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

長孫無忌送客,李泰敗興而歸,嘴巴上雖還算客氣,但心裡不知已經把長孫無忌罵了多少遍。

李泰走後,長孫無忌的三子長孫濬隨後便進了屋中,顯然長孫家不太歡迎李泰的遠遠不止長孫無忌一人。

“阿爹,魏王來此所爲何事?”李泰剛走,得到消息的長孫濬便連忙趕來了屋中,對長孫無忌問道。

長孫無忌諸子,最成才的便是嫡長子長孫衝,不過長孫沖和長孫無忌並不站在一處,長孫衝向着李恪,而長孫無忌向着李承乾。

除了長孫衝之外,次子長孫渙不學無術,是個實打實的紈絝,每日只顧和長孫嘉慶廝混於一處,也爲長孫無忌所不喜,長孫無忌諸子,剩下還叫長孫無忌滿意的也就只有長孫濬了。

長孫無忌問道:“你在外等了多久?”

長孫濬回道:“魏王到了不久兒便在此了,看魏王的神色,似乎不太高興。”

長孫無忌不屑地笑道:“他託爲父給他做的事情爲父沒有答應,他自然不悅。”

長孫濬問道:“魏王託阿爹的是何事?”

長孫無忌道:“還能是何事,自然是太子之位了,陛下似乎有意立楚王爲太子,魏王急了,這才病急亂投醫,找到了我這兒來。”

長孫濬道:“正如兄長所言,楚王之勢已成,卓於諸王,如今太子既廢,楚王立儲幾成板上釘釘之局,阿爹此時正當回絕魏王。”

長孫濬口中的兄長便是長孫衝,長孫衝先於北伐立功,而後又尚公主,勢頭正勁,在大唐功勳子弟的年輕一輩中頗有幾分執牛耳的意思,長孫濬如此看重長孫衝的話也是應當。

不過聽着長孫濬的話,長孫無忌卻道:“你兄長的話雖有道理,但聽聽也就是了,不必盡信,爲父之所以回絕魏王,不過是暫避鋒芒,以待來日罷了。”

長孫濬聞言,不解地問道:“事已至此,難道阿爹還有迴旋的餘地嗎?”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道:“我一人自然是沒有的,這要看整個關隴門閥的意思了。李恪雖距登太子位不過一步之遙,但他的根基卻不在關中。楚王和以蕭氏、岑氏爲首的江南世家交好,又和以裴氏、賀蘭氏爲首的部分河東世家走地極近,但在關隴門閥中卻根基不深,這便是他的軟肋。”

李恪早年拜師岑文本,以江南門閥爲依託,而後借在幷州之機,又拉攏部分河東門閥,這才能在朝堂上和有關隴門閥支持的李承乾,有山東門閥支持的李泰相爭,這雖然幫李恪度過了前期的難關,但這在後期也限制了李恪。

大唐門閥勢力,以關隴爲最,其次山東,而後纔是河東、江南和河北,李恪雖有江南和河東門閥支持,但若是不能拉攏關隴門閥,他的太子之位便不會安穩,前隋之亡便是明證。

前隋末年,若非煬帝大開科舉,而後又接連東征,徹底開罪了關隴門閥,失了關隴門閥之心,否則光憑區區一個李秀寧憑什麼能在門閥遍地,私兵如雲的關中攪地天翻地覆,覆滅前隋根基?

長孫濬道:“楚王對關中百姓有恩,在民間還是頗有些根基的,想要借關隴門閥之手對付楚王,只怕不易吧。”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道:“百姓是百姓,門閥是門閥,百姓所想不過三餐溫飽而已,門閥看的卻是家族興衰。故而百姓買李恪的帳,但世家門閥卻不會,他們看的只有家族和利益。”

長孫濬道:“如此說來就算楚王坐上了太子之位,也不是十拿九穩的了。”

長孫無忌道:“此事還難說,但儲位之爭都來都不止限於朝堂,更在門閥,儲位之爭也是門閥之爭,咱們只管看着,不去做那出頭鳥便是。”

————————————————

李泰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他的目的雖未達到,但他拜訪長孫府的消息很快就送到了李恪的耳中。

“李泰急了,在這個時候去見長孫無忌只怕是求他辦事去了。”楚王府的書房中,當武媚娘得知李泰拜訪長孫無忌的消息後,便對李恪道。

李恪笑了笑道:“太子已廢,又有今日之事,李泰不急纔是怪事。”

武媚娘道:“李泰心急,方寸已亂,已不堪爲三郎之敵,三郎的一隻腳已經算是踏進東宮了。”

李恪道:“媚娘說的不錯,不過父皇立儲的聖旨一日未下,咱們便不可大意,以免留下把柄,爲人所趁。”

武媚娘贊同道:“三郎所言極是,此事一日不定,媚孃的心裡也是一日難安,此事還是宜早不宜遲。”

武媚娘說着,又對李恪問道:“國不可無儲,太子之位空懸絕非長久之計,咱們可要命人上本奏請立儲之事,一來試探一下父皇的意思,二來也快些定下此事。”

李恪想了想道:“此事倒也並非不可,但眼下卻還不行,太子謀反新廢,父皇正是心情沉鬱之時,在這個時候上奏立儲,恐會引父皇猜度。近幾日,咱們楚王府還是閉門謝客的好,也推了外面所有的應酬纔是。”

李恪打的就是親情牌,可李承乾才廢,將往黔州,李恪便迫不及待地要試探立儲之事,李世民又會怎麼想?

武媚娘道:“三郎豈不聞過猶不及之說,咱們偌大的楚王府若是閉門謝客豈不顯得太虛,三郎只管一切如常便可,只是不可鋪張也就是了。”

李恪笑道:“媚娘說的是,這十來年我都熬過來了,難道還在這區區幾日不成,這幾日既不便出府,咱們便在府中好好待着便是,難得閒暇,咱們也該如法炮製,給璄兒添個阿弟了。”

李恪說着,嬉笑着將武媚娘拉進了懷中,大有任意施爲的意思。

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看着李恪的模樣,哪還不知李恪道的意思,時間彷彿又回到了去歲初幷州大都督府的書房,武媚娘一聲嬌哼,整個人身子一軟,融化在了李恪的懷中。

可就在李恪食指大動,正欲肆意而爲的時候,武媚娘卻突然心中一動,想起了什麼。

武媚娘一把抓住了李恪不老實的手,打斷了李恪的已經上了弦的興致,對李恪道:“媚娘想到了一個法子,可以不動聲色地幫三郎試探到父皇的意思。”

事已至此,李恪哪裡還顧得上這些,李恪急忙抓住武媚孃的手,壓了下去,而後道:“不急,先辦正事,此事容後再議。”

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一章 朝覲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章 祿東贊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二章 夜襲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三章 誤會
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一章 朝覲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章 祿東贊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二章 夜襲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三章 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