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

“蒙元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元國爲宗主。

南宋開慶元年,蒙哥去世之後蒙元引發內戰,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蒙元之間互不統屬,並且戰爭不斷。四大汗國直至元成宗時期方纔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但西北地區境內地形複雜,交通落後,民族衆多,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語言、文化傳統各異,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統一。蒙元帝國從它誕生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瓦解崩潰的命運。”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所以一個國家要強盛,不僅要有一個主體民族,移風易俗,進行語言統一,文化統一,還要大力修路,加緊各地之間的聯繫。”

朱瞻基笑道:“這就是孫兒以後要乾的事。”

朱棣沉吟了一番道:“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以後你要辛苦了。”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孫兒不僅要當一個好皇帝,更要當一個輕鬆的好皇帝。”

朱棣忍不住失笑,又說:“先把話題扯回來,既然西北局勢複雜,讓柳升進行武力威懾,豈不是比鄭亨這種善於周旋的主帥更合適?”

“如果是打了就走,只是去搶了他們的金銀財寶,搶了他們的工匠,柳升當然比鄭亨合適。但是皇爺爺既然想將大明的勢力衍伸到外西北去,鄭亨的作用就比柳升好。

如今的外西北,主要就是察哈臺汗國分裂之後的各民族,如今在西北威勢凜然的帖木兒國,也不過是以前的西察哈臺汗國爲主體發展起來的。

作爲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過渡階段的西北各國,他們打不過我們還能跑,我們的大軍難道能長年累月在那裡跟他們玩貓抓老鼠嗎?

而且,讓鄭亨出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從漠北帶一批瓦剌和韃靼的騎兵配合我們大明的行動。

瓦剌和韃靼都派兵了,你火州,吐魯番不派兵怎麼能行?你奕力把裡不派兵怎麼能行?如果東察哈臺汗國都站在了我們大明這一邊,不僅路上的補給可以節省下來許多,更能威懾整個西北,包括金帳汗國。”

朱棣沉吟了一番說道:“異族狼心狗肺,過於信任他們,只會讓我大明陷入險境。”

“所以孫兒建議,北路軍除了少數的馬車軍,其餘全部派騎兵,兵在精不在多。”

“荒唐……”朱棣情不自禁地笑罵了一句,自己卻陷入了沉思中。

遠征西北帖木兒國,對朱棣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冒險,不是因爲對方的實力強,而是因爲太遠。

這三年來,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爲這場大戰做了無數準備,也進行了多次推演,所有的戰術都是圍繞着大明要派出超過五十萬軍隊來推演的。

這不是在大明周邊,大軍隨時都能抵達。光是從大明派兵到外西北,走都要走一年。

即便按照樂觀的局勢,這一場戰爭就要耗時三年。爲了供應這五十萬大軍消耗,在一萬多裡的遠征路上,最少要有上百萬民夫提供補給。

所以,哪怕籌備了三年,大明耗費了上千萬兩白銀,仍然不敢說能保證勝利。

朱瞻基現在提出只派騎兵,雖然看似冒險,但是如果能拉攏到西北各國的支持,不用大明遠赴萬里將糧草送到前線,這節省的耗費能少一大半。

不派步兵,只從邊衛抽調騎兵,再加上鄭亨那裡的十萬騎兵精銳,瓦剌和韃靼各部再派出騎兵支持,這樣看起來局勢更加有利。

朱瞻基見朱棣有些意動,又說道:“帖木兒國雖然是原本的西察哈臺汗國,但是他們跟東察哈臺汗國之間的仇恨比我們更大,只要我大明大軍具有一定的優勢,勢必能拉攏更多的支持者。

如今我大明西北已經聚攏了大量糧草,如果減少步兵,儘可以用這些糧草來拉攏吐魯番,奕力把裡等國,讓他們歡天喜地幫我大明將糧草拉過去。”

朱棣心中又是一動,不用步兵,減少了兵力,就意味着減少了出兵時間。

這可不是簡單的加減,節省一個月的時間,就等於減少了幾十萬大軍的嚼用,而這些糧草,又需要更多的民夫運過去。

因爲這些民夫的徵用,耽誤農時,對大明來說,纔是真正的沉重負擔。

前幾年,大明一直以來的策略就是絕對優勢力量來平推,但是現在朱瞻基的建議,最少可以節省一半的耗費,而且還不受後勤的制約。

但是貿然改變策略,不僅朱棣難以接受,那些將領也難以接受。

而且,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說服瓦剌和韃靼出兵。還有到了西北,也必須要有能言善辯之人說服西北各國。

還要重新確定用什麼樣的代價,來換取各國的支持。

談到這個問題,朱瞻基直接推薦道:“孫兒推薦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陳誠,此人多次出使西域各國,還兩次前往撒馬爾罕,實乃不二人選。”

“鄭亨那邊你覺得應該派誰去?他跟亦失哈兩人必須要又一人留守,鄭亨既去,亦失哈不能動。”

這個人選無關緊要,因爲只是暫時替代鄭亨,隨便一個大將就可以。不過朱瞻基還是想爲自己人謀福利,說道:“陽武侯薛祿如何?”

朱棣卻搖了搖頭說道:“此人不妥,他是你親軍提督,你在應天府,要有一股屬於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笑道:“孫兒既不出京,何須拱衛!”

朱棣的眼睛在他臉上盯了半晌,才輕聲說道:“我已決定,開春就將你父王派駐到嘉峪關,今後這應天府,就交由你來控制。”

朱棣的話雖然很輕,卻如同一聲響雷炸響在朱瞻基的腦中,一時之間他也有些懵了。

見朱瞻基失態,朱棣似乎有些滿意地笑了起來。“數十萬大軍的嚼用如今都在嘉峪關一帶,由肅州衛、威遠衛、威虜衛還有神機營看守,糧草分配乃是大事,需要你父王去督導。”

西征的總後勤官是朱瞻基熟知的黃福,此人能力出衆,又是兵部尚書,所以威望也高。這樣的時候,其實是不需要朱高熾親自前往的。

但是朱棣要把朱高熾派出去,顯然就是爲了給朱瞻基騰位置,不讓他成爲自己的掣肘。

朱瞻基一直以來的準備就是在京城蟄伏,主要精力放在銀行事務和科技推進上。然後在朱高熾太過於放飛自我的時候出來干涉一番,不要讓他壞了事。

但是沒有想到,朱棣竟然直接要把朱高熾派出去,留自己到應天府監國。

如果是讓自己監國,那麼把薛祿留下也就可以理解了,自己必須要有一股私人力量,來威懾百官。

朱瞻基的心情是激盪的,卻不能表現的太歡喜。身爲人子,他這個時候理所的應該表現出對朱高熾的關心。“可是父王腿腳有疾,這一去數千裡……”

“他只是腿腳不便,又不需要他走路!何況伺候他的人也不少,不用你擔心他。”

朱瞻基的快速地盤算了起來,如果是自己監國,那最開始的一些計劃可以暫停了。

比如大年初六他就準備鼓動勳貴和武將們與文官交惡,將兩者之間的矛盾激化。

這是爲了防止朱高熾太信任文臣,對武將形成壓制。

但是如果是自己監國,就完全沒有必要,穩定爲主,不需要將矛盾激化了,反正自己是絕對不會偏向文臣的。

見朱瞻基的臉上沒有擔心,朱棣也非常滿意,說道:“我看了你的《權力的平衡》寫的非常好,就是我也受益匪淺。你能有這樣的見識,我對你也就放心了。

你父王是個糊塗蟲,只能將他遠遠打發出去,不要妨礙你做事。不過……今後這樣的話,不要寫在紙上,讓他人看了去。這件事,我們爺孫兩人心裡有數就好了。”

朱瞻基問道:“燒了?”

朱棣點了點頭。“我既然已經看了,當然是燒了省心。過年這幾日,你就好好想想該如何坐好這個位置,過了元宵,你恐怕就沒有這麼輕鬆了。”

朱棣離去之後,朱瞻基才真正的將自己的興奮之情表現了出來,原地空翻了一個跟頭,然後興致沖沖地來到了書桌前面。

想要叫人送來如今朝廷京官和地方官員的名單,但是想想在過年了,朝堂都封印了,還是不要折騰諮情司了。

但是興奮的情緒難以壓抑,他大喝一聲。“李亮,去吩咐太孫妃,今晚我歇她房裡,準備點酒來,我要飲酒。”

如此興奮的時候,他卻找不到一個知己來喝酒,只能找自己的大老婆陪了。

不過想要在這個時代找個知己,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的。

……

……

永樂十八年的春節,朱棣的風溼腿又犯了,這就導致了許多應酬都由朱高熾和朱瞻基代替他。

就連大年三十晚上的祭天儀式,都是朱高熾代替他進行。

讓朱高熾代替他進行祭天,這也釋放出了要給朱高熾更多權力空間的信號,讓一干文臣都喜氣洋洋。

朱瞻基卻在忙着應酬,他雖然是太孫,但是京城勳貴衆多,一些親眷家族,他也必須要一一應酬。

朱棣每日躺在暖房裡偷懶,朱瞻基和朱高熾就只能承擔起皇家的責任。

當然,朱棣也不是什麼事都不管,在初二這天,皇宮也邀請京城各大勳貴,在宮中賜宴。

在這場宴席上,朱瞻基也見到了皇室中的另類永平公主和他的紈絝兒子李茂芳。

這位二姑姑在整個皇族都一直不受待見,因爲她一直都不像一個公主,而是像一個商人之女,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公主的自覺性。

朱棣一共有三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都是徐皇后所生。

永平公主身爲嫡次女,縱然不太受寵,卻也沒人敢欺負了她。

但是因爲其夫君早逝,讓她26歲就守了寡,個人缺乏安全感,所以很愛財貨。

一個公主愛財貨,在這個時代,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她不以爲恥,還將自己的一套人生觀灌輸給了唯一的兒子李茂芳。

李茂芳比朱瞻基小一歲,自幼被永平公主捧在手心裡長大,此人文不成武不就,最喜歡的是做生意。

但是他做生意靠的不是創新,不是踏踏實實,而是喜歡仗着公主母親,仗着富陽候的身份強取豪奪。

因爲吃相太難看,惹出幾次是非,讓朱棣對他格外厭惡。朱棣數次訓斥永平公主,才讓他們母子收斂了一些。

因爲這個原因,朱瞻基對這個表弟其實也不待見。他倒不是瞧不起做生意,他自己其實也在做生意。但是你不靠自己本事,只會仗勢欺人,這不是做生意,這是做強盜。

不過他們母子因爲是獨子,所以沒有參與下西洋的進程中,也不會來糾纏朱瞻基給他們家在南洲劃一塊地盤。

讓朱瞻基啼笑皆非的是,入席之前,永平公主帶着李茂芳找到朱瞻基,竟然想讓朱瞻基幫忙,讓富陽候府代銷馬家水晶,琉璃在北方的代理。

馬致德一家原本是以天然水晶的打磨爲主,成本高昂,利潤不高,只能算中等商戶。

但是在投靠朱瞻基以後,朱瞻基扶持他們建起來了新式的琉璃窯,讓琉璃的製作越來越趨近於現代玻璃。

馬家的琉璃,質量比這個時代的威尼斯玻璃還要更勝一籌。

特別是望遠鏡的發明,高級琉璃和水晶的應用從觀賞趨向實用,銷量大增,如今成了大明最大的流利商。

有朝廷的官方訂單,馬家的高檔水晶和琉璃供不應求,哪裡用得着讓他們代理銷售。

所以朱瞻基只是淡淡地以涉及軍事機密,上等琉璃概不外銷,中低檔琉璃馬家產量不高爲由,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與永平公主母子遭遇冷遇不同,永安公主雖然去世了,但是懲罰了袁容三年,朱棣也似乎消了氣。

臘月二十八葬了永安公主,第二天袁容就遞帖子,請辭廣平侯。

大年初二這一天,朱棣在接見勳貴的時候,就順理成章地承諾,袁禎將承廣平侯爵位。不僅一應俸祿照舊,還補了前三年扣下的俸祿。

朱高熾並不知道過了年自己就要被打發到西北,這幾日除了宮中應酬,一直在四處赴宴。

不過他跟朱瞻基不同,朱瞻基喜歡去武將,勳貴家裡,而他喜歡去自己的屬官家裡,而他的屬官都是文臣。

偶爾朱瞻基也會在心裡可憐這個父王,他的確稱得上是一個好人,一個知識淵博的儒家弟子。

但是他偏偏忘記了,自己最主要的是當一個帝國繼承人。

初二之後,朱瞻基就按照朱棣的指示,有意地給各個武將府下了帖子。

特別是應天府尹顧佐,與五城兵馬司的五個指揮使,是重中之重。他們也被朱瞻基特意安排在了正月十三這一日,攜帶家人入宮見駕。

朱棣出征,朱高熾也要被打發出去。京城的護衛要隨着朱棣的出征出去大半。而留守的軍隊,關係到整個大明的穩定。

應天府負責京城的治安,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對應天府的各個角落都瞭如指掌。

五城兵馬司負責拱衛京城,他們的人馬是除了京衛之外,唯一可以不用虎符調令,就能自由進出內城的。

再加上朱瞻基自己的羽林衛,幼軍,還有海軍第一艦隊新江口大營,足足十萬人馬,足以控制整個京城。

除此之外,每日閒暇之餘,他還要整理這次出海途中的所有的將士功績,過了正月十五,一切正常起來,首先就要對他們給予嘉獎。

而有些人,雖然人不在大明,但是不管是榮譽,還是物質獎勵,都要發放給家人。

比如馬歡,因爲以一己之力促使大明與馬穆魯克王朝的結盟,獲得幾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允許大明駐軍。

他也就被任命爲第一任蘇伊士總督,節制蘇伊士總督府軍政,經貿大權。

他雖然不在大明,但是朝廷必須要昭告天下。

正月初六,各部開衙,但是這幾日不會安排堂官坐堂,只是有人值班而已,應付突發情況。

這一日的朝會也不會處理具體政務,只是由內閣撰寫一份制文,昭告天下。

制文中,對永樂十八年的這一年做一些美好的展望,並且將一些將要施行的政策作出正式的宣告。

這其中,就包括了《大明議事法則》的推行。

雖然這份議事法則將來會推行全國,各州府也將推行,但是最少在今年,還不會展開,最少要在朝堂中施行一段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後,纔會全面推廣。

在許多方面,如今這個時代要比後世落後的多。但是在朝堂關於政策法令的推行上,其實與後世並沒有差別。

這種政策性的法規,都是逐步推廣,像王安石那樣蠻幹,強力推行的做法,歷史上也就只有不多的幾次。

而蹇義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次似乎意想不到的順利,一直到了今天,不管是武將們,還是皇上,都沒有任何拖後腿的現象。

當蹇義他們將自己費盡心血弄出來的議事法則細則,拿出來討論的時候,也沒有遭到太多的反對。

甚至,他們拿出來的這套程序,跟皇上拿出來的這套程序相比,更加保守了許多。

以至於,蹇義在看到皇上拿出來的這套細則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寫的這份塞進了衣襟。

首先,皇上不再事事操心,放權給了各部。

凡是程序性的公務,有舊例可循的時候,一切照規辦事,不必事事討論,更不用拿到大朝會上來討論。

其次,凡是涉及到金銀週轉,皇上根據前三年的舊例,每部比往年提高了兩成,這一部分資金皇上也不再管理,由各部自己處理。

只有戶部的浮動資金,以及額外資金,這一部分仍然由皇上掌控,調用需要皇上同意。

即便是如此,各部仍然有些不可思議,這皇上不僅把事權給了他們,連財權都給了他們自己啊。

現在多了兩成,要是平日辦公節省一點,每年還能結餘一部分資金來改善辦公條件啊!

他們開心的同時,卻沒有發現,這種各部公務不用拿到朝堂來討論,也就等於其他大臣,沒有了插手其他部門的機會。

當他們嚐到了自己做主的甜頭,還會允許不管什麼事,別人都能來插手嗎?

至於將基礎辦公資金給他們自己調配,在後世各國,各部門也是這麼安排的。反正這些錢都要花,不花連正常辦公都維持不下去。

戶部就是一開始捏在手裡,最後還是要給他們,自己還增添了許多煩心事。

就像刑部查案,你不給刑部出去辦公的費用,誰出去查案啊?

而且這個時候的制度相當不合理,所有的資金被戶部捏在手裡。別的部門要一點,擠一點出去,不要就當忘記了,不給了。

這種方式雖然節省了一些資金,其實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精力的分散。

現在朝廷按月直接將資金髮放給各部,由各部自己安排,就能讓各部把精力都放在公務上。

每月一審覈資金使用情況,合理使用,下月就準時發放,這樣也能防止大規模貪腐。

但是這種將事權和財權自己掌握,對各部大臣們來說,就是巨大的“進步”,一個個喜不自禁。

通過這套議事法則的推行,戶部變成了戶部,兵部變成了兵部,禮部變成了禮部,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一件雞毛蒜皮的事務都拿出來討論,所以統稱爲六部。

而軍隊事務現在也變成自己處理,除非大事,纔會拿出來討論,這就減少了文官對軍隊事務的插手。

沒有了戶部拿銀子卡住軍隊的脖子,他們的話語權也大減了。

這個時候,蹇義才發現了問題,如今各部事務自己處理了,那大朝會上議事,還議什麼事啊?

但是,即便發現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職位職權大幅度縮水,蹇義也不敢提意見,因爲這可是跟全體大臣作對。

而實際上,大朝會需要議的事依舊不少,比如高層人事權,……但是這貌似就是他以前的工作啊!

還有各種新政策的制定,意外事件的處理等等……,蹇義終於發現,自己爭取來了這個議長,獲得大部分也是虛權。

散朝的時候,他看了一眼自己右前方的朱瞻基,第一次感覺到了這個太孫一點也不簡單……

(這一章寫的不算順,本來想要描寫一下關於政策的推行與爭執,但是發現如果把一條一條的法規寫出來,恐怕要好幾章才能寫完,所以粗略寫過,後面還會有關於這方面的鬥爭,那個時候再寫。)

感謝libra~汐牧羊人的萬賞,成爲老妖的宗師,也謝謝烏雷暴,無聊小書童,燈火見人家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三十一章 根第十九章 思想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一零二章 傻妞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四十章 天道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一三九章 處置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章 家天下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十九章 思想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三章 皇宮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十九章 厚賞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七章 遷都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四十章 天道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八十章 糾紛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十二章 藉機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十四章 爵位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百章 生日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七六章 清查
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三十一章 根第十九章 思想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一零二章 傻妞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四十章 天道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九八章 火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一三九章 處置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章 家天下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十九章 思想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三章 皇宮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十九章 厚賞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七章 遷都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四十章 天道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八十章 糾紛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十二章 藉機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十四章 爵位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百章 生日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一七六章 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