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

李恪三月末大軍北伐,歷時三月餘終破敵於唐麓嶺下,定鼎漠北,凱旋還京。而後李恪七月中南下,一路歷時大半月,當李恪行抵關中時已是八月,時近中秋。

通常大軍凱旋,其中俱是行伍之人,步卒腳行,騎卒跨馬,從不曾見過有乘馬車的,但今日卻是個例外。就在大唐的凱旋大軍的中軍當中,被擁護在中軍之中的竟是一輛馬車,這馬車裝飾華美,望之便是權貴人家所有,和一旁的行伍將士倒是頗顯的格格不入。

但縱是看着不甚協調,可大唐中軍也沒有一人敢對這輛馬車有哪怕分毫的不敬,因爲這輛馬車中坐着的正是三軍主帥,楚王李恪。

李恪雖是皇子,但行伍出身,從軍多年,從來也是和士卒同甘共苦慣了的,自然不會自己嬌貴到要乘馬車回京,他這麼做乃是另有緣由,因爲這馬車中還坐着另外一個人——楚王妃武媚娘。

李恪此次凱旋還京,多半在年內便不會再回太原了,李世民和楊妃也有命,要人將武媚娘專程接來京中照看,故而當李恪此番過路河東之時便將武媚娘捎上。

武媚娘本就不太騎馬,如今懷有身孕,便更騎不得了,故而李恪專門命王府人套了馬車,而他自己也索性在馬車上陪着武媚娘。

大軍行地不快,馬車也尚算平穩,但一路上卻難免有些顛簸,李恪生怕顛着了武媚娘,故而將武媚娘置於膝上,輕輕地摟在懷中。

“一連數日趕路,王妃的身子可還熬得住?”李恪看着武媚孃的面容似乎有些倦了,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搖了搖頭,道:“無妨,這幾日歇地也多,媚娘並無不適。”

李恪聞言,這才放心道:“如此就好,眼下已經過了華陰,最多明日便可到長安了,回了長安府中便可好生歇息了。”

武媚娘看着李恪很是緊張的樣子,笑道:“三郎不必擔心,大夫已經說了,如今媚孃的身孕已經足月,胎氣穩當地很,些許顛簸無礙的。”

李恪也笑道:“這是咱們楚王府長子,將來可是要承繼家業的,自然要更多幾分仔細。”

李恪重視武媚娘腹中胎兒,如今尚未降世,便要他來繼承家業,這自然是好事,武媚娘聽着也覺着喜悅,只是武媚娘看着李恪期待的樣子,心中卻也有一絲擔憂。

武媚娘腹中的若是長男自然最好,可若是女子又該如何呢?

武媚娘小心翼翼地試探着,對李恪問道:“三郎怎知就是長子,媚孃的身孕是男是女自己尚且不知,又是女娃又該怎樣?”

李恪擡起頭,看着武媚娘有些緊張的樣子,也知道武媚孃的擔憂,其實對於男女,李恪自己倒是不甚在意,有些話也不過是隨口一說罷了,倒是武媚娘,實在是擔憂過甚了。

李恪輕輕握着武媚孃的手,放在了自己的手心,疼惜道:“我道是何事,原來只是這個,王妃腹中孩兒無論是楚王府的長男還是長女,都是爲夫之後,我自然是一般疼愛。”

武媚娘聞言,臉上露出了些許笑意,問道:“若是女子,難道三郎不會失望嗎?”

李恪摩挲着手中的纖纖玉手,搖了搖頭笑道:“自然不會,長男固好,可承家業,安人心,但若是閨女我也歡喜地很,男女之數本就是天意,有何失望的,只要我和媚孃的子嗣,我都疼愛地緊。媚娘所出若真是長女,我便請父皇冊爲江都郡主,封於揚州膏腴之地。”

李恪爵楚王,封地在揚州,而江都又是揚州治所所在,最是富庶,謂之東南明珠,由李恪之言,也可見李恪對武媚娘腹中胎兒的喜愛了。李恪言辭鑿鑿,絕無作僞,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倒是放心了不少。

武媚娘接着問道:“若是女娃,三郎請封於江都,可若是男娃呢?”

李恪想了想,回道:“男娃不似女娃,若是男娃當請封於北地,不可久居東南安逸之所,需多加歷練纔是。”

武媚娘聞言,戳了戳李恪的手臂,道:“那可不成,你可不能把咱們孩子放到漠北去。”

李恪笑道:“自然不會放到漠北,北府恆安已是極限,哪會漠北這般遠。”

“如此便好。”武媚娘聞言,放心道。

李恪同武媚娘既已提到了漠北,武媚娘頓時也想起了什麼,武媚娘對李恪問道:“三郎此番北伐大捷,漠北之地望風披靡,不知三郎可曾想好了如何處置漠北?”

李恪回道:“我已置漠北三足鼎立,金山阿史那社爾,薛延陀曳莽,還有回紇菩薩,三者各在其地,相互牽制,可保漠北無虞。”

武媚娘聞言,點了點頭道:“漠北三族,三足鼎立,正是穩固,但如此一來卻也有一不妥之處。”

“哦?何處不妥?”三足鼎立,各自牽制,乃是李恪和王玄策商議之後的結果,李恪聞言不解地問道。

武媚娘回道:“三足鼎立雖可保漠北穩固,於大唐有利,卻於三郎不利,三郎若平漠北,若不能爲己所盡用,豈非可惜?”

李恪反道:“漠北三足鼎立,他們各自爲保周全,必定以示好本王爲先,難道本王還不能用嗎?”

武媚娘道:“三足鼎立,則漠北之力一分爲三,聚之不易,三郎縱是用,也不過是一個散了架的漠北,實在可惜。”

李恪看着武媚娘,輕輕颳了刮武媚孃的鼻尖,笑道:“聽王妃的意思,似乎另有妙計?”

武媚娘道:“盧山處鬱督軍山之南,位處郅居水與鄂爾渾河之間,地勢險要,又有現成的山城,三郎何不在盧山置都督府,節制漠北,如此一來,漠北可爲己用。”

盧山地勢險要,西接鬱督軍山,南依鄂爾渾河,正在曳莽和菩薩之間,又據有石城要塞,正是兵家必爭之地。

“盧山都督府,節制漠北,這倒是個法子。”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

武媚娘道:“盧山都督府可做殿下在漠北的雙目和臂膀,爲殿下統轄漠北,只是這第一任都督的人選卻有講究,既需得是鎮得住漠北各部的名將,也需是殿下的心腹才行。”

李恪笑道:“王妃不必多猜,你心中的那個人選正與我一樣,這盧山都督府若設,第一任盧山都督非蘇烈不可。”

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章 易爵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
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章 易爵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