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經略牽線

蘇翎帶着護衛們走出總兵府時,太陽已是斜掛東方,令人無法注目,這離正午尚早,卻也會令人感到一陣燥熱。此時的遼陽城內,隨處可見馱負着糧食、軍需的騾馬、馱隊,也有趕着大車,或是推着獨輪小車的人,甚至也有肩扛手挑的民夫,絡繹不絕地在街道上穿梭往來。這些人見到蘇翎的騎隊走過,紛紛讓出一條路來,在街道兩邊侯立,一些膽子大的,便仰頭張望着,看着這些鎧甲齊全的護衛騎兵,露出羨慕的眼神。

不過,映入蘇翎眼簾的,卻是那一張張汗流滿面但卻都沒有愁容的臉。如今的遼東,能夠讓一家大小吃飽飯,便是最好的日子了。顯然,袁大人用糧食代替腳價的做法,讓這些亂世中的百姓,暫時不會受到饑荒的威脅。遼陽城內的糧價,蘇翎並未過多關心,說起來,還是在顏如雪處,知道的一些消息。

遼事一日不徹底解決,這遼東的百姓便一日得不到安寧。從這個角度講,蘇翎的步子,卻是走的慢了些,不過,爲了日後的那個新世界,蘇翎卻是不能用最快的方法一舉平定遼事。如今也只能如此,亂世之下,受苦的永遠是這些處於最低層的百姓,或者說,不論是否有亂世,盡都如此。這個“命”字,是聊以自慰的最好藉口。

其實就算是太平盛世,也是基於大部分的百姓而言,窮與富,強與弱。從不會有一方消失。要想過的更好,也唯有使自己變得更強而已。蘇翎忽然想起三字經上的“人之初,性本善”六個字,這人生下來,哪兒有善惡之分?美醜之辯?也就是餓時哭、困時睡而已。待到入世日久,這欺人與被人欺,全看各自經歷。那市井之間,有真假之爭。官場之中,有高低之別,就連女人,也有貴賤之籍......

一時間。蘇翎竟有些恍惚,對自己曾說過地那些,產生幾絲疑惑,真能做到麼?這種感覺若有若無,卻又怎麼都是捉摸不定。蘇翎隨即搖搖頭,將這恍惚拋在一邊,勒馬繼續向遼東經略袁應泰的行轅走去。

遼東經略袁應泰的行轅門口,那何丹旭正遠遠地張望着,見到遼東總兵蘇翎的馬隊的影子,連忙吩咐從人進入稟報袁大人,自己則繼續站在門口等候蘇翎。因蘇翎已經提前派人告知袁應泰今日來訪。想必袁大人推遲了一應事務,專門抽出時間來見蘇翎。看那何丹旭的模樣。顯然已經等了一陣子了。

“將軍,袁大人已在府中等候。”何丹旭對正在下馬的蘇翎說道。

“就袁大人一人麼?”蘇翎問道。

“是的。”何丹旭答道。“袁大人吩咐過,今日只見將軍一人。”

“好。”蘇翎點點頭。護衛隊長唐平揮手命留下大部分地護衛騎兵在經略行轅門口侯立。自己則帶着十名護衛跟在蘇翎身後。

那何丹旭便在前面引路,將蘇翎帶至後院。來到袁應泰常住的小院門前。

蘇翎走進院門。卻先聞到一股幽香。正是上回在袁應泰處所聞到地味道。蘇翎霎時想起那爲顏如雪。揮手掀起一陣香風地情景。這袁大人不知是何喜好。倒是也弄得這般香氣襲人地。哪兒像是個男人。蘇翎在千山堡時。那兒地女人、姑娘地。倒也有胭脂、水粉地。但大多是一股來自山林中地花草清香之味。

就算是離蘇翎最近。也接觸最多地陳家大小姐陳芷雲。也不知弄得什麼女孩兒家地物事。蘇翎只記得是淡淡地味道。恍若無物。絲毫沒有半點霸道之氣。既不像顏如雪地那股帶着幾絲誘惑地味道。也不像此時袁應泰地這種有些悶人地氣味。當然。這種感覺。還得拜顏如雪所賜。在以往蘇翎可從未去想過這些差別。

蘇翎站下。皺着眉。輕聲問道:“何丹旭。這裡面只有袁大人?”

何丹旭稍稍想了想。才明白蘇翎所指。便也低聲答道:“將軍。那兩個姑娘。一個叫綺梅。一個叫凝荷。都是袁老爺給起地名字。兩個姑娘都是別人送來服侍袁大人地。將軍既然對袁大人有救命之恩。這......”

“我不是說這個。”蘇翎皺着眉說道。

何丹旭一怔。顯然會錯了意。眨巴着眼睛想了想。忙低聲說道:“將軍恕小地多嘴。想必將軍有要事商議。小地去跟袁大人說。讓兩位姑娘迴避。”

“算了,越說越亂。”蘇翎擺了擺手,拋下何丹旭,走進院內。

那何丹旭頓時腦門兒冒汗,連忙跑上幾步,追上蘇翎,趕在前頭,站在門口,說道:“大人,蘇將軍已經到了。”

“哦?快請。”袁應泰地聲音傳出來。

何丹旭一邊伸手撩起門簾兒,一邊恭恭敬敬地說道:“將軍,請。”

蘇翎便在從門內涌出的更濃地香氣中,大踏步地走了進去。

“袁大人。”蘇翎雙手抱拳,作揖說道。

“蘇將軍。”袁應泰也還了一禮,伸手一指屋內的一張桌子,說道:“來,這裡說話。”

蘇翎便走過去坐下。桌上已經備了幾個涼菜,一把有着細長地嘴兒的酒壺,外加兩個酒杯。

等袁應泰坐在桌邊時,那不知是叫綺梅還是叫凝荷的,來到蘇翎身邊,帶着股香味兒給蘇翎上了杯茶,然後低頭退了回去。蘇翎只看到一角暗紅的影子,想必該是叫綺梅?

“這壺酒,是從京城帶來的。”袁應泰笑着指了指酒壺,說道,“是我的一個同鄉特意託人帶到遼東的。這可是千里之路啊。”

說罷,袁應泰便揮了揮手,示意那站在一旁地大概是叫凝荷的,過來斟酒。

蘇翎待凝荷離開,這才說道:“袁大人,那......”

“不急。”袁應泰似乎今日興致很高,完全不像是被那胡嘉棟弄得不快的模樣。

“先飲一杯,嚐嚐。”袁應泰端起酒杯。蘇翎也隨即端起,兩人略一示意,便一口而盡。

“如何?”袁應泰笑着說道。

“嗯,還行。”蘇翎說道。“只是有些淡。”

“呵呵,蘇將軍是軍伍之人,”袁應泰笑着說道,“自然覺得淡了。”

那凝荷過來再次給兩人斟滿,蘇翎便說道:“袁大人。那胡嘉棟一事,你打算如何處置?”

遼東經略袁應泰,一臉的平和,緩緩說道:“這等貪污軍餉之人,我本想寫上一本,讓皇上將其下獄問罪。不過,我聽說蘇將軍已經將此人帶往虎皮驛。想必已有了懲治的法子,便就等蘇將軍返回遼陽。再做商議。”

蘇翎點了點頭,說道:“袁大人。那胡嘉棟一事,我倒是想暫時不報與朝廷知道。只要胡嘉棟肯盡心做事,日後將那五萬兩補足。便也算了。如今遼事最重,我不想在此事上太費周折。”

說完,蘇翎擡頭向袁應泰看去,卻見其面帶笑容,沒有絲毫覺得奇怪的樣子。

“看來,”袁應泰笑着說道:“蘇將軍已經將那胡嘉棟收服?我說的可對?”

“這個......”蘇翎遲疑着,不知袁應泰這個說法,是什麼意思,“算是吧。”

“那就按蘇將軍說的辦便是。”袁應泰爽快地說道,“若是他再生事端,再來收拾不遲。”

袁應泰過於爽快,倒弄得蘇翎不知說什麼好,這態度雖不算奇怪,可也是出乎意料之外。

看着蘇翎地神情,袁應泰微微一笑,說道:“此人在京城裡,不知有什麼靠山,上一次不過是降級而已,若是這次將其問罪,保不定還得弄出什麼花樣。這萬一又讓其多過了,日後必定會無事生非、百般阻撓。這等人,還是等遼事定了之後,再去收拾的好。況且,朝堂之上,如今也是紛爭不斷,這事一出,又要搞得烏煙瘴氣,此次朝廷難得傾力援遼,還是少一事的好。”

這跟着蘇翎一段日子,袁應泰顯然已經改變了不少看法,倒是對蘇翎有利。

“袁大人,此次朝廷倒真是撥付了不少軍需。”蘇翎笑着說道。

“是啊,歷來少見啊。”袁應泰似乎也頗有感概,說完,望了蘇翎一眼,說道:“這京城裡,工部軍器局等廠局,每年造甲也不過二萬副,這回可是將積蓄都運到了動了。再有,那鎧甲打造之費,每甲一件,照新估算的話,要一兩五分,你算算單是這些,得花多少銀子?”

這當然不需蘇翎細算,光是鎧甲便是幾十萬兩了。

“想當初楊鎬、熊廷弼經略遼東之時,朝廷上,也沒給過這麼些軍需、餉銀,還有這數十萬石地糧草。”袁應泰說道。

蘇翎笑着說道:“也是,當初要是朝廷花大力氣,說不定這遼東未必如此。”

袁應泰卻搖搖頭,說道:“不然。這些日子,遼陽城外的七個大營,我也常去觀看,那練兵之事,可是有我從未見過的。那熊廷弼、楊鎬想必也不會知曉。這遼東,還得蘇將軍纔可收拾。”

“袁大人過獎了。”蘇翎說道。

“不是。”袁應泰說道,“這個便不說了。那剩下五十萬兩的餉銀,朝廷已經發往天津,不久便能運抵。不僅如此,皇上還另撥付內帑二百萬兩,以供遼東軍需之用。”

“哦?”蘇翎睜大了眼睛,問道:“皇上舍得?”

“蘇將軍,”袁應泰長嘆一聲,說道:“你是軍伍之人,不知這朝堂之上的煩心事。上回我已說過,這遼事一起,費銀已千萬數,但卻仍舊糜爛至此。如今蘇將軍有此大捷,你說皇上是願意花上千萬地銀子填那些貪官的腰包。還是願意拿出二百萬,不,三百萬兩,讓蘇將軍收拾遼東呢?”

蘇翎一笑,卻是未答這顯然十分清楚地答案。

袁應泰又說道:“這些白白花掉銀子卻做不成事的例子,實在太多,我只跟你說一例,便能知道全情。”

蘇翎端起茶盞。喝了一口,靜靜聽着袁應泰講述。

袁應泰也喝了口茶,接着說道:“這在浙江,有個援遼參將。叫袁應兆。”

蘇翎眉頭一動,看向袁應泰。

“不,”袁應泰說道:“此人也姓袁,卻跟我這一支沒有關聯。”

蘇翎點點頭,沒有說話。

袁應泰說道:“那袁應兆是受命招募援遼兵馬。總計七千餘名。此人也是因此而授參將職銜,並一應安家、馬價銀等等都已支去。誰曾想此人帶兵到天津時,其實總數不過五千,眼見入關需清點名冊,便在天津招補湊數,但卻不給那五兩安家銀子。到了行至玉田縣時,那些湊補的新兵得知安家銀一事。便與舊兵爭鬥,舊兵格殺了新兵十餘人。並攻掠民房百餘間。”

蘇翎說道:“兵變?”

袁應泰點點頭,說道:“也差不多算是了。次日。袁應兆帶兵殺了數名新兵,又捆打、割耳將近二百餘名新兵。以至那些新兵幾乎全數逃盡。袁應兆本已拖延出關時日。曾求山東登州巡撫陶朗,想留在登州。不赴遼東,未曾得逞。這回又屯兵玉田縣,近一月而寸步不行。你說,這樣的兵,這樣的將,就算到了遼東,有何用處?”

蘇翎搖搖頭,說道:“大人,就算是此人來了。我也不會用地。”

袁應泰看着蘇翎,微微點頭,說道:“我想蘇將軍也會如此。再過一日,自廣寧而來的那四萬兵馬,便可抵達遼陽。原本還要早些,不過我令遼東巡撫王化貞,往蒙古買馬,共得一萬匹,此次一併帶來,還有積壓在廣寧沿海地糧草、軍需,也由這四萬人一併運來,是故要遲上幾日。”

蘇翎想了想,問道:“袁大人,這四萬兵馬,何人管帶?”

袁應泰看着蘇翎,笑着說道:“蘇將軍,你放心,適才我所說一例,便想到了這一點。如今連朝廷都傾力放在蘇將軍身上,我又怎能不爲將軍所想?”

蘇翎靜聽袁應泰地下文。

“這四萬人馬,並無大將管帶。”袁應泰說道,“我已命巡撫王化貞駐守廣寧一帶,由總兵官劉渠、祁秉忠,副將劉徵、鮑承先,參將麻承宗,中軍祖大壽,遊擊羅萬言、李茂春、孫得功等統兵四萬,在河東防守,另外,我已命副將羅一貴、黑雲鶴率兵駐防西平堡,這羅一貴你也見過地,有此人在西平堡,這河東、河西,便可兩邊兼顧,絕不會讓河東那些官兵,擾了你河西的兵事。”

蘇翎又問:“那這來遼陽地四萬兵馬......”

“千總以上地武官,任你選用。”袁應泰說道,“若是能用,你便留在軍中,擔任何職,那是蘇將軍地管轄之內的事,剩下的,都令其返回廣寧。如今王化貞也知這些官兵不能大用,也在招兵尋將,整訓軍伍,他已在廣寧設置了三座大營,用以練兵,這些武官,正好也用得到,總是不會在遼陽,給蘇將軍添亂便是。”

蘇翎大喜,說道:“如此,多謝大人。”

袁應泰擺了擺手,說道:“不必謝我。我還等着看蘇將軍收拾遼東之後的事呢。”

蘇翎微微一怔,忙問道:“袁大人,可是上回說地設置府縣一事,朝廷已有了迴音?”

袁應泰揚臉望着窗外,緩緩搖頭,說道:“這倒沒有。據我那友人來信所說,朝廷上對此只議過一次,毫無結果。不過,好的是尚未全然不準。還有,這事倒不止是我這封奏書提及。”

蘇翎忙問:“還有別人有此想法?”

袁應泰點點頭,說道:“刑部右侍郎鄒元標,上書也是說的建省一事,不過,他可沒我們商議的那般遠,只是奏請薊門建省,將遼東劃入,以替代遼東都司的建制。”

蘇翎心想,這大明朝的官兒還當真都不是沒有遠見的,這鄒元標不知是什麼人,但能提出這個想法地,便是不凡。

“袁大人,這會兒我正想與大人商議此事。”蘇翎說道,“那南四衛的大小官員盡在遼陽戰時逃盡,不知去向。如今戰事稍稍平穩,那些人想必又會陸續回來。不過,我倒是想借此機會,將這些只會逃地官員盡皆去職不用,重新任命新人治理南四衛。”

袁應泰點點頭,笑着說道:“蘇將軍,我已說過,這凡是涉及遼東之事,我是盡力輔助。這事你儘管去辦便是。如今我只管這糧草、軍需的運送,其餘之事,若需我做地,只管列個單子給我便是。”

蘇翎倒未料到,今日這袁應泰不知爲何高興,這些事盡然是毫不介意,一概贊同。

“那好,我到時將新任大小官員名冊,交給大人稟報朝廷。”蘇翎說道。

袁應泰感嘆道:“我如今算是知道了,這若是事事都要朝廷應允之後再辦,那便什麼都辦不成。當初你我議的,這不論是設立府縣,還是用人之道,先做了再說,只要遼事一定,便已成定局,誰也改不了。”

蘇翎越發地不認識袁應泰了,這變化,可不是短短的幾日便有地。

袁應泰看着蘇翎,忽然雙眼似乎有光,說道:“蘇將軍,如今你的年歲也不大,日後所建功勳,定比那李成樑強上數倍。”

蘇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誇獎,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只聽袁應泰又說道:“其實,我這次還有事與你商議。”

“大人請講。”蘇翎說道。

“我那友人,也是世家大族,那書香門第也延傳了十代,這祖上舉人、進士也有十多名,家中資財頗豐,在南方几府都置有田莊、鋪面。不過,到了這一輩,雖然也曾官至二品,但體弱至虛,只得辭官回家養病,這兒子到生了五個,卻都養不大,最大的也不過長到十五歲便故去。如今只留下最小的一個女兒,年方十七......”

袁應泰望着尚且不明白的蘇翎,直接說道:“這門親事,就算我做的媒人。蘇將軍以爲如何?”

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2章 登州城下第44章 賀禮雲集第31章 練兵收心第21章 遙相呼應第76章 再組商行第59章 將軍賜名第91章 瀋陽屯田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章 贈書助力第33章 叛將結局第32章 衆心所向第20章 棄婚約第42章 謀造火器第58章 變通之道第1章 牛錄商人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章 西洋之慾第3章 武裝辦案第20章 棄婚約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0章 洗劫建奴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章 旗軍戍邊第90章 借力蒙古第13章 如箭在弦第5章 鎮江參將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9章 新遼商第5章 白沙溝第13章 鐵壁消融第66章 周全安置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6章 嚴寒將至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8章 各算各的第88章 斬草除根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30章 風漸起第42章 謀造火器第53章 疑慮重重第13章 定移營第22章 劫掠軍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3章 叛將結局第6章 山中人第26章 商務總辦第66章 將軍嫡系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7章 鹽參商第12章 奪命斬第27章 新世界第3章 以河爲界第61章 好事多磨第31章 攻守同進第43章 擢升總兵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3章 經略牽線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4章 雙喜臨門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2章 赫圖阿拉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9章 李氏農莊第24章 斷酋根本第51章 提督遼東第5章 白沙溝第40章 存身根本第12章 兩岸相連第36章 孤注一擲第3章 七恨起兵第22章 火器四營第29章 風雲隱現第8章 煙花柳巷第55章 再起波瀾第18章 兌現軍功第7章 全心備戰第59章 將軍賜名第5章 上行下效第14章 遼東經略第23章 思籌謀第37章 欲赴蒙古第32章 山東水師第46章 籌辦喜事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1章 且變且行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0章 漸變舊俗第59章 亂上加亂第85章 用心險惡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3章 鐵壁消融第40章 存身根本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4章 遊擊將軍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7章 十萬知府
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22章 登州城下第44章 賀禮雲集第31章 練兵收心第21章 遙相呼應第76章 再組商行第59章 將軍賜名第91章 瀋陽屯田第19章 鐵甲斷金第2章 贈書助力第33章 叛將結局第32章 衆心所向第20章 棄婚約第42章 謀造火器第58章 變通之道第1章 牛錄商人第67章 長斤斧軍第3章 西洋之慾第3章 武裝辦案第20章 棄婚約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0章 洗劫建奴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章 旗軍戍邊第90章 借力蒙古第13章 如箭在弦第5章 鎮江參將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9章 新遼商第5章 白沙溝第13章 鐵壁消融第66章 周全安置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6章 嚴寒將至第15章 因糧而往第58章 各算各的第88章 斬草除根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30章 風漸起第42章 謀造火器第53章 疑慮重重第13章 定移營第22章 劫掠軍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3章 叛將結局第6章 山中人第26章 商務總辦第66章 將軍嫡系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11章 遮掩形跡第17章 鹽參商第12章 奪命斬第27章 新世界第3章 以河爲界第61章 好事多磨第31章 攻守同進第43章 擢升總兵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3章 經略牽線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4章 雙喜臨門第93章 遷居移民第22章 赫圖阿拉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9章 李氏農莊第24章 斷酋根本第51章 提督遼東第5章 白沙溝第40章 存身根本第12章 兩岸相連第36章 孤注一擲第3章 七恨起兵第22章 火器四營第29章 風雲隱現第8章 煙花柳巷第55章 再起波瀾第18章 兌現軍功第7章 全心備戰第59章 將軍賜名第5章 上行下效第14章 遼東經略第23章 思籌謀第37章 欲赴蒙古第32章 山東水師第46章 籌辦喜事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1章 且變且行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0章 漸變舊俗第59章 亂上加亂第85章 用心險惡第43章 擢升總兵第13章 鐵壁消融第40章 存身根本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4章 遊擊將軍第11章 遮掩形跡第27章 十萬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