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北上

(昨天腦袋抽了,美洲那時候的確沒有馬,我早就知道,就是寫的時候忘記了,已經修改了過來。)

相比狄平夏在北方的順利,易信從進入當地人的勢力範圍,就遭遇到了重重的阻礙。

在歷史上曾經雄霸一方的阿茲特克帝國如今還沒有成立,還僅僅是剛發展起來。

這是因爲在北方,一個個部落還處於原始階段。

但是在南方,因爲氣候導致的文明發展比北方更快,已經有了明確的階級和統治階級,到處都已經形成了國家的雛形。

1372年,一位庫華坎與阿茲特克混血的國王阿卡馬皮奇蒂利登基。正值特帕尼克斯國與阿茲特克人進行擴張時,墨西哥谷東部的阿科華國逐漸強大起來。

兩國爆發戰爭,阿茲特克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戰爭勝利以後,特諾奇蒂特蘭也成爲了一個大城市。

1426年,特帕尼克斯君主特佐佐莫克去世,特帕尼克斯國陷入內亂。

經過兩年的戰爭,阿茲特克人的新君王伊茨科阿特爾才最終獲勝,他整合了當時特諾奇蒂特蘭、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組成了同盟,並取得墨西哥谷地的統治權。

原先特帕尼克斯國的領土被三分,分別歸屬三個國家。特帕尼克斯國的國庫也被瓜分,特諾奇提特蘭獲得百分之四十,德斯科科獲得百分之四十,特拉科潘獲得百分之二十。

這三個國家結成的同盟,在接下來一百年年內將主宰墨西哥谷,並向沿海大舉擴張。在此期間,特諾奇蒂特蘭逐漸成爲同盟中的主導力量。

但是他們的強盛也是印第安人最後的輝煌,因爲到了十六世紀,也就是1529年。西班牙人的到來,徹底中斷了印第安人的發展勢頭。

這個時候的中美洲,有點像一千多年前的中國,部落之間形成了聯盟,但是有一個宗主國。

中國的盟主是周朝,周朝的統治被結束之後,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而中美洲的盟主是特帕尼克斯國,如今他們已經處於統治的最後階段。

因爲今年已經是1421年。

受到特帕尼克斯國的影響,中美洲這裡的部落都經歷了一次時代的躍遷,這是中美洲各大部落發展的比北方更好的主要原因。

戰爭雖然會摧毀一些文明,但是也促進社會的發展,新文明的誕生。

特帕尼克斯國發展的越好,周圍的部落模仿的也就越快。中美洲的許多部落都已經不再是家長制。而全部劃分了階級,有了統治階層。

只不過,因爲美洲沒有輪子,沒有車的出現,所有人都還被限制在一個地方。

沒有車輛的運輸能力,轉運能力,再大的勢力也根本無力向遠方征討。所以才形成了一個個部落,而不是一個龐大的國家。

易信登陸的區域是後世的薩里納克魯斯,這裡也是墨西哥地勢最窄,最平坦,土地最肥沃的地區。

他們的目標是瀕臨墨西哥灣的韋拉克魯斯,那裡也是“麥哲倫”記載的有象形文字出現的部落,疑似殷商後人聚集的區域。

但是,剛一上岸,他們就遭遇到了這裡瘴氣的侵襲,六千人有超過十分之一都病倒了。

熱帶雨林地區對任何不適應這裡氣候的人,都不是那麼的友好,雖然他們有了萬全的準備,準備了各種藥物,但是在這麼多人都病倒的情況下,他們暫時也只能駐守當地,然後派出人手探查周邊情況。

在原本的歷史中,西班牙人抵達墨西哥的時候,他們被當地的土人認爲是“白神”。

按照這種邏輯,大明人登陸的時候,不被認爲是“黃神”,也應該獲得更加友好的對待。

但是事實證明,這一切不過是樂觀的想法。當地的土人因爲炎熱的氣候,比大明人略黑,但是還能看出是黃種人的底子。

因爲這種膚色的相近,他們反而缺少了那種恐慌與尊敬。

而這些雨林地區的人與北方的作戰方式也大不相同,他們很少有大批人馬的作戰,主要依靠小股人馬的偷襲。

北方土人作戰用木棒,石塊,長矛,這裡雖然也用石塊和長矛,但是他們更喜歡用各種帶毒的吹箭。

因爲語言不通,那些土人對大明士兵也沒有應有的恐懼,他們雖然不敢直接面對人多勢衆的大明士兵,卻用各種陷阱和偷襲讓大明士兵苦不堪言。

這個時候,羽林衛學出來的士兵,還有從南方山區抽調的士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用特種作戰的方式,將那些偷襲的人馬一個個擒獲,並且搜尋到他們的老巢。

當一個部落被完全剿滅,又一個部落被完全剿滅,當地的土人才安分了起來,轉而開始尋求對話。

在大明的計劃裡,這段只有兩百公里寬的大陸架,將會是大明佔領整個美洲,東西方聯絡的重要據點。

雖然南方的巴拿馬更窄,但是那裡距離南北文明都太遠,並不適合擔當據點。

易信的任務是在當地建立大明的統治勢力,尋找大明與當地人的關係證據,或者乾脆直接製造當地人與大明的聯繫的證據。

通過這種方式,在當地建立糧食供應基地,打通了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之間的聯繫之後,然後向北發展。

所以在對方開始尋求對話之後,他並沒有進行報復,而是積極與各大部落聯絡。

語言不通是雙方之間最大的障礙,他登陸近一個月的時間,依舊沒有跟各部落建立真正的聯盟,他們依舊還在學說大明話,而大明人也在積極學習對方的語言。

不過,一支兩千人的先遣隊已經抵達了朱瞻基指定的拉本塔,尋找他所說的神廟。

而跟當地人接觸了之後,領隊的兩個羽林衛學的千總,非常確定。這裡的人哪怕已經跟他們的語言不通,但是相互之間應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因爲這裡的人不僅膚色跟他們相近,而且人稱代詞“我”、“你”、“他”的發音,與古代中國人稱代詞的發音幾乎一樣。

他們稱“花”也是“發”,發音與大明官話中北方的口音完全相同。

當他們教起了對方大明官話,這些人也是學的最快的,因爲太多的發音,跟大明人差異不大。

易信他們艱難地建立起了信任,並且用醫術和農業在當地土人中建立起來了威信。

不過因爲目的不同,他們只能先按部就班地緩慢發展。

而在印度半島,最炎熱的八月過去,朱棣也正式拉開了向帖木兒國進攻的大潮。

在他抵達印度半島的兩個多月中,他已經讓整個印度半島山疙瘩那些小國,見識到了大明的威儀。

那近五萬騎兵,七萬步兵,還有龐大的水師組成大軍,讓許多人口都不到十萬的小國徹底被震撼住。

一個個小國迅速臣服,特別是卡維裡河以南的區域,包括沿海地帶的小國,他們沒有絲毫猶豫,就倒入了大明的懷抱。

但是在印度的北方,因爲德里蘇丹國的威脅,許多小國依舊不敢完全倒向大明。

這讓朱棣下定了決心,決定首先給德里蘇丹國一個教訓,或者乾脆就直接推翻他們的統治。

征討德里蘇丹國,其實跟征討帖木兒國的難度差不多大,因爲即使是從距離德里最近的海濱城市蘇拉特北上,距離也差不多兩千裡。

但是,德里蘇丹國與帖木兒國首尾相應,既然要對付帖木兒國,摟草打兔子,不打白不打。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德里蘇丹國已經與帖木兒國並沒有了利益關係。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來自帖木兒國的四十大家族,他們大多是突厥人和阿拉伯人,這是他們跟帖木兒國最密切的關係。

但是在國家層面,如今德里蘇丹國的統治者們,並不願意自己的頭上還有一個太上皇,與帖木兒國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貿易方面。

但是對衆多印度教派的國家來說,整個德里蘇丹國佔據了旁遮普,中央省,河間地區的大片肥沃土地。

他們勢力龐大,威懾着周邊的小國臣服,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因爲朱棣的改變主意,東征軍的行軍路線又要進行改變,在傅安的安排下,這支東路軍應該的從印度河,也就是後世的巴基斯坦沿着沿着印度河北上。

這條路線是前往開伯爾山口最近,也是最平坦的路線。

而且在大明的威懾下,沿岸地帶的小國已經籌集了大批的糧食和船隻,可以讓大明軍隊北上。

但是現在,這些計劃全部要改變,因爲要征伐德里,河流不暢,還是騎兵最爲快捷。

八月底,以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爲主帥的一萬騎兵,先是乘船北上,抵達孟買北方的蘇拉特。

這個時代,孟買當然還不存在,那裡還是一片沿海的小島,只有幾個小鎮。

真正的大港口是柯枝,是果阿,是蘇拉特這些古老的港口城市。

與此同時,一支由三千大明士兵,八千印度士兵,五千印度勞役組成的船隊,押運着糧食,火藥,沿着印度河一路北上,爲東征軍提供補給。

東征軍出發之後的五日,朱棣才率領大軍啓程,前往北方的忽魯謨斯。

跟隨大明艦隊一起出發的,還有印度各國貢獻出來的五萬勞役。

他們雖然不能上戰場,但是不管安營紮寨,還是運送補給,都是用的上的。

朱棣即使要儘量減輕大明士兵的負累,能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戰鬥上。

隆平侯張信因爲在朱棣靖難之前的投靠,一直深受朱棣寵信。所以這次出征,他也被任命爲南路軍前營總兵官。

但是擔任他副帥的沐昕卻知道張信聰明只是小聰明,沒有大智慧。此人要不是朱棣寵信,早就因爲犯下的過錯貶職。

實際上,他也不是沒有被貶過。永樂十二年,張信隨從北征,監督運餉。

朱棣在隰寧進行大檢閱,張信因前一夜強擄民女,荒唐了一夜,第二日稱病不至。結果被朱棣貶爲辦事官,不久因爲在北征中立下功勞,才官復原職。

在異國他鄉出征,沐昕深知情報的重要性。他身爲副帥,大力提拔了一批羽林衛學出來的將士擔任前中後軍的警戒任務,就連整個情報機構,也全部交給了他們和諮情司的內監,錦衣衛。

這一路北上,雖然全部是騎兵,但是受限於各地的補給補充,大軍每日只行軍百里,預備用十五日的時間抵達德里蘇丹國的境內。

那個時候,朱棣也會在忽魯謨斯登陸,並且準備妥當。

朱棣要求一萬東征軍不管戰況如何,必須要在十二月初一佔領開伯爾山谷,這對他們來說,並不艱難。

九月初十,受益於印度各小國的補給充足,嚮導的積極配合,大明軍隊提前一日抵達了德里蘇丹國南部最重要的門戶齋浦爾。

德里蘇丹國是****的國家。蘇丹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教最高教長,集君權和神權於一身。中央政府有36個部,首席大臣“瓦齊爾”名義上掌管各部,實際上只管理財政。

他與軍事部總督、宗教和司法部大臣、機要秘書兼情報大臣成爲蘇丹國家的四根棟樑。此外,還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統治體系,由***地方軍事貴族掌權。

由於統治階級都是中亞來的***教軍事封建貴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爲核心,他們佔有大量的軍事采邑土地“伊克塔”,並依靠中亞外族僱傭軍爲統治支柱。

蘇丹政權對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階層廣大居民採取敵對、歧視、迫害等高壓統治政策,尤其是強徵人頭稅及強迫改宗***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階層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緒。

蘇丹將被征服的印度國土以“伊克塔”(軍功田)和“瓦剋夫”(清真寺教田)、“伊納姆”(***教阿訇的終身賜及田)的形式封賜給有軍功的***軍事封建貴族及清真寺和阿訇,作爲他們的軍事封建采邑領地和教產。

大批的印度人都失去了土地,只能當佃戶。因此人民起義和教派運動不斷爆發,民族、宗教及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總體來說,德里蘇丹國只不過是北印度一個最大的區域王國,其疆域的大小同國力的強弱成正比。

這些被征服、被統治的地區名義上屬德里蘇丹,實際上又分三種情況: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的地區稱哈里薩,即國有土地,主要限於德里和河間地區。

其次是由省督掌管的地區,也就是伊克塔類封地。

最後是臣屬的印度教國王或酋長掌管的地區。國家只對前兩種地區徵收田賦,對後一種地區只要求按年納貢。

齋浦爾就是最後一種,這裡的統治者辛格家族一直是最忠誠的印度教徒,只是屈服於德里蘇丹國的武力,成爲德里蘇丹國的附庸。

爲了應對大明的攻擊,德里蘇丹派出了五萬人的直屬軍隊,直接接管了齋浦爾的城防。

可是,大明軍隊早就瞭解到了這一情況,也沒有將與德里蘇丹有二心的辛格家族作爲主攻的對象。

一萬騎兵只是在城外耀武揚威了一番,用火槍打爛了城牆上面的德里國旗幟,就繼續北上。

這一下,就輪到德里國的阿拉伯將軍圖格魯克難受了,因爲是城防戰,他的麾下雖然有五萬人,卻只有五千騎兵。

現在大明士兵根本不攻城,他的麾下騎兵不多,連追也不敢追。

但是如果就此放大明軍隊毫髮無損地北上,那他的人頭恐怕不保。

不得已,他只能命令麾下的五千騎兵銜尾追上,想要等到前方的阻截軍隊攔住大明騎兵的時候,前後夾擊。

但是,當他們追上來的時候,兩千將戰馬全部拴起來的大明士兵,分成了四個方陣,等待着他們進入了包圍圈。

雖然是五千對兩千的兵力,但是當槍聲響起,沒有受過槍聲驚擾,巨響訓練過的印度騎兵,陣勢直接就亂了。

那些馬匹在一陣陣的槍響之下,驚慌失措,不少士兵被髮狂的馬匹掀下。

而大明士兵的火槍威力第一次真正展現在印度人的眼前,五千騎兵只有不到三百人逃離,其他士兵全部倒在了大明士兵的搶下。

只是短短的一個時辰,兩千士兵全殲五千騎兵,這一幕,讓收拾戰場的那些印度僕從軍無不視若天人。

他們拔下了德里士兵身上的衣服,撿起了他們的武器,繳獲的馬匹更是讓許多人喜出望外。

因爲這些收穫,他們的幹勁也是十足,當天晚上,就挖出了一個足以埋葬四千多人的巨坑,在第二天的黎明到來之際,四千多光溜溜的屍體被扔進了坑裡,原地多出了一座新鮮的土山。

得到了逃回來的士兵傳來的消息,圖格魯克命令關閉城門,再也不敢派人出去。

強大的大明已經讓他膽寒,面對大明人可以隔空傷人的火槍,他們手裡的大刀長矛根本難以對大明士兵造成傷害。

只有弓箭手可以發揮一點作用,但是大明士兵都配備了鋼絲軟甲。因爲鋼絲軟甲的普及,大明甚至在這次西征的時候取消了盾牌兵。

在不能生產鋼絲的時候,手工拉制的鋼絲造價高昂。

但是當鋼絲能夠源源不斷地量產,用織布的模式就能製造出大片的鋼絲網,這種鋼絲軟甲的造價,就變的非常低廉。

爲了讓德里人聽到這個消息,張信與沐昕還特意在距離齋浦爾不遠的水晶宮殿湖邊休整了兩日,然後才又繼續北上。

果然,越來越多的德里軍隊想要來阻截,但是聽到五千騎兵一個時辰就被全殲,嚇的連忙後退。

越來越多的士兵攔在了前面,卻不敢露面。大明士兵也毫不畏懼。除了每日讓印度僕從兵打探前方的情況,依舊緩慢地直入敵人的兵力最多的地區。

他們行進的速度降低了一半有餘,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似乎一直莽撞地進入德里人的包圍圈。

但是在對方的人數沒有達到二十萬之前,他們這一萬士兵依舊在等待。

每一天,他們行進的路線都被嚴格分析,如何接敵,如何對陣,如果敵人勢頭猛進,又該如何暫避鋒芒地撤退。

“大人,沙赫布爾是對方最後的機會。過了沙赫布爾,就是平原地區,那個時候,我們的騎兵再無阻攔,可以直接抵達德里。所以,在沙赫布爾,等待我們的肯定會有一場大戰。”

齋浦爾到德里,只有齋浦爾北方有一片山區,然後就是大片的平原。德里人想要攔截大明軍隊,只有沙赫布爾是他們最後的機會。

張信看着面前的這一批羽林衛學的千總,以前不覺得,這次出征,他能明顯感受到羽林衛學的士兵,在各個方面,都要比一般的士兵要強的多。

他們如今已經佔據了軍隊的中層位置,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這大軍就全部都是他們的天下了啊。

以前的時候,他一直有些不在意羽林衛學的作用,現在看來,以後自己的兒子,也都該扔進去好好歷練一番。

“各部士兵都已經準備好了嗎?”

“已經通知下去,所有士兵都無比期待。”

火槍的威力的確增強了大明士兵的自信心,只有自己打別人,別人打不到自己。這樣的一邊倒戰鬥,對方不要說二十萬人,就是一百萬,他們也敢戰一場。

因爲長途行軍,他們的彈藥攜帶的並不多,每個人都是五十槍的基數。然後輜重隊又運送了一批備用,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也就二十發彈藥的基數。

既然不好補給,所以他們相當珍惜彈藥,並沒有主動出擊的想法。而是想要等敵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一舉將敵人打殘,打廢,讓他們再也不敢跟大明士兵作戰。

而因爲武器的差距,德里人現在只能依靠人數來建立心理優勢,正如張信他們預料的一樣,敵人在不停地後退,不停地匯合。

沙赫布爾,這座齋浦爾北方,扼守山區出口的小城,將近二十萬德里士兵組成了漫無邊際的陣營。

對大明一萬士兵,兩千僕從兵就敢直接正面迎敵,德里人不敢相信,卻又不能不信。

他們還以爲大明軍隊會繞開他們,可以沒有想到,他們竟然直接迎了上來。

而張信他們深知,這已經是德里一半的兵力了,只要打殘他們,德里人即使不望風而逃,他們對周邊各國的威懾,也會大減。

九月十四,沙赫布爾城南二十里的摩諾赫爾布爾山谷,一萬大明士兵在佔據了一個小山頭之後,面對着看不到邊際的德里士兵,停住了腳步。

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二零五章 戰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三十章 心態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四章 蒲家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十三章 人心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七章 蒙特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十七章 備戰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十章 林家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一章 迎接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二章 處政第一零六章 水泥
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二零五章 戰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三十章 心態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四章 蒲家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十三章 人心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三十一章 根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七章 蒙特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六十九章 開始要債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十七章 備戰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十章 林家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一章 迎接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二章 處政第一零六章 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