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上海線索

bookmark

“依我看,克強先生那邊還得孫先生親自出馬才行。說實在的,我們兩邊的關係之所以鬧得這麼僵,到底還是因爲兩邊都欠缺理解。孫先生既然心裡面希望能與歐事研究會握手言和,可又不肯採取實際的行動,總是寄希望於邊邊角角,這樣到什麼時候才能改善兩邊的關係呢。”胡毅生很是無奈的說道。在這件事上他其實很明白,無非是面子的問題罷了。爲了面子雙方而僵持不下,革命大業完全就是一紙空談。

廖仲愷嘆息不已,心中也是羞得慌,沒想到連胡毅生這樣的年輕人都看得透徹,讓他們這些革命黨高層人士多少顯得無地自容。

“總之,有些事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總是心急不得的。”

“只希望一切都能順利吧。仲愷先生有機會還是要跟孫先生好好談一談這件事。哦,對了,我堂兄前天從獅城發回來電報,我昨天凌晨在廣州才接到的,險些把這件事給忘記了。”

“哦,是嗎?展堂在南洋的情況怎麼樣了,可有什麼進展?”廖仲愷迫不及待的問道。胡毅生的堂兄正是前廣東都督胡漢民,前陣子受孫中山之命前往南洋爲倒袁反帝革命募集經費。如今香港、廣州這邊的革命籌款很不如意,整整三個月才籌集到區區幾萬港元,幾乎連分部日常運營都不足夠,更別說購置軍火籌備武裝力量了。

往年革命活動的經費主要來源於兩部分,其一是江浙一帶支持資產階級革命的商人,其二則是出自南洋華僑。前者是希望通過革命來獲得商人蔘政的權益,並且爲今後資產階級發展打下重要的基石。

比起江浙一帶的商人而言,南洋華僑對祖國革命的支持更多是出自愛國之心,而絕非是什麼爲了資產階級利益。並且江浙革命商人大多是世代經商,多少是有一定的家境和資本,倒是南洋華僑從一開始就是走投無路才選擇下南洋,辛辛苦苦積累起家產,又不遺餘力的捐物捐資報效國家。

正因爲之前南洋愛國華僑無私的支持,也讓廖仲愷以及中華革命黨現在寄託了許多希望在胡漢民身上。

“南洋那邊也不太如意,英國人、法國人都看的緊,再者華僑的熱忱比之前減弱了不少。不僅如此,我堂兄甚至還在電報裡說,有個別一些華僑甚至還公然反對我們在這個時候進行革命。他們說北洋政府既有起色,無論是否推行帝制,只要能促成中華得以發展、富強,亦不失是一件好事。”胡毅生表情很認真的說道。

雖然南洋籌款的情況並不好,但他的語氣也沒有顯得很氣惱,而且這些持反對意見的華僑所言未必沒有道理。

“唉,愚見,真正是愚見。袁氏倒行逆施,這怎麼可能是讓中華得意發展、富強?無法是障眼法罷了。之前我與雲南的陳維庚見面時,陳先生同樣是痛陳利害,連道北洋政府陰奉陽違,借青島、遼東來掩飾倒行逆施,實在是可恨可氣。我等千萬不能受此矇蔽,一定要堅定立場和信仰纔是。”廖仲愷聲色俱厲的說道。

“仲愷先生,在這一點上我自是不會有任何質疑。只是人心至此,我們也需要儘快做出一些表現,製造更大的聲勢,傳遞更多的革命思想,如此方能改變民衆的無知。”胡毅生鏗鏘有力的說道。他對革命自然是充滿許多期望,所以即便認爲民間的一些說法有道理,但自己依然會堅持革命的信仰。

當然,除此之外在他的內心之中,更重要的還是迫切希望做一番大事。

“你說的很多,所以我們現在才更需要努力纔是。”廖仲愷舒緩了一下情緒,微微點了點頭表示贊同的說道。

“雖然我堂兄在電文裡說募捐的情況不太好,不過他說最近一個月還是籌到了大約三十萬元的款項,已經準備安排送到香港這邊。”胡毅生補充的說道。

“難爲展堂兄了。只是這三十萬……唉,不說了,有勝於無嘛。”廖仲愷道。

胡毅生自然是知道廖仲愷的無奈,區區三十萬能做什麼呢?如今的國內局勢與昔日大有不同,並不是幾百人上千人的起義就能製造極大的反響。要做只能做大陣仗,而大陣仗所需要的經費也必然要以百萬來計。

七天之後,經過香港與上海之間多番聯絡,胡毅生終於在抵達上海的當天,便被安排來到肅仁上海貿易公司的辦公大樓,與林伯深派來的一名助手先見上了一面。林伯深一開始還不能確定胡毅生的來意,不過倒是聽說過最近中華革命黨正在籌募經費,於是先派助手與其接洽,假若只是爲了籌募經費,看在昔日有的聯絡上,直接就給一筆款子打發走得了。

然而胡毅生也不能直接向一個外人來透露來意,畢竟事關重大,而且若是保密工作沒做到位,不僅有可能會錯失這次重要的機會,說不定還會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於是只能先含糊其辭的應對了一番,一直拖延到第二天,才得以與林伯深見上了一面。

見面的地點還是肅仁貿易公司的辦公樓,見面後雙方先是一陣噓寒問暖,昔日畢竟是有交情,但在一些事情上卻有隔閡。其實胡毅生當初是很看不起林伯深,一個沒資歷沒背景的年輕人,全靠着家中有幾個錢,竟然被提撥到國民黨核心的部門任職,時常能跟宋教仁、黃興、孫文一起出入,更能獲悉第一手的資料。怎能不讓人感到不滿?

然而風水輪流轉,這次有求於人,胡毅生只能低聲下氣。

倒是林伯深也沒有太記恨於過往,只是個人的政治立場上不太願意再跟孫派的人來往,所以能敷衍的事情儘量敷衍。如今不能敷衍了,他依然還能帶着幾分熱情先跟胡毅生拉起家常,問起這幾年中華革命黨的發展情況。

胡毅生也只是隨便應承了幾句,性子上多少還是有一些急切,於是很快還是轉入了正題,說道:“仁卿兄,早先聽說你與北方的袁肅袁梓鏡頗有聯繫,如今甚至還與袁梓鏡一起開辦了公司,生意上也很是紅火。此次在下前來,所爲之事正是與袁梓鏡有關。”

林伯深臉色微微變化了一下,隨即故意打趣的笑道:“是嗎?莫不是毅生兄也想入股做生意嗎?呵呵。”

胡毅生陪笑着說道:“仁卿兄真是會說笑。呃,實不相瞞,不知道仁卿兄最近可否聽說過一些傳聞,這個傳聞還是與袁梓鏡有關的……”

林伯深略略深思了片刻,隨即說道:“近日傳聞可多得去了,與袁梓鏡有關的傳聞亦不在少數,不妨毅生兄把話說的更直接一些好了。”

胡毅生不太清楚林伯深爲什麼會對自己如此戒備,要麼是從一開始就不信任自己,要麼是根本不清楚坊間的傳聞,再者又或者對袁肅密謀反帝一事持另外的態度。短暫尋思之後,他沒有再有遮掩,直截了當的說道:“傳聞袁梓鏡或有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心思,我中華革命黨對此事甚爲看重,所以專程派遣在下抵滬,希望能從仁卿兄這裡打聽到一些具體的消息?”

第3章 ,火攻丹陽第26章 ,拼上一把第23章 ,新的任命第3章 ,洋商開礦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35章 ,羣策羣力第74章 ,兩淮之想第60章 ,訓練方案第8章 ,畢業策論第54章 ,藉機靠攏第53章 ,籌備工作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33章 ,學堂同窗第85章 ,扔白手套第68章 ,局勢突變第97章 ,另有剖析第88章 ,聲名漸顯第10章 ,小年宴會第40章 ,新的編制第74章 ,張家送別第59章 ,少壯聲勢第22章 ,落井下石第48章 ,遊說成事第60章 ,訓練方案第28章 ,繼任賑災第41章 ,再訪張府第54章 ,藉機靠攏第4章 ,劫掠銀行第58章 ,鄂州對話第53章 ,籌備工作第25章 ,標部會後第78章 ,推舉出山第22章 ,魚龍混雜第94章 ,入股開灤第49章 ,並不簡單第20章 ,鄭州軍事第11章 ,遼東反攻第45章 ,書房夜談第49章 ,疑雷諾森第49章 ,南北劇勢第81章 ,大轉折點第23章 ,新的任命第12章 ,初談青島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13章 ,深夜變故第52章 ,西南事變第85章 ,初露野心第77章 ,顧秉鈞言第60章 ,車站槍擊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61章 ,學習方法第81章 ,大轉折點第13章 ,重挫元氣第7章 ,收受利益第79章 ,決心一博第69章 ,急流直下第46章 ,灤州諮議第42章 ,賭桌話談第32章 ,另有想法第56章 ,道聽途說第115章 ,長遠打算第35章 ,制訂政策第87章 ,着手解決第93章 ,鄭州事變第31章 ,安山善後第77章 ,洋商企第93章 ,鄭州事變第2章 ,似有察覺第80章 ,三方保舉第25章 ,後來居上第31章 ,遠在昌黎第103章 ,獨斷專行第5章 ,意在古物第85章 ,見何其鞏第64章 ,烏雲密佈第3章 ,洋商開礦第74章 ,兩淮之想第5章 ,商業計劃第13章 ,會蔣百里第80章 ,時局進展第90章 ,擬兩部分第77章 ,洋商企第49章 ,南北劇勢第57章 ,誘敵之策第41章 ,瀛臺大會第51章 ,謀將加盟第61章 ,汽車公司第81章 ,王磷同憂第35章 ,羣策羣力第42章 ,忠言逆耳第5章 ,意在古物第26章 ,拼上一把第21章 ,公所典禮第92章 ,先發制人第26章 ,高順消息55章 突發事件第44章 ,事在北京第95章 ,預備巷戰第38章 ,收買人心
第3章 ,火攻丹陽第26章 ,拼上一把第23章 ,新的任命第3章 ,洋商開礦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35章 ,羣策羣力第74章 ,兩淮之想第60章 ,訓練方案第8章 ,畢業策論第54章 ,藉機靠攏第53章 ,籌備工作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33章 ,學堂同窗第85章 ,扔白手套第68章 ,局勢突變第97章 ,另有剖析第88章 ,聲名漸顯第10章 ,小年宴會第40章 ,新的編制第74章 ,張家送別第59章 ,少壯聲勢第22章 ,落井下石第48章 ,遊說成事第60章 ,訓練方案第28章 ,繼任賑災第41章 ,再訪張府第54章 ,藉機靠攏第4章 ,劫掠銀行第58章 ,鄂州對話第53章 ,籌備工作第25章 ,標部會後第78章 ,推舉出山第22章 ,魚龍混雜第94章 ,入股開灤第49章 ,並不簡單第20章 ,鄭州軍事第11章 ,遼東反攻第45章 ,書房夜談第49章 ,疑雷諾森第49章 ,南北劇勢第81章 ,大轉折點第23章 ,新的任命第12章 ,初談青島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13章 ,深夜變故第52章 ,西南事變第85章 ,初露野心第77章 ,顧秉鈞言第60章 ,車站槍擊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61章 ,學習方法第81章 ,大轉折點第13章 ,重挫元氣第7章 ,收受利益第79章 ,決心一博第69章 ,急流直下第46章 ,灤州諮議第42章 ,賭桌話談第32章 ,另有想法第56章 ,道聽途說第115章 ,長遠打算第35章 ,制訂政策第87章 ,着手解決第93章 ,鄭州事變第31章 ,安山善後第77章 ,洋商企第93章 ,鄭州事變第2章 ,似有察覺第80章 ,三方保舉第25章 ,後來居上第31章 ,遠在昌黎第103章 ,獨斷專行第5章 ,意在古物第85章 ,見何其鞏第64章 ,烏雲密佈第3章 ,洋商開礦第74章 ,兩淮之想第5章 ,商業計劃第13章 ,會蔣百里第80章 ,時局進展第90章 ,擬兩部分第77章 ,洋商企第49章 ,南北劇勢第57章 ,誘敵之策第41章 ,瀛臺大會第51章 ,謀將加盟第61章 ,汽車公司第81章 ,王磷同憂第35章 ,羣策羣力第42章 ,忠言逆耳第5章 ,意在古物第26章 ,拼上一把第21章 ,公所典禮第92章 ,先發制人第26章 ,高順消息55章 突發事件第44章 ,事在北京第95章 ,預備巷戰第38章 ,收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