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題字

出了郡城,走了約莫三四里地的樣子,夏正平和南山客,便是到了三江湖的地帶。這裡果真是三條大江匯聚而成的,一望無際的三江湖,三條大江的入湖口,波濤洶涌,讓人看了有些心驚膽寒的。

好在,這三條大江的沿岸,都設有石板路,走在上面一種踏踏實實的感覺便是油然而生,讓夏正平與南山客,早已經是放下了心中的震驚。

他們兩個人一邊走着,一邊欣賞着風景,夾江兩岸的百姓們正在金黃色的稻米耕田內忙碌着,着實讓人有一種充實的感受。這是屬於秋天的感受,金秋十月,一切都充斥着豐收的喜悅。夏正平相信,這一份喜悅,不光光是吳州越州兩地百姓所有,更是整個天下百姓所能夠感受得到的。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縱橫五千裡的土地上,到處都是這樣勞作的身影,無一例外。

除了欣賞這一番喜悅的豐收場景之外,夏正平額外偷眼查看這一處三江匯流的地理形勢。三江湖面積極廣,用幾句文縐縐的話,可以說是三江湖勝狀,銜遠山,吞吳江,納越江,收楚江,三江匯流,聚而成湖,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這只是一種大致的描述,而真實觀察情況,夏正平已經瞭然於胸。何處可以駐兵,何處可以停泊戰船,又是何處可以沿着水道進攻,他都已經看的真真切切了,得出了屬於自己的結論。他這是以一種專業的眼光看待的,自然具有極高的軍事性質。

大江大湖之上,雷鳴滾滾的水聲,讓人不由得沉醉進去了,這是一種享受,是天然的音樂。很多來到這裡的人,都是一些文人騷客,他們在這裡題詩寫字,在沿岸的大柳樹樹幹上,留下了許多的墨寶,反倒是這裡的一道風景。

“李公子這一首詩做的好啊,直接描繪出了整個三江湖的風土人情啊,真是上乘之作!”

“範公子的這一篇賦做的也極爲符合整個場景,讓人不知不覺間,腦海之中,就是生成了整個三江湖的景色,惟妙惟肖。”

“陳瘋子的畫也不錯,不過這裡面倒是有些瑕疵,讓人看了不免有些心中遺憾。你們看,這座大橋之下,爲什麼偏偏要有一葉扁舟呢?若是沒有一葉扁舟豈不是顯得更加接近真實情況嗎?”

“趙兄說的哪裡話,這一葉扁舟,反倒是這一整幅畫的精髓所在。你們看看,這三條大江的洶涌程度,可不就是能夠以這一葉扁舟能夠表達的出來的嗎?一葉扁舟,正是反映出了這大江大湖上,波濤洶涌的狀況啊,別人不理解,你趙兄還不認識嗎?”

沿岸的許多才人,不斷點評着柳樹樹幹上的畫作與詩文,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夏正平倒是饒有興致,不由得心中一高興,向周邊的才人,借了一隻毛筆,略微思索了一下,在樹幹上,寫下了幾句句子:

八百里吳越地,三千大江,接連南北,盡是東西魚羣。

五千華夏七十二州,六百年神朝,今朝且看,庶子無敵,天下爲尊。

下方寫了一小行的批註:大夏神朝瑞和三十二年秋十月,巴州巴郡蕭正攜妻到此一遊。

他寫完這幾句話後,便是將毛筆遞還給了主人,點了點頭繼續往前走。他想着自己前來了這麼一處盛景之地,總歸要留下什麼,才能夠讓後世人記住自己。

夏正平原本想寫着一首詩的,可惜他對於格律的掌握並不太好;他想寫着一首詞的,可惜他並不懂詞的構造。因爲這兩點因素,夏正平只好寫出了這麼幾句話。

一來可以借景抒發自己內心之中的情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的志向更爲明確。

他最後的落款,是大夏神朝三十二年,因爲從一些方面講,漢王七年,換算到大夏神朝瑞和的紀年的話,的的確確是瑞和三十二年。這是夏正平的一種紀念方式,希望自己能夠記住i記得目的是什麼。

他即便是建立了大漢,但他依舊是大夏的根,從根本上講,大漢只不過是大夏換了一個過好而已。僅僅是因爲這個,大漢便是大夏的正統,一點也不爲過。

更爲重要的一點,夏正平這麼寫,就是爲了提醒一些人,大夏沒有徹底的滅亡,他還有着屬於自己的傳承。

夏正平帶着南山客離開後,這裡一塊的地方,立刻被人圍了起來。

“這個蕭正是個怎樣的出名人物?竟然在這裡題寫這種煞風景的語句,趕緊用水擦掉。”

“且慢,他寫的這些東西,正是描寫三江湖的,而且描述的是一個既定存在的事實啊。你們看,八百里吳越之地,指的不就是吳州、越州各有八百里地面嗎?三千大江,指的就是越江啊,恰好三千里長度,接連了吳州的南部和北部嗎?”

“東西魚羣,豈不是更簡單?你們看,這裡三江湖是三條大江匯流聚集地,又是延伸到大海之上,大海在東,三江在西,彼此相對,中間擱着了一個三江湖。如此看來,三江湖作爲大海和河流的交匯之地,不正是淡水魚羣和鹹水魚羣的聚集之地嗎?你們再看看這三江湖上的漁船,可不就是捕撈東西魚羣的場景嗎?若是沒有東西魚羣彙集到這裡,我們每天吃什麼肉啊?”

有人總算讀出了夏正平句子中的意思,這明顯就是一句大白話。如果讓夏正平來分析的話,這一句是有着另外一層意思的。他要君臨吳州越州等地,控制這裡的一切,爲自己提供進攻整個天下的橋板。

“下面的這一句,說的也是一句大實話啊。你們細細想一下,這個天下,可不就是縱橫東西南北,差不多各有五千裡嗎?七十二個州,也沒有什麼差錯,這個數字大家都是知道的啊。天下七十二州,數方諸侯。”

“六百年神朝,說的不就是大夏神朝嗎?傳承至最後一任皇帝,被丞相申不易篡國自立,差不多正正好好是六百多年。至於後面的庶子,天下爲尊,這一個意思,倒是有些不太明白了?”

“聽說,申不易登基成爲皇帝的時候,下了一道詔令,將大夏餘脈的所有皇族,全部誅殺了。如今看來,這個庶子,值得該不會是巴州的那一位……”

有人的聲音逐漸小了下去,他們不明白這三江湖和這個庶子之間有什麼關係,更是想不通,題詞的人,究竟是什麼用意,他的目的究竟是做什麼的?

“我似乎對這個蕭正有所印象!”

有人最終想起了某些事情,臉色變得煞白起來。

“這個蕭正可不簡單,當年得到了襄王,也就是現在周王的讚譽,可以說在那一日的望月臺下集會,揚名天下的存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看清楚了天下諸侯的形勢,並大膽的表達出來。如今看來,天下的趨勢正是如同蕭正所預料的那般,正朝着這個方向發展而去。”

“現在,他在這裡題寫語句,想必是表達了某種見解。你們看看,這個庶子,指的是不是就是遺留在這大夏神朝之下,唯一的一個皇族,可不就是漢王嗎?”

“漢王曾經是太子,但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漢王爲庶出子,而非嫡子。這一點看來的話,這句之中的庶子,指的就是漢王。天下爲尊的意思,我大概也想通了。”

“前一陣子,這個漢王說他手中有着傳國玉璽,這一點看來的話,漢王必然是獲得了大夏神朝的傳承,成爲了正統君主,他纔是這個天下應該稱爲九五之尊的人物。只是後來鼻祖hi到怎麼一回事,關於傳國玉璽的消息,就再也沒有放出。”

衆人依舊在糾結着夏正平所寫的東西,但是他們卻始終不知道的一個情況,那就是夏正平和蕭正,完完全全就是一個人。如果他們大廳的仔細的話,襄陰郡望月臺下之會後,蕭正便是消失的無影無蹤了,而襄王那個時候也就在不斷的尋找着蕭正這個人,甚至是距離真相很接近了。

實際上,他們還沒有看得出來,這些語句之中,是有着一些玄機的。天下爲尊是什麼意思,那就是要讓天下所有的臣民,對這個庶子進行俯首,意味着他就是將來的至尊,將來的皇帝。

不過,這也難怪衆人沒有看出其中的意思,實在是夏正平寫着的時候,只是在字裡行間流露出這種情緒,而沒有用文字表達出來。

“這個蕭正不簡單啊,看樣子,很看好這個漢王啊!”

“是啊,漢王最近的動作也是不斷,聽說實行了個什麼科舉制度,讓平民百姓憑藉着能力,也能做官了;更是有一點,他還廢除了巴州的士族世代爲官的特權,這一下不就是要了士族之人的老命嗎?”

“就是啊,這個漢王,簡直是瞎胡鬧,自掘墳墓罷了。算了,他這種只會把自己送上絕路的諸侯王,我們沒必要爲他傷神。”

一些人說着夏正平的不是,而另外一些人,則是陷入了思考。

與此同時,幾十裡外的大海之上,一艘艘戰船,上面懸掛着太陽旗幟,正朝着沿海而來。

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九章 尉遲破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十章 勸進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四章 車伕公羊假第一章 大旱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二十三章 相視一笑如昔日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十四章 西域南山客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二十八章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八章 奪權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七章 官商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四章 賀子先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七章 官商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下)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章 漢王第九章 微服私訪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二十六章 竊國之賊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八章 專賣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十五章 女扮男裝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二章 又三年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四十三章 漢王義釋黃瀚生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二章 又三年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十八章 東野小城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七章 官商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五章 第一位謀士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一章 大旱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
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九章 尉遲破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十章 勸進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四章 車伕公羊假第一章 大旱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二十三章 相視一笑如昔日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十四章 西域南山客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二十八章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四十三章 承諾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八章 奪權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七章 官商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四章 賀子先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七章 官商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下)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章 漢王第九章 微服私訪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二十六章 竊國之賊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八章 專賣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十五章 女扮男裝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二章 又三年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四十三章 漢王義釋黃瀚生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二章 又三年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十八章 東野小城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七章 官商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五章 第一位謀士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一章 大旱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