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蒲家

“殿下,老奴認爲,離開了大明,再開始教士兵識字更好。若是沒有離開大明就開始教,被陛下知道,容易節外生枝。”

朱瞻基的手裡拿着三本薄薄的冊子,一本是識字用的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是這個時代最基礎的識字書。

在沒有拼音的時代,識字只能依靠老祖宗留下來的方法來解決。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也瞭解了悠久歷史文化的精粹。

朱瞻基也曾想過弄出漢語拼音來,但是從字根,韻母,聲母,朱瞻基自己都不瞭解,如何能成系統地整理出來教育方法?所以他只是想了想,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一本是數學,從一加一到基本的加減乘除,然後到兩元一次方程式。阿拉伯字母已經應用到了這本書裡面,包括英文字母和拉丁字母。

這個時代並不像後人以爲的那麼封閉,在沿海地帶,從宋朝開始就已經開始應用阿拉伯數字和拉丁字母了,只是沒有推廣開而已。

戰士們利用六分儀測試方位,進行地圖測繪,都需要基本的數學知識。光是依靠一千多幼軍士兵,這項任務想要完成,需要太長的時間了。

還有一本是自然地理,裡面的內容主要是對整個世界的描繪,在書裡面,明確提出了人們是生活在一個球上,而且海洋的面積比陸地大的多。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風雲雷電的形成,還有山河地貌的分佈等等,算是科學概括整個世界的自然基礎知識。

這三本書的內容並不算離經叛道,但是教那些小兵們學識字,這件事太離經叛道了。

不管是文臣武將,還是朱棣,其實都不會太支持。因爲整個社會的基本構架就是士農工商兵,階級分明,朱瞻基此舉是打破這個階級,對既得利益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如今的基本論調。但是朱瞻基決定一意孤行,在艦隊裡面推廣識字。

因爲識字,學習,是未來推廣精兵強將的重要途徑。

大明想要佔領大半個世界,需要多少人?按照如今的戰鬥水平,一千萬人都不夠。

但是整個大明才五千萬人,所以這是基本不可能的。

現在的大明纔不到三百萬士兵,國家財政都有些吃力了。

放下了手中的書,朱瞻基沉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那就等離開泉州的時候,開始在軍中推廣識字教育。鄭總監,這件事要列入士兵考覈,每個戰士每天最少要學會三五個字,完不成任務,以訓練懲罰。這件事你要列一份詳細的方略出來,爭取等到我們返航的時候,所有的戰士都能自己給家中寫信。”

鄭和跟航海總兵朱真,陸戰隊總兵薛祿說道:“海上生活寂寞,前幾次出海,每次都有士兵因爲單調的生活發瘋。即使我在軍中大力推展麻將,也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讓戰士們學識字是個好主意,他們每天有事情做,就不會胡思亂想。”

朱真也出過兩次海,知道這些事,但是薛祿有些着急了,有些苦逼地望向了朱瞻基。“殿下,老臣不用再學這些了吧?”

薛祿此人年輕的時候也是大字不是一個,但是他的官越當越大,不識字是不行了。

在這個時代當將軍,哪怕是不識字,也必須要有各種行軍作戰的經驗,會識別風向,懂得基本常識,還要會行軍佈陣。

薛祿原名薛六,後來學會了識字,才改名薛祿。年輕的時候爲了當將軍,不學習不行,但是現在都活了大半輩子了,再讓他來學字母,學數學,他就覺得辛苦了。

朱瞻基說道:“陽武侯,李廣難封,主要因爲什麼?數次打仗,他都迷路,連行軍都跑錯了方向,你認爲他是一個合格的將軍嗎?今後的大明軍隊將會開發南洲,東洲,特別是東洲,比大明還要大兩倍以上,你如何保證行軍路線是正確的?”

薛祿很想說下屬會就好了,但是面對朱瞻基他又說不出來。

他已經識字了,也會看地圖,現在只需要學習字母和數學,雖然學的慢,但是他也不認爲任務艱鉅。

見薛祿默認了下來,朱瞻基說道:“現在討論下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士兵中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漫長的海上生涯,士兵們除了學習,操練,閒暇時候打牌外,還應該推廣一系列的競技活動,增加生活中的樂趣。”

對此鄭和,王景弘,朱真他們一致贊成。以爲他們見多了士兵發瘋的例子,每次出海都有數十人人因爲承受不了在海上的單調生活,直接跳海自溺身亡。

薛祿這下子來勁兒了,笑道:“可惜船上太小,否則殿下發明的足球,可以展開各種比賽。”

蹴鞠是早就有了,但是與後世的足球相比,更像是花樣足球。

朱瞻基前世也算是個足球愛好者,還買下了馬德里競技隊,當了俱樂部老闆。他對足球的規則比較精通,所以直接將後世的足球規則拿了出來,在軍中組建了足球隊。

這種一次性可以上二十二人的比賽,競爭性,技術型,包括戰術都非常重要,所以各隊在熟悉了足球規則以後,迅速在軍中傳播了開來。

“正規場地不行,可以組織小規模的。還有格鬥,摔跤,射擊,刀陣,長槍陣等項目,都可以開展比賽。每種比賽錯開時間,前幾名都可以獲得價值不等的獎勵。黃守備,這件事……算了,你太忙了,換……”

王景弘主動請纓道:“殿下,內臣如今事務不多,這件事就交給我來操辦吧!”

隨後,他們又連續商討了一些讓士兵們旅途充實的安排,這種長途的旅程,士兵的士氣保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隨後,朱瞻基又乘坐傳令船,親自到了後備船上來巡閱後勤供應情況。

十萬人的船隊,光是運送活豬,活羊的船隻就有幾十艘,裡面餵養了上萬只豬羊,雞鴨更是無數。

肉食供應還好解決,最難解決的就是蔬菜。

他們出發的時候是冬季,這個季節當然不會有太多的蔬菜,所以船上的蔬菜儲備主要是以菜乾爲主。

除了菜乾,唯一的蔬菜就是豆芽。

豆芽在中國的歷史絕對在兩千年以上,具體什麼時候出現已經不可考究,反正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豆芽。

幾千年來,豆芽已經成爲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道菜,並且對培育豆芽也有了一套成熟的手段。

從第一次下西洋,鄭和艦隊就有專門的後勤船隻負責培育豆芽。

在茫茫大海中,幾個月吃不到蔬菜的時候都有。西方人因爲不會培育豆芽,沒有蔬菜吃,補充不了維生素C,所以他們的船員會患上壞血病。

但是大明艦隊卻幾乎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這裡面主要就是豆芽的功勞。

當然,現在大航海時代還沒有開始,西方人永遠不可能再有這個機會了。

巡閱了一番,朱瞻基對整個艦隊的情況也親眼目睹了一番,心裡有了數。接下來,就不需要他事必躬親了。

其實他也知道,一些下屬認爲他這個太孫親自進入臭烘烘的養殖船,食物船,淨水船去檢閱有失身份。

但是對他來說,必須要掌握所有的情況,才能安心。

回到了自己的旗艦,打發了衆人去更衣,今天是他又一次晉嬪的日子,這些親近的下屬們,一個個也回來湊個熱鬧。

艙房內,內侍們用船上預備的儀仗用紅綢,佈置成了一個新房的模樣。哪怕儀式再簡單,也必須要過一遍否則的話,想要上玉碟,就不是那麼容易。

除非是像和子,貞子那樣是一國公主,爲了政治目的,宗人府纔會將名字記入族譜。

沈氏只是一個普通民女,縱使再漂亮,不經過預先報備,經過禮部的見禮,想要被記入族譜,那是難上加難。

朱瞻基既然看中了她的美貌,當然也不遠讓她一輩子沒有名分養在宮裡。這樣的嬪妃,還不如一個女官吃得開,更沒有生子的權力。

不過朱瞻基這個時候也不會讓沈氏生子,有劉承徽在身邊,先按時給她服短期避孕藥就好了。

宮裡各種助興的藥物與避孕的藥物都有,避孕藥有長期和短期之分,短期的一月要服用一次,不會懷孕。

至於長期的,那是虎狼之藥,服用了以後就失去了當母親的作用。

沈氏上船以後,就被安排了一個單獨的艙室,距離朱瞻基的艙室只隔了一套馬欣的艙室。

她上船之後雖然有短暫的暈船不適,但是第二天就適應了下來,讓所有人都頗爲驚訝。沒有想到她看起來柔弱,底子倒也挺好。

朱瞻基派錦衣衛秘密查探關於她的消息,等他們到了泉州,就應該會有消息過來。

她如果只是被內侍們訓練一些伺候人的事還好,若是被內侍們訓練成一個暗探,那麼孫林,餘先他們就該被處死。

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爲孫林是金闊一系,他們跟餘先的關係屬於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對立狀態。

要真有陰謀,也不會雙方一起合作。既然合作,那就是看準了朱瞻基的嗜好,只是單純的投其所好。

不管是什麼目的,朱瞻基也準備先把她吃下去,要是沒有問題,就當養了一支賞心悅目的花兒,要是有問題,朱瞻基也不會憐香惜玉。

這一夜,攜手入蘭房,解紅妝,上玉牀。腹兒相偎,腿兒相傍。好個風流郎,咂得俺,兩乳酥酥麻麻春心蕩。

狠下心兒,願把女兒身盡委情郎。忍住了痛,卻耐不住酸癢,且把那腰兒拱,臀兒仰,靈根一湊周身爽。

恰似那:粉蝶迷花,戲水鴛鴦,錦被裡頭翻紅浪。

丁香舌吐瓊漿蜜,柳腰款擺雲鬢纊;低聲囑:莫太狂,從今後,鵝黃褪盡,嫩蕊盡賦有情郎。

休忘卻山盟海誓,莫誤了月漫花窗;依舊是剪聲爲號,滅燭無光,暗渡入陳倉。

鴛衾鳳枕,一夜相親共廝傍。哎喲喲!怎奈郎,這般地狂抽急搗,俺只得,拼卻女兒家弱體來擋。

一會兒,眉眼兒乜斜;一會兒,魂散魄蕩;說不出的痛,道不清的癢。點點猩紅,片片白漿;胯下溼淋淋,好不羞臊難當。

軟得俺,昏沉沉,無從思量。呀呀呀!好個風流的貪花郎,還不肯把奴身兒放。看看喲!已是:煙橫庭竹,月斜迴廊,雞鳴頭遍,唉!真個是:夜短情長。

直盼着,月上東山,再望花窗。

(抄的,囧。)

這一日抵達泉州灣,海灣四周密密麻麻全部都是一艘艘大大小小的福船和寶船,當真是一眼看不到邊。

懸掛着龍旗的旗艦,在小船的引導下,穿過了數十里長的海上通道,通道兩邊,都是大明等待巡閱的艦隊。

朱瞻基的旗艦所經之處,都能隱約聽到士兵們的歡呼聲。

朱瞻基手持望遠鏡站在船頭,看到那些歡呼的士兵,每一次揮手迴應,都能看到他們行着軍禮迴應。

看到這一望無際的海上城市,朱瞻基的心中踊躍出來的是無盡的自豪。

這個時代,就是屬於大明的時代。

旗艦抵達泉州港的時候,可以看到無數的百姓在岸邊跪拜。

雖然泉州是南方大港,但是從朱元璋海禁之後,這裡就逐漸沒落。從東番遷移回來的民衆與本地民衆矛盾衆多,曾經的南方第一大港,最富裕的上府,如今卻是官員們聞知即怕的大坑。

但是自去年開始,這一切都有了變化。

首先是自夏季開始,內監就派來衆多采買使,在泉州附近採買物資,原本被關停的造船廠,現在又重新開業。

雖然朝廷並沒有取消海禁的旨意傳下來,但是種種跡象表明,海禁已經名存實亡。

那些私人海商門雖然不能直接出海,卻能將自己的貨物平價賣給內監,賺取一定的利潤,這裡又逐漸成爲了南部的商業中心。

朱瞻基東征歸來之後,就又以徵兵的名義遷移了近十萬民衆到東番島,這一舉措更是大大緩解了當地的百姓矛盾。

在泉州民衆看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百姓獲知太孫將會親自出海,並且在泉州暫留的時候,他們就自發地來到了晉江兩岸,歡迎太孫。

泉州這數百年來雖然富裕,但是卻因爲遠離中原,歷朝歷代的皇室都沒有來過泉州。

在歷史上,唯有南宋的宗室,逃到這裡來,卻被蕃客回回蒲壽庚一下子殺死三千餘人。

這是泉州的黑歷史。

因爲此事,當朝太祖登基以後,將死了幾十年的蒲壽庚還挖出來鞭屍,並罰其後人永世爲奴爲娼。

但這件狠事,泉州人並沒有罵朱元璋,還誇他做得對,做得好,大快人心。

因爲這個蒲壽庚,包括蒲家,實在太可恨了。

蒲家先輩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紀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他們依靠貿易賺錢之後,在宋朝立國之後就移居廣州,經營商舶,成爲首屈一指的富豪。

十三世紀初宋寧宗時期嘉定十年,蒲家全族從廣州舉家遷往當時的第一大港泉州定居。而蒲壽庚的父親蒲開宗,還曾擔任過安溪縣主簿,並曾因貿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節郎”的官銜。

鹹淳十年,海寇襲泉州,官兵無能爲力。蒲壽庚與其兄蒲壽宬爲保護家族的巨大利益,憑藉強大的海上力量,助官憲擊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稱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安撫一路之兵事民政,執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職。統領海防,權力很大。

蒲壽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憑藉權力更大規模地開展香料貿易,並可通過各種“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財富。

蒲家的船隊越來越大,最多是超過千艘海船。在宋末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三十年。

顯赫的權力與雄厚的海上實力相結合,使蒲氏成爲宋元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景炎元年,蒲壽庚獲任爲福建、廣招撫使,總海舶。兼主市舶。

但是,在蒙元南侵之時,深受宋廷寵信的蒲家,開始大力接納宋廷宗室,後來卻給了宋廷重重一擊。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百多趙宋宗室子弟隨南外宗正司遷至泉州,並在這裡繁衍生息。到了宋末,宗室成員已達到三千多人。

德祐二年二月,元軍南下,包圍臨安。

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顏陷臨安,恭帝降,南宋事實上滅亡。南宋遺臣奉恭帝兄趙昰入閩,欲圖恢復。同年五月,趙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爲端宗,年號景炎元年。

同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爲避元軍,南宋陳宜中、少保張世傑率舟師十萬,奉宋端宗趙昰及衛王、楊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輦村,“欲作都泉州”。

宋室冀得蒲壽庚之助,以繼續在閩、廣沿海地區堅持抗元,當時的南宋孤臣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帶着兩個娃娃皇帝端宗、幼主抵達泉州,趙呈率殘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在這裡的趙宋宗室子弟打算接應他們,但蒲壽庚拒不支援宋軍,卻閉門不納、閉門拒命,禁止宋軍進入泉州。

實際上這個時候,元丞相伯顏率軍南下,暗中遣人招安,蒲壽庚十二月與元朝勢力正式結盟。

但是宋軍不知,見蒲壽庚拒不接納,便以船舶軍資,兩皆不足爲由,少保張世傑逃走時強徵蒲壽庚的商船,採用暴力直接抄沒他的家產以充軍資,搶走停泊在法石一帶的蒲氏海舶400多艘。

蒲壽庚大怒,把怒氣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子身上,將泉州的三千趙宋宗室子弟全部殺光。

後來,蒲壽庚又配合元朝軍隊進攻廣州,在廣東江門崖門一帶打了著名的崖山海戰。在這場海戰中南宋殘軍全軍覆滅,陸秀夫揹着幼主投海自盡,南宋許多忠臣及忠於大宋的人們也都紛紛跳海殉國,共計十萬人左右!

而蒙元的海軍,主要就是蒲壽庚提供的海船組成的,所以他們算得上是宋廷滅亡的罪魁禍首。

降元之後,元世祖授蒲壽庚爲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

至元十四年,進昭勇大將軍,閩廣都提舉福建廣東市舶事,改鎮國上將軍,參知政事。並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三月又升蒲壽庚行中書省事於福州,鎮撫瀕海諸郡。

作爲一個色目人,蒲家在東方這片土地上的發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便是後來的英國人,猶太人也都比不上。

但是他們做下如此傷天害理之事,肯定得不到好下場。朱元璋登基之後,就將這個家族連根拔起,將死了幾十年的他挖出來鞭屍。

一直到如今,仍然有大量的色目人後代生活在泉州。

朱瞻基也知道,如今泉州商貿興旺,最開心的就是他們這些人,因爲他們是泉州商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還沒有想好該怎麼處置這些人,說他們是西域人,他們已經在大明生活了幾百年。說他們是大明人,但是他們依舊還遵循着綠綠文化,不把自己當做是一個真正的大明人。

因爲蒙元的近百年佔領,如今的大明,這樣的人還不少,遍佈大明各處。

包括他現在身邊站着的這位,就是其中一人。

經過近多年的接觸,朱瞻基深知鄭和是一個泛愛主義者。他爲人平和,也尊重漢文化,但是內心裡,他依舊親近同族人。

他對大明的忠誠,是因爲他在十歲就被閹,十二歲到了朱棣的身邊,朱棣像個父親一樣將他培養長大。

他其實不是對大明忠誠,他只是對朱棣忠誠。

看到河兩邊的歡迎的人羣,鄭和長嘆了一口氣說道:“殿下此行,最激動的就是這些老百姓了,看他們都是自發地跪迎,就知道他們對皇上的崇拜。我前四次前來,可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朱瞻基當然知道自己是沾了皇室身份的光,笑着點了點頭。“民心可用啊……”

見朱瞻基心情甚好,鄭和長揖說道:“和有兩事想要求殿下允可。”

“說來聽聽。”

“一是下臣臨行前像陛下求了一份敕書,任蒲家後代蒲日和爲通事,因和恐殿下不允,故此現下才與殿下言。”

朱瞻基心裡一怒,鄭和知道自己是強硬的鷹派,所以竟然先斬後奏,這實在是觸碰到了自己的底線。

他低頭望着長揖躬身的鄭和,平靜地問道:“爲何非他不可?”

“殿下,下臣絕非是可憐蒲家,不過幾十年過去,蒲家如今的後人是無罪的。他們這次集中色目人的力量,向內監借支百萬兩白銀的茶葉,青瓷,也是贖罪之舉。”

“不允!第二件事是什麼?”

“殿下……”鄭和擡頭懇切地看了朱瞻基一眼,看到朱瞻基冰冷的眼神,心裡涼了一大半。不過他還是說道:“這蒲家在天方也有分支,實乃我大明勢力向西方擴散的臂助……”

(這一章有兩段古文,一些介紹,所以多了幾百字。)

感謝大隋章德公,燈火見人家,竹籤子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七章 蒙特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九九章 錯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三十一章 根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五章 碰撞第十九章 思想第八章 鄭家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十四章 爵位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四十二章 刀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十章 囚禁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十二章 藉機第一百章 北上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十七章 備戰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三十章 總攻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五章 碰撞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一零章 工序
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七章 蒙特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九九章 錯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三十一章 根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五章 碰撞第十九章 思想第八章 鄭家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十四章 爵位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四十二章 刀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十章 囚禁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十二章 藉機第一百章 北上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十七章 備戰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三十章 總攻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五章 碰撞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一一零章 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