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

中秋大宴,又作秋宴,每逢中秋佳節,李世民必在麟德殿設宴,大饗羣臣。

今日的中秋宴對於李恪而言卻有着特殊的意義,因爲這次大宴是他自登太子位後,第一次參加這般規格的盛宴,自然極爲重視。

麟德殿上,皇帝李世民正在殿中上首端坐,在太子李恪並太子妃武媚娘正坐於左側第一列的席位之上,而在李恪的下首,便是魏王李泰還有魏王妃閻婉。

今日能夠與宴的都是京中四品及以上大員,席間滿座朱紫,美酒佳餚,歌舞齊出,確也是一派盛世場面。

夜色未降,天色昏黃,君臣衆人落定,隨着內侍一聲“開宴”高唱,中秋大宴便算是開始了。

大宴伊始,歌舞齊出,大唐君臣之間本就沒有那般多的束縛,酒席之間便開始觥籌交錯了。待一輪舞罷,三杯酒後,大宴的氣氛慢慢地也開始高漲起來,麟德殿中也真正地熱鬧上了。

中秋佳宴,衆人興致雖高,但今日的宴飲和舞樂已經是其次的了,因爲衆臣都知道,在今日的大宴之上將有要事要宣讀,而這件要事便是錄入凌煙閣的名錄。

宴中衆臣雖在飲酒,但眼睛卻時不時地瞟向了李世民身後站着的褚遂良和褚遂良手中捧着的聖旨,這聖旨中記着的正是功臣名錄。

又是一曲舞罷,大宴已經近半,終於李世民壓了壓手,示意宴中的舞姬散開,而後起身向着衆臣道:“幾日前,朕依太子之言,爲表記衆臣之功,特於太極宮凌煙閣置功臣閣,繪入功臣名錄,既顯其功,顯榮當世,亦激勵後人,追照先賢。今日恰逢佳節盛會,便將此事定下吧。”

李世民說完,擺了擺手,示意褚遂良上前宣旨。

“爲人君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乃得人心。朕繼位於茲十有餘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爲彰表功德,特置凌煙閣,以流後世。

趙國公長孫無忌,貴戚豪族,英冠人傑,位列其一;河間郡王李孝恭,宗室名王,獨稱軍功,位列其二;樑國公房玄齡,命世之才,善建嘉謀,位列其三...莒國公唐儉,忠純不貳,心存國朝,位列二十三;英國公李績,家國長城,義名天下,位列二十四。”

褚遂良聲音清朗宏亮,念地雖不快,但二十四人的名單實在是不多,不過半盞茶的功夫就念完了,李恪坐在席中,看着席間的羣臣,一個個都是名響天下的重臣,但聽着褚遂良的話竟叫李恪覺着像是學生聽着塾師在報着課考的排名一般,不禁笑了出來。

李恪身邊的武媚娘看着李恪突然露笑,還不知李恪何故如此,忙抵了抵李恪,問道:“太子何故露笑?可是褚遂良唸錯了?”

這封名錄的排次很是妥當,無論是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還是位列最末的李績都合乎情理,叫人無可指摘,更無人出列說半句不是,可就是面對這麼一副名單,主擬的李恪自己卻笑了出來,武媚娘自然有些好奇。

李恪收住了臉上的笑意,回道:“褚遂良念地很好,並無錯漏,只是本宮覺着很是有趣罷了。”

武媚娘自然猜不到李恪是在笑些什麼,只是看着李恪發笑,也覺着有趣,於是拿起席間的一顆荔枝,慢慢剝開便塞進了李恪的口中,對李恪道:“你呀,嬉笑地沒個正形,也不知在樂些個什麼。”

李恪在樂些什麼,李恪自己不說,武媚娘自然是猜不到的,但就在李恪和武媚娘嬉笑的時候,就在李恪下手坐着的李泰卻突然站了出來。

李泰不知何時從袖中取出了一卷長軸,雙手呈到了李世民的身前,對李世民道:“啓稟父皇,中秋佳節,又逢凌煙閣盛會,正是雙喜臨門,兒臣爲賀今日之喜,特奉上《凌煙閣賦》一副,獻於父皇。”

李世民諸子,乃至整個大唐宗室中,若論武名,在李孝恭隱退的情況之下,李恪是絕對的執牛耳者,但若論文名,李泰纔是諸子第一。李泰在這個時候突然獻賦,自然也是有意在百官面前展露一番的。

李世民見狀,知愛子獻賦,也面露笑意,命人呈上了李泰的這篇《凌煙閣賦》。

這篇《凌煙閣賦》可是李泰琢磨了數日纔有的成果,也是叫府中的士子們幫他仔細推敲了數次,逐字計較,纔有他當衆獻賦的底氣。

李世民也是識文懂貨的,李世民拿過李泰獻上的《凌煙閣賦》,不過寥寥數眼便知這賦必是上品,除了岑文本等寥寥數人,縱是朝中大臣能寫出的也沒有幾個了,當即心中大悅,命人當衆將李泰的《凌煙閣賦》誦讀出來,顯然是喜愛非常。

“粵若聖唐之御極也,寰宇克清,鴻業再創,纘功臣之烈,紀重閣之上,圖照日而增明,閣凌煙而益壯,勳庸自表,肆儀可望。昭昭兮藻繪之容,灼灼兮丹青之狀......豈不遇聖明之主,建公忠之節。石有時而泐,水有時而竭,茲閣也,不騫不崩,表功臣之盛烈。”

李泰的一篇《凌煙閣賦》,洋洋灑灑五百餘字,詞藻華貴而不失恢弘,確爲佳作,也叫李世民在衆臣面前着實長了臉了,李世民看着席間衆臣的臉色,臉上的笑意越發地重了。

《凌煙閣賦》方纔誦完,便有秘書少監程遷出列道:“啓稟陛下,魏王之《凌煙閣賦》氣勢恢弘,蕩人心魄,比之司馬相如之《子虛賦》亦可較高下,得此佳賦,可隨凌煙閣名傳萬世矣,臣爲陛下賀。”

程遷之言入耳,李世民臉上的笑意已經化作一絲得色了,李泰是他的愛子,他的文采能得百官如此讚許,自然也是他的面子。

李世民當即道:“魏王獻賦,深得朕意,賞金百斤,蜀錦千匹。”

凌煙閣一事本是李恪首倡,今日大宴更是李恪身爲太子後的第一次盛宴,卻眼看着叫李泰獻賦搶了風頭,武媚娘自然就不願了。

武媚娘看着李泰在席間的模樣,對李恪小聲問道:“今日盛宴,又逢盛事,魏王可是備好了佳作來恭賀父皇的,太子可曾有準備什麼?”

李恪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笑道:“區區詩賦,本王還不是隨手既來,何需提前準備,唯有當興而爲纔是上品,應試而作反倒落得下乘了,且看爲夫的。”

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章 將行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章 婚成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章 取義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章 將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九章 尋機
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章 將行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章 婚成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章 取義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章 將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九章 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