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田豐算是交底,聊完了之後,董明便強迫他回家休息,自己來到了班房裡。入眼就看到了鍾繇。
他剛來洛陽的時候,就在荀攸那裡見過鍾繇,兩人也算得上是舊相識。眼下在尚書檯遇到,倒是此前從未想過的畫面。
鍾繇長得很帥,董明也納悶了,爲什麼來到漢末之後,遇到的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人長得醜的。
除了張鬆。
也沒有一個個頭矮的,各個一米八以上的大高個,又高又帥又富的。
除了張鬆。
鍾繇哪怕是在一衆高富帥中長相也屬於上乘,真要說起來也就比荀彧差一點。關鍵人家不光的長得帥,才學和能力也是一流。
兩人見面,鍾繇正在埋頭處理政務,不過他處理政務就比董明悠哉多了,一點兒也看不出在幹苦工的模樣,反而有些樂在其中的感覺。
“元常,好久不見了。”董明上前給鍾繇打了一個招呼。
鍾繇擡起頭,看到是董明之後,臉上掛上了笑容:“伯照,經年不見,風采依舊啊。”
瞧瞧,多會說話。
“把你從長安叫回來,還讓你受到了襲擊,明於心有愧啊!”董明說的倒不是場面話,是真的覺得挺不好意思的。
人家鍾繇本來在長安待的好好的,再熬幾年回來就能混個秩比兩千石,四五十歲的時候能成爲中公。
現在可好,大老遠的跑來,還人襲擊了,想想都難受。最關鍵的是,加入了變法一派之後,他的上升之路就有些狹窄了。除非是到了變法成功,大家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纔有機會摸到中公的位置。
至於三公那就別想了,董明、劉備、曹操、袁紹有一個算一個年齡都比他小,參與變法都比他早,功勞都比他多。
沮授、田豐兩個人也比他更有機會先登上三公之位。
鍾繇笑着搖搖頭:“不礙事的,也是在下自己願意過來,若是在下不願意,也不會因爲公達一封信,便趕來了。至於遇到襲擊....此事只能說是命中註定之事,伯照不用掛懷。”
董明點點頭。
鍾繇這個人有一點很有意思,那就是他有些迷信。這種迷信不是因爲他篤信鬼神,而是來源於他小時候的一次經歷。
鍾繇幼時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曾與叔父鍾瑜一起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鍾繇相貌,便對鍾瑜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結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過橋時,鍾繇所騎馬匹突然驚慌,鍾繇被掀翻到水裡,差點被水淹死。
當然了,差點被淹死也有好處。那就是鍾瑜覺得這相面的先生說的話,既然應驗了後半句,那前半句的富貴應該也是會應驗的咯?
本就喜歡鐘繇他,從此便開始資助鍾繇學習,一直到後來鍾繇被舉爲孝廉。
也因此,鍾繇很相信算命的那一套,特別信命。
見他將自己被襲擊的事情當成了命中註定的事情,董明也不好多說什麼。這個時代他也不會去說搞什麼破幾舊,玩什麼掃除迷信,幹掉牛鬼蛇神啥的。
這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只要鍾繇不影響到政務就行。
跟鍾繇簡單的聊了幾句之後,董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很快就有政務轉送了過來。他也不說話,埋頭開始處理。
第一件,就是簡雍的摺子,他想要一些現錢,同時也希望能夠帶走商業司一批人手。除此之外,他還申請在武威建立大漢錢莊的分部。
董明想了想,給了答覆。資金沒有太多,只能撥五百萬,其中現錢一百萬錢,剩下的都已物資的形式兌現,具體需要什麼簡雍自己去想。
商業司的人手肯定不可能讓他調走的,地主家也沒餘糧,下面都是事兒要忙活呢,怎麼可能把人調走。不光不能調走,董明還給他下了死命令,三年之內,武威郡參加洛陽科舉會試的士子不能低於三十人!
至於怎麼做到,那就自己想辦法吧。
至於在武威建立大漢錢莊分部這一條董明直接就準了。本來有了系統接手錢莊的操作系統之後,錢莊就要擴張的。先一步在武威建立一個分部,也沒什麼。
處理意見給出來之後,董明將它放到了一邊,繼續打開第二本。
也不是什麼大事兒,洛陽令希望增加一些人手。最近洛陽的常駐人口越來越多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大小矛盾,案件的發生,有些忙不過來了。
董明想了想,直接給了建議,在洛陽令下面新設一個部門,專門調查案件和抓捕犯人,洛陽令只要最後審判即可。
簡單的說就是將執法和司法給分開。這樣一來權責分明,還能減輕洛陽令的壓力。至於洛陽令會不會不滿?他不在乎,反正這解決辦法他給了,讓劉辯去頭疼便是。
眼下他的變法重點還是在經濟基礎上,上層建築上的變動都是小打小鬧,不是他所關注的。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董明不會去碰政治體制的。
第三本.....
董明處理的也很快,頗有些遊刃有餘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有些膨脹,總覺自己好像內政能力值突破了一百點的樣子....
處理政務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從陳留回來之後,董明一心撲在政務和變法上,整整一個月,就只回家了兩天。
倒是讓荀沂好是吃味了不少。不過荀沂卻也是個懂事的女子,並沒有抱怨什麼,反而把家裡管理的井井有條,讓董明很是放心。
八月底九月初的時候,渤海高家被劉辯遷到了洛陽,爲先帝守陵。高家在渤海郡的土地田產全都收歸公有。
這一大塊耕地如今都到了農業司的手裡。高家靠着食鹽的買賣,在渤海郡積攢了厚實的家底,光耕地,就有數萬畝地。
而且還是大畝!
此時一大畝地,大概相當於後世半畝地多一些,大概三分之二的樣子。換算成平方的話,一大畝應該是四百七十平方左右。
此時一個五口之家,大概需要一百畝地才能活下來。高家數萬畝地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幾千人安身立命的本錢。
幾千人,眼下一個縣城纔不過數萬人罷了。
好在現在這些耕地都到了農業司手裡。當然了,農業司肯定不會將這些耕地分給百姓,那不是幫他們,是害他們。
楊隆找董明商量過這件事,董明給他的意見是,弄一個集體農莊。眼下沒有大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只能靠人工和耕牛。
可以僱傭百姓,農業司給牛和耕犁,讓百姓去耕種,得到的糧食農業司只要三成,剩下的七成都給百姓。
這樣算起來,就好像是收了三成的稅收一樣,完全不如朝廷定下的三十稅一劃算。事實上,這樣反而可以保證百姓們能夠拿到手七成的糧食,要是把耕地分給他們,他們交完各種捐、課、稅、賦之後,能留下一半都不錯了。
這樣搞,朝廷收到的糧食也多了,百姓手裡的糧食也多了。中間層層過手的人肯定是利益受損了,不過就是渤海一地,倒也無所謂。
如果在全國這麼搞,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起義,殺到洛陽來清君側,弄死董明這個跟所有人搶飯吃的罪魁禍首了。
除了這件事之外,值得說道的還有科考的事情。八月中旬的時候,科考司終於擬定好了下一屆科考的方案,在朝堂上通過之後,便通傳天下來了。
總的來說改變的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多了童子試、縣試、鄉試這三層選拔的過程,讓科舉制變得更加完善。當然了,眼下的科舉制雖然在考試的流程上跟原本的軌跡上的科舉制很是相似,但是在考試內容是有了很大的改變。
儒家依然佔據主流,但已經不是唯一。法家、墨家、黃老之學的內容都有所涉獵。更不要說這裡所說的儒家,還包括了董明的新學。
第二點,在時間上,一個考試按照順序考的話,從童子試到鄉試全都一次考過的話,需要三年才能來洛陽參加會試。當然了,前兩科沒有考上的士子,自動獲得下一屆會試的考試名額。
第三點,就是福利了。考過了童子試,就獲得童生的資格。成爲童生之後,沒有可以在縣衙領取一石糧食。
考過了縣試,就是茂才。本來打算是叫秀才的,不過爲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改稱茂才。茂才可以免一人賦稅徭役,除此之外每月可以到縣衙領取三石糧食。這些都是實惠的,除了實惠之外還有面子,茂才以上可以,只要沒有犯罪或被除去功名,就可以見官不拜。
當然了,說是這麼說,恐怕沒有人傻不愣登的這麼幹。
過了鄉試是舉人,這個時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進京趕考參加會試。第二個是接受朝廷的分配,從百石官開始做起。當然,考不過進士,又不想做官的,仍然可以保留三年舉人的身份。
三年之內,免除全家賦稅。
都是好政策,至少在洛陽,所有的讀書人都奔走相告,稍微有些家資的普通百姓家庭也會咬咬牙供家裡最聰明的孩子唸書,別的不說,至少考一個茂才回來,也是好的。
所有人都關注新的科舉制度的時候,董明在意的卻是隨同這一份計劃同時被提交上來的,機巧科開科的計劃。
這也是科舉的一部分,不過是針對技術人員的。董昭做的還算是詳細,只不過在待遇上就比進士科差多了。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每一次也沒那麼瑪法,就是直接來洛陽參加一場考試即可。識字的就寫出來,不識字的就帶著作品過來,由科學司的那些科研人員組團打分,最終取前十名,錄入科學司。
剩下的人,科學司會包攬差旅費,要是不想回去,也能在科學司找到一份工作,雖然只是吏員,但是科學司包吃包住,每個月還有幾百個大錢零花,也算不錯了。
能做成這樣,董明其實已經很滿意了。
九月初十,張儉父子二人在菜市口被砍了腦袋。同一天,許能找到了董明。許久不見的許能整個人變得乾瘦,皮膚也變得黢黑起來。不過整個人的精氣神很是不錯,看得出來這些日子雖然瘦了一些苦,但是也成長了許多。
兩人見面的地方,是董明的家裡。
飯廳,就他們兩個人,相對而坐,桌子上是四菜一湯,還有一壺酒。
許能先滿上一杯,二話不說就喝了一個精光。喝完之後,他將酒杯放下,有些豪邁的摸了摸嘴脣,笑着對董明說道:“老師好久不見了!學生剛一回來便往您這來了。本來還想着您會不會不在呢,今兒個真是趕巧了,竟然遇到您休沐。”
董明笑了笑:“怎麼回來了?是路過,還是述職?”
“述職!”許能一臉高興:“學生算是升官了吧。”
“怎麼說?”董明記得許能是科學司的人,應該是六百石都不到的小官。
許能吃了一口菜,又給董明滿上,解釋道:“憲和先生將學生調過去了,任武威功曹。”
董明聞言一愣。
功曹屬於僚屬,是郡太守自己聘請的,一般來說都會選擇當地人,這樣方便開展工作。可是據董明所知,許能好像是巴蜀之人才對,去西北當什麼功曹?
簡雍怕是石樂志吧?
董明有些不明白簡雍這一波操作是怎麼回事。
許能這個時候解釋道:“學生雖然是益州人氏,但是家母乃是武威人,我家舅舅在武威頗有人望,已經被憲和先生延請,做了武威主簿。”
董明這才恍然大悟,不過他還是問了一句:“武威....地處偏僻,靠近邊鎮,且出產不多...武威郡太守,品秩應該只有一千石的樣子,你去做了功曹,跟現在相比不算升官吧?還去了邊地,怎麼想都不划算。雖然朝廷將武威郡守的品秩提到了兩千石,但那也要看憲和做的如何了,若是做的不好,估計也就一千石,跟中原地區一個富庶的上縣縣令差不多的級別。”
此時各郡郡守雖說都可以秩比兩千石......但實際上,根據郡的大小、沒惡,太守的級別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級。
“學生對自己,對憲和先生,對變法,對老師都有信心。”許能大聲說道。
董明笑了:“好!既然你要去武威,那麼爲師便跟你說一下,到了武威只有該如何施爲吧。”
許能聞言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