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前線準備

bookmark

餘額不足

營口,東三省統X戰司令部行營。

昨天剛剛從奉天趕回到這裡的袁肅,正在聽取趙山河、陳文遠二人的回報。

在過去的二十多天時間裡,中央陸軍第一兵團第一旅以及下轄兩個直屬團的兵力,與中央陸軍第十師三個團的兵力,已經在遼東半島完成了初步佈防。第一旅旅部設在遼東半島入口處蓋州,第十師的師部則設置在深入日本租佔區的哈達碑。

自甲午戰爭戰敗,日本與清朝簽訂的馬關條約,整個遼東半島現如今都已經劃歸爲日本領土。而遼東半島的地域廣闊,與中國遼瀋的銜接面很長,對於中國軍隊的佈防來說是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並且既然從一開始就制訂了以防守主的作戰思路,還要忍受日本有可能集中兵力強攻一處陣地的風險。

以袁肅手上目前的兩萬不到兵力,再加上遼瀋本地的地方軍,針對遼東半島的佈防只能先以重要的交通要隘未主。所以兵力大致上都集中在營口、鞍山南部、靠近丹東的哈達碑附近。營口、哈達碑兩處的防線由中央軍承擔,鞍山則由奉天張作霖十七師坐鎮。

從北京開來的田文烈中央第二師,是隨同中央第一兵團後續部隊一起抵達營口,麾下三個旅按照統X戰司令部的吩咐,主要是加強蓋州到營口的這一段防線。畢竟營口是蓋州的上級行政單位,又是靠近沿海地區的地方,很容易成爲日軍重點推進的目標。

畢竟日軍一直再用強大的海軍來耀武揚威,而此次作戰日本海軍唯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就是利用火炮壓制營口東南部地區。

朱泮藻的中央第五師則在十天前由保定趕到營口,在與營口統X戰司令部協商之後,則進駐在位於蓋州與哈達碑中間的樑家屯。樑家屯坐落在蓋州到丹東唯一官道的咽喉位置,也是確保蓋州與哈達碑防線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地方,不過因爲這個位置出於深山中,易守難攻,所以是一個很好的戰略制約點。

到今天爲止,遼東防線上的中國軍隊一共是三個中央師、一個不完整的中央兵團和一個地方師,兵力合計爲七萬。而情報上統計出來的日軍兩個師團有將近六萬人,算上地區的鐵路護衛隊、後勤輜重部隊、警察部隊以及殖民地臨時動員兵,一旦戰爭開打很快就能擴充到十萬人以上。

這還只是算遼東半島的日軍部隊,做爲最高司令部自然是要進行最壞的預算,一旦遼東戰事升級,日軍很有可能還會從朝鮮增兵。日本在朝鮮有兩個常駐師團,分別是十九師團和二十師團,與十八師團一樣屬於乙類師團,兵力合計是四萬人。

對於中方的各路指揮官來說,普遍的認爲目前中國士兵的素質,根本做不到與日本士兵一對一的戰鬥力,就連五對一都很懸。遼東防線上的這七萬兵力基本上連第五師團、第十八師團都無力應付,更別說一旦日軍發動更多的軍隊投入戰鬥,這七萬守軍根本形同虛設。

不過在前幾天司令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袁肅卻再三強調日本是不敢也不可能將戰爭擴大,所以眼下遼東防線所需要戒備的目標僅僅就是第五師團和第十八師團。

而爲了加強防線戰鬥力,司令部不僅在積極建立前線新兵營,就地進行新兵訓練和擴充編制,同時還在與奉天的邊防軍司令部協調,確保後勤、預備役和新建邊防軍序列能夠有條不紊的投入到防線上來。

邊防軍司令部是徐樹錚到達奉天之後,爲成立東三省邊防軍而專門設立的軍事機構。

不過組建邊防軍的工作要遠遠比袁肅就地擴充兵力困難得多,不僅要應付各式各樣的程序、文件,還要考慮到邊防軍成立之後對地方軍、地方政府的影響。

段祺瑞大力推舉徐樹錚出任東三省軍務總督,不懂行情的人只會以爲他是在扶植個人勢力,但是他此舉的真正用意已經在當初的總統府軍事參議顧問會議上做出了闡述,那就是利用青島問題一舉將中央政府的勢力滲入遼東地方。

不可否認,段祺瑞同樣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堅定執行者,如今東三省的軍閥勢力割據還不算太嚴重,一方面是因爲這裡有錯綜複雜的日本、沙俄勢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爲地區上距離北京很近,北京方面對東三省的掌控力還算拿捏有度。

但是有鑑於中國西南諸省的情況,所以還是要先下手爲強,避免東三省越走越遠。

正是因爲這種中央集權的思想,導致邊防軍的組建工作遭到地方勢力的一些阻礙,如若不是青島問題和目前國內高漲的對日呼聲,只怕徐樹錚連組建這個邊防軍司令部都得下不少功夫並花上好一陣子的時間。

根據徐樹錚發到營口統X戰司令部這邊的電文描述,邊防軍的番號在十月十八日這天剛剛確定下來,一共是三個兵團,下轄三個師、六個旅、二十七個團。邊防軍的建制完全仿照中央軍的建制,一個兵團滿編爲兩萬五千人,常設編制不低於一萬八千人。

爲此,中央政府撥出了一百五十萬的預算做爲建立邊防軍的經費,然而根據徐樹錚和邊防軍司令部最新的計算和統計,完成三個兵團的編制最快需要十五個月的時間,完成第一個兵團的編制則也需要五個月的時間。

簡單來說,正如同段祺瑞所說那樣,邊防軍是從長遠國防事業來考慮的部隊,眼下除了提供一些聲勢上的援助之外,對遼東防線來說是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幫助。

“蔣百里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了,我要確保前線各路部隊的後勤物資供應一切都暢通。”在聽完防線上奉天邊防軍的回報之後,袁肅轉而問道。

“回司令,蔣司令今早已經發來電文,後勤統籌司令部的所有前期準備工作皆已完成,通向哈達碑、樑家屯、蓋州的交通道路也都重新整頓了驛站和運輸站,蔣司令在電文上說萬無一失。”副官杜預回答的說道。

“城西的新兵營和第十師師部教導隊現在進站的怎麼樣了?就怕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能加強的地方還是要儘可能的努力一些。”袁肅沉着氣說道,他雖然在心裡很清楚前線上的臨時抱佛腳似的訓練,對整個大局意義並不是很大,但是能提高哪怕一丁點的效果也總比沒有這一丁點的效果要好。

“城西的新兵營昨天正式開始招募新兵,第十師的教導隊三天前便已經在組織訓練工作。新兵營的陳總隊長說,營口本地相應徵召的青壯人數不少,民衆們對此次國家收復青島主權一事頗受感動,情緒很是熱烈。”杜預欣然的說道。

“青壯踊躍參軍的確是好事。但是此地十分接近日戰地區,早年日本人就善用細作混入敵軍來刺探軍情,如今在這邊的招募一定要做好審查工作,哪怕消耗再多的人力物力也不能留下禍患。”袁肅告誡的說道。

“大人所言極是,這件事卑職記下來了,稍後便立刻傳達下去。”杜預恍然的點頭應道。

隨後,袁肅又審查了灤州一零一兵工廠送來的軍備清單,從四月份開始到今天,一零一兵工廠已經趕工生產出兩萬支新式步槍。

原本按照一零一兵工廠的生產力,一天最多隻能生產五十支步槍的數量,正因爲有了額外資金的投入,工廠不僅擴大了生產線,還招募了更多的技術人員。在日夜三班倒的不間隙工作下,工廠生產力大幅提高,這才能夠及時的將新式步槍裝備到了前線部隊。

新式步槍這幾天已經陸續從灤州運抵奉天,再由奉天配發到營口這邊。

在前線的第一兵團和第十師正在以營爲單位更換武器,考慮畢竟是新式步槍,士兵們多少是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悉,所以袁肅已經批准了所有已經更換新式步槍的部隊,每個士兵每天必須進行三十發子彈的實彈射擊訓練。反正新式步槍的口徑與漢陽造口徑一致,各團各營根本不缺子彈。

至於換下來的步槍統一集中收回,之前的李恩費爾德步槍低價轉讓給徐樹錚的邊防軍司令部,而漢式步槍一部分留在奉天的後勤統籌司令部,用作前線招募新兵的裝配之用,另外一部分則運回灤州,做爲儲備軍火等待今後擴充兵力時再用來裝備。

第20章 ,鄭州軍事第62章 ,準備北上第82章 ,北京調整第58章 ,背後殺出第36章 ,仁卿態度第37章 ,京城春節第16章 ,善後之計第43章 ,返回灤州第16章 ,知難而退第87章 ,以身涉險第27章 ,開始進攻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35章 ,上海線索第63章 ,招募改制第23章 ,暗中行動第33章 ,一波又起第17章 ,獲其消息第71章 ,炮兵計劃第43章 ,返回灤州第25章 ,作戰計劃第28章 ,虛情假意第96章 ,新式步槍第32章 ,新官上任第7章 ,初步探討第35章 ,合擊圍堵第74章 ,張家送別第38章 ,逐步善後第9章 ,緊鑼密鼓第27章 ,京城風聲第2章 ,痛下狠手第79章 ,決心一博第93章 ,鄭州事變第100章 ,連夜突進第30章 ,雙面處理第29章 ,深夜闖營第9章 ,內部矛盾第16章 ,善後之計第28章 ,繼任賑災第16章 ,兩頭行動第21章 ,中央命令第88章 ,軍政發展第48章 ,遊說成事第93章 ,鄭州事變第49章 ,別開生面第27章 ,京城風聲第80章 ,緊急行動第5章 ,時勢之見第58章 ,似是而非第41章 ,當衆翻臉第82章 ,北京調整第74章 ,鋪路搭橋第1章 ,江湖義氣第36章 ,趁勢而爲第83章 ,陷義帝制第54章 ,見宋教仁第1章 ,太子一黨第19章 ,時勢所趨第39章 ,過河拆橋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49章 ,信使突來第46章 ,榮升護軍第48章 ,異人異志第116章 ,軍醫學院第38章 ,逐步善後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37章 ,京城春節第62章 ,張謇試探第93章 ,藉機而入第116章 ,軍醫學院第93章 ,鄭州事變第43章 ,新春正月第88章 ,聲名漸顯第41章 ,當衆翻臉第21章 ,軍事部署55章 突發事件第7章 ,起義前夕第36章 ,俘周寶林第97章 ,制式武器第14章 ,總鎮反應第86章 ,三旅番號第89章 ,鄭州計劃第61章 ,學習方法第94章 ,背後陰謀第94章 ,奇正虛實第90章 ,拉攏進退第40章 ,鴻門宴間第47章 ,護國帷幕第39章 ,過河拆橋第119章 ,八月之初第29章 ,洋河水庫第97章 ,開始進攻第35章 ,羣策羣力第19章 ,見宋教仁第92章 ,強猛攻勢第28章 ,繼任賑災第76章 ,慈善宴會第3章 ,洋商開礦第31章 ,任大都督第68章 ,着手鋪墊第11章 ,請纓出戰
第20章 ,鄭州軍事第62章 ,準備北上第82章 ,北京調整第58章 ,背後殺出第36章 ,仁卿態度第37章 ,京城春節第16章 ,善後之計第43章 ,返回灤州第16章 ,知難而退第87章 ,以身涉險第27章 ,開始進攻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35章 ,上海線索第63章 ,招募改制第23章 ,暗中行動第33章 ,一波又起第17章 ,獲其消息第71章 ,炮兵計劃第43章 ,返回灤州第25章 ,作戰計劃第28章 ,虛情假意第96章 ,新式步槍第32章 ,新官上任第7章 ,初步探討第35章 ,合擊圍堵第74章 ,張家送別第38章 ,逐步善後第9章 ,緊鑼密鼓第27章 ,京城風聲第2章 ,痛下狠手第79章 ,決心一博第93章 ,鄭州事變第100章 ,連夜突進第30章 ,雙面處理第29章 ,深夜闖營第9章 ,內部矛盾第16章 ,善後之計第28章 ,繼任賑災第16章 ,兩頭行動第21章 ,中央命令第88章 ,軍政發展第48章 ,遊說成事第93章 ,鄭州事變第49章 ,別開生面第27章 ,京城風聲第80章 ,緊急行動第5章 ,時勢之見第58章 ,似是而非第41章 ,當衆翻臉第82章 ,北京調整第74章 ,鋪路搭橋第1章 ,江湖義氣第36章 ,趁勢而爲第83章 ,陷義帝制第54章 ,見宋教仁第1章 ,太子一黨第19章 ,時勢所趨第39章 ,過河拆橋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49章 ,信使突來第46章 ,榮升護軍第48章 ,異人異志第116章 ,軍醫學院第38章 ,逐步善後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37章 ,京城春節第62章 ,張謇試探第93章 ,藉機而入第116章 ,軍醫學院第93章 ,鄭州事變第43章 ,新春正月第88章 ,聲名漸顯第41章 ,當衆翻臉第21章 ,軍事部署55章 突發事件第7章 ,起義前夕第36章 ,俘周寶林第97章 ,制式武器第14章 ,總鎮反應第86章 ,三旅番號第89章 ,鄭州計劃第61章 ,學習方法第94章 ,背後陰謀第94章 ,奇正虛實第90章 ,拉攏進退第40章 ,鴻門宴間第47章 ,護國帷幕第39章 ,過河拆橋第119章 ,八月之初第29章 ,洋河水庫第97章 ,開始進攻第35章 ,羣策羣力第19章 ,見宋教仁第92章 ,強猛攻勢第28章 ,繼任賑災第76章 ,慈善宴會第3章 ,洋商開礦第31章 ,任大都督第68章 ,着手鋪墊第11章 ,請纓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