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登州城下

州府城蓬萊一地,既然能做爲一府之都,自有其必

登州府位於山東東三府的最東端,此時還沒有海域一說,這大明朝陸上之疆土,登州府便是最東之所在。古往今來,這塊土地因足夠容納數千萬之人口,人們在陸地上已經能夠尋覓到各種所需之物,相比下來,那出海的動力便顯得有些弱小。雖然歷史上已經有過三寶太監下西洋的輝煌,但那也不是出於生計所需,怕是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宣示天朝大國的恩威。

而對於小民來說,除了沿海居住的漁民,大多數的人,對於這大海,始終充滿着神秘感。即便在海上已經有船隊往來,尤其是那些頂着朝廷“海禁”的禁令依舊追金逐利的海商們,幾乎從未斷絕過出海的舉動。但,畢竟只是少數,甚至遠遠達不到引起朝廷關注的地步。

對於登州府來說,多年海禁之下,理所當然的成爲東三府之。登州府與大明朝其餘陸地交通不太便利的府、縣幾乎沒有什麼不同,照舊是從地裡的產出作爲財富的來源。那成片的農莊裡,居住着世代務農的人家,無一例外的,都在盤算着何時能再買下幾畝地來。當然,那些大戶們,有足夠的實力,去成片地開墾荒地、種植米、豆,還有棉花等能賣出好價錢的農作物。

唯一不同的,便是這登州府城。作爲與遼東最近之地,登州府城倒沒怎麼受海禁的影響,朝廷往遼東輸送軍需、糧餉,不管在什麼年份,都有經由登州渡海而往的。這便使得登州府城成爲大明朝東端人口最多的一座城。當然,最初仍然是以軍伍聚集爲主,隨後而來的,纔是各種以軍營爲生存來源的人口,其中最主要地,便是大大小小的商販。

而朝廷下令取消海禁的好處,也是最先在登州府城裡反映出來的。遼事一起,登州府作爲向遼東輸送軍需最佳線路,自然得到各方面的關注,這是朝廷一方面的。而在遼東,胡德昌等人的船隊初次抵達之後,便又給登州府城增添了幾分熱鬧,再往後,那遼東過海而來地船隊,令登州府城內,聚齊起越來越多的人口。

不說別的,單是與遼東有生意往來的種糧大戶們,便在最近幾年,紛紛在登州府城內買房置地,大有安家落戶的意思。而胡德昌的商隊,帶着大批遼東商貨前來登州交易,雖然以糧食爲主,但卻隨着時間的推移,要的貨物品種也越來越多,於是,不僅是種糧大戶們有在登州府修築宅院的願望,其餘的商家們,也都在登州府城內設置了歇息之處,此舉可是令地價逐年飛漲。

登州府城由此,便多了無數地人口。這人口構成,也由原來的小商小販,多出不少肯花銀子的商賈大戶。既然是商人,即便是最節儉的商賈,也要比那鄉下地土財主大方,尤其是與遼東有生意往來的商家。

單說那糧商,最初不過是將自家產出地米糧拿來販賣,可遼東要的糧食實在太多,這很快便將自家的餘糧賣盡,這要接着做生意,便要去四處買糧。於是,真正意義上的糧商便出現了。而登州府內其餘的商賈,也大致類似。

至於說肯花銀子,便是那銀子賺得容易。往年可從未有過遼東胡德昌等人這般大手筆的商人,那似乎是無窮無盡地需求。而胡德昌的商隊帶來地遼東商貨,只要一轉手,便又是數倍的利,這如何不讓登州府地商人大賺特賺?數銀子時,嘴就從來沒有合上過。於是,那些商人之間的應酬,彼此之間地往來,甚至身居客地心情煩悶,都成了酒肆、茶坊興旺的理由。

當然。這些人賺着遼東地銀子。心裡都是清楚地。不管與遼東商隊是否“情投意合”。能否當作知己般地交心。卻都知道這些遼東來地人。是用作遼東軍需之用。這很罕見。從來都是朝廷調撥軍需、徵集糧草。沒見過有哪一位將軍是自個兒花銀子購買地。但這份疑惑。可沒人在乎。

要說這商人。最是不在乎“良心”、“禮法”之人。管它是何緣故。總要賺銀子地。是故這因遼東戰火而大賺特賺。卻又隔海遠離戰場。很難說有多少人指望着就這麼一直延續下去。只要戰事不止。這生意也就會斷絕。朝廷因遼事而開了海禁。這可都是人人皆知地。戰火能荼毒生靈。卻也能造就一批新人。

那登州知府李尤德。雖然做着糊塗官。以應付公事了事。但卻不拒絕有額外地銀子收入。當然。這份銀子不管是“孝敬”地。還是那些想在登州府城內修築宅院而特意打點地。來不拒。也用不着知府大人

面。自有下面地人辦地妥當。這又一便有二。登州地“治理”之下。登州府城反倒成了最爲寬鬆地一座城。最是適合商家入駐。當然。這在城內居住。自然是要在知府衙門裡備案入冊地。這也是爲何當初趙仕哲在登州府清查時。要根據名冊清點地緣故。

以上種種。都讓登州府城本就是這大明最東端地一座大城。更在短短几年之間。多了無數人口。

遼東總兵官、徵夷大將軍蘇翎看見地登州府城。便是已經擁有數萬人口地城池。

蘇翎入登州府城,倒並無太緊要之事,唯一的,便是與那知府李尤德見上一面,不過,這也不是立即便要去辦的事。將整個山東登州府之事交給趙仕哲去辦,雖然也擔心趙仕哲過於年輕,經驗不足,但畢竟蘇翎已經爲其備下不少人手,只要那趙仕哲稍稍謹慎、周密一些,便不足爲慮。

這餘下的,便只等趙仕哲所部全面動了。蘇翎給了趙仕哲以一個月的期限,細算一下,光是這前期部署,便少說要十日的功夫。是故這十日,蘇翎全然無事,自可過上幾日閒暇時光。

登州府境內要鬧得有模有樣的,就得在一兩日之間全面出現白蓮教暴動的消息。這樣,各縣、州纔會驚慌失措,根本不必指望臨近縣、州給予支援,而緊接着,便被“鄉勇”、“民團”撲滅,或該稱爲擊退、驅離本境,如此那些新出現的大戶們,才能得到知縣們的“另眼相看”,當然,這之後自然有人勸告知縣大人,那各縣都有暴亂,本縣還是不報的好,如此才能顯出本縣治理有方,與它縣迥異之處。這些籌劃,有專人負責,這也是在前期的籌備之中。

如此詳盡的計劃,自當令趙仕哲大開眼界,實際上,這回一方面是給趙仕哲一個機會,另一方面,無是給趙仕哲一個“實戰”經歷,如此,才能成爲獨當一面的人物。

蘇翎的部署,在遼東,是由胡顯成全面掌控;在海西一帶,則是術虎照舊執行拓展疆域之事;在喀爾喀蒙古,則由胡秋青與那些蒙古領們打交道。那胡秋青與宰賽之子喀什克圖,已經成爲了朋友,眼下前往科爾沁部作戰,那是一點懸念都沒有。當然,胡秋青暗地裡還要執行蘇翎的命令,藉此機會,要讓蒙古喀爾喀部,完全向遼東靠攏,決不能再讓蒙古人的反覆性子,再次出現。

事實上,胡秋青在修築黑山城時,便是執行了以貿易拉攏喀爾喀的手段。這當然要比直接出兵擊敗要高明一些,所謂“不攻爲上”,便是不染血的戰場。

蘇翎的點撥,已經使胡秋青開了竅,這些手段用起來,更是揮出了自己的獨特長處。

山東方面,交給趙仕哲,當然是出於多面考慮。一方面必須提拔一些有功將士作爲擴展的後續手段,一方面,蘇翎同時在爲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只等山東登州成爲糧倉、出海的基地,那麼,馮伯靈的海上戰船,可就更方便了幾分。之後的選擇,便是東去日本,南下南洋。在山東登州出,一個是路程上近了很多,另一個,則是可不不需要動用遼東本地的資源。

當然,山東登州更是與江南的往來更密切一些。蘇翎目前還沒打算在山東往西面運河一帶展,就如白蓮教的徐鴻儒,起先起兵,不過是地方之亂,朝廷未必全力對付,但一旦截斷了運河,朝廷可就不得不全面剿滅了。蘇翎這番佈置,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在沿海一帶動作,正符合自己所需,既遠離朝廷關注,又可任意施展自己的動作。當然,徐鴻儒此時,正好做了蘇翎的簾幕,遮得嚴嚴實實。

這一步走好之後,那自山東出海的人選,除了鎮江水師馮伯靈之外,可是早有人在蘇翎面前提過了。

多年前,蘇翎與兄弟們在雪夜圍爐夜話,那海上的風光,南洋的神秘,類似那終年不下雪,一年兩熟、三熟的農田,還有紅頭、綠眼睛的西洋人等等,已經不止是在蘇翎等兄弟們聚集時不斷提起的話題,也在軍中那些年輕的武官之間流傳。

當然,這些年輕武官們早就繼承了蘇翎等人的“無法無天”,眼中根本沒有什麼朝廷法度,只有軍令爲尊。這動心思的人,都在各自主官面前竭力慫恿,要搶得這頭一個帶着船隊出海的將軍。

趙仕哲還不知道,自己榮任第一個總督的同時,便失去了另一個第一的機會。

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4章 布場作坊第74章 雙喜臨門第91章 瀋陽屯田第6章 烈火焚城第63章 黑山之城第5章 商人心思第22章 火器四營第4章 軍政之分第30章 賊酋血脈第67章 蘇府新家第75章 躍躍欲試第71章 京城兄弟第33章 鄉鎮攻略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章 武裝辦案第14章 遼東經略第69章 大展宏第30章 事在人爲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2章 策反八旗第68章 燧發短銃第30章 風漸起第7章 蒙古饑民第14章 千山堡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4章 登州計劃第7章 蒙古饑民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4章 世家大戶第35章 漫天煙雲第8章 征服日第32章 衆心所向第11章 撥雲見日第3章 七恨起兵第11章 故人相見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5章 各取所需第7章 六月風過第15章 堅城瀋陽第24章 築江城第74章 雙喜臨門第27章 分而擊之第9章 未來基石第14章 萬事俱備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3章 經略牽線第79章 梟雄鼠輩第67章 長斤斧軍第29章 新學堂第52章 旁敲側擊第2章 昏官悍勇第75章 袁家遷族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章 保留地第53章 將軍幕僚第8章 峰迴路轉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3章 如箭在弦第9章 嬌顏如雪第3章 武裝辦案第35章 太平新城第11章 暗磨刀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3章 雪夜除夕第19章 新遼商第43章 七虎獵熊第4章 軍政之分第11章 顧此失彼第2章 昏官悍勇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3章 戰雷隱隱第8章 征服日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2章 紮營登州第55章 再起波瀾第11章 天朝小國第79章 梟雄鼠輩第33章 叛將結局第79章 梟雄鼠輩第5章 漫長之夜第74章 相見之宴第3章 七恨起兵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2章 山東水師第49章 人算天算第15章 十字路口第75章 躍躍欲試第5章 白沙溝第9章 以血授職第7章 女人問題第19章 峽谷藏兵
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4章 布場作坊第74章 雙喜臨門第91章 瀋陽屯田第6章 烈火焚城第63章 黑山之城第5章 商人心思第22章 火器四營第4章 軍政之分第30章 賊酋血脈第67章 蘇府新家第75章 躍躍欲試第71章 京城兄弟第33章 鄉鎮攻略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1章 遙相呼應第3章 武裝辦案第14章 遼東經略第69章 大展宏第30章 事在人爲第32章 何去何從第72章 策反八旗第68章 燧發短銃第30章 風漸起第7章 蒙古饑民第14章 千山堡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4章 登州計劃第7章 蒙古饑民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4章 世家大戶第35章 漫天煙雲第8章 征服日第32章 衆心所向第11章 撥雲見日第3章 七恨起兵第11章 故人相見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5章 各取所需第7章 六月風過第15章 堅城瀋陽第24章 築江城第74章 雙喜臨門第27章 分而擊之第9章 未來基石第14章 萬事俱備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3章 經略牽線第79章 梟雄鼠輩第67章 長斤斧軍第29章 新學堂第52章 旁敲側擊第2章 昏官悍勇第75章 袁家遷族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章 保留地第53章 將軍幕僚第8章 峰迴路轉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3章 如箭在弦第9章 嬌顏如雪第3章 武裝辦案第35章 太平新城第11章 暗磨刀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3章 雪夜除夕第19章 新遼商第43章 七虎獵熊第4章 軍政之分第11章 顧此失彼第2章 昏官悍勇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3章 戰雷隱隱第8章 征服日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3章 鄉鎮攻略第21章 餘波未止第12章 紮營登州第55章 再起波瀾第11章 天朝小國第79章 梟雄鼠輩第33章 叛將結局第79章 梟雄鼠輩第5章 漫長之夜第74章 相見之宴第3章 七恨起兵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2章 山東水師第49章 人算天算第15章 十字路口第75章 躍躍欲試第5章 白沙溝第9章 以血授職第7章 女人問題第19章 峽谷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