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議遷都偶遇小世子

五月初四,紫禁城乾清門。

大朝會非有重大國事從不輕易舉行,滿朝文武,王公貴胄,整整齊齊分列兩班,文左武右,太子站在左首第一,葉邑辰站在右首第一,以他的資格和功勞,除了太子,連皇上的兒子趙王葉敏瑜都排在他的後面。

午門上鐘鼓齊鳴,從太和殿到乾清門陳設法駕鹵簿,“皇上駕到!”太監的呼聲一聲接一聲傳來,乾清宮值守太監便是司禮監掌印孟衝,他急忙走前一步高聲喝道:“皇上臨朝,百官跪迎!”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百官跪地一齊高喊道。

一陣囊囊的靴聲響起,正統皇帝緩步走上臺階,在金鑾寶座上坐下,然後揮揮手道:“衆卿平身!”

衆人一一從地上爬起來,葉邑辰擡眼望去,只見正統皇帝穿着大紅色的龍袍,頭戴十二旒冠冕,只不過面色蠟黃,無精打采,看上去就像一個病夫,絲毫沒有大楚天子,兆民之父的風采。

皇上看着乾清門外排列到老遠的文武兩班,忽然悲從中來:“朕自御極以來,已有八年,敬天勤政、兢兢業業,不想竟有今日大難……祖宗創業艱難,萬里江山竟要葬送在朕的手裡嗎……”說畢竟然以袖拭淚。

他畢竟是大楚皇帝,他也想把國家治理好,他也有皇上的尊嚴!下頭的文武百官見此情形,想起國事頹敗至此,京師即將不保,先是幾個老臣哭了起來,緊接着整個朝廷哭成一片。

好好一個國家怎麼忽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正統皇帝也搞不明白!

威嚴莊重的乾清門,每月一次的大朝會,竟然就這麼變成了哭喪大會,這可真是千古奇聞了!

葉邑辰脣角微翹,一臉的譏笑,正統皇帝懦弱無能毫無才幹,雖然不至於說是一個昏君,但是“庸君”兩個字是絕對跑不掉的。國家交到這樣一個人的手裡,又怎麼可能不出現問題!

哭了一會兒,正統皇帝感到心懷略暢,這才收住悲聲道:“如今突兀和女真鐵騎已經兵臨城下,而京師防務空虛,當如何御外敵,諸位愛卿可有良策?”

正統皇帝之前早已與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諸位重臣商議過多次了,雖然反對的人很多,可他還是決定南遷避難,而這次朝會的目的就是想議出一個他自己想要的結果來——南遷這麼大的事情,是要揹負罵名的,皇上自己也不願承擔這麼重的罵名,這個提議由臣子提出來,正統雖然不能把自己擇乾淨了,可是他的責任也能小一些。後世史官筆下也能手下留情一點兒。

那時候官場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揣摩上意,皇上有南遷的意思,下頭的文武百官定然引經據典,爲他南遷找出各種合理合法的依據,這也是正統在這種危急時刻還要召開大朝會的真正動機。

正統的話剛一落,便有人出班上前稟奏:“臣,欽天監監正張寧有本上奏!”欽天監正官位不高,卻是今天最適合建言南遷的人。他本也是蕭黨中人,昨日就得了吏部尚書蕭宗昌的耳提面命,所以今天皇上的話一落,他就蹦了出來。

正統皇上見出來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有些微微奇怪,便道:“愛卿有何事稟奏,速速奏來!”

張寧大聲道:“啓稟皇上,臣夜觀天象,對照歷數,發現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遷,纔可以避過此難。因此,臣建議陛下即刻動身,遷都南京!”

正統皇帝一愣,藉助子虛烏有的天命之說,豈不是正好可以堵住天下悠悠衆口……這正是南遷的最佳理由啊。這麼一說,他看向張寧的目光就柔和起來。

他微微點頭,又問道:“其餘衆位愛卿可有別的看法!”

“臣以爲,張大人所言極是。如今京師空虛,突兀、女真兩部兵馬足有6萬騎兵,身經百戰,京師絕難守住。不如遷都南京,再調西北邊軍回師勤王,西北軍若勝,皇上再回駕京師,若不勝,皇上保存文武重臣,朝中精英,日後也可徐徐圖之!”說話的正是吏部尚書蕭宗昌。

“臣附議!”

“臣附議!”

見蕭宗昌如此一說,蕭黨衆人紛紛附和,楊培實列在文官班中,心頭一片沉重。他是不贊成遷都的,突兀和女真聯軍雖然厲害,但畢竟只有六萬軍馬,皇上若是坐鎮京師,上下一心,未必就不能退敵,可是皇上自從召見了居庸關逃回來的守將畢吉,畢吉爲了減輕自己的罪行,將女真兵形容得雄壯如獅虎,個個力大無窮,百餘騎兵便可戰勝大楚千名訓練有素的戰士,再加上他又買通了太監幫他說話,皇上被畢吉所描述的女真騎兵的驍勇嚇破了膽子,加上得知了京師駐軍只剩下老弱病殘,更是堅定了南遷的決心。

蕭宗昌這奸人不過是推波助瀾以邀聖寵罷了。

只是楊培實卻深知,一旦放棄京師,那麼整個北方將盡數落入少數民族之手,沒有了險要地形作爲憑依,誰能擋得住突兀和女真的鐵騎,大楚只能依靠黃河一線垂死掙扎,等於是半壁江山拱手送人……百萬人口將在鐵騎之下被蹂躪……

蕭宗昌未必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他想得更多的不是國家而是他自己罷了。反正到了南京,他還是吏部尚書,還是天官,小朝廷畢竟也是朝廷……

爲了力勸皇上打消南遷的念頭,楊培實帶領內閣幾位忠貞之士在御書房外面跪了一天一夜,只是皇上聽了太監們和蕭黨的話,膽氣已失,說什麼也不敢留在京師禦敵。

楊培實正要出班,冒着得罪皇上的危險再進諫一次,忽然聽見一個凜凜然激越的聲音響起:“建議南遷的人,該殺!”只見葉邑辰蟒袍玉帶,龍行虎步,走在大殿中間跪下,聲音朗朗:“皇上,京師乃是天下根本,一旦放棄,半壁江山從此不保,皇上您若真當如此,又有何面目去見戎馬一生,九死一生方纔打下這大好河山的列位祖宗!臣弟身爲太祖子孫,絕不願苟且,若皇上南遷之心不改,臣弟願留下來獨守京師,誓與京師共存亡!”

葉邑辰語氣咄咄逼人,皇上竟然不敢和他凜冽的目光對視。他即位已有八年,自然知道太宗皇帝得位的真相:太宗皇帝毒死了當年的太祖皇帝,杜撰了傳位詔書,這才從太祖手中奪得了皇位。

這天下,本該是太祖一支的,這皇位,本來應該是葉邑辰來坐的!

正統皇帝看了眼跪在地下的葉邑辰,年輕、英俊、皎皎猶如日月。人品才幹、資歷威望,處理政務、行軍打仗,樣樣都比自己強上個十倍八倍的,他又是羞愧又是嫉妒……

“父皇!十六叔說得對!我堂堂天朝上國,豈能爲區區六萬兵馬嚇得舉朝搬遷,兒臣願於十六叔共守京師,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出乎預料的,說話之人居然是葉敏瑜,這幾句話也是說得鏗鏘有力。

這下子蕭宗昌等人大爲尷尬,卻不知葉敏瑜也是極爲驕傲的一個人,和大哥葉敏舒奪嫡是一回事,現在又是一回事!他這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太祖皇帝,一心想要做太祖那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現在與外族一仗沒打,就這樣灰溜溜地逃到南京去,他寧願戰死沙場!

葉楓齊出列跪在葉邑辰身邊,道:“皇上,臣弟也不願苟且偷生,願與京師共存亡!”

正統皇上看了看下頭跪着的三個王爺,目光落在葉敏瑜身上,見他英武不凡,頗有英雄氣概,像極了太祖皇帝。再看太子,畏畏縮縮,窩窩囊囊,毫無志氣,和自己多麼相像!

正統皇上竟然沒有生氣:“好!好!你等皆是皇室子孫,有這等志氣是社稷之福……”

誰也沒想到,大朝會開了整整三個時辰,文武大臣連午飯都沒來得及吃。正統皇帝到底沒有勇氣留在京師,最終還是決定以南巡名義,攜皇后、皇貴妃以及後宮妃嬪,文武大臣遷往陪都南京。

不過正統皇帝最終還是決定留下葉邑辰、葉楓齊鎮守京師。葉邑辰拜“平虜大將軍”,授大將軍印,平章軍國重事,總督京師三大營,主持京師防務,北方各軍鎮悉聽其節制,葉楓齊和葉敏瑜分任副將軍……

正統皇帝還真有點捨不得兒子在這裡冒險,不過葉敏瑜堅決不肯與父皇一同“逃走”,加上留下他還可以監視葉邑辰。如今國家鉅變無將可用,正統只好將守衛京師的重任交給了葉邑辰,可是給了他這麼大的權力,皇上又有些放心不下……

整個京師一片紛亂,高官顯貴家家都在打包收拾行禮,等着和皇帝一塊“南巡”,雨瀾在王府用過午膳,薛神醫也不知給她吃了什麼藥,出了一身透汗,又休息了一陣子,居然就覺得好了很多。

此刻天氣晴暖,雨瀾在屋子裡悶得發慌,看着外頭春光明媚,真是好生想出去走一走,她覺得自己這幾日簡直要悶出毛病來了。

這幾日貼身侍候她的豆綠眼色極好,不等她開口便道:“姑娘,今兒個天氣好,奴婢扶您出去走一走吧!”

雨瀾早就旁敲側擊,知道了這丫頭和另一個丫頭姚黃都是葉邑辰的貼身丫頭,宰相門前七品官,雨瀾就不怎麼好意思使喚她們。可她們對雨瀾卻是極爲恭敬,那份恭敬的勁頭兒甚至更甚於她自己的丫頭曉月和曉玉。

雨瀾卻不知道,這兩個丫頭跟了葉邑辰十幾年,從來沒見過王爺對任何一個女子假以辭色的,他對雨瀾的優容優待簡直就令兩個丫鬟震驚,豆綠昨日被葉邑辰叫去問了一番,事無鉅細,王爺都問得極爲認真,就是當日對着王妃白氏,葉邑辰雖然尊重她,卻帶着幾分客氣,對於雨瀾那簡直就是寵溺了。

葉邑辰治府極嚴,他對女色向來看得很淡,府中除了白氏,雖有幾房侍妾,卻全都無寵,豆綠和姚黃從未見過後院中的女子有敢像雨瀾那樣和葉邑辰說話的,而葉邑辰卻從來不生氣!

她們心知肚明,這女子怕就是未來的主母,哪敢不盡心侍候!

雨瀾便道:“麻煩姐姐了,就在這院子裡轉一轉就好。”這畢竟是王府,雨瀾覺得自己還是不要亂走爲好!

豆綠和姚黃一左一右扶着她下了地,小心翼翼出了門,在院子裡慢慢走着。這個小院青石鋪地,院子不算太大,四個角各種着一顆梧桐,此時已近亭亭如蓋,院中有一副花架,花架下面擺着石桌石凳。

佈置雖然簡單,卻頗具匠心,此時花架上頭紅藍黃白,各色鮮花悄然開放,暗香幽幽傳來,雨瀾看得一陣舒爽。走了一會兒,她身子畢竟沒有大好,感覺有些累了,就讓兩個丫鬟扶着她在花架下的凳子上坐了下來。豆綠怕她着涼,拿來一個軟墊墊在石凳上面。

雨瀾曬了一會兒太陽,正要回房,突然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蹬蹬蹬”跑了進來,他穿着藍絨小袍子,圓圓的小臉,臉蛋兒紅潤嬌嫩,大大的眼睛漆黑漆黑的,長得極爲漂亮。那雙好奇的眼睛就在雨瀾的身上轉來轉去。

雨瀾吃了一驚,這……不會是王爺的兒子吧?

207 赴宴255 醒悟255 醒悟131 嫌隙生惠妃憎雨瀾6 大太太傳喚爲何事135 冷言相諷雨霞露餡260 相見303 奇葩270 籌謀147 情依依臨別贈香囊267 鬧大218 生病155 知悉秘密進退兩難165 起波折姻緣難成就326 雨馨出宮252 醒來20 薄情寡義夫妻生隙131 嫌隙生惠妃憎雨瀾234 偶遇25 兄妹相聚談詩論文64 妒恨叢生雨瀾躺槍195 夫妻生隙委屈流淚37 再相見郊外碧雲寺(補全)256 和諧346 家有兒女初長成81 雨霏出嫁再見敏淳328 王爺的抱負41 情愫生表哥贈模型268 平息30 一波三折雨瀾如願164 郡主邀約說合親事153 雨霞受罰自食苦果125 首戰告捷算計趙王48 後花園巧遇小皇子332 威逼利誘127 潞王探視蕭妃翻盤294 陰謀132 再遇紅顏溫馨寧謐277 難關201 激烈衝突79 無妄之災夜半失火266 私話318 未來皇后81 雨霏出嫁再見敏淳114 議遷都偶遇小世子178 一七八250 查證211 陰謀醞釀18 挑爭端雨瀾遭陷害52 承業誤考雨瀾入宮273 二七三254 審訊312 情絲難斷67 再生一計峰迴路轉182 一八二33 晉親王怒闖慈寧宮301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269 入獄314 蕭妃被廢77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45 前朝鬥爭暗流洶涌306 死因蹊蹺218 生病305 命運不堪雨蓮猝死180 一八零288 降生96 密室合謀劍指太子8 姐妹碰頭各懷心思263 大案229 側妃160 會錯意婚事生枝節115 小妾試探王爺回府339 孩子出世178 一七八262 甜蜜39 再會表哥智解難題311 末路窮途310 誣陷謀反273 二七三306 死因蹊蹺309 風雲變幻62 解難題雨瀾再入宮212 發威150 路遇潑皮有驚無險86 雨馨大婚將入東宮251 背叛106 相濡以沫生火取暖137 做大媒逼婚謝之遠315 陳年恩怨220 各有籌謀66 機關算盡前途未卜137 做大媒逼婚謝之遠137 做大媒逼婚謝之遠119 憂戰事雨瀾幫籌謀206 怒火16 路遇姨娘挑撥離間95 徵沙場謝之遠從軍286 生產3 悲總監穿越意難平167 小王爺情癡愁腸結
207 赴宴255 醒悟255 醒悟131 嫌隙生惠妃憎雨瀾6 大太太傳喚爲何事135 冷言相諷雨霞露餡260 相見303 奇葩270 籌謀147 情依依臨別贈香囊267 鬧大218 生病155 知悉秘密進退兩難165 起波折姻緣難成就326 雨馨出宮252 醒來20 薄情寡義夫妻生隙131 嫌隙生惠妃憎雨瀾234 偶遇25 兄妹相聚談詩論文64 妒恨叢生雨瀾躺槍195 夫妻生隙委屈流淚37 再相見郊外碧雲寺(補全)256 和諧346 家有兒女初長成81 雨霏出嫁再見敏淳328 王爺的抱負41 情愫生表哥贈模型268 平息30 一波三折雨瀾如願164 郡主邀約說合親事153 雨霞受罰自食苦果125 首戰告捷算計趙王48 後花園巧遇小皇子332 威逼利誘127 潞王探視蕭妃翻盤294 陰謀132 再遇紅顏溫馨寧謐277 難關201 激烈衝突79 無妄之災夜半失火266 私話318 未來皇后81 雨霏出嫁再見敏淳114 議遷都偶遇小世子178 一七八250 查證211 陰謀醞釀18 挑爭端雨瀾遭陷害52 承業誤考雨瀾入宮273 二七三254 審訊312 情絲難斷67 再生一計峰迴路轉182 一八二33 晉親王怒闖慈寧宮301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269 入獄314 蕭妃被廢77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45 前朝鬥爭暗流洶涌306 死因蹊蹺218 生病305 命運不堪雨蓮猝死180 一八零288 降生96 密室合謀劍指太子8 姐妹碰頭各懷心思263 大案229 側妃160 會錯意婚事生枝節115 小妾試探王爺回府339 孩子出世178 一七八262 甜蜜39 再會表哥智解難題311 末路窮途310 誣陷謀反273 二七三306 死因蹊蹺309 風雲變幻62 解難題雨瀾再入宮212 發威150 路遇潑皮有驚無險86 雨馨大婚將入東宮251 背叛106 相濡以沫生火取暖137 做大媒逼婚謝之遠315 陳年恩怨220 各有籌謀66 機關算盡前途未卜137 做大媒逼婚謝之遠137 做大媒逼婚謝之遠119 憂戰事雨瀾幫籌謀206 怒火16 路遇姨娘挑撥離間95 徵沙場謝之遠從軍286 生產3 悲總監穿越意難平167 小王爺情癡愁腸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