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朝小國

朝鮮國雖然自稱一國,但對於矗立一旁的鄰居大明朝來說,簡直不值一提。

這兩國的關係,正如朝鮮國王自己曾說過的,情如父子,僅這幾個字便足以明瞭。

自從大明朝派兵擊敗日本之後,這朝鮮國更是服服帖帖的聽從大明朝的指令,絲毫不敢違背。

當初遼東經略楊鎬在任時,憑着聖旨上的一句話,便要朝鮮調集兵馬隨天朝大軍征剿建奴,而目前被帶至寬甸堡的朝鮮元帥姜弘立、金景瑞,也旋即被指定爲朝鮮兵馬的統帥。

這朝鮮官職設置雖與大明朝不同,卻也大致上隨着大明朝的習性走,比如說這都元帥姜弘立,官職便該這麼稱呼:“都元帥議政府左參贊姜弘立”。

這是典型的文職官員。大明朝的一切,不僅是物產、技藝,連同這文官主政的風氣,也是朝鮮國王模仿的。這隨明軍征剿建奴的朝鮮大軍,雖說也不過一萬多人馬,頂多算是遼東一個總兵官統轄的武力,那元帥稱呼看着嚇人,歸根到底,也不過是文官轄制武官的變形。

按朝鮮國稟報給遼東經略的名冊,姜弘立下屬的將領還有:中軍官原任節度使李繼先,這人是隨着姜弘立行走的。其餘的是,總領大將副元帥平安道節度使金景瑞,中軍官虞後安汝訥,分領偏裨防禦使文希聖,左駐防將金應和,右駐防將李一元。這些將領從名稱上便可看出,一律都是武官。當然略有不同的是,朝鮮軍隊裡,可沒有見到什麼監軍的職位。

都元帥姜弘立所帶的兵丁,都是從朝鮮的平安道、全羅道、忠清道、黃海道等地抽調而來,盡皆是炮手、射手,這些武將兵丁的出處,都造冊送呈遼東經略處備案。這幾乎都算不上是一國的軍隊,完全是隸屬於遼東經略的架勢,但糧草、器械卻仍然要朝鮮自己供應。當然,這種狀況也不是一兩年的事了。既然天朝大明都出兵趕走了日本人,這回遼東有難,朝鮮自然需投桃報李,出兵協助。

不過,朝鮮這回出兵,卻顯得猶猶豫豫,拖拖拉拉的不那麼爽快。這與朝鮮的地位相關,既然是一國,那麼怎麼都該有一國的模樣,對此朝鮮國內也有不少言論提及,這點也跟大明朝的御史類似。可朝鮮實在國力不強,東邊的日本一直虎視眈眈,令其心內不安,西面的大明更是仰望已久。就連努爾哈赤最初征戰女真各部時,偶爾的摩擦也能令其心生警惕。

最初大明朝皇帝給朝鮮國王的諭示中,便提到令其協助遼東戰事的處置。朝鮮便在鴨綠江沿岸設置兵馬,防禦努爾哈赤的進襲。不過,經略楊鎬的命令,卻讓朝鮮國的官員們迷惑不解,徵調的兵馬不是協助防禦,而是要隨天朝大軍進攻。

爲此,朝鮮國內的國王大臣們屢屢猜測楊鎬的用意,這到底是大明皇帝的意思,還是僅僅是經略楊鎬下的命令?朝鮮國王不斷派出使臣前往遼陽交涉,但遼東官員的反應卻是不那麼令人愉快。有人甚至直說,若是朝鮮此番言論被朝廷知道了,定會對朝鮮不利。同時,還告訴朝鮮使臣,據說有傳言努爾哈赤手下有一營人馬都是說朝鮮話的,這直指朝鮮暗通建奴,與大明朝作對。在朝鮮使臣的解釋下,方纔表示不會相信這等虛言。

但是,遼東堅決不允許朝鮮派出的使臣前往京城面聖,到最後,連朝鮮的通事都被限制出入,不得隨意走動,想見什麼人,也只能提出要求,見不見可就不一定了。

朝鮮就這麼一直磨磨蹭蹭,想拖延渡江的時間,可發自遼陽的命令卻不斷傳來,根本無視朝鮮的詢問。那時,留在鎮江的朝鮮通事打聽到鎮江遊擊喬一奇的家丁曾稟告說,努爾哈赤的軍馬遇到風雪阻隔,未向寬甸以及滿浦一帶進發。這個消息甚至讓朝鮮國王及大臣們滿心歡喜,以爲就此便能將本國軍隊留在鴨綠江東岸。可惜等到的,卻是鎮江遊擊喬一奇受命護送朝鮮軍隊與劉綎匯合的消息,這分明就是監視來的。朝鮮軍隊無奈,總不能明着對抗天朝吧,都元帥姜弘立只得率隊渡江,前往寬甸羣山之中追趕劉綎的大軍,而此時,朝鮮軍隊的糧草還遠遠未得到充足的準備。那喬一奇根本就不給姜弘立任何拖延的機會,連番催促,那楊鎬派來的於承恩更是說話毫不客氣,憋得姜弘立無話可說。

這朝鮮國便是這麼一個處境,連不過是大明朝一個都司的官員,便能驅使朝鮮爲其效力。雖然朝鮮在乎的僅僅是京城裡的大明,但也不得不聽從遼東官員的調遣。喬一奇不過是一個遊擊將軍,就能命令朝鮮的都元帥,這番景緻,怕也只有在朝鮮能夠見到。

可想而知,這朝鮮軍隊的戰力如何,而都元帥姜弘立與副元帥金景瑞又會有怎樣的想法。

最初姜弘立、金景瑞進入鎮江一帶,向寬甸境內進發,在與前面的劉綎相互聯絡時,發現劉綎所攜帶的人馬不過萬人左右,完全不是最初所說的兵力。詢問喬一奇,卻回答說是因兵馬調動頻繁,所見未必是實。姜弘立、金景瑞派人回報給朝鮮國內的信中,直接抱怨說此次根本不是作爲協助隨天朝大軍征剿建奴,而是將朝鮮軍隊作爲主力兵馬使用。可這已成事實,就算知道了,也無可挽回。

這隨後而來的,便是東路軍劉綎連同朝鮮元帥姜弘立等突然消失,無聲無息地被遮掩在風雪中,直到楊鎬兵敗的消息確實,仍然沒有任何東路軍的消息傳回。可就算敗了,也總有幾個人逃回吧?奇怪的是,沒聽說任何有關逃兵的消息。

當然,朝鮮的大軍連同都元帥姜弘立等一干武職官員,都在千山堡四周的山中屯田種地,這種狀況,絲毫不爲人所知,只怕是連想也未有人想過。鑑於千山堡轄內都是逃軍逃民出身,自然成爲一體,這消息的泄漏卻是不會有的。就算其中有些貪利之人,這一是也沒有爲此花銀子買消息,二來,以蘇翎的手段,凡不聽招呼的,一律會莫名其妙地消失。

屯田種地的辛苦,或許對那些降兵們不算陌生,也能忍受。這當兵吃糧唯一的好處,除了餉銀,便是能解決溫飽,不像種地全靠天吃飯。不過,吃慣了軍糧再去種地,這滋味在最初降了的那段日子還能忍受,刨去那些實在不想上陣打仗的士兵繼續在土裡刨食,有不少降兵都改變了陣營,在蘇翎所部的嚴格整訓之中,轉化爲千山堡的一部分。

至於降官,低級武官自然會與士兵一樣對待,那些武藝不錯、身手敏捷的,還會繼續擔任低級武官。而高層官員,都元帥姜弘立等上述提到過的文武官員,則與劉綎等人一樣,被棄置在屯田新村裡。跑是跑不掉的,除非不想活了,而沒有在當初自刎殉國,這性命的問題,無論如何都是放在首位予以保留。

這些以往擁有權力、財富以及不錯的身家的高級武官,怎能習慣於這等謀生方式?但蘇翎一直沒有理睬,連主動要求歸順的,都暫時放在一邊。這種方式可比嚴酷的訓練還要令人難以忍受。這麼些日子,這些昔日的權貴算是嚐盡了作爲普通百姓的艱辛,而在蘇翎面前,連一絲的傲氣都不復存在。當然,當初贖身一說,因實在不可操作,讓降兵降將們都已死了心,不再如最初那般抱有希望,只是時間已久,連羣起暴動的可能都沒人去想過。

蘇翎是穿戴着全套鎮江參將的鎧甲出現在姜弘立與金景瑞面前的。

想想當初鎮江遊擊喬一奇是如何在姜弘立的朝鮮軍面前指手畫腳的,便知道這位鎮江參將出現時,姜弘立等人會是什麼心態。若說朝鮮全軍被蘇翎所部收降是武力逼迫,這回卻是背後又出現了大明的巍峨身軀。兩下相加,再加上與土地親近的那段磨練,這姜弘立與其說是都元帥,倒不如說是一隻服順的羔羊,等待命運的降臨。

因蘇翎對朝鮮的內情不太清楚,而趙毅成的哨探也未能深入到對岸的朝鮮境內,這主要是因朝鮮對蘇翎毫無威脅之故,是故頭一次將姜弘立與金景瑞帶至寬甸堡時,並未談及多少。蘇翎直言,若是想回朝鮮,那麼姜弘立與金景瑞能給蘇翎帶來什麼好處?又怎麼保證二人返回朝鮮之後,不會對蘇翎有任何不利的言行舉止。

說完這兩個問題之後,蘇翎便將二人留在寬甸堡的一處空房內,一應飲食等俱都給予舒適的安置。這又加深了二人復歸的渴望。蘇翎並不知這二人到底關係如何,是不是如同大明的官員一般,只管讓二人住在一起商議答案。

如此明確的傾向,姜弘立與金景瑞躺在熱乎乎的火炕上不免聯想起已快淡忘的家鄉,還有家產、女人,這徹夜不眠、絞盡腦汁的長談自在意料之中。這帶給蘇翎什麼好處倒是不難,二人已經做了傾家蕩產的打算,只要回去,憑着二人原有的權勢,再度擁有也不是難事。而第二個問題,恐怕也只能憑嘴說,沒有什麼能夠保證,除非......除非壓根兒就不放他們回去。這幾日,二人商議最多的,還是如何回去後,如何解釋二人的行蹤。

對於如何安置朝鮮這步棋,蘇翎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一來實在不清楚朝鮮內部是怎麼回事,在大明還有京城的徐熙收集朝廷的動向,朝鮮可是一無所知。二來,在沒有這個鎮江參將武職之前,也無所謂部署問題。如今既然有朝廷旨意明令駐防鎮江寬甸,這朝鮮就在對岸,怎能不產生聯繫?何況這也是名正言順的事情。所以留給姜弘立與金景瑞的問題,不如說是留給他自己思考的問題。

再次來到蘇翎、趙毅成的面前,姜弘立與金景瑞都雙眼微紅,滿臉是缺乏睡眠的倦意。

“想好了麼?”蘇翎直接發問。

姜弘立與金景瑞對視片刻,還是姜弘立開口答話。

“將軍,我們願將全部家產變賣,以謝將軍。”

“哦?”蘇翎面上毫無表情,說道:“你們能有多少家產?”

“回將軍,我二人加起來,二十萬兩是有的。只是需要些時日處置。”

蘇翎對此沒有回答,讓姜弘立、金景瑞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這個數目可否令蘇翎滿意。

等了一會兒,蘇翎纔開口問道:“你二人回去,可否官復原職?”

這個問題,二人也曾考慮過,但這與二人是以何名義返回有關,所以還未有定論。

“回將軍,這不敢妄說。”金景瑞答道。

趙毅成在一旁插言道:“若是說,你二人與建奴奮戰不屈,最終彈盡糧絕,力盡被俘,後被我們將軍自建奴巢穴之中救回,這回去之後,你們國王會待你們如何?”

這可是天大的謊言。姜弘立與金景瑞再次相互對視,小聲商議着。

“這不是不可能。”趙毅成接着說道:“你們大概還不知道,努爾哈赤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便是被我們將軍擒獲的,如今已送往京城。過不了多久,便會天下皆知。”

費英東的名字,姜弘立與金景瑞自然是聽說過的。與袁應泰一樣,這大明朝只有兵敗的消息,也有明官降敵的消息,就是沒有大明俘獲敵軍將領的奇蹟,這個消息足以讓兩人雙目發亮。當然不同的是,這亮的,是適才趙毅成的話,這可是最好的鋪墊。能創造奇蹟的將軍,自然也能將二人自敵人手中救回。這對於二人的名聲可是極大的好處。

“回將軍,若是如此,我二人回去,官復原職,倒是有些把握。”姜弘立說道。

蘇翎看着二人,緩緩說道:“我要你們回去,便是要你們爲我做事。”

姜弘立金景瑞一聽,一起望向蘇翎,不知這做事做的又是何事。

“明春,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要發兵攻打建奴,你們朝鮮依舊是要出兵援助。你們回去之後,便說要報仇雪恥,向你們國王討要這個援助的差事。”

二人頓時面如死灰,再來一次,豈不是自找死路?

“這麼說,對你們回去是有好處的。”趙毅成在一旁解釋道,“你們只要得到這個差事,便駐紮在義州。放心,不會讓你們帶兵攻打建奴的,這鎮江一帶自有我們將軍坐鎮。你們只需在對岸守着便是。”

這麼說到還不錯,既能顯示自己報仇的氣概,也能趁機再掌兵權,不過,這位蘇將軍要什麼呢?

“我只要你們在明春之前,先給我籌集十萬兩的糧餉。不管你們用什麼法子,只要籌集得到,這筆帳便算是一筆勾銷。”蘇翎手一揮,將二人的心定了下來。

“至於以後,這戰事不斷,你們二人便還會執掌兵權。我跟你們還有另外的生意可做,不過,不會再白要。要想賺銀子,就跟着我好好幹,不愁你們的家產再翻上幾番。”

蘇翎瞧了瞧二人的神色,接續說道:“不僅如此,你們在朝鮮若有什麼難處,我都會想法子協助你們。”

趙毅成又再次插言道:“比如說有誰想攔着你們的財路,官路,只要你們說得出,那些人便一個都活不了。”

大明在朝鮮的勢力,這一點還是做得到的。很多事,只需一封公文,便足以讓朝鮮大臣們心驚膽顫。

“另外,你們回去之後,我會以鎮江參將的名義行文給你們朝鮮國王,將這件事做得妥當。還有,我會封鎖驛道,朝鮮至遼陽不會再有人通過。你們只管放心去辦。”蘇翎說道。

姜弘立與金景瑞心中一盤算,這樣的安排,算是比較周全。至於回去之後在朝鮮朝堂之上,便要看他們自己的表現了。

這不管怎麼說,都得先回去才知道結果。

“就按將軍說的辦。”二人齊聲說道。

趙毅成似笑非笑地望着二人,說道:“這些日子你們也算吃了些苦頭,不過比起那幾路明軍,你們的命還算是好的。這些你們回去便能聽到。我們將軍這麼安排,對你們可是天大的好處。”

“是,謝將軍。”二人都還懂得謝字。

“不過,若是你二人回去之後便翻臉......”趙毅成狠狠瞪着二人。

“不敢,不敢。”二人連聲說道。

“明着告訴你們,若是回去之後有一星半點的異動,我們將軍會行文給你們的國王,就說你二人是建奴的內應。並且,我們將軍便要發兵義州,直接討要你們二人的人頭。”

姜弘立金景瑞被這番膽大包天的話給鎮住了,不論二人想沒想趙毅成話裡說的那番意思,但這個例子,卻是沒人敢想的舉動。再說,敗軍之將,能按蘇翎這番話官復原職便已是好事,還能自掘墳墓不成?

趙毅成更進一步,說道:“想一想我們將軍怎麼將東路軍全殲的,就知道這天下,還沒有我們將軍做不到的事。”

“是,是,”二人連連點頭。

看着火候差不多了,蘇翎這纔開口說話。

“跟着我走,以後這朝鮮,你們二人還有很多事要做,也只能你們去做。”這話匪夷所思。

“你們二人回去先辦這件事,然後.....”蘇翎走到二人面前,繼續說道:“等到明年春天,你們且看我是如何對付努爾哈赤的。到那時,你們便知道該如何做了。”

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4章 斷酋根本第7章 女人問題第77章 外圍殺戮第67章 蘇府新家第25章 進退之間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5章 各取所需第27章 黃雀在後第12章 奪命斬第10章 此長彼消第52章 蘇系武官第41章 遼陽又變第21章 且變且行第37章 酒肆客棧第58章 變通之道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1章 信手拈來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9章 新學堂第54章 攻守易勢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7章 保留地第45章 鎮江新城第19章 新遼商第9章 未來基石第5章 七月流火第63章 黑山之城第64章 依計漸進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8章 喬裝赴遼第83章 一勞永逸第21章 撫軍心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9章 鐵甲斷金第5章 漫長之夜第44章 賀禮雲集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3章 定移營第56章 牛錄歸附第5章 漫長之夜第79章 梟雄鼠輩第18章 千山浴血第41章 擠壓行動第3章 宿營地第40章 虛張聲勢第12章 紮營登州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40章 存身根本第5章 上行下效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6章 將值幾何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7章 新世界第67章 蘇府新家第4章 雷厲風行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3章 經略牽線第88章 斬草除根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5章 因糧而往第18章 千山浴血第6章 烈火焚城第9章 李氏農莊第27章 蒙古一部第38章 部族分立第21章 且變且行第34章 銀莊遍佈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5章 堅城瀋陽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8章 草場新城第74章 相見之宴第4章 軍政之分第7章 六月風過第18章 鎮江堡第37章 欲赴蒙古第8章 煙花柳巷第6章 烈火焚城第18章 振武染血第24章 世家大戶第6章 海濱遇匪第24章 世家大戶第47章 重振陳家第6章 烈火焚城第62章 事本尋常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11章 天朝小國第78章 利刃穿心第84章 以火剝皮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4章 海上將軍第2章 一家人第11章 撥雲見日第5章 商人心思第8章 暗流涌動第51章 提督遼東第89章 殺光慶功
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4章 斷酋根本第7章 女人問題第77章 外圍殺戮第67章 蘇府新家第25章 進退之間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5章 各取所需第27章 黃雀在後第12章 奪命斬第10章 此長彼消第52章 蘇系武官第41章 遼陽又變第21章 且變且行第37章 酒肆客棧第58章 變通之道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1章 信手拈來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9章 新學堂第54章 攻守易勢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7章 保留地第45章 鎮江新城第19章 新遼商第9章 未來基石第5章 七月流火第63章 黑山之城第64章 依計漸進第19章 峽谷藏兵第48章 喬裝赴遼第83章 一勞永逸第21章 撫軍心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19章 鐵甲斷金第5章 漫長之夜第44章 賀禮雲集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3章 定移營第56章 牛錄歸附第5章 漫長之夜第79章 梟雄鼠輩第18章 千山浴血第41章 擠壓行動第3章 宿營地第40章 虛張聲勢第12章 紮營登州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40章 存身根本第5章 上行下效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6章 將值幾何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7章 新世界第67章 蘇府新家第4章 雷厲風行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3章 經略牽線第88章 斬草除根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5章 因糧而往第18章 千山浴血第6章 烈火焚城第9章 李氏農莊第27章 蒙古一部第38章 部族分立第21章 且變且行第34章 銀莊遍佈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5章 堅城瀋陽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8章 草場新城第74章 相見之宴第4章 軍政之分第7章 六月風過第18章 鎮江堡第37章 欲赴蒙古第8章 煙花柳巷第6章 烈火焚城第18章 振武染血第24章 世家大戶第6章 海濱遇匪第24章 世家大戶第47章 重振陳家第6章 烈火焚城第62章 事本尋常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11章 天朝小國第78章 利刃穿心第84章 以火剝皮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4章 海上將軍第2章 一家人第11章 撥雲見日第5章 商人心思第8章 暗流涌動第51章 提督遼東第89章 殺光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