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

話說國舅董承於建安五年(200)因衣帶詔敗露,其餘黨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人也被滅了三族。董承的女兒董貴人也受到牽連曹操殺了董承,又要求殺董貴人。獻帝認爲董貴人懷孕在身,連連請予免誅,終不能得。這一切讓伏皇后看在了眼裡。伏皇后名伏壽,徐州琅邪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人,西漢大司徒伏湛八世孫。父親伏完,沉着器度大,襲爵不其侯,娶漢桓帝女陽安公主劉華,爲侍中。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挾持漢獻帝到長安,伏壽跟隨,此時她已入掖庭爲貴人。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立爲皇后,伏完任執金吾,當時漢獻帝14歲,伏壽15歲,兩人相差1歲。不久,漢獻帝東歸,李傕、郭汜等追擊打敗漢獻帝於曹陽,漢獻帝於夜晚偷渡黃河到山西境,六宮妃嬪都步行出營跟隨。伏皇后手持細絹數匹,董承叫符節令孫徽持快刀威脅奪下,殺左右侍者,血液飛濺到伏皇后衣上。等到達安邑,漢獻帝穿的衣服都爛了,以棗慄爲糧。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任伏完爲輔國將軍,儀制同於三公。伏完認爲政權全在曹操手中,自己嫌自己枉爲皇上的外戚,於是把印綬繳上,任中散大夫,不久改任屯騎校尉。獻帝遷都許昌後,徒然守着虛位,值宿警衛侍兵,沒有一個不是曹操的舊黨羽和姻親密戚。議郎趙彥曾經向獻帝出謀劃策,曹操深惡而把他殺了。其餘內外不和曹操一條心的,多數遭到誅戮。曹操後來因事入殿中見到獻帝,獻帝極端憤怒,因說:“您假使能夠輔助我,那麼就希望你優厚相待;否則的話,就希望你恩愛相加把我拋棄。”

曹操大驚失色,磕頭求出。舊有的規矩,三公大官領兵朝見皇帝,要讓虎賁兵員執銳利武器左右相挾。曹操退出之後,顧盼左右,汗流浹背。自此以後,曹操不敢再這麼朝見獻帝了。伏皇后見曹操對董承的殘忍從此心懷恐懼。於是給她父親寫信,講曹操殘酷逼迫的兇相,要她父親秘密地圖劃剷除曹操。伏完遲遲不敢動手,便於公元210年(建安十四年)去世,其子伏典繼嗣。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秘密泄露。曹操追查大怒,決定面見獻帝說:“皇后伏壽,由卑賤而得入宮,以至登上皇后尊位,自處顯位,到現在二十四年。既沒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樣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謹慎修身養怡之福,卻陰險地懷抱妒害,包藏禍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現在派御史大夫郗慮持符節策書詔令,把皇后璽綬繳上來,退去中宮,遷往其他館舍,唉!可悲傷啊!伏壽咎由自取,未受審訊,幸甚幸甚!”又以尚書令華歆爲郗慮副手,統兵入宮逮捕伏後。伏皇后知道事情敗露緊閉門戶匿藏牆壁中,華歆伸手將伏後牽出。當時獻帝在外殿,郗慮坐在他身旁。伏後披髮赤腳徒步而行哭泣着經過獻帝面前告別說:“不能再救救我嗎?”獻帝說:“我也不知我的性命還能延續到何時!”回頭望着郗慮說:“郗公!天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於是曹操將伏後下於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瞞傳》稱當場被殺),所生的兩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殺,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處死,伏壽母親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獻帝自從壞了伏後,連日不食。曹操入道:“陛下無憂,臣無異心。臣女已與陛下爲貴人,大賢大孝,宜居正宮。”獻帝安敢不從。將女兒曹憲、曹節、曹華三姐妹同時送人宮中於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慶賀正旦之節,冊立曹操之女曹節爲正宮皇后。此時曹操勢力越來越大,曹操得知劉備已經代替劉璋坐領益州,料劉備下一步必定會取漢中,此時劉備正與孫權對峙,乘虛取張魯是最好時機。

曹操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於是帶領夏侯惇等人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此時是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早有細作報入漢中來。張魯與弟張衛,商議退敵之策。張衛說:“漢中最險無如陽平關;可於關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餘個寨柵,迎敵曹兵。兄在漢寧,多撥

糧草應付。”張魯依言,遣大將楊昂、楊任,與其弟即日起程。軍馬到陽平關,下寨已定。夏侯淵、張郃前軍隨到,聞陽平關已有準備,離關一十五里下寨。是夜,軍士疲睏,各自歇息。忽寨後一把火起,楊昂、楊任兩路兵殺來劫寨。夏侯淵、張郃急上得馬,四下裡大兵擁入,曹兵大敗,退見曹操。曹操怒道:“你二人行軍許多年,豈不知兵若遠行疲睏,可防劫寨?如何不作準備?”欲斬二人,以明軍法。衆官告免。曹操次日自引兵爲前隊,見山勢險惡,林木叢雜,不知路徑,恐有伏兵,即引軍回寨,謂許褚、徐晃二將曰:“吾若知此處如此險惡,必不起兵來。”許褚曰:“兵已至此,主公不可憚勞。”次日,曹操上馬,只帶許褚、徐晃二人,來看張衛寨柵。三匹馬轉過山坡,早望見張衛寨柵。曹操揚鞭遙指,謂二將說:“如此堅固,急切難下!”言未已,背後一聲喊起,箭如雨發。楊昂、楊任分兩路殺來。曹操大驚。許褚大呼道:“我當敵賊!徐公明善保主公。”說罷,提刀縱馬向前,力敵二將。楊昂、楊任不能當許褚之勇,回馬退去,其餘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過山坡,前面又一軍到;看時,卻是夏侯淵;張郃二將,聽得喊聲,故引軍殺來接應。於是殺退楊昂、楊任,救得曹操回寨。曹操重賞四將。自此兩邊相拒五十餘日,只不交戰。曹操傳令退軍。賈詡曰:“賊勢未見強弱,主公何故自退耶?”曹操說:“我料賊兵每日提備,急難取勝。吾以退軍爲名,使賊懈而無備,然後分輕騎抄襲其後,必勝賊矣。”賈詡曰:“丞相神機,不可測也。”於是令夏侯淵;張郃分兵兩路,各引輕騎三千,取小路抄陽平關後。曹操一面引大軍拔寨盡起。楊昂聽得曹兵退,請楊任商議,欲乘勢擊之。楊任說:“曹操詭計極多,未知真實,不可追趕。”楊昂說:“公不往,我當自去。”楊任苦諫不從。楊昂盡提五寨軍馬前進,只留些少軍士守寨。是日,大霧迷漫,對面不相見。楊昂軍至半路,不能行,權且扎住。

卻說夏侯淵一軍抄過山後,見重霧垂空,又聞人語馬嘶,恐有伏兵,急催人馬行動,大霧中誤走到楊昂寨前。守寨軍士,聽得馬蹄響,只道是楊昂兵回,開門納之。曹軍一擁而入,見是空寨,便就寨中放起火來。五寨軍士,盡皆棄寨而走。比及霧散,楊任領兵來救,與夏侯淵戰不數合,背後張郃兵到。楊任殺條大路,奔回南鄭。楊昂待要回時,已被夏侯淵、張郃兩個佔了寨柵。背後曹操大隊軍馬趕來。兩下夾攻,四邊無路。楊昂欲突陣而出,正撞着張郃。兩個交手,被張郃殺死。敗兵回投陽平關,來見張衛。原來衛知二將敗走,諸營已失,半夜棄關,奔回去了。曹操遂得陽平關並諸寨。張衛、楊任回見張魯。衛言二將失了隘口,因此守關不住。張魯大怒,欲斬楊任。楊任說:“我曾諫楊昂,休追操兵。他不肯聽信,故有此敗。任再乞一軍前去挑戰,必斬曹操。如不勝,甘當軍令。”張魯取了軍令狀。楊任上馬,引二萬軍離南鄭下寨。

曹操提軍將進,先令夏侯淵領五千軍,往南鄭路上哨探,正迎着楊任軍馬,兩軍擺開。任遣部將昌奇出馬,與淵交鋒;戰不三合,被淵一刀斬於馬下。楊任自挺槍出馬,與夏侯淵戰三十餘合,不分勝負。夏侯淵佯敗而走,任從後追來;被夏侯淵用拖刀計,斬於馬下。軍士大敗而回。曹操知夏侯淵斬了楊任,即時進兵,直抵南鄭下寨。張魯慌聚文武商議。閻圃曰:“某保一人,可敵曹操手下諸將。”張魯問是誰。閻圃說:“南安龐德,前隨馬超投主公;後馬超往西川,龐德臥病不曾行。現今蒙主公恩養,何不令此人去?”張魯大喜,即召龐德至,厚加賞勞;點一萬軍馬,令龐德出。離城十餘里,與曹兵相對,龐德出馬搦戰。曹操在渭橋時,深知龐德之勇,乃囑諸將說:“龐德乃西涼勇將,原屬馬超;今雖依張魯,未稱其心。吾欲得此人。汝等須皆與緩鬥,使其力乏,然後擒之。”張郃先出,戰了數合便退。夏侯淵也戰數合退了。徐晃又戰三五合也退了。臨後許褚戰五十餘合亦退。龐德力戰四將,並無懼怯。各將皆於操前誇龐德好武藝。曹操心中大喜,與衆將商議:“如何得此人投降?”賈詡說:“我知張魯手下,有一謀士楊松。其人極貪賄賂。今可暗以金帛送之,使譖龐德於張魯,便可圖矣。”曹操說:“何由得人入南鄭?”賈詡說:“來日交鋒,詐敗佯輸,棄寨而走,使龐德據我寨。我卻於夤夜引兵劫寨,龐德必退入城。卻選一能言軍士,扮作彼軍,雜在陣中,便得入城。”操聽其計,選一精細軍校,重加賞賜,付與金掩心甲一副,今披在貼肉,外穿漢中軍士號衣,先於半路上等候。次日,先撥夏侯淵;張郃兩枝軍,遠去埋伏;卻教徐晃挑戰,不數合敗走。龐德招軍掩殺,曹兵盡退。龐德卻奪了曹操寨柵。見寨中糧草極多,大喜,即時申報張魯;一面在寨中設宴慶賀。當夜二更之後,忽然三路火起:正中是徐晃、許褚,左張郃,右夏侯淵。三路軍馬,齊來劫寨。龐德不及提備,只得上馬衝殺出來,望城而走。背後三路兵追來。龐德急喚開城門,領兵一擁而入。此時細作已雜到城中,徑投楊松府下謁見,具說:“魏公曹丞相久聞盛德,特使某送金甲爲信。更有密

書呈上。”楊松大喜,看了密書中言語,謂細作說:“上覆魏公,但請放心。某自有良策奉報。”打發來人先回,便連夜入見張魯,說龐德受了曹操賄賂,賣此一陣。張魯大怒,喚龐德責罵,欲斬之。閻圃苦諫。張魯說:“你來日出戰,不勝必斬!”龐德抱恨而退。次日,曹兵攻城,龐德引兵衝出。曹操令許褚交戰。許褚詐敗,龐德趕來。曹操自乘馬于山坡上喚道:“龐令明何不早降?”龐德尋思:“拿住曹操,抵一千員上將!”遂飛馬上坡。一聲喊起,天崩地塌,連人和馬,跌入陷坑內去;四壁鉤索一齊上前,活捉了龐德,押上坡來。曹操下馬,叱退軍士,親釋其縛,問龐德肯降否。龐德尋思張魯不仁,情願拜降。曹操親扶上馬,共回大寨,故意教城上望見。人報張魯,龐德與曹操並馬而行。張魯益信楊松之言爲實。

次日,曹操三面豎立雲梯,飛炮攻打。張魯見其勢已極,與弟張衛商議。張衛說:“放火盡燒倉廩府庫,出奔南山,去守巴中可也。”楊松說:“不如開門投降。”張魯猶豫不定。張衛說:“只是燒了便行。”張魯說:“我向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得達;今不得已而出奔,倉廩府庫,國家之有,不可廢也。”遂盡封鎖。是夜二更,張魯引全家老小,開南門殺出。曹操教休追趕;提兵入南鄭,見張魯封閉庫藏,心甚憐之。遂差人往巴中,勸使投降。張魯欲降,張衛不肯。楊松以密書報曹操,便教進兵,楊松爲內應。曹操得書,親自引兵往巴中。張魯使弟張衛領兵出敵,與許褚交鋒;被許褚斬於馬下。敗軍回報張魯,張魯欲堅守。楊松說:“今若不出,坐而待斃矣。某守城,主公當親與決一死戰。”張魯從之。閻圃諫魯休出。張魯不聽,遂引軍出迎。未及交鋒,後軍已走。張魯急退,背後曹兵趕來。張魯到城下,楊松閉門不開。張魯無路可走,曹操從後追至,大叫:“何不早降!”張魯乃下馬投拜。曹操大喜;念其封倉庫之心,優禮相待,封魯爲鎮南將軍。閻圃等皆封列侯。於是漢中皆平。曹操傳令各郡分設太守,置都尉,大賞士卒。惟有楊松賣主求榮,即命斬之於市曹示衆。

就這樣漢中軍閥、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的孫子張魯投降了曹操,曹魏勢力的版圖又擴大了曹操將張魯和家屬帶回北方,令居鄴城。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爲“張鎮南”。張魯投降曹操後,大量徒衆北遷,《三國志·張既傳》載,張魯降後,“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長安、洛陽、鄴城)之後,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斗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陵以《道德經》爲該教的主要經典,爲便於向其徒宣講《道德經》,乃爲之作注,名《老子想爾注》。提出“道”“散形爲氣,聚形爲太上老君,常治崑崙”;認爲“道精”“分之與萬物,萬物精共一本”;主張君臣民皆須“順道意,知道真”,“行誡守道”。又認爲,“生”是“道之別體”,道人“但歸志於道,唯願長生”。“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只有“奉道誡”,將“積善成功”和“積精成神”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不死成仙。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來,“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壽矣”。還抨擊儒家五經“半入邪”,“大僞不可用”;反對淫祀,認爲“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禱祠”;對宣揚“聖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緯書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誠感天”、通過修行自臻“仙壽”的觀點。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曹操降服張魯後十二月便留夏侯淵、張郃兩人守漢中。劉備聽聞曹操入漢中立即與孫權議和,平分荊州答應以湖水爲界中分荊州,長沙(今湖南長沙南)、江夏(今湖北黃岡西北)、桂陽(今湖南零陵縣北)以東歸孫權;南郡(今湖北江陵)、零陵(今湖南零陵縣北)、武陵(今湖南常德西)以西歸於劉備並重結盟約,這就是歷史上的“湘水劃界”另一方面派遣黃權去巴西迎接張魯,但張魯已經投降曹操,只好作罷。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言:“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說:“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爲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爲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曹操說:“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動。

此戰在九月時,巴中真人部落酋帥樸胡、杜蒦、任約率部歸順曹操的幾部,曹操分巴郡(今四川合川)爲三,以樸胡爲巴東太守、杜蒦爲巴西太守、任約爲巴郡太守。曹操自己率軍從南鄭還師鄴城。

(本章完)

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外記(十四)崔琰之死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十章 長安之亂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外記(一)濮陽之戰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
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外記(十四)崔琰之死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十章 長安之亂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外記(一)濮陽之戰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