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殊遇

李淵之言一出,大殿內頓時靜了下來,靜地落針可聞,殿中的衆人雖然噤不作聲,但臉上的神色已經代表了他們心中滿滿的驚訝。

李淵爲太上皇,乃大唐開國皇帝,雖已讓位於李世民,但仍爲君王,若是駕崩,自當還是遵循帝王殯葬之禮。

《禮記·王制》有云:“天子七日而殯。”

凡帝王殯葬,在入殮之後,皆需行殯禮,在大殿之上停靈七日,受百官並萬民朝拜,而在這七日間,需有子嗣每日在棺前陪靈,而這陪靈的子嗣卻也是有講究的,那就是距棺槨最近的內圈陪靈的子嗣務必是出自嫡長脈。

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已死,李淵的嫡長一脈自然就是皇帝李世民還有嫡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還有晉王李治了,若依禮制,李恪不過是庶子,自不在守殯陪靈之列。

通常來說嫡庶有別,禮制不可壞,李恪絕無守殯的資格,但如今李淵開了口,一切就不一樣了。

李淵方纔所言,幫了李世民許多,李淵本又是李世民之父,太上皇,他的臨終遺願,李世民於情於禮都不可不尊。

李家馬上得的天下,對這些所謂禮制本就不甚看重,更何況李恪本就是李世民愛子,爲了李淵的臨終遺願破個例也不是難事。

所有人都懸着一顆心,在等着李世民的回答,但李世民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李世民當即回道:“阿爹有命,世民自當遵領,若阿爹走後,世民便命虎頭於承乾一道,爲阿爹守殯。”

李世民之言一出,此事便算是定了,殿中沒有人提出異議,也沒有人敢提出異議,李恪與嫡子一道爲李淵守殯,就此定論。

隨着李世民一口應下,大殿中旁人倒是還好,不過是覺得訝異,但李承乾和李泰兩人的臉色卻難看極了,只是他們臉色難看的緣故倒不是因爲李淵瀕死,而是因爲李淵的遺詔。

李承乾和李泰,論功勳、論聲望都遠不及李恪,文韜武略也俱是弱了一頭,他們相較於李恪,他們最大的優勢便是他們是長孫皇后之子,是李世民的嫡子。

東宮之儲,立嫡立長,嫡庶之別,可謂橫亙在李承乾和李恪之間的一道鴻溝,可隨着李淵的一句話,這條鴻溝似乎已經沒有原來那麼明顯了。

皇帝殯葬,天下矚目,多少雙眼睛在看着,近棺爲太上皇守殯,本是嫡子特權,可如今因爲李淵臨終遺詔,竟準李恪與嫡子同列,這叫旁人又如何看待此事?難道李恪也算是嫡子了嗎?

皇帝殯葬之禮莊重,尚且如此,那日後儲君擇選呢?今日嫡庶之例已開,李恪和李承乾還有李泰之間的嫡庶界限已經開始模糊,這規矩日後再想守,可就那麼容易了。

但此時的李承乾和李泰除了內心不安、不滿,嘴上卻不敢表露出半分,現在誰開口,便是大不孝,這個罪名,連李世民都扛不起,何況是他們。

聽得李世民應下,病榻上躺着的李淵又開口,對李恪問道:“虎頭,你可願意?”

李恪不管李淵的用意如何,但當李恪看着病榻躺着的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竟還拉了他一把,李恪這才明白,原來他此前所說的事情竟是這個。

李恪庶子的身份本就是他入主東宮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也是李恪最是無可奈何的地方,血脈親疏,不是功勞和寵愛便能輕易拉近的,但如今隨着李淵的臨終助力,這個問題也沒有那麼難了。

“祖父殊待,父皇寵愛,此乃恪兒之幸,恪兒感激涕零。”李恪再次跪地,眼淚也自眼中奪眶而出,伏身拜道。

李淵的話交代完,他身上的力氣似乎也一下子用盡了,李淵的手自然下垂,落在了牀邊,臉頰肌肉鬆散,嘴角卻還掛着一絲笑意。

最後的彌留之際,李淵雙目圓瞪,飄忽見,李淵彷彿彷彿看到了自己一生的場景:射雀屏娶妻、愛妻誕子、太原起兵、長安稱帝、玄武門之變...喜憂參半。

此時的李淵已是暮時,氣力已經消耗殆盡,李淵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口中似在喃喃自語着什麼,嘴巴吃力地嘟囔着,自喉嚨中發出模糊的聲音,旁人都聽不清楚,更不知李淵在說着什麼。但李恪擡起頭,看着李淵的嘴巴,聽着耳邊模糊的聲音,李恪知道李淵口中的話。

“《鴟鴞》之詠,無損於吾。”

“《鴟鴞》之詠,無損於吾。”

......

李淵至死,還在想着李恪曾經通過他說過的話,李恪不知李淵如此作爲,他究竟是放下了,還是沒有放下,最後的呢喃究竟是釋然,還是執着,但李恪知道,這個起隋末亂世,開盛世大唐的大唐上皇已經離去了。

毀也好,譽也罷,李淵之前,是留惡萬年的煬帝楊廣;李淵之後,是千古一帝的太宗世民。

論惡,李淵不及表兄楊廣,論功,李淵不及親子李世民,李淵這個皇帝文治武功本也不差,但夾在兩者之間終究還是顯得太過平平無奇了些。而如今,這一切也都結束了,終於結束了。

李淵幾聲呢喃作罷,雙目緩緩地闔上,面色褪去了最後一絲血色,之後再無聲息,陪侍在李世民身後的孫思邈見狀,連忙走上前去,抓住了李淵的手腕,號了號脈,已經覺不出半分生機,於是搖了搖頭,對李世民道:“陛下,上皇去了。”

“祖父...”

“阿爹...”

聽得孫思邈之言,大殿之中頓時響起了一陣呼號之聲。

李恪靠的近,就在李淵的牀前,李恪上前握住李淵的手,李恪還能感覺到李淵手掌上的殘溫。

就在這指掌相觸的一瞬間,李恪對他的這個祖父,這個在他印象中存在感並不強的祖父似乎又多了一些認識。

李淵雖然有些有些優柔寡斷,短了幾分帝王氣魄,以致釀成大錯,到了今日這一步,但是說到底,他也不過是個孤獨、失望的老人。

“上皇駕崩,馭龍賓天!”

隨着常塗的一聲哀唱,響徹大殿內外,向天下宣告着隋末亂世最後一個梟雄逝世,一個時代徹底結束了。

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章 拉攏第十章 拉攏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章 請辭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章 引薦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
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章 拉攏第十章 拉攏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章 請辭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章 引薦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