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承諾

此話一出,整個中軍帳中寂靜了許久,孟傑與雍凱,皆是陷入了沉默之中,他們在思考,夏正平提的這一個條件對於他們來說,到底合不合算.

從實際情況來說,因爲天竺國的壓榨,而使得南蠻地區的諸多部族,不得不聯合起來,採取以戰養戰的方式,從而生存下去.

所謂以戰養戰,通俗的說法,就是搶掠大夏神朝邊境的糧草,來應付南蠻和天竺國之間的爭戰。亦或者是,劫掠糧草,進貢給天竺國。總之,南蠻所做的一切劫掠之事,除了自身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都是和天竺國有些關聯的。

夏正平見着兩人陷入沉默,也思索了一下,良久之後,方纔開口:“我這個建議,對你們來說,是百利無害的。要知道,二十萬擔糧草,可不是個小數目。”

他這話並沒有說錯,二十萬擔糧草的確不是一個小數目,足可以抵得上巴州之境內的六萬駐軍,一個季度的消耗。

“如果你們答應了這個條件,我可以保證你們安全退出巴州之境!”

夏正平剛一說完,就聽得孟傑沉聲:“你剛剛說,不劫掠巴州之境?”

“的確如此!”夏正平點了點頭,“巴州以外的地方,隨你的便,那些地方我管不着!”

原本,夏正平的想法很簡單,只要南蠻諸多部族不來劫掠永昌郡城,他就安心了。可是後來一想,又是覺得不對勁。

如果以二十萬擔糧草,賄賂南蠻,那麼就要追究二十萬擔糧草,究竟是哪一處地方提供的。既然是巴州全境,那麼就意味着,對南蠻的要求自然是不能踏入巴州之境,而非只有永昌郡城。

如果,夏正平不這樣子做,巴州州牧第一個來找他的麻煩,身爲皇子的夏正平,雖然不懼怕巴子平,但是總得考慮一下巴州各郡的感受。

用別人的東西看,去換取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反而把災禍推給別人,一旦夏正平真的這樣做了,那麼除了永昌郡之外,其他各郡的士族之人,必然會聲討他。

夏正平可不願意面對這樣的麻煩,那樣子得不償失。

既然心中想着中興大夏,但只有一處永昌郡城是不夠的,坐擁巴州才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只是,這個機會還未出現,但夏正平要未來作打算。

他可不願意看到,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執掌了巴州全境後,卻落得個各個郡城不服自己管轄,各自爲陣的場景。

“沒曾想到,身爲大夏皇子的你,卻有着不一樣的心思。我原本以爲你會勸我們不劫掠各處邊境,沒想到僅僅是巴州之地!”雍凱搖了搖頭,帶有笑意的說着,“大酋長,我看他的話可以相信,不如就答應了他吧!”

“如果,你們願意在這冰天雪地裡過一個新年佳節的話,我不介意!”夏正平擡頭望向了帳篷的頂部,似是有些放縱的舒心一樣,“南蠻的地方,可沒有永昌這麼大的雪!”

孟傑一愣,旋即點了點頭道:“我懂了。”

夏正平聽着孟傑如此回答,便已然明白,他已經同意了自己的約法三章,便是繼續說道:“我需要你給我一個承諾!”

這是一個重中之重的事情,否則的話,空口白話誰都會說,萬一對方反悔了怎麼辦?

當然,夏正平自然也會給孟傑一個承諾,他接着說道:“我離開永昌郡城的時候,已經吩咐下人,將孟昂放了!”

話音剛落,孟傑的神色就顯得有些激動:“真的?”

“你可以派軍士,走出胡家屯營寨,查看一下就知道了!”

孟傑顯然是有些欣喜了,當即傳令兵士,去營寨外面看看孟昂是否在回來的路上。

果然正如夏正平所說的那般,不到半刻鐘的時間,就有士兵回到中軍帳,身旁跟隨着孟昂。

孟昂剛一進來中軍帳,就看見了夏正平,旋即臉上顯現出暴怒神色,想要拔劍擊殺夏正平,卻被孟傑喝住:“敗軍之將,有何面目逞兇?還不速速回歸本寨,晚些時候到我面前來負荊請罪!”

“你看,這不就是我的承諾嗎?敢問大酋長您的呢?”夏正平見孟昂離去後,開口說道,“約法三章之中的一個,我已經做到了!”

孟傑聞言,沉吟了一下,朝着雍凱點了點頭,旋即就見他拔出腰間的金色匕首道:“這把純金匕首,是我的私人物品,現在將它贈送給你。”

那柄匕首,通體金色,同時匕首的外殼上,鑲嵌着各色寶石,華麗無比。

夏正平一愣,卻是見着孟傑已經將純金匕首塞到了自己手中,又見到他一隻手指着純金匕首,一隻手握拳靠近太陽穴邊上,就聽得他說;“南蠻諸多部族大酋長孟傑,以此純金匕首爲證,對天盟誓,五年之內,絕不踏入大夏神朝巴州之境半步。如有違約,甘受千刀萬剮之刑!”

孟傑說罷,夏正平不由得臉色一怔,旋即重重的握住純金匕首。

南蠻之人,雖然狼子野心,但是卻極爲重視承諾。一旦許諾,絕不會改變。眼下的孟傑,就是這樣對夏正平做出了一個承諾。

他原本以爲,使孟傑做出承諾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沒想到,孟傑看着孟昂迴歸後,竟然直接做出這種極爲珍重的承諾。

南蠻人向來不輕易這麼做,一旦這樣做,就會遵守到底。

也就意味着,巴州之境,五年之內,將不會受到南蠻的侵擾了。

至於蜀南三郡,夏正平是管不着了,讓蜀王張琨頭疼去吧!

驀地,夏正平似乎想到了什麼,重複了孟傑之前的動作,同時說道:“蒼天在上,金刀爲證,我夏正平以皇子身份起誓,五年之內也同樣不踏足南蠻,如有違背,大夏神朝自我這一脈開始消亡!”

“好!”孟傑有些激動。

“那我就不客氣了,這純金匕首,留在我這裡,權當個見證。”夏正平笑道,“明日我便安排人籌集糧草,送貴軍度過蛇谷,迴歸南蠻境內,助你平定境內流言。”

與此同時,建寧郡與永昌郡之間的一條路上,一支軍隊緩緩而進;而永昌郡與巴郡之間的道路上,則有一方兵士隊列,護着兩座轎子,朝着永昌郡而來,隊列的旗幟上書寫着“夏”,“左”等字樣。

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六章 六籍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六章 竊國之賊第八章 水師第二十二章 病重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四十八章 夏正平鬥將首勝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七章 政事堂第十六章 忽悠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三十二章 戰國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八章 水師第七章 政事堂第三十二章 戰國第三十七章 賄賂令狐傷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六章 諸侯形勢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二十三章 題字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三十四章 祖制不可違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二章 又三年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七章 官商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二十六章 三江湖大戰(下)第二章 朝陽宮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三十九章 求親第六章 農政書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七章 駁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四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
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六章 六籍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六章 竊國之賊第八章 水師第二十二章 病重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四十八章 夏正平鬥將首勝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十一章 張富貴的作死秀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七章 政事堂第十六章 忽悠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三十二章 戰國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八章 水師第七章 政事堂第三十二章 戰國第三十七章 賄賂令狐傷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六章 諸侯形勢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二十三章 題字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二十七章 大夏神朝亡了第三十四章 祖制不可違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二章 又三年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七章 官商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二十六章 三江湖大戰(下)第二章 朝陽宮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三十九章 求親第六章 農政書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十一章 裸衣相鬥(上)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七章 駁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二十九章 頭盔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三章 楚王歸降第二十四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