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總鎮反應

“張建功這廝實在不會做事,想想也不應該在這個時候亂說話。[]如若不然,先把這件事壓下去,等過幾日再往上面報?”閻景峰試探的說道。

“不妥,萬一張建功說的事情是真的,弄不好那袁肅這兩天就折騰出事來,一旦驚動了上面,我們這邊同樣不好交代。”對於潘矩楹來說,事情麻煩就麻煩在這裡!

閻景峰一時沉默不語,他並非無言以對,只是需要慎重的把這件事再分析一下。

張建功在電報裡把事情說的有模有樣,袁肅這段時間又是結交地方豪紳,又是跟洋人暗中交易,還私下購置了一批軍火。並且陰謀之心昭然若揭,已經挑明的將要趁着二十鎮轉移之際,策動七十九標留駐灤州自樹一幟。他甚至把洋人的名字,以及參與陰謀的軍官都列了出來,後者幾乎就是除了張建功之外的整個標部人員。

閻景峰很清楚現在國內各省各地的情況,清王朝宣佈退位之後,軍政府、革命政府等等如同雨後春筍一樣遍地皆是。但凡有人有槍的,都可以佔領一片鄉鎮自立爲王。[]他從張建功的描述中不難看出,袁肅正是要做同樣的事,自立門戶當一個地方領袖。

要說能在直隸近畿幹出這樣的事來,也只有袁肅這種人有這個膽量和可能性。

想通了這一點之後,他略作遲疑一陣,隨後還是鼓起一股底氣說道:“大人,依在下來看,倘使袁肅真相留在灤州自成一個系統,索性就做一個順水人情,由得他去。無非就是少了一部分兵官而已,回到關外再另行招募,並不是什麼難事,到時候還能借口向上面討要一筆募兵置物的經費。”

潘矩楹仔細斟酌了一番,搖着頭說道:“不可,還是那句話,就怕事情鬧的太大驚動了上面。要說他只是帶幾十個、百來個兵走,這事過去就過去了,我也不會計較太多。可是你看看電報上面的這些名字,參與其中的人幾乎就是整個七十九標標部,他若是把整個標都策動獨立了,這事還了得嗎?”

閻景峰緩緩的點了點頭,不過他又說道:“就算驚動了上面,誰又能把袁肅怎麼樣?他們都不能把袁肅怎麼樣,更何況我們?到時候要找人背黑鍋,大不了就說我們是上了火車才收到電報,責任全推給張建功這個二愣子扛下來,他是七十九標標統,治下無能,責無旁貸。[]”

潘矩楹自然是恨不起來袁肅,所以他只能恨張建功,這缺心眼的二愣子淨只會在背後幹一些齷齪的事,就算要檢舉也應該分清楚時候纔是。要說把責任都給張建功,他心裡一點都不會有同情,相反還會大罵這廝活該背時。

只是他終歸是新官上任,之前二十鎮已經發生了那麼多事故,現在又出了這樁事,實在是有一種積罪難疚的擔心。

除此之外,他現在還要擔心範囯璋那邊會借題發揮。前陣子灤州起義的事情自己着實了捏了一把汗,運氣的是,好在沒過幾天八十一標一個叫馮玉祥的管帶也跟着鬧起義,一來一往算是扯平了,範囯璋自然沒了借題發揮的口實。

可是今天要是袁肅這件事鬧起來,那情況可就不一樣了,以他與範囯璋之間的種種矛盾,再加上範囯璋在中央有人照應,必然會咬住這件事不放,甚至還會添油加醋、小題大做。

“巍山,我也不想得罪太多人,可就算我放過這件事不理,姓範的那邊會老實嗎?”

“這……唉,要是這麼說來,這件事還真是麻煩了。”閻景峰緩緩的點了點頭,語氣凝重的說道,他當然知道潘矩楹這番話的意思。

“早不出事,晚不出事,真是讓人着急!”

“要不然……大人凌晨時發一封電報到北京,把這件事直接上報到大總統那邊。大總統是明白人,一則可以理解大人左右爲難的處境,二則也能知道這是一個什麼事。索性到時候讓大總統來處理袁肅的事,袁肅是他的侄子,無論是從輕處理還是從重處理,外人都不敢亂嚼舌頭。”沉思片刻後,閻景峰隨即又出了一個主意。

“這倒是一個可行的辦法。”潘矩楹若有所思的點頭說道。

與其等着事情鬧大了讓上面知道,還不如直接先一步上報到上面去,而且上報的不是陸軍部,是徑直的到袁大總統那裡。袁肅是袁大總統的侄子,叔父管侄子不僅是天經地義,而且也不會鬧出得罪不得罪人的事情。

至於袁大總統怎麼處理那是次要的,包庇縱容也好,嚴懲效尤也好,反正這件事他交代上去,自己好歹是盡了職責。雖說這件事做的不地道,而且還會直接開罪袁肅,不過他倒是可以在上報的電文裡面大事化小,給彼此都留一個餘地。

“那在下這就先去把電報擬出來?”一旁,閻景峰問道。

“不,我親自來擬,儘量避重就輕得了。”潘矩楹說道。

閻景峰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緩緩的點頭應了一聲。

處理好總鎮大營這邊的一些緊要事情後,潘矩楹便開始準備電文。他故意說是在上車之前突然收到這份電報,因爲時間緊迫,自己沒辦法第一時間組織調查,只能等總鎮回到關外後再派人專案深究,因此先發出這份電報向上級打一聲招呼。

他沒有解釋爲什麼越級直接向大總統彙報,這種事彼此意會即可,沒必要把話挑明。

關於袁肅的情況,自己也沒有大筆特書,只說經人舉報袁肅可能會拒絕返回關外,意圖帶領麾下親信在灤州駐防。而勾結洋人的事情只是一筆帶過,說是有待調查方可澄清事實。但凡遇到敏感的內容,都會在前面加上“七十九標代理標統張建功言”的字樣。

電文準備妥當,潘矩楹派人送到通訊處去,囑咐過了凌晨十二點之後再發出去。如此一來,這份電文發到北京被翻譯過來時,應該是次日早晨,那時候二十鎮總鎮這邊早已登上火車向關外出發去了。

第48章 ,遊說成事第25章 ,作戰計劃第2章 ,痛下狠手第1章 ,太子一黨第65章 ,說趙山河第15章 ,討論武器第3章 ,火攻丹陽第38章 ,逐步善後第55章 ,戰火轉移第74章 ,亂中生財第43章 ,簡而複雜第6章 ,討價還價第47章 ,軍政會議第71章 ,藉機獵取第14章 ,藉機行事第94章 ,背後陰謀第88章 ,聲名漸顯第44章 ,下有對策第57章 ,軍火清單第24章 ,無心無意第49章 ,疑雷諾森第52章 ,各有意外第1章 ,另有心計第70章 ,堂上之爭第28章 ,兩頭態度第14章 ,事與願違第121章 ,一種妥協第21章 ,另有對策第22章 ,落井下石第79章 ,再見其人第13章 ,以寡敵衆第89章 ,壬子新年第28章 ,虛情假意第22章 ,謀取出路第34章 ,着手發展第48章 ,河南新策第57章 ,遇袁克端第75章 ,三兩天內第80章 ,三方保舉第2章 ,痛下狠手第23章 ,暗中行動第8章 ,畢業策論第18章 ,馮國璋言第42章 ,分配防區第85章 ,初露野心第40章 ,新的編制第7章 ,起義前夕第50章 ,上海晚會第66章 ,一營爲庫第10章 ,轉危爲安第111章 ,孝感硬戰第75章 ,先有計劃第53章 ,暫定行程第5章 ,意在古物第67章 ,保定信函第100章 ,大公子言第33章 ,散播謠言第93章 ,藉機而入第86章 ,三旅番號第77章 ,顧秉鈞言第25章 ,標部會後第2章 ,安山張府第105章 ,會戰序幕第44章 ,下有對策第84章 ,趁勢發展第84章 ,長江之西第47章 ,南下上海第58章 ,錦衣回校第3章 ,酒後親王第43章 ,簡而複雜第63章 ,北京夜談第3章 ,火攻丹陽第121章 ,一種妥協第20章 ,明升實降第22章 ,進取商丘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75章 ,三兩天內第5章 ,進諫工業第26章 ,驚動中央第118章 ,臨別之談第12章 ,故設伏擊第64章 ,臨時告誡第9章 ,世事難料第93章 ,飛來橫禍第41章 ,除夕夜宴第17章 ,強化民兵第92章 ,先發制人第25章 ,後來居上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100章 ,不期而遇第29章 ,深夜闖營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81章 ,大轉折點第29章 ,灤州馳援第40章 ,改變心思第67章 ,初顯針對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107章 ,保存名義第74章 ,兩淮之想
第48章 ,遊說成事第25章 ,作戰計劃第2章 ,痛下狠手第1章 ,太子一黨第65章 ,說趙山河第15章 ,討論武器第3章 ,火攻丹陽第38章 ,逐步善後第55章 ,戰火轉移第74章 ,亂中生財第43章 ,簡而複雜第6章 ,討價還價第47章 ,軍政會議第71章 ,藉機獵取第14章 ,藉機行事第94章 ,背後陰謀第88章 ,聲名漸顯第44章 ,下有對策第57章 ,軍火清單第24章 ,無心無意第49章 ,疑雷諾森第52章 ,各有意外第1章 ,另有心計第70章 ,堂上之爭第28章 ,兩頭態度第14章 ,事與願違第121章 ,一種妥協第21章 ,另有對策第22章 ,落井下石第79章 ,再見其人第13章 ,以寡敵衆第89章 ,壬子新年第28章 ,虛情假意第22章 ,謀取出路第34章 ,着手發展第48章 ,河南新策第57章 ,遇袁克端第75章 ,三兩天內第80章 ,三方保舉第2章 ,痛下狠手第23章 ,暗中行動第8章 ,畢業策論第18章 ,馮國璋言第42章 ,分配防區第85章 ,初露野心第40章 ,新的編制第7章 ,起義前夕第50章 ,上海晚會第66章 ,一營爲庫第10章 ,轉危爲安第111章 ,孝感硬戰第75章 ,先有計劃第53章 ,暫定行程第5章 ,意在古物第67章 ,保定信函第100章 ,大公子言第33章 ,散播謠言第93章 ,藉機而入第86章 ,三旅番號第77章 ,顧秉鈞言第25章 ,標部會後第2章 ,安山張府第105章 ,會戰序幕第44章 ,下有對策第84章 ,趁勢發展第84章 ,長江之西第47章 ,南下上海第58章 ,錦衣回校第3章 ,酒後親王第43章 ,簡而複雜第63章 ,北京夜談第3章 ,火攻丹陽第121章 ,一種妥協第20章 ,明升實降第22章 ,進取商丘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75章 ,三兩天內第5章 ,進諫工業第26章 ,驚動中央第118章 ,臨別之談第12章 ,故設伏擊第64章 ,臨時告誡第9章 ,世事難料第93章 ,飛來橫禍第41章 ,除夕夜宴第17章 ,強化民兵第92章 ,先發制人第25章 ,後來居上第100章 ,豺狼在側第100章 ,不期而遇第29章 ,深夜闖營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81章 ,大轉折點第29章 ,灤州馳援第40章 ,改變心思第67章 ,初顯針對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107章 ,保存名義第74章 ,兩淮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