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試馬

李世民有子十餘人,但真正能言善騎射者唯李恪一人而已。

此馬彪悍,野性未馴,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燕王李佑幾人試馬,李世民斷沒有同意的道理,如果說諸位皇子中還有誰能馴服此馬的話,便只有李恪了。

李恪少年爲質,長於突厥,本就打下了不錯的底子,而後回京又拜名將秦叔寶爲師,習得一身好武藝,除了槍法和箭術之外,騎術也是上佳,甚至連秦叔寶都讚譽有加。

在揚州時,李恪能以一杆虎頭湛金槍力敗牛進達,便足以證明了李恪的武藝不俗,李恪的一身武藝甚至高過了禁軍中大部分將領,比之李世民盛年時也是隻高不低,對李恪的本事李世民倒還頗有幾分把握。

芙蓉園外,曲江池畔,一片平坦的草場,禁軍將士已經圍出了一圈寬闊圍欄,擺作了臨時的馬場,而李恪正神色淡然,負手立於其中。

此時的李恪已經脫下了那身長擺寬袖的王服,換上了窄袖束腰的簡便胡服,腳踩革靴,正靜靜地盯着那匹被牽住的白馬。

朝中衆臣,無論文武,都齊齊地看着李恪,面色凝重。

李恪在朝中爲官,又是李世民寵愛的皇子,朝中上下與李恪不和的人大有人在,往常也常有人盼着李恪吃虧,但此時,李恪站在這圍場之中代表着的卻是大唐的顏面,縱是與李恪一向不和的長孫無忌,也提着顆心,不望李恪失手,在臣邦面前丟了大唐天朝上國的顏面。

“殿下,千萬小心。”席君買不放心旁人,親自扯着馬繮,把馬繮緩緩地交到了李恪的手中。

“無妨。”李恪輕聲一笑,自席君買手中接過了馬繮。

李恪一手拿着馬繮,一手按於馬背之上,縱身一躍,腳掾並着衣襬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翻身上馬,穩穩當當地坐在了馬背之上。

“好!”旁的不說,光是李恪上馬的這手招式便絕非等閒,沒有數年苦練絕難有成,而場中衆人又多是馬術行家,李恪一上馬,衆人頓時喝了個滿堂彩。

而李恪上馬,一旁看着的大度設的臉色頓時難看了幾分,大度設身於漠北,騎術自也不差,他只只看了李恪上馬的姿態,便也知道,李恪絕非等閒之輩,至少不是他原本所想的那般不堪,現在大度設唯一指望的就是這批馬野性太甚,李恪也無力馴服。

這匹馬大度設既然在今日大宴之上牽出,自然也是做了準備的,早在大度設命人牽馬入園前,這馬早已被餵飽了草料,正是氣力旺盛的時候。

李恪方一上馬,白馬便覺出了背上的異常,被壓了東西,很是不適。

這白馬乃世間罕有的千里良駒,自也高傲地很,如何能容得有人壓在他的背上,跳着顛了顛,便想要將背上的李恪甩下身去。

這馬背上坐着的若是常人,興許被這麼一顛也就下去了,但李恪馬術精湛,又早有準備,雙腿緊夾馬腹,緊拽繮繩,任憑這馬幾番蹦跳,李恪都穩穩地坐在馬背之上,紋絲不動。

片刻之後,白馬似乎也覺出了不對,竟也變了法子,一邊上下使勁地顛跳着,一邊又在場中快速地疾奔了起來,試圖藉此將李恪自背上甩下。

這白馬確是難得的良駒,它後腿一蹬,猛然加速,如疾風驟出,李恪應對不急,下盤吃力,竟被甩下了馬背,險些直接摔在了地上。

不過好在李恪身手矯健,就在李恪快被甩出馬背的一瞬間,李恪雙腳合攏,如鉤子般緊緊卡住了馬頸,雙腿回彈,又將整個身子給拉了回來,又坐回了馬背之上。

“殿下小心!”李恪險相一出,場中圍觀的衆人心頭爲之一緊,一心繫於李恪身上的武媚娘竟被驚地輕呼出了聲來。

在馬場的另一邊,看着李恪險像陡生,左武衛大將軍秦叔寶已經不經意地攥了手邊的佩劍,只待李恪遇險,便要上前將這批難得一見的駿馬殺於劍下,保得李恪周全。

現在的李恪自然已經沒有精力再去估計場外的情況,對於佳人的驚呼也罔若未聞,一門心思都撲在瞭如何馴服這匹駿馬之上。

“嘶!”

這匹馬兩次三番地都未能將李恪自背上甩下,似乎也是動了怒,一聲長嘶,刺地李恪耳朵有些發麻,緊接着,白馬竟發狂似地跳動了幾下,以自己的四蹄爲圓,竟在場中不停地轉起了圈來。

白馬速度極快,體力又比尋常的馬要旺盛上許多,它這一轉,竟似旋風,非但騎在馬背上的李恪被繞地有些發暈,甚至就連場外看着的衆人都有些花眼了。

身下的白馬本能地帶着李恪不停地轉圈,試圖將李恪從它自己的身上甩出,;李恪騎術精湛,自也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一邊緊夾馬腹,一邊手腕翻轉,將馬繮緊緊地繞在了自己的手腕之上,朝着馬頭轉圈的另外一側使勁地拉過去。

李恪馴馬的法子本就是經驗之道,以往李恪馴馬時也曾用過,倒也還算好使,可同樣的法子用在不同的馬的身上,卻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李恪以往所乘的馬自也上佳,但現在李恪胯下所騎的這一批白馬乃萬中無一的神駿,無論速度還算氣力都不是李恪府中的馬所能相較的,當李恪手纏着繮繩,試圖把繮繩往回拉時,卻發現手臂吃痛,只是稍稍地扭轉馬頭,竟也異常地費力。

李恪要想降馬就必須要使馬頭回正,而白馬又認了死理要將李恪自背上甩出,一時間,場上的局面竟有些僵住了。就連場下看着的李世民都不禁爲李恪捏了一把汗。

現在,要麼是白馬力竭,被李恪扭轉過馬頭,要麼就是李恪力竭,最終被白馬甩下身去。

李恪自幼打磨的氣力,異於常人,若是尋常的馬,場邊圍觀的衆人自也不擔憂,可這匹馬乃薛延陀馬王,非比尋常,恐怕李恪真的未必真的能撐到白馬力竭的時候。

果然也正如衆人所擔憂地那般,盞茶之後,僵局依舊,而李恪的臉色已經漸漸有些蒼白,不知還能撐上幾時,可李恪胯下的白馬似乎卻還仍有餘力,速度雖是滿了一些,但勢頭仍在。

李恪力竭似乎就在不遠之後,衆人的人一下子也提到了嗓子眼,可就在衆人覺得李恪已經漸難迴天的時候,異變陡生。

“轟隆隆。”

一陣震耳欲聾的響雷在天邊滾過,圍場之上的馬蹄聲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章 岑長倩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章 持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九章 飲酒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
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章 岑長倩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章 持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九章 飲酒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