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

子、醜之交,已是入了深夜,盱眙城縣衙內外正是靜謐的一片,除了稀稀拉拉拍打在瓦片上的雨聲,再無其他。

而隨着李恪調楚、濠、滁、壽四州府軍來楚州,又徵用地方民夫,連夜加修水堤。兩日之後,總算是搶在淮水決堤之前,將淮、泗相交處的河堤又加高了三尺。

淮水河堤加高,總算是能撐過一時之急,李恪提了許久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便比往日早了些回了縣衙歇息,此時的李恪,正懷摟着蕭月仙,躺在內室的牀榻上入了夢鄉。

“咚咚咚...”

子時末,醜事初,正是人最爲睏倦的時候,就在李恪睡得正酣時,門外竟響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啓稟殿下,水曹從事袁承範有要事求見。”一陣敲門聲後,便傳來了門外值守的王府衛率的叫門聲。

李恪非是嗜睡之人,早先便曾下過口令,若是有緊急要事上告,哪怕是深夜,亦可叩門通稟。

而李恪又是何等身份,能叫王府衛率不惜夤夜稟奏,將李恪喚醒的,自然是了不得的要事。

李恪聽到門口傳來的聲音緩緩睜開了眼睛,與此同時,與李恪歇在一處的蕭月仙也被喚醒了過來。

“殿下,這是怎了?”蕭月仙半睜着眼睛醒來,見李恪已經坐起,於是問道。

李恪一邊起身,一邊回道:“袁承範求見,王府衛率深夜傳稟,想必是淮水那邊生了亂子。”

蕭月仙聽着耳邊的雨滴聲,早已不似日前那般急促,於是不解地問道:“如今大雨已緩,殿下又是今日剛剛加高的淮水河堤,能出什麼亂子?”

今日的雨勢早已不似前幾日那般急促,緩和了許多,依理而言淮水斷沒有破堤的可能,此時袁承範求見,淮水能發生何事?

李恪回道:“此事本王也不知,不過袁承範不是一驚一乍的性子,他既來了,必有要事。”

李恪說着,沒有絲毫的耽擱,拿起一旁的衣衫便穿了起來。

“妾身爲殿下更衣。”

蕭月仙見狀,知李恪心急,也連忙披了見外衫在自己的身上,接着起身幫着李恪更衣了。

片刻之後,待李恪衣袍穿着齊整,便連忙出了屋門。

蕭月仙從睡夢中被喚醒,到迷迷糊糊地幫李恪更衣,看着李恪出了屋門,前後還不到半盞茶的功夫,蕭月仙看着李恪離去,還未徹底緩過神來。

不過李恪何等身份,能叫袁承範半夜求見李恪的,自然是緊要萬分,迫在眉睫之事,蕭月仙看着李恪離去,心中也有了盤算。

如今淮南大雨,李恪外出督水,乃是蕭月仙難得的機會,蕭月仙對李恪的一言一行自不會有半分大意。

究竟是何事竟能要緊到如此地步,蕭月仙的心裡也滿是好奇,哪裡還有半分睡意,換上了衣裳,便也出了房門,借奉茶之名,隨着李恪往偏廳而去。

“門下袁承範,拜見殿下。”李恪剛到偏廳,袁承範已經在廳內等候,對李恪拜道。

自打李恪北上楚州督水,便用袁承範以心腹,袁承範在李恪跟前,私下也已門下自稱。

李恪扶起袁承範,忙問道:“袁卿夤夜拜見,想必是有要事。”

袁承範道:“啓稟殿下,泗水水流暴急,比之以往更甚數倍,以致竟衝破了近日臨時新修的河堤,淮、泗之交的河堤怕是撐不住多久了。”

泗水暴急,河堤告破!

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心頭竟猛地一顫,他沒想到,在他以爲大局已穩的時候,竟又出了這等岔子。

若是泗水水流暴急,沖刷河堤,今日新建的河堤尚不穩固,自然難以抵擋,被急流推毀。

李恪連忙問道:“這是何時的事情?”

袁承範回道:“就在半個時辰前。”

半個時辰,區區半個時辰便將他三日急修的河堤沖垮,該是何等的急流。

李恪接着問道:“今日大雨已不比昨日,怎的會突現這等情狀?”

袁承範回道:“若是大雨,恐怕泗水不會急流至此,泗水現如此急流,當時有外水灌入。”

李恪看着袁承範一臉篤定的模樣,知道雖然時間尚短,難查通徹,但袁承範必然已經有了猜測。

李恪問道:“袁卿的意思是?”

袁承範道:“泗水之上,便是汴水,泗水暴急,恐怕是汴水那邊出了岔子。”

李恪不解地問道:“汴水那邊能出什麼岔子?”

泗水起徐州,汴水起汴州,泗水與汴水雖然合流,但不過是汴水分支,水量算不得豐沛,怎會使的泗水水流暴急至此?

袁承範道:“若只是大雨,恐怕泗水水勢不會如此突變,臣擔心的是汴水決堤,汴水之流衝破河道,自上游灌入泗水,乃有此禍。”

汴水決堤,灌流入泗水。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

今歲的雨下的怪異,以往淮南、淮北從來都是一處大雨,可自打今歲入了夏後,淮水兩岸竟同時大雨,近月不停,故而汴水決堤之說,在李恪看來這倒也並非全無可能。

淮南大雨,光是一道泗水已經足夠李恪頭疼了,若是汴水決堤,汴水之流再往南灌匯入泗水,經泗水入淮河,那便徹底打了李恪措手不及。

“淮南之事,本王已是應接不暇,不料淮北竟還出了這等事情,汴、宋、徐、沂四州刺史都在做甚,本王絕輕饒不得他們”汴水決堤,汴水沿河的四州刺史自然難辭其咎,李恪拍案怒道。

袁承範聽着李恪的話,也無奈地嘆了口氣。

李恪行伍出身,自然不通水政,但袁承範卻對此事清楚地很。

淮南有淮水,自然治水不易,可這汴、宋、徐、沂四州同樣有四瀆之一,關係山東百姓存亡的濟水,這些地方官員的心思大多撲在了濟水上,又怎會是過多在意汴水這條支流呢?

其實在袁承範的眼中,真正可怕的也不是汴水,而是淮河上游的淝水、穎水等支水,若是淮河上游諸水也受禍決堤,到時淮水之流,就不是人力可以抵擋的了,甚至整個盱眙都可能會被夷爲平地。

袁承範道:“淮水如若決堤,必定損傷重大,臣以爲殿下當務之急乃是先行撤離盱眙,免自陷於險地。”

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尋人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九章 醉客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章 端午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章 李泰布棋
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章 尋人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九章 醉客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章 端午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章 李泰布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