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迎接

“快,把暖房那邊的幾盆花全部搬到院子大門內側。還有,把我藏在地窖裡面的血桃選好的拿出來。劉三,你到家裡守着,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趕快改,別讓殿下看到一點不好的東西。”

餘先走出了金碧輝煌的市舶司,回頭看了看,看到旁邊低矮的幾座民房,他又後悔了起來。早就應該把這裡也買下來,重新修葺一番。

去年朱瞻基過來的時候,因爲要圍剿倭寇,連寧波都沒有來,只是在定海遊玩了一番。回程的時候趕着中秋之前回到京城,又是沒有停留。

但是這一次,他要在寧波住幾天,見過地方長官和商人代表纔會離開。

既然到了寧波,朱瞻基當然要住在市舶司,這裡可是他的私人勢力範圍。至於寧波府衙,根本不在朱瞻基的考慮範圍之內。

餘先知道朱瞻基有錦衣衛和通政司擔任耳目,自己在寧波喜歡奢華,喜歡女色也瞞不過去。

他也不想瞞,不敢瞞。只要他用心辦事,這些都不是問題,而這兩年,他自認乾的還是挺不錯的。

想到後院的那個小美人,他雖然有些可惜,但是又想到有可能換來朱瞻基的喜歡,他就又期待了起來。

剛坐上車駕,他就看到街口那邊過來了一隊舉着“迴避”,“肅靜”淨街牌的衙役。他們一邊走,旁邊還有人鳴鑼,打九棒鳴一鑼,意爲“官吏軍民人等齊迴避”。

看到這副做派,再看到人羣中的那頂轎子,餘先冷笑了一下,又重新下了車。

寧波知府董源原是金華府知府,不知道殿下喜惡有情可原,但是整個寧波府不可能沒有明白人,現在董源還這樣做,恐怕就是有人故意陷害他。

這個董源雖然能力一般,卻是個蕭規曹隨的本分人,更不欺壓百姓,算得上是個清官。

更重要的是,他如今是自己的盟友,要是殿下惡了他,那自己可就少了個臂助。沒有這地方官的支持,自己這個五品的市舶司鎮守使,可就沒了儀仗。

他扭頭看了看自己隊伍末端的提舉張崇,暗想是不是這個混蛋在搞鬼。

市舶司鎮守使雖然比市舶提舉司的主官官高一級,卻是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的關係,他跟張崇自然關係緊張。

自己有太孫殿下的支持,知府董源的支持,自然不是張崇能比的。所以他若是想要陷害董源,是很有可能的。

等董源他們府衙的一串轎子停下,董源掀開了轎簾,對着餘先長揖說道:“見過餘鎮守了。”

餘先回了一禮說道:“董府尊,平日裡都很少見你乘轎,爲何今日衆人卻都乘轎而來?”

董源是個實在的老好人,也是個清官,就是能力不怎麼樣。他能升到寧波知府,完全是靠明初的人才缺乏,他當官又早,光是一個金華知府就幹了九年,才提拔到寧波這個上府當了知府。

也正是因爲他這樣的性格,所以在官場上屬於另類,不管什麼樣的人都不會喜歡他,他在官場上也缺少臂助。

不過他年歲大了,也沒有太大的上進心,得過且過。他很清楚餘先是太孫的親信,所以在寧波也一直配合餘先的工作。

“久聞太孫殿下不喜奢華,喧囂,故此讓人換了轎子,省得那些牲畜驚了殿下。”

餘先冷笑了一下說道:“府尊怕是不知,殿下在去年的大朝會,曾經建議三品以下,六十以下,除了病人,新娘,不論老幼,男女,乘轎者一律免官去職吧?”

董源大驚道:“雖然大明律規定三品以下不得乘轎,但是這太嚴苛了吧?何況這轎子可比牛車,馬車要省銀子。”

“以人代畜,人不如畜。”餘先搖了搖頭說道:“這是殿下的原話,也是因爲殿下的話,陛下雖然沒有取消轎子,但是自己出行都是以馬車爲主,宮中也取消了肩輦。現在整個應天府,除了百姓婚禮,幾乎無文武大臣坐轎,……府尊好好想想吧!”

這句話並不難理解,你把人當畜生來用,說明你自己連畜生都不如。聽到餘先這樣說,董源臉色大變,說道:“董浩然誤我!”

他連忙跟屬官和隨從說道:“趕快將轎子送回去,換了馬車過來,不得有誤!”

那些轎伕愣了愣,看着一幫臉色都變了的

餘先問道:“董浩然是誰?”

“乃我族中遠房侄兒,去冬曾讓他去京城代爲打理,卻不曾想帶回來的卻是道聽途說的消息。”

餘先飛快地斜瞥了同知吳忠福一眼,笑說道:“或許是有人故意混淆視聽,誘府尊誤入歧途呢!府尊不可忽視……”

董源笑了笑,目不斜視地說道:“不堪大用之才,回頭我就把他驅逐回去,……餘鎮守,距離碼頭也不遠了,我們這邊步行過去吧……”

“府尊,吳同知,請上車,也有一里多地,還是坐車快一點。”

兩人也不再謙讓,坐進了餘先爲了迎接朱瞻基,剛建好的這輛豪華馬車。

這吳忠福是常州望族子弟,吳家是常州望族,族中產業龐大,與江浙一帶望族勾結頗深。

他與董源競爭府尊職位失敗,一直視董源爲眼中釘。

雖然他對自己也頗爲禮遇,但是殿下吩咐過,讓他少與望族勾結,並且要防範他們勾結。

所以他與江浙一帶的望族都不敢深交,因爲他的一切都是殿下給的。

而且朱瞻基在江浙一帶佈下大量耳目,在商業,政治方面進行全面監控,他可不敢有半分逾越。

市舶司距離寧波三江口碼頭並不遠,三江口是甬江,奉化江,姚江三水交匯之處,也是明州改爲寧波之後,最重要的貿易港口。

這裡也是大明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不論哪一國使節,抵達大明的第一站,就是這裡。

與應天府相比,這裡雖然少了一份古樸幽雅,大氣磅礴,卻多了一份市井氣息和喧囂。

餘先就格外喜歡這樣的生活氛圍,如果有可能,他願意一輩子替殿下守着這裡,而不願意回到勾心鬥角,壓抑的皇宮。

艦隊是凌晨時分就抵達了寧波定海,但是由於朱瞻基下令,所有人等各安其職,不得鋪張浪費,遠道相迎,否則以瀆職處置。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維新是原戶部侍郎,提刑按察使葛成曾經隨朱瞻基北征,都是熟知朱瞻基性格之人,所以只能按兵不動,只是派了下屬到寧波迎接。

上面不動,董源對朱瞻基不熟,見朱瞻基的心腹餘先都不敢去迎接,就更不敢提前迎接。寧波方面就只有定海縣令和當地第三艦隊的駐軍迎接了朱瞻基一行。

在定海,朱瞻基召集了各位宗室,嚴令他們在寧波期間不得擾民,這才更換了兩千石的福船,沿着甬江逆流而上,來到了寧波府。

除攜帶了羽林衛四衛中的一衛三千人作爲護衛,另有第一艦隊和第三艦隊各派出三千人,朱瞻基一行也算是輕車簡從,進入寧波。

“那位是殿下最小的妃子馬氏,她兄長都頗受殿下重視,我們用的望遠鏡,就是用她家中的琉璃窯生產的。個子高一點的那位是劉氏,據說還是個女大夫,東征東瀛和這次下西洋都帶着她,顯然殿下對她十分寵愛。”

朱瞻基挑選了蘇南的戰艦作爲旗艦進入寧波,段仁志和馬德鍾兩人也靠着是蘇南心腹的關係,混上了這艘旗艦,想要近距離接觸一下朱瞻基。

段仁志這些時日在下馬橋農莊已經混熟了,對朱瞻基的身邊事瞭解的比較清楚,這個時候就充當了耳報神。

馬德鍾看到劉承徽的個頭,嘆道:“如此身高竟然比我還要高,殿下怎會喜歡如此巨人!”

蘇南的眼睛盯着桅杆上的旗幟,觀察着風向和與兩邊船隻的距離,不時地發出着指令。聽到馬德鐘的話,輕聲斥道:“殿下的喜好豈是我們能評價的?慎言!”

段仁志笑道:“要是殿下喜歡嬌小玲瓏的,你家馮氏能落到你手裡?”

馬德鍾瞥了他一眼,也壓低了聲音說道:“殿下喜歡高大的,卻也沒有對你家方氏下手,看來還是不入殿下的眼。”

段仁志怒道:“你個混蛋,快將昨晚打糧牌輸我的錢給我!”

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賴賬的習慣,馬德鐘有些不好意思,回嘴道:“今晚再打,說不定我就贏回來了。”

“就你這手藝,打碼牌你也只會是我手下敗將!”

蘇南指揮着將右前的硬帆降下來了一面,回頭低聲說道:“你們不嫌丟人我還要臉面呢,要是讓船上的內侍,羽林衛聽到,傳到殿下的耳中,看我不收拾你們兩個。”

馬德鐘不吭聲了,段仁志還忍不住說道:“糧牌是鄭總監發明的,碼牌是殿下發明的,就是爲了讓我們航海途中打發時間,說不定他們比我們還癡迷呢!”

一個小太監從旁邊經過,聽見了段仁志的話,嘿嘿笑了起來。湊過來低聲說道:“殿下昨日又教了我們一種碼牌的玩法,我們沒事的時候也都在玩。”

說完他就快速地跑了過去,留下蘇南他們三個人都覺得有些赧然,讓蘇南又狠狠地瞪了他們二人一眼。

所謂的糧牌,其實就是後世的麻將。

麻將源於江蘇太倉護糧牌,用來記錄糧倉捕雀者的獎勵,分爲筒、索、萬三種。

筒的圖案源於火藥槍的橫截面,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是指用細繩串起來的雀鳥,表示消滅了多少雀患,因此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就按鳥的多少計算。萬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最終領到賞錢的數目。

鄭和下西洋,在海上一走就是最少幾個月,將士在海上無聊,鄭和就將這種護糧牌加以改進,形成了後世的麻將。

麻將這個名字,就源於太倉話中的麻雀。

不過在海上打竹牌麻將不方便,朱瞻基知道這件事之後,讓內監的印刷廠按照麻將的格式,用硬紙片印成麻將的格式,印了十萬套。

出行的時候,差不多按照每十個人一副牌,發放了下去,讓將士們閒暇時候娛樂。

既然連麻將都印了,朱瞻基當然也不會忘記撲克牌,而且撲克牌只有五十四張,比麻將的成本更低,玩法也更多。

黑紅梅方被朱瞻基解釋成爲春夏秋冬,JQK這三個花色,在這個時代用英文字母來代替當然不合適,所以J就變成了武士,Q就變成了大將,K就變成了元帥,然後還有大小王。

因爲印製撲克的時候,會在背後印上花色,擋住另外一面,不讓透光,所以撲克也就變成了碼牌,寓意是打碼的牌。

他不知道現在的西方撲克牌是不是已經發明出來了,反正在東方,以後就叫碼牌了。

海上生活無聊,將士們對麻將和撲克的喜歡從一開始就爆發了出來。出門才三天,一個個都快成賭鬼了,大部分人都很快接受了撲克,並且在朱瞻基標註出來的幾種玩法之外,很快衍生出了其他的玩法。

每十個人才有一副麻將牌,一副撲克牌,朱瞻基並沒有想要無限量的供應。所以士兵們打牌也格外珍惜,生怕損壞了,以後就沒得玩了。

進入甬江之後不遠,就能看到寧波的城市輪廓了。爲了迎接朱瞻基的到來,今日的寧波封港,所有的商船全部停在碼頭上揮着靠岸停泊,空出了平日裡繁忙的江面。

當朱瞻基乘坐的懸掛着皇家龍旗的福船靠在了三江口的市舶司碼頭處,朱瞻基率先從船上走了下來。

在岸上迎接的文武大臣,包括遠處看熱鬧的百姓,一個個全部跪了下來。

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榮幸,無數人因爲能親眼看到太孫,激動地哭了起來。這種發自內心的崇拜,這種質樸的情感,在這個時代,是最正常不過的表現。

君不見幾百年後,那些老百姓仍然是如此的淳樸,會因爲大人物的垂憐而感動不已。

這無關是否平等,只相關內心是否有依靠。對寧波的老百姓來說,消滅了倭寇,保護了寧波的繁榮和發展,這樣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寧波和泉州是出海的兩個節點,今天覺得腦子都廢了,構思的情節也不滿意。卡死我了。)

感謝Libra~汐牧羊人的萬賞,還有莫惹,額吐你哦,小石頭,山青盈,隨豬奔跑,燈火見人家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十六章 隕石第四章 悲與喜第三章 克太子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三十一章 根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八十章 糾紛第八章 鄭家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七章 遷都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十七章 師弟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四章 蒲家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十一章 各國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六十三章 喧囂結束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九章 旅途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十章 林家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七章 呂宋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六十七章 回京
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十六章 隕石第四章 悲與喜第三章 克太子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三十一章 根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八十章 糾紛第八章 鄭家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七章 遷都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十七章 師弟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四章 蒲家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十一章 各國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六十三章 喧囂結束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九章 旅途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十章 林家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七章 呂宋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六十七章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