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堅城瀋陽

天啓元年三月,遼東都司境內由北至南,冰雪漸次融化。

遼河以東,自璦陽、鳳城至寬甸一帶的山中,殘雪依舊斑駁着山頂,但在渾河、蒲河直至三岔河一帶的平原,卻早早地呈現初春的跡象。

這片平原上,是整個遼東最爲富庶的地帶,平坦的土地上滿眼是阡陌交錯的農田,渾河、蒲河從中穿過,爲農田灌溉提供天然的便利。這番情景,也唯有南四衛的金州一帶可以相比。

就在這片平原上,間隔着數座遼東重鎮,遼陽、瀋陽以及再往北的鐵嶺、開原。大片農田的環繞使得這些重鎮得以聚集起數十萬人口,即便是饑荒、天災,這裡也能提供足夠的糧食產出。而人口衆多之處,自然少不了南來北往的商賈。這些近十萬的商人,將各色商貨販運到這些遼東重鎮,使得每一座城都擁有數不清的金銀財物,這也是爲何努爾哈赤要先從開原、鐵嶺下手的主要原因。

而自從開原、鐵嶺陷入努爾哈赤之手,這夾在渾河與蒲河之間、最北端的瀋陽城,便成了遼東都司的邊城。

瀋陽城最初因處於遼東內腹,且城大人多,這城牆修築得不過丈多高。遼事敗壞之後,昔日的遼東經略熊廷弼赴遼收拾敗局,將這瀋陽城重新修築,加強防禦。於是,瀋陽城原有的城牆便向外擴展八丈,又圍起一道外城。並在外城城牆下挖掘一道深溝,溝底遍插尖木樁,設置陷井。另外,在溝內側還修有內壕,壕上置一、二十人才能擡動的大木。在外壕以內,再挖掘出一道五丈寬、深二丈許的壕溝,溝底依舊插滿尖木,同時,在內側每一丈五尺便配備有戰車一輛,戰車與戰車之間有大炮二門,小炮四門,並設置遊兵護衛這些火炮。這番佈置,使得瀋陽城堅固無比,就連熊廷弼本人也對此十分自信。

瀋陽城憑着這些設置,足以抵禦任何敵兵的進襲。

此時駐守瀋陽城的,是新任總兵官賀世賢,還有副將尤世功。

這兩位總兵官,經歷出奇地相似,單從履歷上看,就像是一個人。

這兩人都是陝西榆林衛人,也都是自小從軍,都任過瀋陽遊擊,楊鎬當遼東經略時,也都被分在李如柏麾下,自然,也都因李如柏的及時退兵,沒象其餘幾路那般得個損兵折將的結局。到了袁應泰這裡,兩人又都被升爲總兵,予以重用,且又同時被分到瀋陽駐守。

按說這般相似,怎麼看都該是配合默契,猶如一人,可惜這也正是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的一樁麻煩事。

先說這二人都算是驍勇善戰的武官,對於努爾哈赤的小股人馬進襲,也都敢於迎頭痛擊。不過,相對而言,賀世賢的戰績要明顯一些,雖然每次不過幾十、近百的斬獲敵人首級,可相比那些調集到遼東的武官們,確實格外顯眼。

這文官爭名,武官便是爭功。賀世賢自然被人詬病,這說法也很奇妙,說起有“異志”。不知道這是不是武官們的幕僚親隨的主意,至少這個說法,就被熊廷弼所接納。熊廷弼在任時,便令賀世賢帶着自己的千多家丁駐守在外,不許其駐守城池。這疑心甚至達到在某一次節慶酒宴上,熊廷弼與衆將官立誓,勉以同心,而後有武官密稟賀世賢有異時,熊廷弼竟然毫不掩飾地說,這次盟誓,便是爲此。

袁應泰上任後,自然是將熊廷弼的策略改變很多,這用人也是如此。對待賀世賢,袁應泰倒沒有歧視之意,不僅提升爲總兵,且令其駐防瀋陽重鎮,算是極其信任了。後來賀世賢建議收降蒙古人,袁應泰也當即應允。

這收納蒙古人入營當兵,在遼東以及遠到京城裡的文官們都有反對的,直說擔心其中有努爾哈赤的內應。這開原、鐵嶺陷落無不與此有關,自然這番懷疑是合理的。但袁應泰卻又自己的考慮,這一來是遼兵羸弱,可戰者不多,這一點熊廷弼也是這麼認爲。當初彈劾熊廷弼的便有這麼一條,說熊廷弼役使兵丁做工築城,並不當兵使用。可這實際情形,袁應泰到任之後才深有體會。這收納蒙古人可增強戰力,再有,還可以使這些蒙古人不至於投奔努爾哈赤,增強對手的實力。

當然袁應泰也自會叮囑賀世賢防備其中的奸細,而朝廷上的大臣們更是直接在糧餉上予以控制,只當選鋒給糧,而不像明軍一般募兵時還會給予安家、馬價銀子。賀世賢即讓麻承恩、王世忠、朱梅這些武官掌管關防,鑑別這些蒙古人,只要沒什麼明顯問題的,一律入營。

賀世賢自有自己的苦衷,他雖明爲總兵官,這手下的兵,除了自己的一千多家丁,便再沒多少。而同樣是總兵官的尤世功,卻管帶着一萬五千人馬。賀世賢不自己想辦法,還能指望自己這個總兵官名副其實麼?況且,這兵越多,自然戰勝的把握越大。所以,賀世賢收納的蒙古兵越來越多,從最初限制的五千多,到最後數以萬計。

袁應泰袁大人頭痛的,不僅是這收降蒙古人帶來的爭議。賀世賢最後上報的人數,達到六萬多人。隨後,尤世功卻密報說,賀世賢收納的蒙古人實際有十萬之數,並且直接說這樣下去十分危險,瀋陽城根本守不住,揚言要帶着自己麾下的一萬五千人返回遼陽,不想留在瀋陽等死。袁應泰又急又怒,鮮見地傳令尤世功,說膽敢擅離一步,即斬。這才平息了尤世功的膽大妄爲。可將這兩人放在一個城裡,能不令人擔心麼?

想必若是熊廷弼在任,不僅賀世賢不可能有這麼多的蒙古兵,那尤世功也不敢口吐狂言。袁大人改變的,可不僅僅是這一樁。

如今,這瀋陽城內,在袁應泰袁大人的名冊上,便有賀世賢的六萬多收降的蒙古兵,以及尤世功的一萬五千人馬,總計近八萬人。再加上衆多的火炮,這瀋陽城,當真是穩如磐石。

此時袁應泰已經得到消息,說努爾哈赤本人駐紮在新築不久的薩爾滸城,兵馬並不太多,那些投降以及被掠走的漢人,也多在薩爾滸城內。而努爾哈赤的兒子,那些貝勒們,則率領大部分八旗兵馬駐紮在瀋陽以北的開原城。二月裡努爾哈赤率兵衝擊奉集堡,便是由撫順一帶過來的。這讓袁大人將注意力始終都放在撫順一帶,好在這將近過了一個月,對面始終再無動靜,袁大人對於瀋陽的安危,算是暫時放心。

不過,這三月的寒風,很快就將袁大人放在瀋陽的這部分心思,凍成冰窟。

天啓元年三月十一日夜,賀世賢的遊騎回報說,努爾哈赤率八旗大軍正向瀋陽而來。瀋陽城內立即緊張起來,官兵們徹夜戒備。到十二日辰時,遠遠地見瀋陽以東約六七裡的地方,旌旗招展,正是八旗兵馬在那裡紮營。

辨明敵兵來勢,瀋陽城便奔出數騎,快馬加鞭,向駐守遼陽的袁大人告急。

不過,其中一騎在奔近遼陽時,卻沒有進城,而是繞過遼陽,向更遠的東方奔去。

第15章 三十天第17章 戰馬悲鳴第7章 全心備戰第17章 鹽參商第9章 未來基石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章 牛錄商人第15章 三十天第69章 經略媒人第9章 莽撞之餘第16章 將值幾何第13章 強行監軍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7章 戰馬悲鳴第24章 築江城第91章 瀋陽屯田第13章 以牙還牙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22章 劫掠軍第44章 鎮江新城第73章 襲擾規模第10章 身份之疑第3章 西洋之慾第18章 鎮江堡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章 遼事再變第20章 漸變舊俗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章 遼東監軍第26章 背影如煙第59章 亂上加亂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6章 百萬之初第11章 暗磨刀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7章 工部庫存第24章 世家大戶第28章 死而復生第65章 豪爽胸懷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章 征服日第93章 遷居移民第65章 豪爽胸懷第44章 鎮江新城第5章 商人心思第48章 喬裝赴遼第66章 將軍嫡系第75章 躍躍欲試第5章 商人心思第91章 瀋陽屯田第32章 衆心所向第14章 戰線前哨第12章 紮營登州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2章 赫圖阿拉第15章 堅城瀋陽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7章 新世界第38章 營口小鎮第49章 人算天算第48章 喬裝赴遼第34章 銀莊遍佈第29章 風雲隱現第73章 先走一步第9章 莽撞之餘第60章 豪酋頹途第2章 兵部題稿第18章 鎮江堡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1章 窮途末路第38章 部族分立第12章 奪命斬第28章 無主之城第20章 棄婚約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2章 赫圖阿拉第86章 相互屠殺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章 夜不收第3章 經略奇功第2章 兵部題稿第60章 豪酋頹途第6章 三江連號第12章 紮營登州第14章 將軍視角第33章 跨海揚帆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8章 雪夜湮滅第70章 天啓內帑第8章 暗流涌動第24章 世家大戶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5章 堅城瀋陽第35章 後續手段第7章 變中有變第19章 峽谷藏兵
第15章 三十天第17章 戰馬悲鳴第7章 全心備戰第17章 鹽參商第9章 未來基石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章 牛錄商人第15章 三十天第69章 經略媒人第9章 莽撞之餘第16章 將值幾何第13章 強行監軍第32章 衆心所向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7章 戰馬悲鳴第24章 築江城第91章 瀋陽屯田第13章 以牙還牙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22章 劫掠軍第44章 鎮江新城第73章 襲擾規模第10章 身份之疑第3章 西洋之慾第18章 鎮江堡第63章 黑山之城第1章 遼事再變第20章 漸變舊俗第17章 村落糧稅第1章 遼東監軍第26章 背影如煙第59章 亂上加亂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6章 百萬之初第11章 暗磨刀第65章 豪爽胸懷第17章 工部庫存第24章 世家大戶第28章 死而復生第65章 豪爽胸懷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章 征服日第93章 遷居移民第65章 豪爽胸懷第44章 鎮江新城第5章 商人心思第48章 喬裝赴遼第66章 將軍嫡系第75章 躍躍欲試第5章 商人心思第91章 瀋陽屯田第32章 衆心所向第14章 戰線前哨第12章 紮營登州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4章 布場作坊第22章 赫圖阿拉第15章 堅城瀋陽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7章 新世界第38章 營口小鎮第49章 人算天算第48章 喬裝赴遼第34章 銀莊遍佈第29章 風雲隱現第73章 先走一步第9章 莽撞之餘第60章 豪酋頹途第2章 兵部題稿第18章 鎮江堡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1章 窮途末路第38章 部族分立第12章 奪命斬第28章 無主之城第20章 棄婚約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2章 赫圖阿拉第86章 相互屠殺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章 夜不收第3章 經略奇功第2章 兵部題稿第60章 豪酋頹途第6章 三江連號第12章 紮營登州第14章 將軍視角第33章 跨海揚帆第35章 遼陽移民第28章 雪夜湮滅第70章 天啓內帑第8章 暗流涌動第24章 世家大戶第26章 背影如煙第15章 堅城瀋陽第35章 後續手段第7章 變中有變第19章 峽谷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