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情

李靖起初只當李恪年少,沒耐住性子,拿了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便來尋他,也沒太當回事,可沒想到李恪竟在這個地方等他。

同樣的話,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來都會又截然不同的意味。

李靖所爲可輕可重,若輕,不過是御下不嚴,最多就是下旨傷叱幾句,折損些北伐的功勞,這正是李靖願意看到的。可若重了,那就是李恪口中所言的,邀買軍心,意圖不明。

這話要是傳到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該如何看他?總該不會誇讚他廉潔奉公吧。

有些時候,清官比貪官更叫皇帝忌憚,這個道理李靖不會不懂。

左右李恪已經將話挑開,於是李靖坦白道:“殿下如此維護,李靖也不知該如何答殿下的話了。”

李恪聽着李靖的話,知道他自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於是道:“藥師公功蓋朝野,欲效王翦自污之道,可時勢不同,怕也不好一概而論啊。”

戰國末年,王翦奉秦始皇之命率六十萬秦軍伐楚,這六十萬人馬已經幾乎是秦國的舉國之兵,貿然將這六十萬大軍交到王翦手中,秦始皇自然不會放心。

老蔣王翦也知此事,他爲了打消秦始皇的顧慮,在出徵前後要錢要宅,要良田,要美人,往自己身上大潑污水,這纔打消了秦始皇對他的忌憚,放心地將兵權交給了他。

而李靖之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李靖並未問李世民大肆索要,而是自己縱然下屬分了繳獲來的財寶。

一個是先斬後奏,一個是先奏後斬,也就是這樣細微的區別竟叫李恪鑽到了空子。

當然,李恪從未想過要藉此事要挾李靖,李靖這樣的人沒那麼容易要挾,而且縱然要挾李靖一時得逞,長久看來卻是結了仇怨,與大唐軍神結仇,李恪可沒有那麼大的心。

李恪深夜來同李靖談及此事,並無他圖,不過是想借着此事要李靖的一個人情罷了。

李靖聽了李恪的話,也暗自鬆了口氣。

若是李恪當真要藉此事要挾亦或是對付李靖,他不會提及王翦自污之舉,而是直接一口咬死李靖邀買人心,意圖不軌。

李恪八成是要人情來了,李靖的心裡對李恪的來意已經有了猜測。

李靖問道:“此事確實是末將做的差了,有所不當之處還望殿下指教。”

“藥師公是朝中重臣,指教二字李恪不敢當。”

李恪說着,從袖中取出了一封奏章,交到了李靖的手中,對李靖道:“本王一直想與藥師公交個朋友,只是苦無機會。如今難得與藥師公同在軍中,藥師公有事,本王豈能不伸以援手。”

李靖接過李恪手中的奏章,大概地看了兩眼,心中大定。

李恪奏摺的內容便是彈劾李靖貪墨,中飽私囊。

李靖看着李恪的奏摺道:“這封奏摺上京,末將此次北伐真的就是功過參半了。”

李恪笑道:“這豈非就是藥師公想要的。”

李靖知道李恪專程來此絕不會這麼簡單,於是看着李恪神色平淡的樣子,問道:“李靖不知該如何答謝殿下。”

李恪道:“本王說了,本王只是想交藥師公這個朋友,來日若是本王有難,也望藥師公可伸以援手。”

李恪的要求並不過分,人情換人情,對李靖來說也不算爲難,李靖當即便應了下來。

李恪見李靖已經應下,便也沒有繼續留在這兒的理由,當即便要告退,可剛走到門口又突然想起了什麼,轉過頭去對李靖問道:“本王對藥師公的六軍鏡很感興趣,不過方纔看藥師公的兵書還未著完,若是寫完了還望藥師不吝賜讀。”

同樣的一冊書,在不同人的手中能讀出全然不同的味道和效果,李恪未經軍旅,更兼年少,李靖的六軍鏡到了李恪的手中,只怕也看不出什麼端倪來,而且李恪剛剛纔助了他一臂之力,他倒也不便此時回絕李恪的要求。

李靖應道:“既然殿下想看,待此書著完我親自送於殿下便是。”

“有勞。”李恪拱手道謝,這才離開了。

————————————

千里之外的李恪歸國在即,而在長安城南的玄都觀內,岑文本的注意也隨着思緒飛往了雁門關。

“觀星象靠的是心,而不是眼,岑兄的心這般浮動,今夜的觀星怕是無果了。”玄都觀內,岑文本正與袁天罡在觀星臺觀星,袁天罡見岑文本左右心神不寧,於是玩笑道。

岑文本聽得袁天罡調笑自己,搖了搖頭笑道:“觀星之術,靜與不靜有何干系,岑某無這天份,就算心如止水,也是看不出什麼結果來的。”

岑文本與袁天罡乃至交好友,兩人也時常坐在一處閒談切磋,縱然袁天罡見所謂的相星之術傳授於他,在岑文本的眼中,天上的星象還是那副模樣,看不出什麼因果來。

袁天罡笑道:“你這是俗塵之心太重,出不得世,如何能看出天上的東西來。”

岑文本道:“所謂各有專攻,比論策做賦,你自比不得我,但若比相星看面,十個岑文本也比不過一個袁天罡,我本俗世之人,又豈能習得這出世之道。”

袁天罡撫掌笑道:“你總歸是有理的,你且去忙你的入世之道吧,再過些日子我便該前往蜀道清修了,你我再見只怕就是數年之後了。”

岑文本聽了袁天罡的話,微微有些詫異,問道:“你要返鄉?”

袁天罡道:“再過些日子,遠質突厥的那位三皇子便該回京了,這長安城內王氣太重,恐不利於清修,我們這些修道之人還是避一避的好。”

岑文本聽到袁天罡的話,岑文本不禁想起了正在回京途中的愛徒。

君臣、師徒,在岑文本的心中,李恪同他的關係卻遠遠不止於此。

李恪爲質北上,把長安之事盡數託付於他,甚至在臨行前還囑託楊妃,要李愔跟隨自己身後求學,在岑文本的眼中,李恪不只是他的弟子,更像是他的子侄。

“北上爲質四載,殿下終於是要還朝了。”岑文本擡頭望天,看着太微星的方向,在心中暗自道。

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一章 玄武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八章 重禮
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一章 玄武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八章 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