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信手拈來

朝鮮人來了。

朝鮮的都元帥姜宏立、副元帥金景瑞率領三個營,約一萬三千人,浩浩蕩蕩地越過鴨綠江,向寬甸趕來。朝鮮兵馬一過江,便被無數明哨、暗哨緊緊盯着,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蘇翎得到的稟報,要比朝鮮兵馬實際位置要早一日。在尚未決定是否對劉綎動手時,朝鮮人僅僅算是劉綎東路軍的尾巴,且大大落後的尾巴。而就是這一日之差,對付朝鮮兵馬的方案已被商議過數次,一撥一拔的小隊、大隊騎兵被派出,分頭前往指定位置。就在劉綎等幾位武官在爲怎麼活傷腦筋時,對朝鮮的行動已經悄悄展開。

遼東鎮江遊擊將軍喬一奇奉命前往朝鮮軍中監軍,所帶兵馬便有振武營的一部,這使得一些僅靠觀察得不到的消息,也傳到蘇翎處。朝鮮軍中有四百銃手被臨時調往西路軍中,東路便只有一萬二千六百人。而有關朝鮮都元帥姜宏立的情緒問題,也得到準確地稟報。這是由於最初總兵李如栢只要求朝鮮出銃手七千,擔負防守、堵截之責,這樣朝鮮兵馬幾乎不會參與大的戰事,姜宏立自然沒有意見,可後來楊鎬一紙軍令,不盡人數變多,且必須完全聽從東路軍劉綎的指揮。當再得知那劉綎也不過一萬五千左右的兵馬時,姜宏立徹底失望了,這即是表明朝鮮軍將擔負起與明軍一樣的戰鬥職責。這既要打仗,又沒有指揮權,純屬白乾,哪個將軍願意如此?姜宏立當即向朝鮮國王請辭,不允。這樣一來,朝鮮軍隊即便是有喬一奇監督,這速度卻怎麼也快不起來。另外,整個大軍的糧草、器械等軍需,都在元帥的情緒影響下變得緩慢、拖沓,似乎人人都抱着稍一接敵便即退兵的想法,不然,爲何這朝鮮大軍滯後劉綎兵馬一日,而糧草輜重又在朝鮮兵馬後滯後一日?種種跡象都表明,朝鮮兵馬戰意不強,行動緩慢,軍需不足。

對劉綎一戰的戰果,完全出乎千山堡人馬所料,整整一萬五千明軍,就在一夜之間全被殲滅,所獲糧草、甲杖火炮無數,搬運繳獲的精壯們幾乎用了將近七日,纔將所有物品送回千山堡,這初次大勝,對所有騎兵而言,意義非凡。遼東逃軍、或是棄民的身份、感覺,至此煙消雲散,這最後一點對大明朝的畏懼之心,被那近九千明軍俘虜所融化,而今朝鮮軍隊到來的消息,讓血液再次沸騰起來。

姜宏立、喬一奇率隊出寬甸直奔太平哨,那是最初與劉綎約定兩軍匯合的地點。一路上依舊是飛雪漫天、北風呼嘯,但這並未給朝鮮軍隊帶來影響,他們走得太慢了,慢的即使下刀子,也不會讓他們再慢一些。不僅如此,緩慢並未使得後隊擠壓前隊,反而前後拖得更長,倒像是前隊走的太快所致。

蘇翎埋伏在道路兩側山頂的火炮並未開火,被用白布與積雪仔細隱藏起來,從山下看上去,只一堆堆的堆滿積雪的石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裡埋伏着兵馬。朝鮮人同樣認爲這一帶沒有危險,更何況前面還有劉綎的大軍。而對於千山堡,江對岸的朝鮮人只能看將來來往往的船隻,與遼東一樣,毫未在意。朝鮮兵馬便這般大搖大擺地,緩慢地通過了劉綎兵馬覆滅的地段。當然,痕跡已經被消除,不斷的飛雪更是很快就掩蓋了所有漏洞。一萬三千左右的朝鮮兵馬便這般通過這段致命的山路,沒有遭到任何攻擊,也沒有任何人馬的蹤影。

臨近太平哨,姜宏立與喬一奇聽前哨回報,說是並未發現劉綎大軍駐紮的痕跡,甚至驚疑,命整個大軍就地停下,待後隊全部跟上之後,纔再次向太平哨進發。不論有何疑問,總得到太平哨紮營再說。

太平哨距離朝鮮大營最近的幾個村子已經被疏散,只剩下空空的院落,但朝鮮兵馬便是秋毫無犯,遠沒有劉綎所部的張狂。這倒不是軍紀嚴明,而是太過謹慎,除了伸出一里多路的兩隊哨探,朝鮮兵馬全部龜縮在大營之中,一則躲避風雪,二來,等待後續的糧草輜重跟進。

入夜時分,由山中奔來一隊二十多騎的明軍,打着劉綎的旗號,爲首一人手持令箭,稱奉劉綎之令,前來傳令。姜宏立正疑惑中,見有人傳令,連忙在大帳中召集武官匯聚,喬一奇也在其中。

來人宣稱,劉總兵命朝鮮兵馬火速跟進,前往坎川嶺一帶支援。姜宏立問爲何改變原定的兩軍彙集的約定?朝鮮兵馬就眼下攜帶的還未全部抵達大營的糧草便已經不夠,原本想向劉綎借糧的,沒想到這還沒見到,便要繼續前進。

傳令官稱在坎川嶺一帶發現敵蹤,劉總兵已經率隊追擊,已有斬獲,並疾聲厲色地丟下一句,“誤了軍機,自己看着辦。”便連夜向坎川嶺方向奔去。

這軍旗、服飾、令箭都不假,再說喬一奇認識那個軍官,雖說一個寬甸百戶怎麼被派作傳令者略有疑問,但劉綎屬下都是來自各地的兵馬,派誰都有可能,他喬一奇一位遊擊將軍,沒有隨劉綎行動,不也被派來與朝鮮軍馬隨行麼?

姜宏立當即與衆武官商議決定,次日一早大軍出發,在緊急的軍情,也不可能在夜裡跟上。這便算是最快的速度了。雖然有人已經提出糧草還未跟上,這大軍再往前,一旦接濟不上,可就全軍無糧。但一方面有劉綎的令箭,一方面喬一奇是不會幫着朝鮮說話的,甚至語氣與傳令官都是一致。

次日一早,朝鮮兵馬開始出發,隊尾的輜重糧隊估計是在後面紮營歇息,並未趕上。姜宏立遙望了一陣南方,便無可奈何地發出全隊出發的命令,一萬多人的隊伍便在風雪中向坎川嶺行去。

坎川嶺是寬甸西北最高最險峻之處,一路上山勢險惡、道路難行,若非如此,千山堡與努爾哈赤又怎麼達成以此爲界的默許?朝鮮大軍走了一日,才漸漸接近坎川嶺,沿着山勢漸漸向上登去。但天色已晚,飛雪依舊未停,姜宏立不顧喬一奇的呵斥,強行令大軍就地紮營,這一日,行不過三十里。

這一夜風雪加劇,次日全軍集結時,發現凍死兵士十幾人。這是朝鮮軍隊第一次減員,姜宏立硬着頭皮命令大軍拔營而去。行不到五里,千軍回報,說前面發現後金兵馬跡象,人數不詳。

姜宏立大驚,立即命令全軍紮營列陣,全軍戒備,準備迎敵。一萬多人的三個營結成一個大陣,就着山勢做出防禦姿態。數千只各式各樣的火槍已經準備裝填火yao,數百門火炮也已準備就緒,只等敵人來犯。但一直等到午時,都沒見到敵人出現,那些士兵列成橫隊,都在雪裡成了雪人,一個個凍得直達哆嗦,卻仍然徒勞地向從紛飛的雪花中找出敵人的影子。只要敵人敢在陣前出現,上千只火槍將同時開火,不論敵人有多少,勢必在陣前留下滿地的屍體。但,這始終是一種想象。

姜宏立與喬一奇商議,決定再次派出遊騎哨探,打探消息。這回幾乎沒有一個朝鮮人願意主動出擊,這樣的天氣裡出發本就危險,再說,朝鮮兵馬依仗的便是這個大陣,十幾個騎兵小隊出去,真遇上敵人,哪兒還有活路?商議的結果,竟然是由喬一奇前往哨探,打探敵情。

喬一奇當即氣得滿臉通紅,儘管作爲監督之責隨朝鮮軍馬同行,但其並不能指揮朝鮮軍隊,何況在軍令中也只有讓姜宏立聽從劉綎的軍令,此時喬一奇卻絲毫拿這些人沒有辦法。姜宏立還說,即便喬一奇將軍本人不去,其屬下也是熟悉寬甸的,那麼派人哨探是最合適不過的。結果自然是姜宏立滿意,四五十個喬一奇部屬冒着風雪,向坎川嶺慢慢摸去。

很快,這些謹慎前行的哨探遊騎便發現坎川嶺一帶出現無數後金旗幟,對這個他們本就已經熟悉,再加上遼陽傳達的後金情報,很容易辨認出那屬於後金鑲黃旗的軍旗,雖然並未看見有多少人,但這就足夠了。這些人幾乎是逃命般地返回大營,稟報說,前面駐紮着鑲黃旗精銳。

這個消息讓姜宏立與喬一奇都大爲吃驚,一則鑲黃旗是努爾哈赤旗下最精銳的兵馬,二來,這劉綎在前,中間卻出現大批後金人馬,豈不是將二隊切斷?而劉綎怎麼能放敵人到自己的身後?那只有一個結論,便是劉綎已經被敵人包圍,凶多吉少。當下朝鮮武官們便達成一致,暫不行進,等夠確切消息。那喬一奇主張直接進攻,將敵人吃掉,繼續前行與劉綎匯合。這絕對行不通,不論喬一奇如何發怒、摔做桌子,拔刀砍椅子,都不奏效。整整一個下去,這種來自大帳內的爭吵都沒斷過。但,夜色降臨,喬一奇也沒了辦法。一天一夜便在高度戒備中過去了。第二天,敵人仍然沒有前來進攻,而軍需官稟報,說說是糧食只夠全軍半日份量,若後隊糧草再不接應,全軍今晚便要斷糧。姜宏立等衆人的爭吵有持續了一日,還是沒有結果,敵人既沒有進攻,也沒有騷擾,但要命的是,糧草終於斷了。當夜除了武官們,只有少部分朝鮮兵馬得到吃食,大部分都只能忍着,期待第二日糧隊便出現在自己面前,這也是都帥所說。

第二日上午,喬一奇沒有再爭論,朝鮮武官們也未再有提議。然而糧食依舊無影無蹤,姜宏立等不及了,下令全軍返回,不再管遼東這次軍事行動。

斷糧的隊伍走了一日,沿途始終沒有遇到運糧隊伍。姜宏立下令全軍繼續前行,若無糧他這都元帥也毫無用處。此時,於承恩出現了。

此人在前天的戰鬥中搖晃紅旗被人盯住,當然,他也是第一個被俘獲的軍官。這一次,蘇翎將其放回,什麼也沒交代,只在朝鮮大營的不遠處將其放下隨即飛快隱藏起來。

逃生的於承恩直接進入朝鮮大營,將劉綎所部之事一五一十地全部交代清楚,而姜宏立,在驚詫之餘立刻明白,自己這些人,已經全然在蘇翎的控制之下。尤其是那於承恩對與蘇翎所部的戰力的誇張,讓這一切更顯得危機重重。那劉綎的威名可不是假的,既然他都被幹掉,自己能躲的過去麼?就算前面沒有人攔截,一萬多人沒有糧草,是走不到寬甸堡的,只怕半路上便被餓死一半,而另一半,將會被凍死。

當蘇翎帶着數百騎兵列隊迎接撤退的朝鮮人時,朝鮮軍馬已經被飢寒逼的行動無力,根本沒有半點抵抗意志。蘇翎要做的,便是等着接受朝鮮人的投降,否則,身後的火炮會立即開火。兩側山谷中隱藏的騎兵也會立即包抄兩翼,將朝鮮人就地殲滅,甚至有少部分願意加入的明軍士兵,還等着拿幾個人頭當作報效之禮。

就在劉綎全軍覆沒的那一段山路上,被飢餓以及寒冷折磨得氣力全消的朝鮮兵馬逐漸到來,見到整齊列隊的鐵甲騎兵,於承恩有關蘇翎的描述一一得到證實,尤其是那面血紅的新月戰旗,象一團火一般煎熬這朝鮮士兵。

姜宏立只有一個選擇,全軍投降。那邊喬一奇剛要反對,便被一旁的朝鮮士兵一擁而上捆成一團,而其親兵家丁一旦反抗則立即被殺,其餘的,盡皆被綁了起來。

蘇翎眼下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觀看數不清的戰利品,以及成羣飢寒交迫的朝鮮士兵。一萬多人全部投降,在勉強吃了一頓飯充飢之後,這些善於忍耐的朝鮮士兵被重新規劃成十個戰俘營,在騎兵大隊的帶領下,搬運着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向羣山之中走去。這速度自然是要快上一些,那滯後的糧隊,則在更早之前,被數倍於自己的騎兵殲滅,所有糧草全被繳獲。

至此,東路軍馬徹底消失,而蘇翎,這位千山堡勢力的代表者,將自此走向更廣闊的區域,擁有更多的人馬,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世界。

不過,當其餘幾路明軍的消息傳來時,千山堡卻面臨着另一種危機。

【故事到此時算是過了最初的基本生存階段,實際上努爾哈赤也是在此時跨越了一道分水嶺,接下來,是努爾哈赤擴張的階段。而本書中的千山堡,也進入與努爾哈赤比肩的過程。】

【本書的寫法在起.點算不得主流,希望喜歡本書的朋友多多支持蘇潛。蘇潛將盡力展示一幅最接近真實的架空歷史。囉嗦幾句,請海涵】

第13章 強行監軍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6章 牛錄歸附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8章 雪夜湮滅第50章 逃亡官兵第70章 去舊迎新第72章 海上船隊第8章 征服日第2章 昏官悍勇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章 一家人第27章 黃雀在後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章 旗軍戍邊第71章 京城兄弟第4章 豪酋遲暮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9章 新學堂第16章 太平哨第31章 攻守同進第36章 空城以待第42章 固定航線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0章 洗劫建奴第36章 百萬之初第72章 海上船隊第9章 李氏農莊第34章 銀莊遍佈第6章 山中人第55章 爲奴之選第27章 蒙古一部第35章 漫天煙雲第41章 遼陽又變第33章 叛將結局第11章 故人相見第57章 女真國策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6章 各有所專第16章 太平哨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2章 將軍手段第1章 遼事再變第5章 鎮江參將第1章 遼東監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83章 一勞永逸第77章 外圍殺戮第7章 六月風過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章 遼事再變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1章 遙相呼應第40章 存身根本第22章 京韻邊聲第6章 烈火焚城第16章 將值幾何第3章 宿營地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0章 洗劫建奴第9章 李氏農莊第35章 太平新城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章 牛錄商人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2章 將星隕落第18章 羣山缺口第23章 思籌謀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章 昏官悍勇第29章 新學堂第36章 各有所爲第80章 戰事前移第80章 戰事前移第12章 將軍手段第80章 戰事前移第18章 兌現軍功第15章 三十天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2章 鎮江水師第26章 整軍威第55章 爲奴之選第26章 遼陽血戰第85章 用心險惡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章 遼事再變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9章 風雲隱現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6章 再選官兵第56章 疑神疑鬼第20章 棄婚約第18章 兌現軍功第50章 逃亡官兵第21章 水師一部第64章 依計漸進
第13章 強行監軍第20章 漸變舊俗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6章 牛錄歸附第65章 豪爽胸懷第28章 雪夜湮滅第50章 逃亡官兵第70章 去舊迎新第72章 海上船隊第8章 征服日第2章 昏官悍勇第24章 斷酋根本第2章 一家人第27章 黃雀在後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章 旗軍戍邊第71章 京城兄弟第4章 豪酋遲暮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9章 新學堂第16章 太平哨第31章 攻守同進第36章 空城以待第42章 固定航線第69章 經略媒人第20章 洗劫建奴第36章 百萬之初第72章 海上船隊第9章 李氏農莊第34章 銀莊遍佈第6章 山中人第55章 爲奴之選第27章 蒙古一部第35章 漫天煙雲第41章 遼陽又變第33章 叛將結局第11章 故人相見第57章 女真國策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6章 各有所專第16章 太平哨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2章 將軍手段第1章 遼事再變第5章 鎮江參將第1章 遼東監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83章 一勞永逸第77章 外圍殺戮第7章 六月風過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章 遼事再變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1章 遙相呼應第40章 存身根本第22章 京韻邊聲第6章 烈火焚城第16章 將值幾何第3章 宿營地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0章 洗劫建奴第9章 李氏農莊第35章 太平新城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章 牛錄商人第34章 月下琴音第12章 將星隕落第18章 羣山缺口第23章 思籌謀第68章 燧發短銃第2章 昏官悍勇第29章 新學堂第36章 各有所爲第80章 戰事前移第80章 戰事前移第12章 將軍手段第80章 戰事前移第18章 兌現軍功第15章 三十天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2章 鎮江水師第26章 整軍威第55章 爲奴之選第26章 遼陽血戰第85章 用心險惡第15章 兵事之初第1章 遼事再變第48章 喬裝赴遼第29章 風雲隱現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6章 再選官兵第56章 疑神疑鬼第20章 棄婚約第18章 兌現軍功第50章 逃亡官兵第21章 水師一部第64章 依計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