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的哀榮,其實不用董明提,劉辯也不會忘的。這可是個收攏人心的好機會,他怎麼可能會不放在心上呢?
眼下董明在朝會上提了出來,更是讓他很是滿意,因此也就不扭捏了,直接說道:“這件事朕其實已經考慮好了。”
說着,他將給荀爽的哀榮,一一說了出來。
封侯、給諡號、給蔭庇。封侯其實就擡高一些荀爽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諡號和蔭庇。諡號,自然是個美諡,這毋庸置疑。荀爽給了個文正的諡號,倒也貼合。蔭庇就更簡單了,荀棐在回家的路上,就成了大漢議郎。
面子裡子都給了,董明滿意了,大臣也覺得劉辯仁義。
董明滿意了之後,就開始說第二件事,也是今天朝會的重點:“陛下,這第二件事,臣請建立公立書院。”
說完之後,大臣們也不着急。因爲他們都習慣了,這位一旦大張旗鼓的整什麼事兒,肯定會人手一份計劃書的,等着領計劃書就行了。
劉辯點點頭道:“尚書令大人可否詳細說說?”
這就是走流程了。
“微臣準備了計劃書,就在宮外。”
“快讓人搬進來吧。”劉辯也清楚自家老師的行事風格,對張全道:“你多找幾個人過去,直接把馬車拉進來。”
“奴婢這就去。”張全領命而去。
劉辯又對董明說道:“趁着這會兒功夫,尚書令不妨跟朕好好說道說道。”
其實就是讓董明先給不知道這件事的百官簡單介紹一下這公立書院,讓他們先有個印象再說。同時也能讓這會兒的空檔時間不那麼尷尬。
董明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起身道:“那臣就爲陛下講解一番。正好也讓諸位同僚看一看,有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所謂公立書院,就是以朝廷的力量,在各縣建立書院。這書院規模不會太大,足夠上百學生使用即可。”
“每個書院會有兩名教習、以及數名管理人員,包括灑掃、煮飯之類的事情都由這些管理人員來做。
“書院每年會招收學生,滿額之後不招。學生學滿三年之後便可以結業。不過結業要參加一場考試,考試通過之後畢業,考試不通過肄業。”
董明並沒有將太詳細的內容,而是將公立書院的大致運營方式等等講了一遍。百官們一開始聽到要建立書院的時候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聽到最後,他們弄明白是要在全天下建立書院裝給六到十二歲的孩童使用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就變了。不管這事兒靠不靠譜吧,至少這事兒只要動手去做了,那就是開歷代之先河了。而一旦做成了,在這件事上付出過的大臣,絕對會留名青史。
這可是開天闢以來,在教化方面最瘋狂的想法了。
其實沒那麼誇張,一來董明很懷疑到他死了能不能在全天下所有縣城都開公立書院;二一個也就是個三年教育期,學生頂多也就是識字會算數有些基本上嘗試而已;最後一點...董明在說的時候吹牛啵依了。
只說了最終的形態,沒有說眼下能做到什麼地步。最終形態自然很美,全天下的公立書院,學生免費入學,一共三年,每個年級一百人。
眼面前...嘿嘿嘿。
董明說的差不多的時候,張全也帶着計劃書來了。劉辯對張全點點頭,他安排了十幾個太監,將計劃書擡下來,然後有一個算一個都發到了手上。
當然,他們手上的是簡化版的版本,只有三頁。不過這也足夠了,計劃中的重點部分都已經在上面了。
“諸位愛卿,先看看吧。”
劉辯有的時候覺得董明把上朝的氣氛都給破壞了。上來就是計劃書,大家低頭看計劃書,看完了之後再問問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就您這計劃書做的,大家有什麼好建議的?至於意見?說實話,要是其他的政策還會有人出來槓,但是教化之事,誰也不會出來反對。
唯一值得噴的點,就是此事有點燒錢了。但是劉辯也清楚,眼下只有司隸一地而已,一百來個縣城,內帑都能吃下去。往後就更簡單了,哪怕是劉辯也知道循序漸進,根據國家的發展來決定公立書院的規模。
總的來說,董明提出的所有政策,除了變法非常的激進之外,其他的都是這種讓人挑不出來什麼毛病的東西。
而且還很有特點,大多數人都沒辦法反對。不反對的原因就兩種,第一種是不懂,比方說錢莊、比方說商業司的一些政策;第二種是沒辦法反駁,比方說這一次的公立書院,還有之前的科考。
而且董明提出來對這些政策,執行起來很是簡單、穩妥,不會使朝廷產生太大的負擔。但是獲得的好處卻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大傢伙都能跟着分潤一些好處。
單就這一點來說,劉辯對自家老師,可以說是佩服至極。
但是佩服給佩服,他還是覺得這樣的早朝無趣,完全就沒有他劉辯的發揮空間。今天這個公立書院,他用腳後跟想都清楚,百官肯定是不痛不癢的提幾個問題,然後自己通過,董明帶頭說幾句“陛下聖明”就完事了。
如果不是董明事先跟自己商量過,自己又掏錢了,在公立書院這件事上,他又成了一個人形圖章。
他在這邊胡思亂想的時候,百官也很快就看完了手裡的計劃書。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對這個計劃很是感興趣,但凡覺得自己有機會插足這件事的大臣都摩拳擦掌的想要摻一腳。
畢竟這是一個好事兒。
“看來諸位都看完了,不知道有什麼想說的沒有?”劉辯例行公事問了一句。
然後就是老樣子,幾個人問了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都被董明一一解答。直到沒人說話了,劉辯便清楚,這事兒算是成了。
“既然諸位愛卿都沒有什麼意見,那這件事就這麼定了。”劉辯說到這裡頓了頓:“不過這畢竟是一件大事兒,需要專門一個衙門來負責。尚書令的計劃書也寫了,在太常那邊新設一個教育司來負責此事,不知道諸位認爲如何呢?”
這個時候就不是退讓的時候了,只要成爲教育司司長,這功勞就有一半落在了自己頭上。更妙的時候,日後這些學子都能算是自己的弟子。哪怕只有司隸一地,數年之後也是數萬讀書人口稱老師啊。
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一塊免死金牌!雖然眼下沒有免死金牌這個說法,但是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這個時代誰要是有幾萬名學生,哪怕只是名義上的學生,那也得離立地成聖不遠了。
當然了,教育司司長想要立地成聖是不可能了,但是隻要不作死,犯下謀逆的大罪,基本上可以說是這輩子在官場上都沒有任何風險了。
這個道理,百官明白所以想爭取這個位置;董明也明白所以想讓自己人上,甚至想自己兼任這教育司;劉辯也明白,他也想讓自己人坐這個位置。
朝堂之上,一時間有些安靜了,所有人都在考慮該如何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有一個除外,這個人就是董明。
董明很清楚,這個時候就得不要麪皮才行。
“臣以爲負責此事這人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者曾經擔任過先生,教授過學生,這樣才知道教育本質;二者必須精通算學,畢竟公立書院開支不小,若是不精通算學很難維持。”董明拋出來的兩個條件,其實不難,朝中有不少人都能滿足。
但這些人裡面,肯定沒有任何一個比他更合適的。
劉辯聽到董明說的這兩點,有心想要反駁,可是又不知道從哪裡反駁。其實這玩意哪需要這些東西?眼下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太學的博士們....
只有這些博士纔是真正的適合教育司司長的人,這些人要學識有學識,要人品有人品。至於什麼教學經驗、算學之類的,只要搭配兩個副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