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南蠻來使

清晨時分,太陽剛剛升起,夏正平便已經召集了許多重要的官員,聚集在了漢王府衙政事堂內。

約莫半刻鐘後,一名身披獸衣的男人,身後跟隨着一衆衛士,緩緩走進了漢王府衙。政事堂的門外守衛,見着這名男人,便是高聲道:“南蠻特使孟慶到!”

“傳召!”夏正平坐在桌案前,大手一揮,“諸位大人,今日你們必定會見證一個新的開端!”

他的話音剛落下,就見得孟慶,快步走進了政事堂。不過,跟隨在他身後的親衛,並沒有進來。

孟慶絲毫沒有在意這些,他走進政事堂,施了一禮,道:“南蠻特使孟慶,參見漢王殿下!”

“免禮!”夏正平依舊是大手一揮,“不知道,前一陣子,何長風兩人,是否將本王的信帶過去了?”

“此番前來,正是爲了這一件事情!”孟慶拱手,“漢王殿下,您在心中陳述了諸多事情,又是陳述了許多的好處,南蠻大酋長,特意授權於我,讓本使者以此爲主要目的,前來巴州拜會漢王殿下。”

“若是論及交情,我與大酋長孟傑,其子孟昂,倒是有一面之緣。”夏正平說着說着,便是微笑了起來,“這麼說,南蠻大酋長,是答應了本王的要求嗎?”

他口中的一面之緣,自然指的是當初南蠻大軍進攻永昌郡的時候,夏正平擒獲了孟昂一事。當時,這件事情也是拖了好久,夏正平才和南蠻達成了一些協議,當然是那個五年條約。如今,五年之期已經過去,夏正平擔心的許多事情,自然包括南蠻這一塊。

他沒有足夠多的精力來對抗南蠻,並不是意味着他無法對抗。實在是他缺少時間,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夏正平相信自己,能夠親率大軍,橫掃整個南蠻之地,將其徹底納爲自己的統治之中。

事實上,夏正平原本就是有着這樣的計劃。曾經的大夏,在某個時段,將南蠻打的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夏正平當然希望,自己能夠做到那種水平。亦或者說,自己能夠運用現代人的思維,統帥軍隊,將南蠻徹底征服也說不定。

孟慶拱了拱手,他神色變得有些複雜起來,道:“大酋長雖然表示同意了,但是委任我作爲全權代表,希望能夠爭取到某些利益。”

夏正平聞言,便是明白,孟慶口中想要的利益,究竟是什麼。當然,他沒有親自開口說,而是指了指政事堂內的諸位官員道:“孟慶,你說的這些,我大概明白孟傑大酋長的心思。可是,你也知道,這個大漢,並不是我夏正平獨斷專行的地盤。即便我是大漢之主,但我依舊極爲尊重我這些大臣們的想法的。”

“你不妨將要求說出來聽聽,或者是打聽打聽,這些大臣們對於通商南蠻有什麼看法。”

他能夠看得出來,南蠻大酋長之所以很痛快的答應自己,必然是對自己有所求的。與其這樣,倒不如利用一下。事實上,夏正平是有些看不起孟傑的。既然想要求助於我漢王,爲什麼還要擺什麼臭架子呢?

當然,這與通商其實也算得上是一件事情。一旦兩地通商,將會使得貨物流通,讓兩地的經濟變得發達起來。但最根本受益無窮的,卻是兩地的統治者。

比如說,巴州富裕起來了,那麼夏正平手中能夠支配的民心就會變得多了。民心是什麼,民心就是兵源。只有民心在,那麼民衆纔可能會選擇支持統治者,對外進行戰爭。

但對於南蠻卻是不一樣的了。

他們全民皆兵,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南方的天竺國。一旦南蠻富裕起來了,他們便是有能力,抵抗南方天竺國的經濟侵略。

當然,這些都不是夏正平關心的事情。既然從孟慶的言語之中,自己聽到了孟傑的真實的想法,那夏正平也變不會藏着掖着了。

“來,諸位大臣們,都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你們當着孟慶使者的面,說出你們最爲真實的想法,這樣子咱們也好讓孟慶瞭解一下,咱們大漢對於通商的一些看法。畢竟,大夏的一些政令也不是我說的算的!”

夏正平指着政事堂的諸多大臣,司徒伯懿見此情況,率先走了出來,道:“孟慶使者,我家王上主張與你們南蠻進行通商,這一件事情,原本是我們諸多大臣不願意去接受的,您可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孟慶聞言,便是一愣,原來這通商一事,並不是夏正平一個人拍板做主的,看樣子這個夏正平,算得上是頂住了很大的壓力,才決定和南蠻通商互市的。

他略微思考了一番,便是回答了司徒伯懿的話:“南蠻大軍,多年侵略曾經大夏的周邊,這一點早已經爲諸多士子所痛恨。”

“實際上,在每一個大夏神朝子民的眼中,南蠻之人都應該千刀萬剮。”

孟慶的心頭在滴血,他這話相當於在打南蠻的臉。兩地之間的關係,正如他所說的那般,彼此互相看不順眼。

這大概就是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吧,畢竟作爲崇尚禮儀的華族和夏族,是絲毫看不上南蠻之地的某些作風的。

歸根結底,這其實是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一種是野蠻遊牧文明,一種則是自力更生的禮儀文明。野蠻和禮儀,從來都是對立的,這一點是絕對沒有任何的錯誤的。

換句話說,就是夏正平這一方地域上生活的民族,比較先進,發展的比較快;而位於南蠻地方的南蠻民族,則是出路落後狀態。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可不是說着玩的,要不然南蠻相鄰的天竺國,就不會經常性的欺壓南蠻了。

論先進程度,天竺國所組成的民族,甚至是比華族、夏族還要先進,但要論及根本,華族、夏族則是世界上最爲先進的兩個民族。至於爲什麼曾經的大夏神朝,會被南蠻吊打,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爲制度的束縛。

沒錯,因爲祖制的緣故,導致了最後大夏神朝就這麼滅亡了。可以說,歷朝歷代,大夏神朝都是滅亡最爲窩囊的一個朝代。前朝亡國之君,還吊死在了一顆大樹下,誓要與國家共存亡。再往前推,一些朝代的亡國之君,甚至是自焚而亡。在他們眼裡,國家的一切,高於所有。

亡了國,他們的生命,也將會伴隨自己的朝代,在九泉之下繼續輪迴着。

“因爲是兩種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所以我們這些大臣,很多都是反對和你們南蠻通商的。”又是有一名大臣,走出班列,“更爲主要的,是覺得你們南蠻狼子野心,萬一通商互市的結果,導致你們壯大自己的軍隊,到時候,豈不是我們大漢的威脅嗎?”

這話一出,孟慶的臉色,就變得難看起來。他們的確有着這樣的目的,但僅僅是對於天竺國的,而不是對於大漢的。

只是,他們的思維之中,出現了一個差池。無論是天竺國,還是大漢,只要南蠻擁有了強大的軍力,那麼都會對二者造成威脅。這一點,也是夏正平所要考慮的事情,萬一真的到了那一天,他該怎麼辦,才能夠解決這樣的事情?

孟慶臉色變化的很快,他很快就恢復到了正常神色,道:“我曾經聽說過這樣的一個道理,賢明的君主,不是因爲窮兵黷武而得到百姓的民心的,他肯定是靠施展仁政的。”

他這話倒是有些意思了,像是在說教夏正平一樣,可惜夏正平並不吃這一套,他擡手示意孟慶繼續往下說,也好讓自己見識見識這位南蠻來的使者。因爲,從頭到尾,他都沒有聽到這位使者,是怎麼反駁的,是怎麼進行一番駁斥的。

“施展仁政的賢明君主,從來都不怕外來的軍事威脅。因爲賢明國君,會得到民衆的擁護,萬民參軍,他的軍隊自然會強大。這一點,前朝的元帝,做的極好。當年,元帝何其賢明,萬民敬仰,四方來朝,稱臣納貢,何其壯觀啊。”

夏正平聞言,臉色便是變化了許多,而諸多的政事堂官員,則是神色有些古怪起來。前朝元帝,的確如同孟慶所說的那般,是比較賢明的一位君主。

哪怕是夏正平現在,讀到那一段歷史,都不由得佩服起來,前朝元帝的仁政。

那個時候,民衆因爲仁政而受惠,繼而紛紛參加軍隊,戍守邊疆,打的周圍異民族軍隊,不敢正眼看前朝。

以至於後來,發展到怎樣的一個情況,因爲仁政的廣泛施展,周邊國家、地區甚至是異民族的人,都來到了前朝地盤上,以享受仁政帶來的好處。這一下,直接促進了許多地區之間的民族大融合。

換句話說,因爲這樣的民族融合,而導致了很多地區拱手稱臣。也是在那個時候,前朝奠定了後世朝代的基本疆域,大夏神朝的疆域輪廓,自然是傳承於前朝的。

這一切,都是前朝元帝的功勞。

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二十三章 相視一笑如昔日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十六章 六籍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四十三章 漢王義釋黃瀚生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二十七章 醉龍的勸誡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十八章 東野小城第四十五章 並南蠻暹羅來使第四十章 許千言第十五章 交易第二十章 認死理的程湯第二十三章 奪詔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二十章 漢王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十五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二章 天下腹地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十二章 裸衣相鬥(下)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七章 駁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三十七章 賄賂令狐傷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八章 奪權第七章 政事堂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四十四章 雛鳳計取交州地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親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三十章 雍南郡
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二十三章 相視一笑如昔日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十六章 六籍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四十三章 漢王義釋黃瀚生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二十七章 醉龍的勸誡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十八章 東野小城第四十五章 並南蠻暹羅來使第四十章 許千言第十五章 交易第二十章 認死理的程湯第二十三章 奪詔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二十章 漢王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十五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二章 天下腹地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條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十二章 裸衣相鬥(下)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七章 駁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三十七章 賄賂令狐傷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八章 奪權第七章 政事堂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四十四章 雛鳳計取交州地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親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三十章 雍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