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陽護兄

習武一道,最要苦熬的功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日荒廢不得。

李恪隨秦叔寶習武,抑或是在秦府校場,抑或是在王府校場,半日不綴,轉眼間,兩年時間已過,李恪已是一十四歲。

這兩年李恪倒是安穩了不少,除了楚王府,岑府,秦府,還有皇宮,李恪連東西兩市都去地很少,只是顧着學文習武。

貞觀六年初,元日十五。

既爲賀天下承平,又爲記上元佳節,皇帝李世民於承慶殿設宴,邀諸妃及皇子、公主共聚。

承慶殿位於太極宮西北向,皇帝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並桌面南而坐,坐於大殿正中的上首。

太子李承乾坐於李世民的左手邊,李恪緊鄰着李承乾,坐於次席,在李恪的下首,則是魏王李泰、四歲的晉王李治、燕王李佑,還有樑王李愔等一衆皇子。

而在李世民的右手邊,貴妃楊如意領着年僅四歲的高陽公主坐於首席,次席則是淑妃韋珪帶着十皇子申王李慎,接着便是燕賢妃,陰妃和以長樂公主李麗質爲首的一衆公主。

大宴未始,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都是一副少年老成模樣,端着坐在席位之上,不苟言笑。

許是因爲坐在太子和魏王之間,也許是因爲李恪的勢頭和威脅,太子和魏王兩人總是時不時地悄悄撇着頭,看上李恪一眼。

李恪習武數載,雙目機警,自然看得出這兩人的小動作,不過李恪卻也對他們的舉動不以爲意,他自己反倒對坐於李泰之後的晉王李治更感興趣。

誰能想到,小小的一個,年僅四歲,比他們小了整整十載的李治竟會成爲未來皇位之爭的最後贏家,笑到了最後,倒是他們這些現在鬥得你來我往的兄長,最後死的死,輸地輸,沒落下什麼好下場。

只不過這一世,李恪卻不會叫這種情況再發生。

因爲現在的他不止爲他自己,也是爲了他的母妃、愔弟,小高陽,還有追隨他的一衆臣子。

片刻之後,衆人盡數落座,大宴便正式開始。

“朕平日忙於朝政,甚少顧及妻兒,今日乃上元佳節,難得閒暇,特設下此宴,闔家共聚。來,隨朕舉杯共飲。”李世民坐在大殿之上,看着殿下坐着的妻兒,舉杯道。

大殿中坐着的衆人聞言,紛紛舉起手中的杯子,杯中或酒,或蜜水,或茶湯,也都一飲而盡。

衆人落杯,此時太子李承乾站起身子,對李世民道:“我大唐能有今日太平,萬離不得父皇之功,兒臣爲父皇賀。”

李承乾之言方落,坐在李恪下手的李恪和李泰相視一眼,也都站起了身子,隨着李承乾後面拜道:“太子阿兄所言極是,兒臣同爲父皇賀。”

李世民看着殿中站着的,自己最爲年長的三個愛子,臉上掛起了難掩的笑意。

李世民對站着的三人笑道:“你們兄弟一片赤忱之心,朕是看在了眼中,不過你們賀地卻是早了些,半個時辰前朕剛自西北線得到消息,你們可能猜出是何事?”

李恪聽着李世民的話,陷入了思索當中。

西北一線,西域諸國不少,但能被視作大唐之敵的無非有二,西突厥和吐谷渾。

如今開春未久,冰雪未消,吐谷渾居於高原,有消息也不會這麼快傳來,最有可能的便是西突厥那邊傳來的捷報了。

不過李恪雖然猜了出來,但他卻沒有立刻說出口。

現在大殿之中坐着的可是衆位皇子,其中不少都對皇位有覬覦之心,李恪不想表現地太過矚目,成爲衆矢之的。

不過李恪雖然不想太過顯眼,但一旁的李泰卻不這麼想。

李泰聰慧,就在李恪猜到的片刻之後,李泰也猜了出來,緊接着迫不及待地說了出口。

“父皇如此欣喜,莫非是西突厥的消息?”李泰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聞言,撫掌笑道:“青雀聰慧,猜的不錯,正是西突厥。西突厥葉護可汗困死康居城,賀設之子泥孰受封咄陸可汗,泥孰登位後特遣使至長安拜會,欲求內附。”

聽了李世民的話,李泰的臉上露出一絲嘚瑟,畢竟還是少年人,當着衆皇子的面被李世民嘉獎,李泰豈能不喜。

不過李泰高興,自然就有人不高興,而且這個不高興的人還跟李恪相關,只是不是李恪自己,而是他的小妹高陽公主李芳齡。

在他的眼中,阿兄李恪想來都是最爲聰敏的,最爲能幹的,怎麼會輸給李泰。

李世民話音才落,李芳齡便突然站了起來,仰着頭對李世民道:“父皇偏心,爲何只誇讚了魏王兄一個人,明明再有一點點時間,阿兄也能猜出來的。”

小高陽說着,似乎是爲了顯示時間之短,還伸出兩根肉嘟嘟的手指短短地比劃了一下。

小高陽以阿兄相稱,那她說的自然就是李恪了,若是旁人這麼說,李世民只怕還會動怒,但話自高陽的口中說出,李世民卻高聲笑了出來。

高陽公主性子直率非常,與李世民很是相投,故而李世民對這個十七女寵愛非常,直追嫡女。

李世民看着高陽煞是可愛的模樣,竟招了招手,示意高陽公主近前。

高陽的膽子倒也大,剛剛還頂撞了李世民,接着便走上了前去。

李世民從手中的果盤中拿出了一枚晶瑩剔透的梨子,遞到了高陽的手中,對高陽笑道:“高陽說的對,太子、楚王、魏王都是朕之麟兒,人人聰慧,朕先前說的不對,這個梨子便算是朕同你賠罪了。”

高陽聽了李世民的話,滿意地笑了出來,這纔不同李世民糾纏,從李世民手中接過了梨子,道:“謝過父皇。”

說完,高陽竟不回楊妃那邊,而是坐到了對面的李恪那裡,挨着李恪的懷中便坐了下來。

李世民看着高陽的模樣,不禁又笑了出來,也許在李世民看來,這纔是一家人相處該有的模樣,先前的氛圍着實有些太過正式了,幾與上朝無異。

高陽的李恪懷中坐下,李恪也順勢扶住了她的肩膀,把小高陽穩穩地放在了自己恩德腿上,生怕她摔了下來。

“阿兄,我要吃這個。”高陽方纔在李恪的懷中坐定,便指着桌案上的醋芹對李恪道。

“好,好。”李恪捏了捏小高陽粉嘟嘟的臉蛋,無有不應地夾起一塊,塞進了高陽的嘴裡。

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章 將行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章 結好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
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章 將行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章 結好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