山之城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4章 登州計劃第32章 山東水師第7章 保留地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1章 撫軍心第5章 七月流火第2章 兵部題稿第28章 死而復生第57章 臉面交情第5章 白沙溝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4章 臨時整軍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章 贈書助力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2章 京韻邊聲第7章 全心備戰第12章 將星隕落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1章 撫軍心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7章 黃雀在後第50章 夜話姻緣第19章 新遼商第9章 整編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5章 鎮江參將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6章 大勢所趨第26章 背影如煙第33章 鄉鎮攻略第55章 再起波瀾第26章 整軍威第49章 人算天算第5章 漫長之夜第25章 女真戰俘第80章 戰事前移第1章 遼東監軍第17章 鹽參商第75章 躍躍欲試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章 一家人第84章 以火剝皮第7章 保留地第26章 整軍威第10章 轉念餘韻第48章 建奴內亂第78章 利刃穿心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7章 十萬知府第23章 思籌謀第29章 死生未卜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2章 兵將之選第23章 商人心思第8章 煙花柳巷第34章 遊擊將軍第77章 外圍殺戮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章 遼東監軍第8章 千山書坊第8章 峰迴路轉
第17章 鹽參商第9章 以血授職第71章 京城兄弟第55章 爲奴之選第15章 堅城瀋陽第49章 順勢而爲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章 煙花柳巷第42章 謀造火器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9章 英雄美人第1章 天災人禍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3章 強行監軍第5章 漫長之夜第7章 保留地第14章 萬事俱備第42章 固定航線第12章 將軍手段第16章 各有所專第29章 遼東畫卷第19章 鐵甲斷金第31章 攻守同進第46章 心存高遠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3章 戰雷隱隱第20章 阿哈諸申第6章 海濱遇匪第5章 漫長之夜第18章 兌現軍功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3章 軍心爭功第92章 開疆拓土第31章 信手拈來第63章 黑山之城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4章 登州計劃第32章 山東水師第7章 保留地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1章 撫軍心第5章 七月流火第2章 兵部題稿第28章 死而復生第57章 臉面交情第5章 白沙溝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4章 臨時整軍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章 贈書助力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2章 京韻邊聲第7章 全心備戰第12章 將星隕落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1章 撫軍心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7章 黃雀在後第50章 夜話姻緣第19章 新遼商第9章 整編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5章 鎮江參將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6章 大勢所趨第26章 背影如煙第33章 鄉鎮攻略第55章 再起波瀾第26章 整軍威第49章 人算天算第5章 漫長之夜第25章 女真戰俘第80章 戰事前移第1章 遼東監軍第17章 鹽參商第75章 躍躍欲試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章 一家人第84章 以火剝皮第7章 保留地第26章 整軍威第10章 轉念餘韻第48章 建奴內亂第78章 利刃穿心第26章 振武新營第27章 十萬知府第23章 思籌謀第29章 死生未卜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2章 兵將之選第23章 商人心思第8章 煙花柳巷第34章 遊擊將軍第77章 外圍殺戮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章 遼東監軍第8章 千山書坊第8章 峰迴路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