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中央命令

bookmark

餘額不足

“這……咱們也不能妄自猜測,也許是先購買了兩千五百石的糧食,剩餘的款項則用在他處。其中可能是有誤會的。”趙秉鈞臉色陰沉,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要開解之句,畢竟這件事已經直接影響到自己了。

撥款是他籤的字,委任特派專員也是他選的人,而這特派專員是什麼德行他心裡也完全很清楚。公款私用已經是幾百年官場的詬病,中央政府還算是好的,若是地方政府來辦事,那種貪污剋扣可不是一點兩點那麼細緻。

“趙大人,我之所以先來找您談這件事,就是因爲不希望這件事鬧大。您應該很清楚,事情鬧大這種地步,任何節外生枝的變動都能掀起軒然大波。如今大總統正在爲國會選舉之事大爲煩惱,儘管他對袁梓鏡這個侄子頗有介懷,可在國家大事面前這算不上什麼事,沒必要弄的大刀闊斧。”張一鏖語重心長的說道。

誠實的說,他對袁肅這個人也感到很不耐煩,自從大總統認可了這個侄子之後,對方就沒有一天安分守己過,先是在灤州鬧,後又在通永鎮鬧,現在還鬧到了山海關。正所謂無風不起浪,必然是袁肅做出什麼過分之事,所以才使得吳承祿狗急跳牆。

不過,他確實不知道袁肅到底做了什麼過分的事,所謂與洋人勾結的事情,前不久袁肅還專門擬了一封電文來彙報,僅僅是爲了興辦洋河水庫和南戴河海港兩大項目,需要與洋人在各方面合作而已。以他的理解,這兩個項目的的確確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與洋人合作顯然也是因爲國內在技術和資金上的不濟事。

就目前掌握的信息來推測,很有可能是袁肅真要徹查貪污剋扣之事,所以才把事情鬧大了。貪污剋扣縱然是違反亂紀之舉,可舉國上下有誰人不圖這點便宜?爲官之道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不透這一點還怎麼能出人頭地?

退一步說,就算要追究貪污剋扣之事,也毋須鬧得這麼大。只能說這袁肅實在不諳世事。

“張先生所言極是,如今南北格局貌合神離,國會選舉纔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山海關那邊的災情原本就不是太嚴重,毋須讓此事越鬧越大。那麼,依張先生的意思,這件事當如何處置?”趙秉鈞贊同的說道,不得不說若是能大事化小,那可是正合心意的。

“既然趙大人也希望儘快處理這件事,那索性這樣,發一道命令解除袁梓鏡賑災總司令之職,由吳鎮守派人將其送回灤州。山海關後續賑災工作則全權交由吳鎮守負責即可。你看,這樣如何?”張一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趙秉鈞尋思一陣,看得出來張一鏖的辦法是兩邊都不要爲難,這的確是一個折衷的好辦法。可問題是,他最擔心的就是袁肅又或者吳承祿當中有一人對此事死不開竅,硬是要鬧出一個所以然的結果來。

“張先生,這辦法並非不可以,不過命令上是否有些不夠着重呢?”

“那,趙大人的意思是?”張一鏖反問道。

“不如,讓吳承祿將袁肅送到北京來,不管這袁肅到底有沒有什麼不軌之舉,只要沒鬧的太大,咱們就索性讓它過去得了。他到北京先留上一段時間,然後再讓他回灤州去。”趙秉鈞提議的說道。他的出發點就是希望在化解這件事的時候,能顯出是中央政府的命令,這樣就能杜絕有人耿耿於懷。

張一鏖聽到這裡,臉色立刻變的嚴肅起來,就算他不清楚趙秉鈞的真實意圖,但趙秉鈞的這個提議顯然有偏袒的嫌疑。若是中央政府下令讓吳承祿把袁肅押入京城,那已經間接的表示中央政府是認定袁肅有問題。袁肅或許確實有一些過錯,但表面上來看卻分明是吳承祿貪污剋扣在先,並且十之八九連趙方毓也脫不了干係。

一邊是沒有真憑實據,另外一邊是惡跡昭昭,就算中央政府要講究理據和深入調查,可民間哪裡會顧得上那麼多。

他原本是希望兩邊都各退一步,儘快把事情料理過去,反倒是趙秉鈞居然還想着給自己和趙方毓找一個更體面的臺階來走下去。

“趙大人,要是這麼來下達命令的話,袁梓鏡會甘心嗎?你要清楚一點,這封電文可是從灤州發來的,袁梓鏡好歹也是東直隸護軍使,他兢兢業業主持賑災,好不容易纔穩定了局勢,現在出了這檔子事,還要把他請來京城來?”張一鏖提高語氣,嚴肅的說道。

“張先生,我就是擔心這袁肅會不服氣呀,萬一他不服氣,要繼續鬧這件事,到時候該如何收場呢?”趙秉鈞語重心長的說道。

“若是袁梓鏡不服氣,你把他請到京城來,他必然還會在京城裡大鬧一通。那個時候我們就算想壓住這件事只怕也壓不住了。難道這一點趙大人你還看不出來嗎?我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是把這件事退回發生之前的狀態,袁梓鏡不必再理會賑災之事,吳鎮守那邊也不必再跟誰發生矛盾,一切恢復按部就班。”張一鏖正聲的說道。

“唉,唉,那好,那好,就按照張先生你的意思來辦就是。這命令誰來籤?”

“既然不要驚動大總統,那當然還是由內閣這邊簽發了。”

趙秉鈞無奈的嘆了一口氣,深沉的點了點頭。他現在才意識到內閣總理這個位置可不是那麼好坐的,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只要經過自己的手,那都有可能成爲仕途上的一個隱患。

內閣總理辦公室簽發的命令,次日傍晚就發到了山海關鎮守使署衙,除此之外也發了一封備份到灤州。何其鞏接到這份命令之後,即刻轉發到了北戴河,讓陳文年帶着命令趕緊去將袁司令迎出來。

事實上,就算沒有這份命令,吳承祿心中的壓力已經到了與日俱增的地步。最麻煩的倒不是洋人一直虎視眈眈的從中干擾,而是難民的情況越來越無法收拾。河口鎮和水頭鎮僅僅只是一個開頭,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裡,越來越多的難民向臨榆縣縣城方向擁擠而來,山海關城門前也聚集了更多的人羣。

眼看就要到秋天了,許多莊稼非但無法開始採收,甚至還遭到難民的踐踏和破壞。早在兩個月前偏遠地區村鎮的地主階級就蒙受了極大的損失,不過畢竟是偏遠地區,也都是一些小地主小富戶罷了,尚且還有敷衍的餘地。

可是這段時間難民愈發逼近縣城,導致臨近地區許多大地主、大望族頻頻遭殃,田產的損失還是其次,這些大地主和大戶人家多少是有一些存糧可以度日子的。可一些畜牧、養殖的產業所受到的損失,那可要遠遠比田產更嚴重。辛辛苦苦蓄養了這麼多年,一夜之間全部遭到哄搶,再聯想到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損失,誰人可以忍下這口氣?

也就在這兩天時間裡,縣政府和鎮守使署衙門口忽然出現了許多抗議的人羣,一開始僅僅是士紳地主慫恿老百姓來發泄不滿,到後來士紳地主們甚至親自上陣搖旗吶喊。

地方勢力的反目攻訐無疑是對吳承祿根基最嚴重的打擊,吳承祿做夢都沒有想到,難民的問題居然會如同野火燒過的曠野一般,不僅死而復生,甚至還一波更比一波厲害。

吳承祿的部下曾經建議以武力驅散那些聚衆鬧事者,但是吳承祿心裡很清楚,他現在缺乏的就是地方統帥的信譽,從城外難民的暴X動到城中老百姓們的怨聲載道,現在又多了許多地主階級的憤怒,這已經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境況。倘若在這個時候還要採取強硬手段來鎮壓,就算能獲得一時的平息,但終歸只會在人們心中加深憤怒。

因此,當中央政府的電文發到山海關鎮守使署衙時,吳承祿反倒還鬆了一口氣。

他本來就不喜歡權利爭鬥,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爲了保全個人利益罷了,只要能儘快解決這件事,自己也不在乎如何處理袁肅。有了這份北京發來的命令,對雙方彼此來說都有一個臺階可下,他現在只需要開始着手安排送袁肅返回灤州,把這個瘟神打發走即可。

在與袁肅做進一步交涉之前,吳承祿特意派人去了一趟縣政府,讓縣長吳立可將中央政府的命令通知下去,以此來穩定人心。同時還派人前往賑災總司令行營,轉移之前袁肅主持賑災工作的所有文書檔案,做好主持賑災的交接工作。

爲了彰顯出對賑災工作的用心,他還宣佈從即日起改善所有粥廠供應糧食的條件,所有前來領取粥食的難民,都會額外獲得一斤大米的加補。並且在月底之前將會開始組織第二批難民疏導工作,第二批疏導所分發的錢糧會比第一批更多。

安排好這些之後,吳承祿這纔來到偏院與袁肅見了面。

第2章 ,痛下狠手第86章 ,偏遠事故第26章 ,拼上一把第51章 ,英人扶持第7章 ,階段總結第61章 ,鄭家大少第94章 ,綁架之案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38章 ,收買人心第64章 ,笑裡藏刀第79章 ,再見其人第64章 ,兒女情長第44章 ,曹錕劫見第12章 ,栽贓嫁禍第43章 ,新春正月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7章 ,初步探討第78章 ,礦務公司第4章 ,出水芙蓉第18章 ,局勢變故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90章 ,改制共和第12章 ,籌碼在手第56章 ,奇襲湖南第87章 ,隨營學堂第77章 ,神秘來賓第84章 ,長江之西第25章 ,標部會後第61章 ,返回北京第75章 ,三兩天內第61章 ,審餘小魚第84章 ,長江之西第53章 ,一戰陰影第100章 ,大公子言第3章 ,保境軍資第46章 ,集權之見第66章 ,帝制進言第45章 ,以退爲進第92章 ,灤州煤礦第65章 ,籌安謀策第14章 ,藉機行事第61章 ,學習方法第2章 ,似有察覺第41章 ,稅收分配第82章 ,北京調整第77章 ,顧秉鈞言第47章 ,會衆豪紳第23章 ,順勢而爲第21章 ,另有對策第57章 ,軍火清單第121章 ,一種妥協第73章 ,放出風聲第21章 ,公所典禮第7章 ,初步探討第48章 ,南北駁火第30章 ,雙面處理第66章 ,突來冷言第90章 ,改制共和第15章 ,事發突然第15章 ,順利突圍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63章 ,背道消息第102章 ,麻城摩擦第116章 ,軍醫學院第95章 ,疑點重重第59章 ,少壯聲勢第48章 ,河南新策第76章 ,淮安打探第80章 ,三方保舉第46章 ,榮升護軍第91章 ,堅守陣線第36章 ,趁勢而爲第34章 ,着手發展第23章 ,暗中行動第64章 ,臨時告誡第45章 ,以退爲進第51章 ,謀將加盟第84章 ,以理服人第34章 ,民軍奇部第41章 ,除夕夜宴第19章 ,趁勢而起第9章 ,停火談判第65章 ,轄內發展第16章 ,遼東善後第10章 ,各懷鬼胎第98章 ,三方度勢第58章 ,錦衣回校第54章 ,重慶變勢第16章 ,遼東善後第65章 ,說趙山河第31章 ,安山善後第56章 ,道聽途說第94章 ,奇正虛實第56章 ,道聽途說第58章 ,錦衣回校第23章 ,順勢而爲第40章 ,宴席之間第28章 ,虛情假意第11章 ,遼東反攻
第2章 ,痛下狠手第86章 ,偏遠事故第26章 ,拼上一把第51章 ,英人扶持第7章 ,階段總結第61章 ,鄭家大少第94章 ,綁架之案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38章 ,收買人心第64章 ,笑裡藏刀第79章 ,再見其人第64章 ,兒女情長第44章 ,曹錕劫見第12章 ,栽贓嫁禍第43章 ,新春正月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7章 ,初步探討第78章 ,礦務公司第4章 ,出水芙蓉第18章 ,局勢變故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90章 ,改制共和第12章 ,籌碼在手第56章 ,奇襲湖南第87章 ,隨營學堂第77章 ,神秘來賓第84章 ,長江之西第25章 ,標部會後第61章 ,返回北京第75章 ,三兩天內第61章 ,審餘小魚第84章 ,長江之西第53章 ,一戰陰影第100章 ,大公子言第3章 ,保境軍資第46章 ,集權之見第66章 ,帝制進言第45章 ,以退爲進第92章 ,灤州煤礦第65章 ,籌安謀策第14章 ,藉機行事第61章 ,學習方法第2章 ,似有察覺第41章 ,稅收分配第82章 ,北京調整第77章 ,顧秉鈞言第47章 ,會衆豪紳第23章 ,順勢而爲第21章 ,另有對策第57章 ,軍火清單第121章 ,一種妥協第73章 ,放出風聲第21章 ,公所典禮第7章 ,初步探討第48章 ,南北駁火第30章 ,雙面處理第66章 ,突來冷言第90章 ,改制共和第15章 ,事發突然第15章 ,順利突圍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63章 ,背道消息第102章 ,麻城摩擦第116章 ,軍醫學院第95章 ,疑點重重第59章 ,少壯聲勢第48章 ,河南新策第76章 ,淮安打探第80章 ,三方保舉第46章 ,榮升護軍第91章 ,堅守陣線第36章 ,趁勢而爲第34章 ,着手發展第23章 ,暗中行動第64章 ,臨時告誡第45章 ,以退爲進第51章 ,謀將加盟第84章 ,以理服人第34章 ,民軍奇部第41章 ,除夕夜宴第19章 ,趁勢而起第9章 ,停火談判第65章 ,轄內發展第16章 ,遼東善後第10章 ,各懷鬼胎第98章 ,三方度勢第58章 ,錦衣回校第54章 ,重慶變勢第16章 ,遼東善後第65章 ,說趙山河第31章 ,安山善後第56章 ,道聽途說第94章 ,奇正虛實第56章 ,道聽途說第58章 ,錦衣回校第23章 ,順勢而爲第40章 ,宴席之間第28章 ,虛情假意第11章 ,遼東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