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孔典禮過去之後,北洋政府的重心便開始轉移到最後一次勸進上面。
對於袁世凱來說,擺在他面前的帝王大道不僅完全鋪墊完畢,甚至還似模似樣的進行一番華麗的裝扮,接下來就只差自己昂首挺胸一路走上皇帝寶座了。
於是在八月底的又一輪“全國各界勸進代表團”來到總統府大門口歌功頌德的請願之後,袁世凱十分謙虛的發佈了一篇政府申令,先是將自己的處境描寫成“被迫”和“無奈”,隨後又引用外國帝制鼓吹者的一些“科學”言論,緊接着又以尊重憲法的主義精神,要求國會立刻發起全國性質的國體投票。並鄭重其事的表示,但凡環宇之內萬民一致贊同,則才考慮順應民心來更改國體。
隨着袁世凱下令全國公投,帝制的呼聲立刻掀起了千層浪潮,其氣勢很快就升級到近兩年來最熱烈的程度。北洋政府的喉舌、籌安會以及其他地方的君憲派舊官僚,一個個都如同注射了興奮劑一般,愈發賣命的開始營造聲勢。
以京津地區爲首的地方老百姓們,也在這一輪又一輪的輿論誘導之下變得失去理智,就連之前一些還保持着中立態度的士紳、名士、學者,這會兒也莫名其妙的守不住立場,開始跟着民間的聲音一起爲帝制搖旗吶喊。或許是因爲帝制的風頭一次比一次大,爲了今後能獲得更多的社會地位和名譽,大家只能趕緊拋出籌碼來下注。
而與此同時,早已蓄謀已久的南方革命黨人連同西南三省軍政長官一起發起了反袁反帝的第一輪攻勢。對於起步階段便萬般困難的革命陣營來說,他們的第一輪攻勢自然還是要與北洋政府搶民間輿論的勢頭,哪怕這一步走得依然很困難甚至根本無從達到預想中的效果,但最起碼還能爲接下來的行動做好鋪墊。
於是在南方的一些報紙上,開始密集並且接二連三的出現痛批帝制的文章,不僅僅是革命黨人奮力反對,包括一些早先與革命黨爲敵的清朝遺老也不甘寂寞大肆抨擊帝制。包括梁啓超、康有爲,甚至還有幾位前清時的親王,無一不是竭盡全力的挖苦、諷刺、斥罵。
對於沉寂已久的反袁勢力而言,這一次近乎爆發式的抨擊,多多少少是起到了一些作用。長江以南各省的青年人羣中支持反袁革命的人數越來越多,尤其是學生團體,原本就很容易受到西方民主文化的影響,而且在學校裡一傳十十傳百,就算有個別不同意見的學生,在大衆面前也只能隨波逐流。
只是即便有這樣的作用,可相對於擁戴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的人羣而言,還是顯得有幾分勢單力薄。只能說爲中華革命黨和西南諸省提供了一定聲援的支持,最起碼確保了在南方不會有那麼龐大規模且盲目頑固的擁袁勢力。
就在九月上旬,中華革命黨與西南反袁軍閥的代表在澳門舉行了第一次聯合會議,正式開始商討合作反帝制反袁的細節。之前基本上都是中華革命黨單邊與雲南方面進行接觸,所聯絡的話題也不算正式,只能說是雙方表達立場和意向,順帶互通一下情報信息。
隨着這次澳門會議在緊鑼密鼓中拉開帷幕,標誌着中華革命黨與西南軍閥達成反袁反帝制的統一陣營,也意味着中華革命黨自二次革命失敗之後,重新獲得了一支“革命武裝”。當然,至於這支革命武裝是否真正擁戴“革命”,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不過縱然南方這邊反帝制、反袁的勢力形成了一定規模,可依然沒能對北洋政府推行帝制造成任何阻擾。對於袁世凱而言,南方那個不安分的督軍他早就有所戒備,四川、長沙、兩廣和江蘇,全部都已經佈下了重兵嚴加防範。在此之前總統府軍事參議處也對西南諸省以及中華革命黨的武裝力量做了一番評估,除了雲南尚有一定軍事實力之外,四川、貴州、湖南等地基本上是一盤散沙。
坐擁兩廣的陸榮廷早先便已經密電支持帝制,並且還藉機向袁世凱索要了一筆軍費,用以預防兩廣叛亂。袁世凱對陸榮廷還是很器重的,不過也沒有全部把希望寄託在這個地方軍閥身上,哪怕陸榮廷陽奉陰違,只要其能確定不參與革命運動,北洋政府同樣可以從長沙、福建、江西三省抽調兵力震懾兩廣。
於是,國會發起的全國公投如期舉行。但是這次投票的方式卻完全違背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竟然是從各省省議會開始表決,然後才淪到各地方議會投票,儼然是一個倒金字塔形式的投票。如此一來別說根本無法體現基層民意,相反還讓省一級議會先行起了一個誤導的頭,一旦省議會做出決定,下面各地方議會自然必須跟着做出同樣的決定。
這便是袁世凱一早就準備好的公投陷阱,哪怕現在民間支持帝制的聲勢不弱,爲了百分之百確保投票階段順利進行,勢必是要暗中做一些手腳。
只是袁世凱卻沒料到,正是因爲他太過謹慎的此舉,反而造成了地方議會中一些“泛民主陣營”人士嫉十分不滿。“泛民主陣營”中並不乏有支持帝制的人,但是他們所期許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後,建立一套完善並且嚴格的君主立憲制。之前籌安會在對這一派人士進行遊說時,同樣是對他們做出了諸如此類的承諾,卻沒想到帝制還沒有完全落實,袁世凱竟已暴露出操控議會,公然違背憲法惡跡,如此還如何能讓人們相信會有真正的君憲和民主呢?
整個國體公投持續了八天,各省很快就彙總了相關投票結果的統計,一邊對省內公示,一邊派發到國會覈實。在這八天時間裡,反對帝制和反對袁世凱的輿論總得來說是有增無減,甚至在擁戴帝制最熱烈的京津一帶,也出現了一些異樣的聲音。
不過袁世凱的心情依然很是暢快,在國會公佈出來的各省公投結果裡面,即便是反對帝制最嚴重的兩廣都是最終通過了國體改革。雖然他很清楚這是一份再自己操控之下而得出的結果,但也結果就是結果,總算是推開了大寶之位前面的最後一道門。
九月二十二日,袁世凱在總統府瀛臺宴會廳邀請各國使節和國內各大報紙記者召開發佈會。發佈會先是由總理趙秉鈞宣佈之前全國公投的結果,接着又簡單宣讀了北洋政府各部官員對成功改共和爲君憲國體制度的祝詞。趙秉鈞之後又是副總統黎元洪、財政總長樑士詒、國政辦公廳主任孫毓筠以及籌安會總理楊度,分別進行擁戴帝制的講話,對袁世凱不遺餘力的歌功頌德,對帝制於中華得意施行而大感快慰。
當時有記者專門就袁世凱在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典禮上,所立下諄諄誓言表示捍衛共和一事,提出了質疑的言論。
ωωω ◆T Tκan ◆¢ ○
孫毓筠似乎早有準備,立即做出了答覆,稱:“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爲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復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爲,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顯然,此次發佈會所邀請的來賓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斷然不會有不識擡舉者混入其中。之前提問的記者只是遵照事先的吩咐提出質問,其目的就是要將袁世凱稱帝之後可能授人口實的地方全部抹清。
在前面幾位政府要員、社會賢達接連完成前奏之後,袁世凱這才表現出極其沉重和複雜的表情,邁步走上了主席臺,以十分誠懇的語氣演講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爲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
言下之意正是他本來是萬分不情願卸任大總統而登基稱帝,只是出於國民的期望以及爲了尋求更好的治國之道,無奈之下才接受推戴當這個皇帝。
招待會最後,袁世凱正式任命楊度爲“改制使”,全權負責國體過度的大小事宜,並且操辦登基典禮。至於正式登基的日期則經過商議之後再對外公佈。
發佈會結束後,袁世凱心滿意足的回到懷仁堂。袁克定以及總統府內務處的一衆親信官員早已齊聚前廳,等到袁世凱跨門而入時齊齊擁上前來道賀。雖然已經進到自己的屋裡,但是袁世凱臉上依然表現出無奈和謙遜之態,對衆人說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自嘲之話,又搖着手讓衆人不要多言此事。
回到後院書房,袁世凱並沒有心思休息,開始構思自己登基稱帝之後的封賞。
然而沒過多久,忽然傳來一陣敲門聲,隨即是侍從長蔭昌的請示:“大總統。”