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送別

可能王家屏王錫爵等人對惟功沒有好惡,但東林黨肯定不大喜歡惟功,儘管這個黨還在萌芽狀態。

浙黨也是,對惟功好感不多,浙黨的領袖沈一貫和趙志皋都有海貿生意,浙黨對礦業特別在意,這幾年遼鐵大肆衝擊南直隸和浙江的市場,無形中使浙黨對遼陽抱有惡意。

楚黨態度不明,彼此還沒有什麼真正的衝突,或者說,隱隱有好感,這幾年淮鹽不足,遼鹽衝入湖廣市場,湖廣本地不產鹽,遼鹽質優價低,桑梓之中,頗有好感,這應該會影響到朝中楚黨對惟功的印象。

惟功的“張黨”現在真的只是一株幼苗,和朝中這些盤根錯節的黨派比起來,實在是差距太遠,亦太大了。

“皇上,朝議免去蹇達總督一職,新的總督一職,由吏部提出人選,然後廷議會推。再免去李成樑遼鎮總兵一職,由楊紹先或董一元替代,兩者之中,由皇上任選一人便可。”

張惟賢沒有說對惟功的處置,那不是廷議的議題之一。

也就是說,對惟功的處置,兵部直接決定後上奏給內閣,內閣貼黃,再由司禮批紅就行了。

這也是一種赤裸裸的藐視,是對惟功的徹底輕視。

你連廷議的資格亦是不夠,對你的處置,兵部直接就能做主。

萬曆雖不出內廷,連申時行這個首輔也是幾個月才見一次面,普通的臣子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曾經有一個大學士,上任三年,才見兩次,有一次還是國本之爭時萬曆臨時召見大臣見着的,另外一次纔是召內閣大學士見面,此時的萬曆已經與二十年後沒有區別了,他很懶得動彈,也懶得見人,更懶得去祭祀天地,他活動的地方,連西苑都少去,只在禁城和萬歲山兩處地方打轉轉。

後人很難想象,一個人能幾十年生活在紫禁城中數十年不曾出過門,除了內侍太監和后妃外,也幾乎不見任何外人。

有人說萬曆是吸食鴉片,這當然是無稽之談,萬曆本人是說自己不良於行,身上有病,後來打開他的陵墓,確實也發覺他腿上有傷。

但萬曆是君主,他其實不需要自己走路,如果有心,明朝的皇帝儘管出巡困難,但到昌平祭陵也算是一種消閒,到南苑祭祀和舉行校閱,也是一種放鬆,還有西苑,南宮,都可以使宮禁生活的無聊增添幾分色彩。

可萬曆都沒有,他的四十多年的皇帝生涯幾乎都是在紫禁城中度過的,這裡只有高大的紅色宮牆和明黃色的大殿,明清的宮殿設計其實十分不合理,宮殿雖然宏大,可利用的空間卻小,除開外廷的大殿和內廷的主殿之外,生活區的宮殿,比如東西六宮的宮殿羣,主殿過於高大不利保暖,配殿又是過於低矮,顯的黑暗潮溼,參觀過故宮的人,很容易就會這樣想:這便是宮廷的生活和享受?

萬曆的懶惰和不欲外出,應該是心理和生理多方面的,生理上不良於行,心理上,則是厭煩了和文官的爭吵爭鬥。

他沒有伯祖父正德那樣我行我素的瀟灑,

也沒有祖父嘉靖皇帝的陰冷狠辣,看似聰明,能夠垂拱而治,實則受治文官,君臣內耗算是明季黨爭最高端的一種,最終斗的國力江河日下。

到目前爲止,鄭貴妃雖然有受寵的跡象,也生了皇三子,由貴妃進爲皇貴妃,萬曆對她十分寵愛,但目前來說,還不曾有什麼叫外廷議論的地方,朝野相爭的焦點就是萬曆對太監的信任和重用。

不僅是爲人非議的內操軍,還有萬曆任用的幾個重要監軍太監,同時內廷費用無節制的攀增,太監人數的大爲增加,萬曆本人在享樂上的開銷太大。

諸如種種,當然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萬曆十年前後,皇帝謁陵次數多了,就有幾個言官跳出來,直言萬曆是出遊享樂,不是祭祖,把萬曆氣的無可奈何,幾欲吐血。

還有對內廷多有不實的猜測和無理攻擊。

兩邊都有錯,萬曆有把柄,文官也有不少上綱上線的地方。

總之就是皇帝越來越不想見大臣,對那些繁文縟節,已經有了極強烈的牴觸心理。

惟一的例外,就是御前的親從官。

比如駙馬侯拱辰,還有繼位的武清侯這樣的親臣,當然,張惟賢也是幾乎每日都能見着皇帝,這個待遇幾乎是和太監差不多了。

“就楊紹先吧,先叫他做着。”

萬曆不是吩咐張惟賢,是對身邊的司禮太監說話,那太監趕緊答應着,將這事牢牢記了下來。

遼東總兵在萬曆心裡另有人選,不過,要叫別人先做着也不妨。

這職守,上到天子,下到朝臣,心裡有數的很,沒有強大的實力,縱是坐上去,亦是坐不穩當。

李家的勢力從山海關到廣寧再到瀋陽等處,幾乎涵蓋所有衛城和軍堡,沒有李家的支持,誰也做不穩當。

事實上這幾年後,遼東六易總兵,幾乎叫人記不得姓名。

萬曆又道:“張惟功是怎麼說?”

這一次張惟賢知道是問自己,躬身答道:“具體是兵部奏議,不過看他們的意思,怕是要奪其上柱國,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將軍印和總兵給他留着。”

萬曆微微點頭,沒有說什麼,眼睛已經瞟向別處。

張惟賢知道召對已經結束了,也不說話,原地嗑了個頭,然後便倒退着身子,畢恭畢敬的退了下去。

沒有多餘的話語,禮節也不繁瑣,叫皇帝感覺舒服之餘,也牢牢控制了朝政。

對張惟賢,萬曆這幾年越來越倚重和信任了,此人已經年近而立,在皇帝心中,已經是可資信用的大臣了。

出宮門的時候,一個校尉在午門外候着,張惟賢見他,吩咐道:“給各家報信,就說事已定局。”

“是,都督大人。”

校尉答應下來,趕緊牽了自己的馬,翻身上馬,跑到預定的各家去傳信,他不敢有絲毫的耽擱遲疑,錦衣衛上下,對張惟賢的命令已經都是到了令行禁止的地步,這個大都督,手段狠辣,實權太

大,處置起來幾乎動輒要人性命,這般的高壓之下,當然是人人戰戰兢兢,對他的命令,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儘管朝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且影響到兩個軍鎮,一個是遼東,一個是遼陽,但在京師人的眼裡卻根本瞧不到什麼東西,市面仍然安然如常,沒有絲毫的變化,朝廷百官下值之後,也只有很少一部份人拿着今日的事當成談資。

京師的七月十分炎熱,灰黑色的城牆和密集的民居上方都似乎有一層熱氣在浮動着,城中綠樹很少,因爲爲了防盜,也是懶惰和財力不足,只有很少地方栽種了樹木,更多的綠蔭是在貴族和大臣和少量富商的府邸之中才看的到,這些貴人們在綠意成蔭的地方歇息納涼,家裡冰窖裡藏着冬天從海子裡挖出來的藏冰,用來製成酸梅湯等各色冰飲,要麼乾脆就住在水榭之中,憑窗臨水,感受着一般人完全無法享用的一絲絲清涼。

在東便門附近,正午時刻,有一小隊穿着便服,騎着毛驢和矮馬的人羣,慢慢走到城門附近。

離近些看,便能看出這些人都磊磊不凡,不論是相貌還是氣質都非凡品。

“少涇,思仁,我們就只能送到這裡了。”

呂紳擦擦頭上的汗水,臉色仍然平靜的向兩個好友拱手致意,依依惜別。

萬曆十六年和十七年,盧洪春和雒於仁分別上疏,一個是《遣官代祭奏疏》,直言不諱,指出萬曆懶惰怠政的事實,因而觸怒萬曆,雒於仁是上《酒色財氣疏》直指萬曆在內廷耽於酒色,因此才荒疏怠政。

兩人都是毫不客氣,一個是浙江人,一個是陝西人,因此先後上疏,卻並沒有結黨的嫌疑。

萬曆對此十分震怒,對盧洪春更爲憤怒,當即手詔道:盧江春這廝,肆言沽名,誣上惑衆,好生悖逆狂妄,着錦衣衛摯在午門前,打六十仗,革了職,爲民當差,永不敘用!”

詔旨一下,張惟賢當然奉命,立刻拿盧洪春在午門前打了六十仗。

廷仗已經多年未用,這一打當然震驚朝野,也說明萬曆的怠政,已經算是病入膏肓,根本沒有可能醫治更改。

這六十仗打完,盧洪春身上的腐皮刮下來好多層,整個人等於半廢,雖有革職爲民的詔旨,好在沒有將他發遣,否則又得去半條命。

接着就是雒於仁上酒色財氣疏,萬曆氣極,還好申時行怕再打一個,自己這個首輔臉上不好看,好歹勸了下來,將雒於仁亦革職爲民,兩人算是難兄難弟,今日約齊,一起上路。

當然不是返回家鄉,兩人的家小,已經坐着馬車先赴遼陽,他們也是打算到遼陽去,身爲張黨一份子,盧洪春已經脫離浙黨,雒於仁也從來不是晉黨之人,兩人在歷史上都是回家閒住,鬱鬱而終,這一次惟功沒有對他們施以任何影響,結果以兩人的脾氣,果然還是先後上疏,只是結果卻大有不同,遼陽的大學堂中,定了他們兩人教授的位子,薪給優厚,加上有事可做,未來變數很多,鬱鬱而終是不大可能了。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二百二十一章 壓力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六百七十七章 土地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五百九十章 對立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投第一百七十章 決心第七百二十五章 了凡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一百四十九章 回家第二百八十五章 換防第五百一十六章 河流第一百二十一章 拒絕第一百八十一章 儒臣第七百六十五章 飲酒第八十七章 憤怒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雨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八百二十一章 成約第六百五十章 氈包第五百六十六章 棉花第四百零八章 私宴第一百三十六章 廷封第一百五十七章 衝府第九百零三章 行動第五百五十一章 誘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書籍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六百八十四章 往返第一百六十七章 醫治第二百二十三章 沸騰第六百零八章 閱操第五百三十八章 婚事第八百六十四章 新堡第四百零五章 底定第六百三十八章 搗巢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三百七十八章 四人第七百九十章 車隊第八百四十一章 記帳第一百八十八章 哨騎第十章 武場第三百四十一章 滄海第六百一十八章 底層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五百六十章 改政第五百四十四章 留中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將第一百二十六章 士楨第三十二章 狂生第三百三十三章 兇頑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六百八十三章 天時第三百二十八章 被俘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婚第五百二十二章 軍民第七百五十三章 躲避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耗第七百二十一章 歡笑第一百七十八章 鬥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騎戰第三百二十章 舌頭第六百七十六章 十萬第五百三十八章 婚事第七百一十三章 苦役第二百二十八章 訓導第八百二十八章 請罪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六百零九章 並騎第三百九十章 忍耐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五百零二章 急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七百九十二章 立體第三百一十五章 年後第一百七十三章 爆發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七百七十八章 分司第七百七十二章 長崎第四百五十三章 宋宅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八百六十章 更迭第四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七十九章 訓皇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婚第二百八十四章 發動第四百六十七章 堡內第七百一十一章 封侯第四百七十二章 雅集第三百一十七章 怪話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
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二百二十一章 壓力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六百七十七章 土地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五百九十章 對立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投第一百七十章 決心第七百二十五章 了凡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一百四十九章 回家第二百八十五章 換防第五百一十六章 河流第一百二十一章 拒絕第一百八十一章 儒臣第七百六十五章 飲酒第八十七章 憤怒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雨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八百二十一章 成約第六百五十章 氈包第五百六十六章 棉花第四百零八章 私宴第一百三十六章 廷封第一百五十七章 衝府第九百零三章 行動第五百五十一章 誘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書籍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六百八十四章 往返第一百六十七章 醫治第二百二十三章 沸騰第六百零八章 閱操第五百三十八章 婚事第八百六十四章 新堡第四百零五章 底定第六百三十八章 搗巢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三百七十八章 四人第七百九十章 車隊第八百四十一章 記帳第一百八十八章 哨騎第十章 武場第三百四十一章 滄海第六百一十八章 底層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五百六十章 改政第五百四十四章 留中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將第一百二十六章 士楨第三十二章 狂生第三百三十三章 兇頑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六百八十三章 天時第三百二十八章 被俘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婚第五百二十二章 軍民第七百五十三章 躲避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耗第七百二十一章 歡笑第一百七十八章 鬥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騎戰第三百二十章 舌頭第六百七十六章 十萬第五百三十八章 婚事第七百一十三章 苦役第二百二十八章 訓導第八百二十八章 請罪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六百零九章 並騎第三百九十章 忍耐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五百零二章 急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七百九十二章 立體第三百一十五章 年後第一百七十三章 爆發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七百七十八章 分司第七百七十二章 長崎第四百五十三章 宋宅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八百六十章 更迭第四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七十九章 訓皇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婚第二百八十四章 發動第四百六十七章 堡內第七百一十一章 封侯第四百七十二章 雅集第三百一十七章 怪話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