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

李承乾病了,病地很突然,很嚴重,也很巧合,時間就在朝會的前一日。

李承乾病重,依大夫的意思,若是不能診出病根,對症下藥,怕是沒有幾日的活頭了。

李承乾生病不奇怪,他的底子本就弱,貞觀八年一場重病,臥牀月餘,再加之近來他諸事不順,自然難免積鬱成疾了,但在偏偏在這個時候突然病重,便難免有些奇怪了。

這幾日,李承乾和侯君集都在本不該安靜的時候都突然安靜了下來,李恪也覺出了異常,再加上有些事情本就是李恪自己故意逼着他們的,故而李恪在長安詭異的平靜表象之下,自己早已提起了萬分的警惕,命東宮和太極宮的眼線嚴加防範。

現在的太極宮已不比之前,如今的內宮雖未新立皇后,但長孫皇后已故,內宮之事由李恪生母貴妃楊氏主持,李恪往宮中安插眼線也比以往方便了許多,當李承乾病重的消息剛送進宮中,李恪也得到了消息。

“三郎,太子在此時病重是爲何意,難不成是欲行苦肉之計,騙的父皇和朝臣不忍,饒了他這一次?”楚王府中,武媚娘得知消息,不解地對李恪問道。

李恪道:“若你是朝中大臣,你可會如此?”

武媚娘想了想回道:“此次李承乾所爲已是大大地壞了規矩,我若是朝臣,必不放心李承乾爲帝,太子不廢,百官不安。”

李恪道:“如此便是了,太子有過在先,已經激怒了百官,父皇知曉輕重,無論如何都不會護着他的,他裝病求饒,怕是不成的。”

李世民身爲皇帝,對待言官尚且敬重,可李承乾卻敢當街殺人,這不止是開罪了百官,也犯了李世民的忌諱,這事情剛過幾日,李世民不會作罷的。

武媚娘道:“若不是爲了躲過此劫,太子爲何突然如此,難不成是真的病重了?”

李恪笑了笑,搖頭道:“病自然是病了,只是不知是心病還是身病,身病用藥,而心病用策,太子病地如此突然,只怕是要有所行動了。”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道:“太子若是身病,延醫問藥便是,最多就是在拖延上幾日,變不得大局,可太子若是心病,他的心病無非就是將廢的太子之位,他鬧出這般動靜又是爲何呢?”

李承乾身子骨弱,連帶着性情也有些文懦,而且他不精武事,更不掌兵權,尋常人都不會把李承乾和“造反”兩個字聯繫在一起,武媚娘就算再聰明,一開始也同樣不會。

可別人不知,但李恪卻很清楚,他的這個兄長在他文懦的外表之下,是一顆叛逆到扭曲的內心,只要稍加引導,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

李恪知道答案,但卻並未直接回答武媚孃的話,而是反問道:“你若是父皇,太子病重,你會怎麼做?”

武媚娘不假思索地回道:“自然是去東宮探視了,太子雖然臨街殺人,但畢竟是父皇親子,寵愛未失,總不會太子病重將危還...”

武媚娘說着,一下子頓住了,武媚娘何等聰明,對事情的敏感程度極高,普天之下能勝她的絕沒有幾人,武媚娘此前並未往這上面想,但她一點就通,經李恪這麼一提,她便明白了過來。

“難不成太子是想誆騙父皇去東宮,太子這是要幹什麼,難不成要逼宮不成?”武媚娘似乎也被自己的猜測給嚇到了,對李恪驚訝道。

李恪點了點頭道:“父皇開了個好頭啊,當年父皇怎麼做的,太子自然也就學着了。”

當年玄武門之變雖已過去十三載,那時的武媚娘也還只是孩童,但這等大事武媚娘又怎會不知。李世民便是兵變登基,李承乾爲其子,有心效仿倒也不無可能。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過了片刻,慢慢地,武媚娘臉上的驚訝已經變作了興奮,武媚娘道:“自作孽,不可活。若真是如此,可就是天助三郎了。”

李恪道:“不錯,太子若真是這個目的,那他便是自尋死路。”

臨街殺人,雖是大過,但並非絕無翻身之機,可李承乾若是逼宮造反,那便是君王犯了大忌,就算李世民再疼愛他,他也永無出頭之日了。

武媚娘道:“三郎準備怎麼做?”

李恪想了想道:“我自然也是要去一趟的,若無意外,今日之後,李承乾便可自儲位之爭中除名了。不過在此之前,爲保萬全,我會命人以祈福之名先帶你和璄兒去玄都觀暫避。”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哪還不知李恪的意思,武媚娘道:“三郎是怕事有萬一,叫太子得逞嗎?”

李承乾所爲,雖是自尋死路,但事有萬一,若是萬一叫李承乾得逞,那長安的局勢便是瞬變,李恪也需早做準備。

此事確有風險,但也值得一冒,因爲這次是李恪將李承乾從儲位之爭中徹底除名的最好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有收益,自然也有風險。

李恪道:“不錯,玄都觀相距明德門最近,若是事有異常,你即刻自明德門出城。明德門在右威衛轄下,到時君買會保你出城,出了城後你帶着璄兒直奔河東便是。河東還有本王麾下十萬邊軍,到時你招定方來河東,可保萬事無虞。”

武媚娘道:“事態會如此嚴重嗎?”

李恪道:“應當不會至此,我只是做最壞的打算罷了,此事若成,距你我入主東宮不過一步之遙了,此事縱是不成,在長安論人望、論軍心,太子都遠不及我,我有絕對的信心將此事遏制的長安之內,我這麼做不過是確保你們母子平安而已。”

當年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世民相爭,時任齊王府副護軍的薛萬徹便曾率軍強攻當時的秦王府,險些攻破了府門,若非尉遲敬德及時趕到,恐怕秦王府上下便遭了秧了,李恪也是怕李承乾故技重施,故而做此安排。

武媚娘叮囑道:“此事甚大,三郎千萬保護自己。”

李恪笑道:“你放心便是,本王會帶着薛仁貴去,有他在,誰都傷不得我。”

武媚娘道:“薛仁貴雖是武藝超卓,但難免會有顧及不到的地方,三郎還需自己仔細些。”

李恪道:“那是自然,媚娘就在玄都觀安心待着,等着事成之後,我親自去接你吧。”

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章 夜襲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七章 破敵
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章 夜襲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七章 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