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

一次在天街之上的偶遇,讓原本對長安之行信心滿滿的祿東贊頓時擔憂了起來,彷彿前路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瓊波邦色,吐蕃後藏地區的執政官,後雪區最大的實權者,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有意取象雄國,而象雄毗鄰後藏,故而松贊干布和吐蕃朝廷對瓊波邦色多有依仗,對他也一向放縱。

但瓊波邦色強權,甚至一度無視松贊干布的權威,對祿東贊之父芒相鬆囊的大相之位更是垂涎已久,吐蕃上下對瓊波邦色都頗多微辭,只是礙於其權勢一時間還動不得。

松贊干布早晚必殺瓊波邦色,此事祿東贊確信無疑,但只以眼下的局勢,瓊波邦色還是表面上的贊普寵臣,李恪怎會知道其中的辛密,還知道的這般詳細。

大唐太子,唐廷未來的國君,居然對西南一隅的吐蕃如此關心,如此熟悉,這種被大敵死死盯着的感覺叫祿東贊覺着如坐鍼氈,片刻都待不安穩了。

祿東贊和李恪分開後,心中還一直在想着此事,始終覺着有些不安,於是還是開口對長孫衝問道:“看方纔太子出城,不知是爲何事?”

祿東讚的意思,長孫衝隱約也有猜度,長孫衝笑着回道:“看太子的模樣,當是爲蘇將軍送行吧。”

蘇將軍?祿東贊既然爲使,來大唐前還是做過功課的,他雖然不識得蘇定方,但大唐朝堂姓蘇的將領本就不多,能叫李恪親自送行的就更少了,那這個蘇將軍的身份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祿東贊問道:“這位蘇將軍可就是平定薛延陀的左衛大將軍、盧山都督蘇定方?”

左右蘇定方爲涼州都督也不是什麼秘密,長孫衝笑着搖了搖頭便回道:“蘇將軍是左衛大將軍不錯,但已經不是盧山都督了,現在蘇將軍是涼州都督,掌西北邊州軍務。”

祿東贊聽着長孫衝的話,心裡一揪,涼州都督駐防西北,節制吐谷渾,主要防備的就是吐蕃,祿東贊沒想到方纔和他擦肩而過的竟然就是他們的對頭。而且看方纔李恪和蘇定方的模樣,顯然是極爲親近的,祿東贊不禁對蘇定方這個新任的涼州都督多了幾分擔憂。

祿東贊又接着問道:“長孫侍郎,方纔聽太子的話,似乎對咱們吐蕃很是熟悉呀。”

長孫衝回道:“那是自然,太子乃英武之人,熟知國事,對大唐邊州四夷也頗多瞭解,吐蕃自然也不例外。”

李恪其人,祿東贊到長安前便已經仔細熟悉過了,少年爲質,淮南治水,河東平亂,鼎定漠北,而後以庶子立嫡,入主東宮,可謂傳奇。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李恪年紀相仿,甚至比李恪還要年長上兩歲,吐蕃人都說松贊干布是天縱英才,吐蕃聖主,遠勝歷代君王,就是祿東讚自己也是這般認爲的。

可就在剛纔見了李恪一面後,祿東贊產生了動搖,似乎大唐的儲君李恪還要更勝松贊干布幾分,至少李恪給祿東讚的壓力,是松贊干布都不曾給過他的,祿東贊原本心中野心勃勃的計劃也多了幾分動搖。

原本在祿東贊看來,李世民確是天下雄主,在李世民統領之下的大唐當世無雙,兵鋒無匹,吐蕃萬非其敵。但祿東贊和松贊干布都比李世民更加年輕,李世民在位,他們自然動不得大唐,可一旦將來李世民不在帝位了,那便是他們的東入大唐的良機,可現在看來又確非如此了。

李世民他們惹不起,似乎也同樣惹不起李恪,祿東贊腦海中回憶着方纔樣貌俊秀,在談笑間卻鋒芒畢露,雙目如電,似能看透人心的李恪的模樣,如果有的選,祿東贊是萬萬不願和這種人爲敵的。

祿東贊和吐蕃使團隨長孫衝在鴻臚寺安頓妥當後,待大唐的官員一走,祿東贊便連忙尋來了此次朝貢的副使桑布扎,叫到了自己屋中。

桑布扎和祿東贊極是熟稔,也都不是第一次爲使了,當年松贊干布逼娶尺尊公主之時,便是他和祿東贊爲使的,也算是老搭檔了。

“方纔我們在路上見過的太子李恪,你可還記得?”祿東贊上來便對桑布扎問道。

桑布扎回道:“自然記得,這位太子殿下叫人覺着有些琢磨不透,恐怕對我們吐蕃也不太友善。”

祿東讚道:“唐人皆知,大唐太子尚武,當年滅薛延陀之戰就是他一力主導的,他能成爲太子與滅薛延陀之功也有莫大的關係。方纔看他所言,似乎對我們吐蕃很是熟悉。”

桑布扎問道:“李恪對於我們吐蕃確是熟悉地有些過了,既然還知道瓊波邦色和象雄的事情,贊普欲伐象雄,國中知道此事的人可不多啊。”

祿東贊到:“你說大唐在我們吐蕃國內是不是有細作?”

桑布扎道:“若是吐蕃真有李恪的細作,恐怕還是贊普身邊的重臣,否則絕不可能知道此事。”

吐蕃欲取象雄是大事,更是絕密,整個吐蕃上下知道此事都不會超過十個人,而且都是贊普心腹近臣,李恪何以爲知道此事?李恪自然是有眼線安插在了松贊干布的身邊,而且還是高官近臣。

祿東贊點了點頭,擔憂道:“若是如此,那我吐蕃危矣,你即刻將這個消息傳信告知贊普,要贊普仔細徹查身邊的每一個人,切不可放過唐人的細作。”

吐蕃將來是要和大唐交鋒的,若是松贊干布的身邊近臣中竟然還有李恪的細作,這還了得。祿東贊不知自己這封信送回吐蕃能不能挖出那個“細作”,但因爲這封信整個邏些城都該鬧得雞犬不寧了。

桑布扎回道:“聽唐人說,這位太子殿下似乎最喜好美色,最愛去的地方是青樓妓館,可咱們來此未帶美人,而且這位太子殿下閱人無數,咱們吐蕃的美人也未必能入他的眼啊。”

祿東贊想了想道:“李恪既然喜好美色,常去青樓妓館,想必平日的花銷是不少的,唐廷太子的每日開銷都受朝臣監管,想必他的手頭也不會太寬裕,你準備一下,咱們送他些珍寶便好。”

第九章 拒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章 事定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章 定儲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
第九章 拒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章 事定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章 定儲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