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林家

正統八年,朱瞻基頒發了《廢除漢人奴隸令》。

從那以後,大明所有的四十歲以下家奴都要重新申報戶籍,而四十歲以上的家奴,則看其志願,區別對待。

連皇上都不要家奴了,皇宮不要太監了,成立了內務府。而皇宮事務大多交給了宮女,並且實行聘用制,還有誰敢違逆!

那幾年,天下秩序出現了一些混亂,大明的哪個大戶人家,沒有幾個家奴呢?

但是,因爲東瀛和朝鮮貢獻了大批的勞力,總的來說,雖然經過了一些波折,但是最後這個政策還是執行了下來。

但是有一個方面,依舊有一些例外,那就是軍隊。

大明的宗室,勳貴,都是有護衛定例的。像親王有三千護衛,並且朝廷承擔軍費,而一些公爵,侯爵,也都是五百到三百不等。

這些人是由朝廷按照普通軍士支付俸祿,而那些將領爲了籠絡人心,往往會給自己的親兵最好的待遇,所以他們自己掏出的銀子,其實要比朝廷給的更多。

而親兵的戰鬥力,也是遠勝一些普通士兵的。

但是,當火槍普及以後,紀律和戰術變的更加重要,相反,個人戰鬥力在戰場上根本沒有太多表現的餘地了。

所以,勳貴們對親兵的投入,也逐漸變少。

但是每個將領依舊不會放棄這個屬於自己的福利,親兵的戰鬥力哪怕不佔優勢了,但是他們的忠誠,依舊是可以信賴的。

在各級將領都不願意放棄這個屬於自己的權力,而如今的戰爭依舊還處於初級階段的時候,朱瞻基也沒有強制性地廢除親衛,而只是讓這些人的兵籍,也納入了朝廷的管制。

吳家第二代有一個侯爵,兩個伯爵,侯爵可以有三百親衛,伯爵有一百親衛,吳家三兄弟一共又五百親衛。

其他士兵沒有軍令,不管是公爵,還是侯爵,都是無法調動的,但是親衛可以。

吳律現在說要帶三百親衛去協助唐林城作戰,這也是他們家族這一支所有的親衛了。

如果是以前,林漢倫會非常高興,但是現在,有了這列火車上面裝的三萬支連發槍,兩百萬子彈,還有一些高等炸藥,有沒有這三百人,根本不影響大局。

他也坐直了身體,然後拍掉了身上的雪漬和污泥,感覺身上到處都疼。“陛下已經決定換裝連發槍,現在車上就裝了三萬支,有了這些火槍,我有信心消滅所有的敵人。”

吳律一聽,立刻眼睛放光地望向了那四節鐵箱子一樣的車廂,說道:“真的是連發槍?”

林漢倫點了點頭,吳律給了他胸口一拳說道:“你等着,我現在立刻回去,跟我們家老爺子說一聲,我跟你去唐林城。學了那麼多的連發槍的戰術,現在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了。”

他轉身欲走,不過走了兩步,又回頭說道:“對兩家聯姻,我不看重。但是循妹是我親妹妹,我只想她能開開心心的,你明白嗎?”

林漢倫點了點頭說道:“我會說服祖母的,也會好好對循妹的。”

吳律跟林漢倫自小就熟悉,知道他是個沉穩重諾之人,聽他這麼說,心裡對他的一點芥蒂也就煙消雲散了。

回到了自家的城主府,已經是丑時了。可是他現在心如火燎,先跑回了自己的小院,讓蒙元侍女幫他收拾衣物,又來到了主院。

主院他是不敢闖的,要是碰到了祖父正在跟小美人親熱,他要是闖進去,恐怕會被祖父打斷腿。

他就站在院子外面扯着嗓子大聲喊道:“祖父,孫兒有事想要跟你說。”

吳克勤今年五十九歲,近年來也沒有了雄心壯志,安心地享受剩下的日子。

摟着心愛的小美人剛睡着沒多久,吳律的大喝驚醒了他。他渾身疲憊,有氣無力地問道:“什麼時辰了?”

門外值夜的侍女答道:“侯爺,剛到丑時。”

吳克勤立刻大怒,喝道:“將那個兔崽子給老子叫進來,看老子不打斷他的腿。”

話是這樣說,卻沒有一個人相信。世子如今在京城,強壯的世孫可是老爺子的心頭肉,天天都寵的沒邊了。

侍女將自己屋裡的火盆搬到了臥室的外間,吳克勤套上了棉襖,棉褲,又裹上了一個毛皮大氅,從臥室裡面出來。

吳律看到爺爺出來,立即跪下說道:“祖父,剛纔孫兒去見了林大頭,你知道嗎?陛下竟然給了他三萬支連發槍,今後這連發槍要取代燧發槍了。”

吳克勤上去對着他的屁股踢了一腳,說道:“就爲了這事兒,你把老子半夜吵醒!”

吳律陪笑說道:“孫兒在羽林衛學學的可有不少連發槍的戰術,卻沒有用武之地。要等到我們通古斯城換裝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所以孫兒想要跟林大頭一起去唐林城。”

通古斯城周邊雖然有一些韃靼和瓦剌部落,但是這些部落都已經歸附大明。這裡四周沒有敵人,即便是軍隊換裝,輪到他們恐怕也要等一兩年之後了。

身爲自己的孫子不怕打仗,他的心裡還是挺高興的,但是就這樣放他去戰場,他又有些擔心。

自從朝廷採用分封制,封建海外,整個大明的繼承法規,就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管哪家,只能嫡子嫡孫,還要在應天府接受教育,才能繼承爵位。而且,每一家的嫡系子孫,必須要跟家主生死相隔,最多隻能兩年見上一面。

如果嫡系子孫不才,而旁系卻有能幹之人又該如何,就成爲了所有勳貴家族最頭疼的問題。

不過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摸索,各大家族也摸索出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像朝廷出現的議會一樣,成立一個家族長老會。

用長老會來約束家主的胡作非爲,讓家族永遠位於穩定的水平。雖然一些家族的家主權力依舊很大,但是一些因爲家主去世,家主幼小的家族,這套規則運行的還是很不錯。

以平江侯陳瑄爲例,他在世的時候,掌管大明銀行,權勢滔天,家族興旺。死後被追封爲公爵,世襲平江侯,三代以降。

其子陳沖性格軟弱,擔任長陵衛指揮使期間,因爲被人陷害,污了聖陵,遭皇上剝奪其爵位,發配南洲,平江侯爵位就落到了他的幼子身上。

陳家長女嫁給了福國公黃家次子,在黃家的協助下,組建了家族長老會,開發南洲。

如今陳家依舊發展良好,完全就是託了這套制度的福。雖然家主的位置一定要嫡系才能繼承,但是有了長老會,家族的旁系,人盡其才,能幹的人也有了掌權的機會。

吳克勤的兩個兄長包括家族大部分第二代,第三代的後代都在南洲,而且第三代裡面,他最重視的就是這個長孫。

嫡系的幾個孫子,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甚至比不上一些旁系孫子。

如果他有了三長兩短,整個吳家的家族結構,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但是,不讓他去也不可能。吳家就是以軍功起家,如果丟了勇猛,他們還剩什麼?

“你不是跟林家小兒鬧翻了嗎?爲何今日又去找他?”

吳律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林大頭這人還是很不錯的,他對循妹也不無情意,要不是那老虔婆……”

話還沒有說完,吳克勤一大嘴巴打的本就鼻青臉腫的吳律一下子倒在地上。“祖父……”

吳克勤指着孫子厲聲道:“老虔婆是你能叫的!你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唐老夫人是什麼人?那是老夫見了,也要心悅誠服喊一聲大姐的軍中木蘭。是陛下親自冊封爲帝國一級英雄的唯一女人!

幾十年來,她以弱勢兵力扼守帝國西北邊境,不僅沒有丟失寸土,還曾經將邊境向西擴張兩千裡。陛下讓人以她爲藍本寫的小說,寫的戲劇你難道沒有看過嗎?你一個毛頭小子,有什麼資格說她是老虔婆!”

吳律不敢犟嘴了,喏喏說道:“可是她爲什麼不同意大頭跟循妹的婚事……”

吳克勤嘆了口氣道:“我吳家原本是蒙元小部落出身,而林家原本是普通百姓出身,這身份對普通人有威懾,可是在應天府權貴心裡,哪個不笑話我們?

唐老夫人心高氣傲,兒子娶了公主還不罷休,還想讓孫子也娶個宗室,這樣以後就沒人敢拿他們的出身笑話他們了。

就連循兒,我原本也是想讓她嫁給個皇子皇孫的,只是她不願意,老夫才隨她心意。

你現在也大了,原本不該跟你說這些事的,但是你以後總是要接觸這方面的事務。等老夫斷氣了,你父親會回來接任城主一職,那個時候,你就要留在京城了。

那個時候,你面對的不是敵人,不能打打殺殺。爲了家族發展,你可能會受很多氣,遭遇許多挫折。

所以,你不能再單純下去,家族的發展是全方位的,不是僅靠打打殺殺就能崛起的。何況,今後打仗的機會也要少的多了。”

吳律這才明白過來,爲何林家和吳家因爲婚事鬧的小輩們一個個不自在,但是長輩們卻似乎沒有在意。他直起身,跟祖父磕了一頭說道:“祖父,孫兒受教了。”

吳克勤這才點了點頭,扶起他,用手摸了摸他的臉說道:“這幾日我會傳令下去,召集親衛,過幾日讓他們護送你去唐林城。至於林家跟吳家的婚事,看緣分吧……”

對於吳律不能跟自己一起走,林漢倫雖然有些遺憾,卻不失落,畢竟最多過幾天,他就也會到唐林城了。

從通古斯城出發之後,火車上的戒備就嚴格了許多。這裡是曾經蒙元嶺北的腹地,不僅又許多小部落,還有一些蒙元殘餘軍隊的存在。

他們對大明並不臣服,我行我素,有些不服管教。大明如果派兵來剿,他們化整爲零就藏了起來。

不過二十年過去了,他們一直不曾鬧出是非,當地的駐軍也就沒有逼迫太緊。

現在他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大明的貿易,再過二十年,恐怕他們會主動融入。

但是這個時候,該防範的時候,還是要防範。

兩日之後,火車順利抵達了新建的益蘭城。林漢倫驚訝地看到了自己的母親竟然迎了幾千裡,來見自己這個兒子。

這母子相見自然別有一番感慨,寧國公主摟着兒子,就再也不想放手。

她在公主裡面雖然序齒二十五,但是卻是皇后親生。當初她被許婚給林楚,內心是非常不情願的,因爲林家出身低,而且封地也在遙遠的極西,一年有半年都寒冷至極,還經常有戰爭威脅。

何況,城主這個職銜,相比總督,其實是低了半級的,在許多人眼裡,連提督都比不上。

但是沒人敢違逆朱瞻基的意思,嫁給了林楚之後,林楚待她甚好,而且雖然有個厲害婆婆,這個婆婆卻是不屑於內宅爭鬥,喜歡領軍殺敵的。

婆婆不屑於內事,丈夫也不管這些,並且兩人都對她格外敬重。來到唐林城,她就被高高供了起來,那些將士們,一個個也將她視若神明。

享受到了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而且這裡雖然苦寒,卻並不貧窮。每年幾座金礦產出的黃金,都在三十萬兩以上,上繳朝廷六成,他們還有四成。

特別是前些年唐賽兒率領大軍攻下了喀山汗國,攻下了諾夫哥羅德汗國,繳獲了大批的金銀寶物,論起財富,唐林城比大部分勳貴封地都要富裕的多。

寧國公主也習慣了這裡的生活,再也沒有半點不滿。

只是她一直想念自己生的幾個孩子,除了女孩,男孩到了六歲,就都被送到應天府去生活,這讓她這個當孃的如何不想。

不過,她很清楚大明的宗室,勳貴制度,這是維護大明穩定的規則,維護她這個公主榮耀的基礎。所以,這些不捨,她從來不會表現出來。

寧國公主雖然沒有專列,但是當初嫁過來的時候,送她來的皇家車廂,被留在了唐林城。

她這次過來,就是坐的自己的皇家車廂,兩節車廂雖然給這列火車增加了一些負擔,但是並不會很大。

而林漢倫也可以脫離跟那些護衛一同擠在普通車廂裡的窘境,享受一個豪華的包廂。

那些護衛早已經熟悉瞭如何在火車上保持體力,他們利用上了行李架,地板,包括座位,不圖儀表,只圖舒服。

跟他們在一個車廂裡度過了九天,讓林漢倫覺得自己渾身都已經發黴了。

在浴室裡面享受了一個熱水澡,換了一身衣服的林漢倫坐在了母親的座位對面。

在他的眼裡,母親雖然今年已經有四十歲了,但是依舊是一個迷人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有着公主獨有的優雅和從容,這一點是今年才十八歲的吳循也比不上的。

可是林漢倫很清楚,這種優雅不僅僅是身份的原因,更是金錢和時間堆積起來的。

他曾經也迷戀過這種優雅,但是在經歷了這場婚事的風波之後,他也成熟了起來。在他看來,像母親這種溫室裡面的花朵,適合那些沒有生存壓力的勳貴,而自己這樣的需要時刻面對戰爭的世子,還是更加堅韌的吳循更加適合自己。

所以,在跟母親講述了自己這兩年的生活,包括京城裡面發生的各種事情,還有跟皇外祖的幾次見面,說了些什麼話之後,他將吳循的事情提了出來。

寧國公主自己其實也知道,她對唐林城並沒有出多少力。他對唐林城的最大幫助,其實都是她的公主身份帶來的。

對於兒子找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她其實也考慮過,不管什麼樣的女人都能接受。

現在聽到兒子的分析,她覺得兒子如果找一個能當他賢內助,卻不會跟自己爭風頭的兒媳,比他再娶一個郡主過來,更有利於自己的形象。

因爲這樣一來,她依舊是唐林城獨一無二的女人。

所以,只是短暫的考慮之後,她就點了點頭說道:“原本我還準備跟你商議之後,爲你求娶謝王府的紅杉郡主,現在看來,我不用寫信了。不過,你要說服你的祖母,她可不像我這麼好說話。”

林漢倫沒有想到市區會這麼順利,看到母親用優雅的姿勢端起了一杯香濃的咖啡,他也端起面前的茶杯說道:“祖母是永遠不會跟你站在對立面的。”

四日之後,這列火車終於抵達了終點站唐林城。這個城市是大明如今少有的還有城牆的城市之一,不過,在城市的外圍,百姓居住的區域早已越過了城牆。

雖然這裡是戰爭的前線,但是每一個大明的百姓都很清楚,唐林城是安全的。

那些白人雖然跟唐林城爭奪牧場,但是他們並不敢直接進攻唐林城。哪怕如今戰事又起,但是主戰場依舊在距離唐林城足有四百里的伏爾加河流域,他們即使佔據了優勢,也不敢東來。

如果他們敢進攻比爾姆,甚至是唐林城,那麼皇帝陛下就不會視若不見,直接派出精銳消滅他們。

任何對大明有威脅的勢力,皇帝陛下都不會允許。不打他們,只是因爲得不償失,他們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他們也更清楚,唐林三城的西進,河中總督府的西進,都是地方行爲,是邊關的將士們想要撈取更大的好處。

大明皇帝陛下看不起西方的資源,更不願意爲了一點資源,消耗更多的物資。

他以烏拉爾山爲界,畫了一條線,從烏拉爾山到伏爾加河的區域,是過渡區域。

河中總督跟唐林三城的將領們越過伏爾加河,是爲了給自己撈取利益。皇帝陛下不會管,也巴不得利用這種小規模的戰鬥來練兵。

只要他們不直接進攻河中,不越過烏拉爾山這條線,大明不會強勢報復回來的。

接到電報的唐賽兒從前線回到了唐林城,對她來說,她主要的目的是爲了迎接這批的三萬支連發槍,兩百萬子彈,接孫子只是順帶。

但是這不代表她不重視自己的這個孫子,實際上,她已經把對兒子的所有期待,全部寄託在了孫子身上。

因爲這個孫子,身上流着皇家的血,只要不造反,子孫爭氣,林家就永遠不會衰敗下去。

雖然已經六十三歲了,但是唐賽兒的身體依舊很好,連寧國公主這個兒媳,不論是從哪方面都比不上她。

在朝廷的運輸單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她就迫不及待地讓人打開了車廂,然後拿出了一把連發槍和一箱子彈。

林漢倫一邊將五顆子彈裝進了槍膛,一邊跟她說道:“我在羽林衛學還見到了可以直接裝五十發子彈的連發槍,有一個專門的彈夾裝子彈。但是那種槍如今皇外祖並沒有裝備全軍的意思,也是怕那些夷人學了去。”

唐賽兒點了點頭說道:“你皇外祖總是思慮周全,哪怕他將我們林家作爲磨刀石,你二叔,三叔因此喪命,我也沒有埋怨過他。”

林漢倫裝好了子彈,問道:“要在這裡試驗嗎?”

他們還在火車站的站臺上,雖然這個站臺沒有普通百姓,但是唐林城的勳貴和士兵們有超過一千人。

唐賽兒點了點頭道:“所有人都在期待這批火槍的到來,必須當着所有人的面試驗。”

在站臺的另一邊,鐵軌上沒有火車,而一幫衛兵每隔五十米,都擺置了一個三寸後的靶子。

林漢倫長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

雖然他在羽林衛學的畢業考覈的時候,就經歷了更大的場面,但是這一次是不同的。

這是他這個世子學成歸來,第一次在唐林城所有人面前的亮相,他絕對不能讓任何人失望。

他舉起了槍支,從斜前方瞄準了距離最近的兩百米外的靶子。“砰、砰、砰、砰、砰!”

沒有絲毫停頓,他連續射向了五塊靶子,每射一槍,一拉槍栓,然後彈殼就跳了出來。

這動作並沒有影響他的準度,沒有一槍脫靶。

這個時候,所有的士兵都歡呼了起來,而唐賽兒看到了士兵們扛過來的靶子,連四百米外的那個靶子都被子彈穿透,激動了起來。

“有了這種利器,我有信心直接打到莫斯科和基輔去!”

林漢倫笑道:“孫兒自當爲奶奶先鋒,爲我林家打下更大的封土!”

(謝謝所有書友的正版訂閱,感激不盡。)

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十章 囚禁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一六八章 燧發槍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八章 鄭家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三十章 選擇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四章 西北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二章 家天下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三十章 總攻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七章 蒙特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三十一章 根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二章 處政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六章 東洲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四十七章 遭遇
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十章 囚禁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一六八章 燧發槍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八章 鄭家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三十章 選擇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四章 西北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二章 家天下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三十章 總攻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七章 蒙特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三十一章 根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二章 處政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六章 東洲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四十七章 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