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後南有風起

陳佑不知道趙元昌想聽到什麼,但他知道這時候他該說什麼。

稍稍整理思緒,他肅容拱手道:“好叫官家知曉,工部位列尚書六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澤之政令,實乃要處。此等職事,實不當交由舒侯。”

工部重不重要不是重點,重點是不應該交給舒侯。

這就是陳佑的表態。

趙元昌聽完之後面色不善:“沒問你舒侯能不能接手工部。”

陳佑拱手:“官家恕罪。”

“罷了罷了!”趙元昌顯然沒有怪罪他的意思,知道了他的想法就擺擺手跳過這個問題,“如今天下八成屬我,南邊僞漢,北邊遼國,你認爲該先打哪個?”

不容易啊!

陳佑暗自感慨,這都過去多久了,他終於被諮詢軍國之事。

周國戰略,原先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當初之所以認爲南方更容易攻取,判斷依據有兩個,一個是地理環境的影響,另一個是之前交戰情況反映出來的戰鬥力。

現在巴蜀、荊楚、吳越,都在手中,剩下的嶺南、黔中的地理環境同遼國相比要差一些。但是比軍隊戰鬥力的話,遼軍又比嶺南軍強。

主要還是當初覆滅沈國的時候緩了緩,沒能一鼓作氣拿下漢國,要不然也不會有現在的問題了。

陳佑仔細回想細作傳回的兩地消息,沉吟一陣後說出了自己的判斷:“回稟官家,臣以爲如今當先攻遼國。”

說完他擡頭看向趙元昌,見趙元昌示意他繼續往下說,便接着道:“先說天時地利,僞漢多山林瘴氣,若要攻伐,以冬日爲佳;而遼地苦寒,若欲攻遼,以春秋夏三季爲上。再說人和,臣聽聞此時僞漢與遼國內皆亂,然僞漢兵弱,此時不攻日後亦可敗之,遼國兵強,當趁亂擊之以滅其精兵斷其精神。”

“若欲攻遼,當自何處起?”

“若起馬軍,可先下雲州,自雲州往東北,直擊炭山。若起步軍,當自幽州出北口,往北去往炭山。”陳佑早有思量,此時說出來絲毫不顯遲滯。

說完這兩句,他緊跟着道:“只是臣以爲,北原寬廣,一戰滅遼殊難實現。此戰當以復漢唐舊土爲志,拿下雲州左近以及盧龍之地便可。或可遣精騎奔襲炭山,不求建功,只要能驚動遼主便可。”

炭山是遼國夏捺鉢常去的地方,遼主夏捺鉢即便不在炭山,也離它不遠。周國騎兵襲擾炭山,差不多就相當於遼國兵馬出現在洛陽城外,對敵我士氣影響很大。

如果按照陳佑所說的法子來,攻下雲州和營州等地難度不是很大,即便有困難也可以克服,問題就是能不能選出可以承擔奔襲炭山重任的馬軍。

知道陳佑提出的戰略選擇之後,趙元昌沒有立馬做出評價,他還得多問問其他人。

國家大事基本就在這一次次的談話中確定,身爲皇帝的趙元昌通過談話確定自己的想法,並確定大多數足以影響朝政的重臣認可支持他的想法,之後就可以召開朝會議事或者直接下詔。

散衙回到家中,管家陳行文送來一份請帖,署名是富令荀。

陳佑知道這個人,這是舒侯的謀主,當年先帝還在時他就追隨舒侯。等到趙元昌即位,舒侯被貶,他離開過一段時間,在方鎮當了幾年幕僚又回到舒侯身邊。

但凡關注到富令荀的,都認爲這次舒侯能夠掌工部是他在後面謀劃。

這樣一個人設宴請陳佑,要說其中沒有什麼想法,誰會相信?

不論舒侯是準備當一個有實權能胡來的皇親,還是野心勃勃籌謀大位,陳佑都不準備同他們拉上關係。

這份請帖,最終被燒燬在炭盆中,陳佑連回執都沒寫。

兩日後,富令荀在請帖中所寫的酒樓整整坐了兩個時辰,一直沒有等到陳佑,甚至都沒等到陳府派來傳話的僕役。

好在之前沒收到回執心裡就有所準備,只是爲了以防萬一纔等這麼一遭。

富令荀心態平穩,絲毫不覺得陳佑這麼做有什麼不妥。真說起來,站在陳佑的角度上,根本沒必要同舒侯保持面子上的友好。

只是舒侯卻不這麼想,聽到富令荀的回稟,他忍不住罵了一聲:“不知好歹的東西!”

被當做米蟲養了六七年,舒侯趙元盛整個人都胖了一大圈,看起來頗爲富態。只是氣色看上去比較虛浮,而且眉宇間的陰鬱之氣難以散去,一眼望去給人一種陰鷙的感覺。

聽舒侯這樣說,富令荀勸道:“雖陳英華不願接受與尚書交好,尚書也不可以之爲敵……”

“我知道!”

舒侯語氣不善的打斷富令荀的話,隨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妥,深吸一口氣朝富令荀微微躬身致歉:“向原莫怪,是某急切了。”

他好歹知道目前只能依靠富令荀,姿態放得低一點沒關係,只要富令荀能夠真心實意地爲他謀劃。

富令荀側身避過這一禮,拱手道:“尚書終於能夠舒展多年抱負,其中艱難令荀知道,自不會怪罪尚書。”

頓了頓,他又道:“若真要把陳英華拉過來,還可以從馮吉與龐禮下手。”

“這些都交給向原,某絕不插手。”舒侯對富令荀表現出極大的信任。

富令荀聽到這話,不由肅容深深一揖,雖未說話,可其中含義卻清楚地表達了出來。

那次宮中談話結束後沒幾天,陳佑就上了進獻算術書的表文,沒有受到阻礙,可也沒有引起重視。

他繼續一邊編書教學,一邊關注着朝局的發展。

到五月底,朝堂上終於統一意見準備攻遼。

一場戰爭從人員和物資的準備開始。

讓陳佑沒想到的是,第一個被調動的是李明卿。

樞密副使李明卿任北面行營督糧大使,負責河東河北兩地糧草輜重調配轉運事宜,駐地鎮州。

李明卿北去,他的一攤子公務立刻被王彥川接過去。

六月,該調動那些將領全都是趙元昌乾綱獨斷,但是各地牧民官要不要換人、換什麼人,基本上都是相公們來決定,一時間各人手下幕僚忙了起來,幾乎天天都有宴席。

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九十六章治民撫兵制度齊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四十二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二)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十一章 潑天大功接不接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第七百六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二)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八)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七百十三章 農事從來不簡單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七十六章甘爲細作可信否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六百九十七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八十二章攻蜀時機在此時第二百三十八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四)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一百一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一)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師北疆變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動議改制(一)第二百一十二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二)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五百十八章 池靜亦有暗流涌第二百一十二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連不斷問對難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二)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八)第一章一夜天地換第六百九十六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二)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九)第二十六章大棒甜棗交相加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報仇不怕晚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八十五章瞿塘雄關佇江頭第三百四十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五)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三)第六百十七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四)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九十章長平故計死士出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
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九十六章治民撫兵制度齊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四十二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二)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十一章 潑天大功接不接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第七百六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二)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八)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七百十三章 農事從來不簡單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七十六章甘爲細作可信否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六百九十七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八十二章攻蜀時機在此時第二百三十八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四)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一百一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一)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師北疆變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動議改制(一)第二百一十二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二)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五百十八章 池靜亦有暗流涌第二百一十二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連不斷問對難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二)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八)第一章一夜天地換第六百九十六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二)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九)第二十六章大棒甜棗交相加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報仇不怕晚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八十五章瞿塘雄關佇江頭第三百四十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五)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三)第六百十七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四)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九十章長平故計死士出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