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軍政之分

寬甸五堡的易手,讓蘇翎所部管轄範圍擴大近兩倍,人口增添一萬多人。這一帶的山勢趨緩,河谷增多,可供耕種的土地更是千山堡的數倍,單是五座堡寨附近的農田便有十萬畝之多,這還不算零星分佈在山中的村子,僅這一項,按蘇翎所定下糧稅,即便是畝產一石,也有一萬石糧食可供軍用。鑑於千山堡一帶原本在胡德昌水路的支撐下已能夠自給自足,這多出來的糧食,讓蘇翎可以籌劃更多的事情。眼下施行的溫和手段,不過是在爲秋收做準備。不過,治理這寬甸堡轄內的民事,對蘇翎、千山堡來說都是一項新內容。爲此,千山堡內抽調出近五百人,經過十多天的緊急整訓,都調往寬甸一帶。這些人將先集中在各堡寨,然後會進入各個村落,將寬甸一帶的村落徹底變成千山堡的轄地。這些都僅僅是初步的盤算,雖不算細緻,但總算在一步步地落實。

直到六月初,蘇翎纔算是正式入駐寬甸堡,自此,蘇翎所部,或者稱千山堡轄地,將以寬甸作爲中心。原來寬甸周弘的宅院自然成了蘇翎的住所,隨之入駐的,是趙毅成的哨探部署,另外還有胡顯成屬下的多位管事。這所千戶府邸,仍然發揮着其原有功能。至於騎兵們,則在寬甸堡原有的軍營內駐紮,一切幾乎都是現成的,大明朝的堡寨功能區劃,還算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只是在此時,這益處都讓蘇翎所部發揮到極致。

這初次拓展,雖然沒有大的戰事,但瑣事繁多,千山堡原有的簡單架構,便在此時顯得過於單薄,幾位原來在千山堡便能左右一切的人,面對不斷出現的瑣事,忙得是一刻不得空閒。待大事除穩,幾個人這才聚在一起,好生商議這些新出現的問題。

周弘的宅院自然要比千山堡精緻得多,說起來比不上江南的精雕細琢,卻也是雕樑畫棟,一派大戶人家的氣勢。最難得的是院落屋舍設置合理,馬圈、柴房等等的都一應齊全,蘇翎在千山堡府上的人員全部都前往寬甸堡,再加上趙毅成等人的部署,將整個大宅住的滿滿的,倒比周家以往還要興旺。

五月剩下的那些天,蘇翎一直在寬甸五堡之間巡視,甚至一直抵達浦石河的最東端,越過河,便是前往鎮江堡的正路。騎兵們將清洗遼東衛所的任務執行的十分乾淨利索,儘管手段溫和,也免不了一番血腥四溢的事情。好在這都與那些百姓無關,趙毅成的哨探以及出身寬甸的逃軍們幾乎將所有的村落都詳加分析,對於那些需要拔出的大戶人家,都是在入夜時分猛然出現,然後將所有人員一律帶走,家僕們都採用的是在寬甸堡的方式予以贖身,並在第二日天明之後,清理財務、地產,隨軍而來的管事則快速地按規矩進行調整土地的事宜。這般緩步而徹底的清洗,至少在表面上拔除了遼東都司的存在。在確認鎮江堡一方毫無反應之時,蘇翎才趕往寬甸堡,與其餘幾人匯合。

寬甸堡蘇府經過一番整理,幾位高級武官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一邊捧着比千山堡好得多的茶盞,一邊商議經過挑選的議題。

胡顯成第一個發話,他面對的問題最多。

“大哥,這回事情麻煩得多,那些管事們可都抱怨着呢,這一個管事從早忙到晚,事情卻不見得處置得當。要想個法子纔好。”

蘇翎一向只管出主意,下決定,這管事到底有繁瑣,卻是沒有直接印象,這些也只有胡顯成才知道。

“五百人還不夠麼?”蘇翎問道。他雖知道事多,但多到讓胡顯成提出來,卻是在千山堡沒有過的。

“按眼下的進度,倒也夠了,只是這些管事以往都是聽令行事,各管一部,如今光着五個堡寨,問題可不止一處,很多相互衝突的,都問倒我這裡來了,這一來一往,萬一有什麼耽誤,可就更加麻煩。”

蘇翎皺着眉頭,細細思量。千山堡不過一個城而已,再多的人口,以胡顯成管帶着那些管事,足夠應對。可這一下多了五個,便分身乏術,真要事事稟報,怕真會誤事。

“大哥,我看這麼安置始終會是一盤散沙。不如仍舊按衛所的法子來管。”

“也分什麼千戶、百戶?”胡顯成有疑問。

“不,”蘇翎打消了這個提議,說道:“那會讓那些百姓生出別的想法。”

“這樣,你去挑選五個人,要絕對信得過的,從千山堡裡挑選,每個堡寨分一個,其餘的都歸其管轄,有事可立斷。不過,這五個人一定熟知千山堡裡的那些規矩。”

胡毅成點頭應道:“這人不缺,就在那些已經來了的人裡面就有。只是這還是該有個名頭,不然面對那些百姓該如何稱呼?”

“就叫縣長,五個縣長,每個下面有近一百人,應該暫時夠了。”

“也只能先這樣了。”胡顯成想了想,繼續說道:“這每個縣裡,得分出管糧管事,專管收支糧草;軍需怕是要另設一人專責;還有甲杖器械的工匠們,另外,還得有人專管地方匪盜、訴訟,昨日便有管事詢問如何處置一起糾紛,是關於田地地界的事情,這些我現在也不知如何處置。還有....”

不待胡顯成說完,蘇翎便伸手打斷說道:“等一等,這些說的叫人頭暈,咱們都是初次,這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怕是有心無力。眼下先不想那麼多,先解決首要的。”

趙毅成說道:“咱們以往都是以軍爲主,倒與遼東衛所類似,大哥的意思是將這民事分開一部?”

蘇翎稍稍一怔,這個提法倒還真沒出現在腦中裡,這麼一想,倒真是如此。

“還是按咱們自己的步子走,不要讓那些瑣碎牽着走。咱們這麼說,這一,是要保證騎兵的需要,眼下這仍然是我們站穩的根本,要第一個安置。第二,是糧食,這也是最重要的。第三,盔甲器械咱們繳獲不少,眼下雖夠用,但修修補補以及打製器械一類的,還是要單獨出來一部,就叫軍器局吧。第四,商隊,這是必須的補給。就算糧食夠吃,眼下自己打製的東西遠遠不夠用,還需要商隊接濟,這個也要單獨安排。”

“前幾個月派出去的人眼下還沒有迴音,若是按咱們設想的,以後這些鋪子怕就要有幾十個,分佈式多個府縣,這些人可都要專人管帶,不然連記都記不住。”

這些人,包括已經在京城的徐熙,都即是商人,也是哨探。這生意要做,哨探也要做,這本就分不清,可眼下似乎必須分出來。

“大哥,不如將胡德昌等人一起納入這個做生意的一部。就叫商部好了。哨探仍由趙毅成管轄,生意部分可以另外找人專責,其實就讓胡德昌做亦可。反正眼下也都是他做的最多,最熟。”

蘇翎點頭同意,這也是無奈,誰還有更好的辦法?

“這個就只有你們兩多商議了。生意要做好,這哨探也要做好,怎麼區劃,你們商量着辦吧。”

“對了,徐熙有何消息傳來?”蘇翎問道。

趙毅成說:“消息不多,只說朝廷對薩爾滸之戰甚爲惶恐,不說那些官兒,在京城裡就有不少富戶向南逃走,像是努爾哈赤就要打進京城似的。”

幾人聽這麼一說,都忍不住笑了笑。

“據說朝廷仍然準備徵調十八萬兵馬,不過糧餉湊不齊,那些官老爺們還在商議。”趙毅成說道。

“另外,徐熙已趁着那些富戶逃離,買下不少房產、店面,城外的田莊也買了兩處。反正那些銀子堆在那裡也沒用。倒不如做些處置。”

蘇翎點頭表示贊同,看來徐熙還是動了腦子的。

“你們說,”蘇翎又想起那些瑣碎,“咱們這麼點地方便是一堆事情,那皇上豈不是更忙?”

“不是說皇上早就不理朝事麼?”趙毅成說。

“怕是被這些瑣碎嚇的。”蘇翎笑着說道。

的確,這一縣一府便這般扯不清理不順,何況諾大的大明朝?那些自詡閣臣的官老爺們,遇事只管上奏,出主意,卻拿不出實際辦事的法子。就說這徵集兵馬,不論是兵部,還是戶部,湊不齊銀子便只管向皇上要銀子,卻拿不出別的辦法。這皇上能不煩麼?說起來這皇上連宮門都未出過,除了從自己兜裡拿銀子,還能有什麼可行的主意?這說皇上不理朝政,倒顯得閣臣們多麼的辛勞,將諾大的大明朝不用皇上操心便治理得不錯。

話題重又回到自己的麻煩上。

“先將就最緊要的辦。”蘇翎定下宗旨,“其餘的,邊走邊想法子吧。另外,讓千山學堂裡的人也分批出來歷練一下。學得再多,也要用用才知道。”

“對了,這寬甸是不是也要辦學?”胡顯成問。

這就又牽扯出一件缺人手的事,這主意可以出,可人手,倒哪兒去找?

“唉,這是一件接着一件。這事讓陳家大小姐去想吧,只要她又主意,人手隨她徵調。”蘇翎說道。

“那關於訴訟一類的事呢?”胡顯成又問。

“這個,”蘇翎眉頭緊鎖,要立時想出這麼多答案,怕是有心無力。

趙毅成有個辦法,說:“大哥,這樣,每個堡寨配置一個百人小隊,既守堡也巡哨。那些縣長們遇到麻煩也能有個依仗,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聽話的。”

“那不是說這些縣長就有權調動兵馬?”胡顯成問。

“不。”蘇翎立斷,“調動兵馬不能給任何人。一百騎兵可以派去進駐堡寨,但讓小隊長留二十人隨時跟着辦事,騎兵只聽武官調動。”

“還有一件事,”這回是蘇翎自己提出來的。“咱們的兵馬都只吃糧,不拿餉,這若是在千山堡還沒什麼,這在寬甸,市場開市以後,這銀子便有用了。咱們總不能讓士兵們連買塊餅的錢都沒有,這樣下去不是好事。”

“發餉?”胡顯成顯然沒料到這個問題。騎兵們自然不會生出異心,千山堡一直不流通銀錢,這餉便不如糧食有用。但到了這裡,連邊牆以北的村子都開始使用銀錢了,這個現象會一直延伸到千山堡那裡。這餉便不能不考慮,蘇翎一向自詡公平,怎能讓騎兵們有如此的落差?

“遼東的營兵募集是一兩銀子的月餉,還有一兩五錢的。另外,還有五兩銀子的安家銀,以及十多兩的鞍馬置備錢。”趙毅成說道。

“咱們現在有多少銀子?”蘇翎問。

“所有繳獲加上胡德昌運回的一部分,約二十萬兩。”胡顯成說道。

這其實不算多,單是在寬甸五堡以及清洗村落得到的銀子,便有十多萬兩之多,其中各堡的稅銀只佔了一成,其餘的都是那些被清洗的富戶們的家財。

“徐熙那裡呢?”蘇翎問。

“十萬是有的。”趙毅成說道,“不過不知這回徐熙用去多少。”

“要不要與胡德昌去對一次帳?”胡顯成問道。這自從與胡德昌聯手以來,還從未過問過賬目問題。

“不,”蘇翎搖頭說道,“那隻會多生事端。”

“那大哥是決定發餉銀?”胡顯成又問。

蘇翎點頭說道:“發。寬甸市場一開,看這架勢,遲早千山堡也要用銀子來買東西。騎兵每月二兩,其餘的依次減少,這個你們下去在覈算一下。”

“是不是太多了?”趙毅成問,大明朝可最多一兩五錢。這倒不是趙毅成小氣,而是不使銀子慣了,對這一月便花去近兩萬兩白銀有些吃驚。

“不多,我要咱們的騎兵是人人都羨慕的人,不僅打仗勇猛,也是餉銀最多的兵。”

這大約是旗軍的地位導致的,蘇翎與趙毅成胡顯成可都清楚當初的地位是怎樣的。

“這隻能發十個月。”這很好算。

“先就這十個月,以後的事,還不知道如何變化,眼下先不考慮。還是那句話,先解決最首要的,餘下的慢慢再議。”蘇翎說道。

哨探傳回的消息,努爾哈赤似乎對蘇翎進佔寬甸尚不知情,正忙着其打家劫舍的打算,這十個月,足夠引起遼東鉅變,到那時,說不定所有的事情都會有解決的辦法。至少,蘇翎算是真正嚐到了攻佔的效果,難怪努爾哈赤會不斷的發送進攻。

這是第一次有關整個寬甸的商議,雖未明確定下細節,但初步的規則一旦定好,下面便容易多了。從千山堡走出的騎兵們,第一次面對如此複雜的事情,算是上了第一課。不論蘇翎等人制定的規矩如何漏洞百出,這畢竟是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考量。另一方面,管理這些種地的農夫,不需要太多的力氣,何況有武力衛護,哪個又敢不聽?

“遼陽呢?”蘇翎問。

“哨探彙報說,遼陽、瀋陽一帶的後金哨探有增多的趨勢。”趙毅成說道,“但沒有確切的傳言。”

“未必要先打瀋陽?”蘇翎疑惑。

“若是按努爾哈赤搶一把就跑的話,該不會直接進襲瀋陽這樣的大城。眼下遼東兵幾乎半數都在瀋陽,努爾哈赤未必敢於硬碰?”

“遼東都司敗戰之後,正是武力最弱時,要打也要趁此機會打。不然,等朝廷十八晚兵馬再次彙集遼東,努爾哈赤怕是隻有再次返回赫圖阿拉。”胡顯成說道。

“哨探要加緊,不管他做什麼,我們只想關於自己的。”蘇翎說道。

還是那句話,我們將做些什麼?

是再次來一個突襲?佔領鎮江堡?那努爾哈赤在西北方征伐,千山堡則在東部謀劃,這些都讓積弱成性的遼東成爲兩方共同的目標。如努爾哈赤一動,千山堡就算不想動,也得跟着動。

大明朝與努爾哈赤都未想到,這偏居角落的千山堡,會與努爾哈赤截然相反的方式,撬動遼東的基石。

【還請收藏、推薦,蘇潛盡力多更,謝謝】

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3章 軍心爭功第47章 重振陳家第82章 震懾之戰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4章 將軍視角第14章 戰線前哨第37章 欲赴蒙古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8章 千山浴血第29章 商務二局第52章 旁敲側擊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5章 堅城瀋陽第87章 一敗塗地第62章 事本尋常第16章 太平哨第48章 喬裝赴遼第92章 開疆拓土第9章 莽撞之餘第17章 工部庫存第3章 以河爲界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章 上行下效第78章 利刃穿心第49章 順勢而爲第6章 海濱遇匪第10章 此長彼消第60章 豪酋頹途第27章 黃雀在後第28章 新生活第37章 欲赴蒙古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0章 洗劫建奴第3章 宿營地第28章 新生活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3章 思籌謀第31章 練兵收心第50章 逃亡官兵第69章 大展宏第40章 存身根本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3章 宿營地第69章 大展宏第71章 火炮長槍第14章 將軍視角第22章 兵將之選第6章 獅子張口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章 贈書助力第28章 草場新城第36章 空城以待第80章 戰事前移第78章 利刃穿心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68章 燧發短銃第4章 豪酋遲暮第54章 越來越近第89章 殺光慶功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0章 漸變舊俗第5章 鎮江參將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章 白沙溝第7章 保留地第19章 鐵甲斷金第7章 全心備戰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0章 阿哈諸申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1章 撫軍心第22章 劫掠軍第30章 賊酋血脈第23章 興京易主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3章 思籌謀第21章 窮途末路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2章 赫圖阿拉第14章 將軍視角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2章 旁敲側擊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4章 臨時整軍第57章 臉面交情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0章 此長彼消第26章 遼陽血戰第49章 順勢而爲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34章 遊擊將軍第68章 燧發短銃第53章 疑慮重重
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3章 軍心爭功第47章 重振陳家第82章 震懾之戰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4章 將軍視角第14章 戰線前哨第37章 欲赴蒙古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8章 千山浴血第29章 商務二局第52章 旁敲側擊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5章 堅城瀋陽第87章 一敗塗地第62章 事本尋常第16章 太平哨第48章 喬裝赴遼第92章 開疆拓土第9章 莽撞之餘第17章 工部庫存第3章 以河爲界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章 上行下效第78章 利刃穿心第49章 順勢而爲第6章 海濱遇匪第10章 此長彼消第60章 豪酋頹途第27章 黃雀在後第28章 新生活第37章 欲赴蒙古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0章 洗劫建奴第3章 宿營地第28章 新生活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3章 思籌謀第31章 練兵收心第50章 逃亡官兵第69章 大展宏第40章 存身根本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3章 宿營地第69章 大展宏第71章 火炮長槍第14章 將軍視角第22章 兵將之選第6章 獅子張口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章 贈書助力第28章 草場新城第36章 空城以待第80章 戰事前移第78章 利刃穿心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68章 燧發短銃第4章 豪酋遲暮第54章 越來越近第89章 殺光慶功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0章 漸變舊俗第5章 鎮江參將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章 白沙溝第7章 保留地第19章 鐵甲斷金第7章 全心備戰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0章 阿哈諸申第32章 城下收兵第21章 撫軍心第22章 劫掠軍第30章 賊酋血脈第23章 興京易主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3章 思籌謀第21章 窮途末路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2章 赫圖阿拉第14章 將軍視角第88章 斬草除根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2章 旁敲側擊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4章 臨時整軍第57章 臉面交情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0章 此長彼消第26章 遼陽血戰第49章 順勢而爲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34章 遊擊將軍第68章 燧發短銃第53章 疑慮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